- 牽伸技術:運動訓練與損傷預防
- 常祺
- 3287字
- 2020-07-24 11:51:57
三、牽伸的機制
了解肌肉、肌腱等因牽伸而延長后的相關改變,有助于更好的認識牽伸,并選擇合適的牽伸訓練。接下來將簡單的介紹牽伸所涉及的相關機制。
由于身體組織結構間的相互配合,人們可以很好地完成許多動作。人體組織結構包括:骨、肌肉(腱)、韌帶、皮膚、筋膜、脂肪、血管、淋巴及神經組織等,而與牽伸關系最為密切的,直接受到作用的組織是肌肉、肌腱、韌帶和筋膜。
1.肌肉(muscle)
肌肉的基本功能就是運動——通過由特殊細胞捆扎而成的纖維束的舒張和放松來實現。肌肉群協同工作,輪流通過精確而有序的收縮或舒張,賦予機體廣泛的活動能力。在骨骼運動中,負責收縮而帶動骨骼運動的肌肉稱作“主動肌”;另一些肌肉與之相反,必須舒張并伸展才能允許該動作的實現,這一類叫做“拮抗肌”。幾乎所有的骨骼運動都需要主動肌和拮抗肌的協同作用,它們就像是運動解剖學中的“陽”與“陰”,下面提到的神經肌肉交互抑制作用要涉及這些概念。
2.肌腱(tendon)
肌腱是使肌肉附著到骨骼上的橋梁,同時承擔著力的傳導。肌腱相當穩固,否則無法實現力量傳導。雖然肌腱具有很強的抗拉性,但是能實現伸展幅度卻非常小。其拉長超過自身的4%,即將面臨撕裂,或失去回彈力,表現為肌肉與骨骼間結構的松弛與遲鈍。
3.韌帶(ligament)
韌帶的安全伸展范圍比肌腱大一點,但也不是太多。韌帶負責在關節囊內將骨與骨牽拉在一起。它們在限制關節活動方面發揮著很大作用,因此,通常的建議是盡量避免拉伸韌帶。韌帶被拉伸的話,會降低關節的穩定性,影響關節功能,并增加受傷的風險。這就是為什么在俯身牽伸腘繩肌運動中,我們應該稍稍彎曲膝關節而不是繃緊它的原因,這樣才能在釋放膝后韌帶的緊張(同時也包括膝關節的有害壓力)的同時有效牽伸腘繩肌。
4.筋膜(fascia)
筋膜是最重要的一種影響柔韌性的結締組織。肌筋膜占肌肉總重量的30%。而且人體運動時,肌肉阻力中有41%來自這些筋膜。筋膜負責將單獨的肌肉纖維包繞成束,再結合為工作單元,維系著結構穩定與力的傳導。我們可以把全身結締組織想象成復雜、交織的網狀,將身體各個部分聯系起來,通過對各個部分進行包繞、并層層結合,最后行成一個有機整體。肌肉的筋膜組織是靜態牽伸的主要靶組織,筋膜組織一個重要特點是可安全的承受牽伸的作用。
牽伸帶來的諸多好處——提升關節潤滑、愈合力、循環系統和靈活性—這些都與筋膜受到的良性刺激有關。在所有制約身體靈活性的組織結構中,筋膜是唯一可以放心大膽去拉伸的。解剖學家David Coulter在Anatomy of Hatha Yoga一書中就將哈他瑜伽中的軀體牽伸運動形容為“對肌肉的這件精致外衣的細心打理”。
關節的僵硬分別來自關節囊(47%)、肌肉筋膜組織(41%)、肌腱(10%)以及皮膚(2%)。在探索通過牽伸來增加柔韌性的過程中,人們關注了來自關節囊的阻力,也注意到伴隨的肌肉肌腱、韌帶及筋膜組織的作用。對關節囊進行牽伸的方法,通常利用大致平行于關節面的力做滑動牽伸。這項技術通常由正骨治療師、脊柱推拿治療師以及接受過關節松動培訓的人員進行,我們一般稱之為關節松動技術。而牽伸是對肌肉韌帶的筋膜組織施加拉力,從而改善身體柔韌性的技術。
5.交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
在拉伸結締組織之余,牽伸的動作還會激發那些能使肌肉放松和伸展的神經機制。其中一種機制叫做“交互抑制”。前面提到了主動肌和拮抗肌的概念,當主動肌收縮時,神經系統會自動向拮抗肌發出放松的命令。讓我們直觀的感受一下交互抑制效應:坐在桌子前,用一只手的外側邊緣去用力壓桌面,用另一只手來摸摸上臂后側的肱三頭肌,是不是在收縮?再摸摸上臂前側的肱二頭肌,作為拮抗肌,肱二頭肌此刻應該是放松的。在俯身下肢伸展體式中,道理一樣。我們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收緊時,大腿后方的腘繩肌就相應地放松下來。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療法(PNF)就主要利用這種神經肌肉的反射作用,以增加牽伸效果。交互抑制原理主要是用于幫助身體增加柔韌性。例如,想要增加腘繩肌的伸展度,便要著重于強化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從而放松腘繩肌;當腘繩肌放松到當天的最大程度后,再輔以等長收縮、等張收縮或者離心收縮,來增強腘繩肌的力量。完美的柔韌是高度靈活與高度力量的有機結合,這才是有用的柔韌。如果只做被動的拉伸而不同時發展控制力,這只會增加受傷風險。
讓我們回到俯身腘繩肌伸展體式。想象一下,當從骨盆向前彎折身體時,腿后的腘繩肌異乎尋常的僵緊。你發現沒法做到往日的幅度,而且越是努力向前,腘繩肌似乎越緊繃。這時你應該去關注呼吸,并放松其他與體式保持無關的肌肉。漸漸地,腘繩肌開始釋放它的緊張。你會發現,不再迫使身體向前,頭部卻反而更加接近小腿了,這是為什么呢?科學的回答是:限制你的不是身體本身,而是思維,準確地說是神經系統。
6.牽張反射(stretch reflex)
神經生理學家們認為,突破身體柔韌性限制的鑰匙隱藏在另一種神經機制中,那就是“牽張反射”。柔韌專家告訴我們,無論是課堂上一點一滴的打開和進步,還是長期勤于習練所帶來的體位突破,大部分都歸功于對牽張反射原理的應用。舉個例子,當踢足球不慎發生碰撞摔倒時,很多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會下意識就地來一個翻滾,也減輕直接撞擊地面帶來的傷害。就在摔倒剎那之間,神經肌肉系統為什么能夠這么快就反應過來,甚至比意識還要快呢?
每一條肌纖維中都分布著一種感受器網絡,叫做肌梭。它與肌纖維的走向垂直,能感受肌纖維被拉長的速度和程度。因此當肌肉伸展時,這些肌梭所感受到的刺激量會增加。當肌纖維拉伸得過快或過長時,肌梭會迅速發出求救警報,瞬間啟動一個保護性的肌肉收縮反應。例如,醫生的橡皮小錘敲擊在我們的膝蓋上,這對股四頭肌而言是個突然的拉伸,股四頭肌中的肌梭受到刺激,即刻向中樞神經發出警報。一連串的神經信號火線傳遞,引發股四頭肌的瞬間收縮。這就是臨床常用的“膝跳反射”。
“牽張反射”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肌肉,這就是為什么大部分運動學專家告誡人們不要猛烈拉伸肌肉的原因。突然的拉伸或突然的回縮,極可能刺激到肌梭,使得肌肉出現反射性僵緊,增加受傷的風險;這也是上體育課時使用的諸如擴胸運動、振臂運動等彈振牽伸方式越來越不被提倡的原因。
同樣,靜態牽伸也會觸發到牽張反射,雖然其表現沒有那么劇烈。當你開始進行腘繩肌牽伸時,腘繩肌中的肌梭開始呼救,制造緊張以阻止你對腘繩肌的拉伸。所以,通過靜態拉伸提高柔韌性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因為只有在肌梭處于較為安靜的狀態時,訓練它“容忍”更大幅度的伸展,柔韌性才能有所進步。
7.反牽張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
很多熱愛牽伸的人們可能都有這樣一種經歷,從量變到質變。原來難以完成的牽伸動作或牽伸幅度,在一次鍛煉中突然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例如,有人無論如何都完不成下劈腿的動作,但是突然有一天,在較大力度牽拉下,一下就成功了。這種情況實際上是觸發了一個拉伸過程中很少見的神經反射——“反牽張反射”。它相當于一個“神經斷路器”,其作用與牽張反射正好相反,目的是抑制牽張反射的發生。
反牽張反射的原理是在每一塊肌肉的末端,肌腱與筋膜交織的地方,都有許多叫做“高爾基腱器”(GTOs)的壓力感受器。當肌腱由于肌腹的收縮或拉伸而承受過大壓力時,高爾基腱器就會察覺并發生作用,當然,這種作用是正向的。這些感受器對于一定強度并持續的牽伸,優先于肌梭感受器,而使肌肉產生放松的反射。而且,通常在這之后,肌肉的良性塑形性往往隨之出現。
前蘇聯國立體育機構根據神經學理論發展出一套柔韌性訓練方法,主要就是利用了高爾基腱器的反射原理?!凹∪獾拈L度不是問題”,俄羅斯柔韌學專家Pavel Tsatsouline說“對于劈叉和大多數高難度體位來說,肌肉的長度都已足夠。柔韌性的提高有賴于對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限制”。他抬起一條腿放到椅背上,解釋道:“只要能做到這樣,就能劈叉”。Tsatsouline認為,影響柔韌性的因素,既不是肌肉,也不是結締組織。只需按下神經上的幾個“轉換開關”,伸展就能實現。但是,利用高爾基腱器的作用來提高柔韌性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因為肌肉必須被充分拉伸,并處于相當大的壓力之下,才能觸發高爾基腱器反射。實施像高級瑜伽技巧這樣的柔韌性強化訓練時,需要富有經驗的人員來確保你的身體位置正確,并將訓練強度控制在你的體能承受范圍之內。如果不具備這些知識,就非常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