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胎盤早剝新生兒診斷和治療
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PA)是指孕母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國內報道發病率為0.46%~2.1%,圍生兒死亡率為19%~87%。胎盤早剝起病隱匿、進展快,是妊娠中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胎盤早剝分型
參照國內產科胎盤早剝分型標準。
1.輕型
以外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積≤1/3,體征不明顯。
2.重型
常以內出血或混合型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積>1/3或伴子宮胎盤卒中、出血性休克等并發癥。
二、胎盤早剝產婦所生新生兒的病理特征
(一)成熟度低
胎盤早剝多發生于未足月妊娠,且發生后均應立即終止妊娠,因此,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多。發育欠成熟,兼之其他病理變化的綜合作用,易于發生早產兒的疾病如寒冷損傷綜合征、呼吸窘迫綜合征、呼吸暫停、顱內出血等。
(二)缺氧缺血
胎盤是母體保障胎兒代謝和生命的流通渠道和樞紐,胎盤剝離子宮壁,猶如臍帶受壓、受阻一樣,勢必影響供氧供血,導致胎兒呼吸、循環功能障礙,發生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窒息的基本病理變化缺氧、缺血、二氧化碳潴留、代謝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又造成窒息綜合征,直接導致全身多個系統病變,如HIE、顱內出血、缺氧性心肌病、心衰、休克等,或誘發和促進早產兒常見的危重癥發生,如寒冷損傷綜合征、RDS、呼吸暫停、DIC等。
(三)失血
是該類患兒較特殊的病理變化之一。胎盤早剝母體出血,必定導致胎兒失血,失血后果一方面是貧血,致膚色蒼白及加重缺氧、缺血;另一方面是休克,我們在臨床上體會到,胎盤早剝產婦所生新生兒的體克,多需采用補充血容量為主的措施后方迅速糾正,失血往往是該類患兒休克的主要原因。
(四)凝血功能障礙
是該類患兒既特殊又最潛隱且險惡的病理變化。胎盤早剝的剝離處胎盤絨毛和蛻膜釋放大量的組織凝血活酶,進入母親和胎兒體內,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從而啟動DIC。母體的調節機制較完善,往往需要較多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嚴重的DIC;而胎兒機體小且缺乏完善的調節機制僅需一定量的促凝物質,即可見引起危及生命的DIC。重型胎盤早剝新生兒DIC來勢兇猛,大多數在入院時已經進入低凝期或纖溶期,而輕型胎盤早剝新生兒DIC進展相對遲緩,常常處于高凝期。
三、胎盤早剝新生兒的臨床表現
胎盤早剝新生兒病情嚴重程度與產母出血量多少和出血時間成正比,胎盤出血量超過300ml嬰兒出生后癥狀便較明顯,出血量>800ml時嬰兒病情便較嚴重。通常出生時僅表現窒息,24~48小時內病情逐漸加重,先表現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癥,繼之出現心血管功能損害癥狀如心音低鈍、肢端涼、血壓低等,重癥患兒常同時有神經系統癥狀和腎功損害如尿少或無尿,48小時后病情轉重,表現多器官功能損害,此時搶救困難,死亡率較高。臨床特點如下:
1.神經系統
顱內出血、HIE等。
2.循環系統
休克、心肌損害、心力衰竭。
3.血液系統
貧血、DIC。
4.其他
窒息、酸中毒、RDS、硬腫癥和呼吸暫停等。
四、胎盤早剝新生兒的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常規
Hb<140g/L,PT減少。
2.血CK-MB增高
3.凝血檢查
胎盤早剝新生兒入院時表現為活化凝血酶原時間(APTT )和凝血酶原時間(PT )延長、纖維蛋白原(FIB)下降及D-二聚體(D-D)、FDP升高,傾向于高凝狀態。
五、胎盤早剝新生兒的診斷
孕母有胎盤早剝的病史、患兒有上述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陽性結果。
六、胎盤早剝新生兒的治療
在思想上要有準備,認識到此類患兒在生后3~5天內隨時會有病情惡化,隨時注意密切觀察,及時診斷,及時采取急救措施,早期阻斷病情惡化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1.一般治療
保暖、吸氧、糾正酸中毒、防治感染、維持營養、水電解質平衡等。
2.糾正貧血
Hct<35%或Hb<110g/L,予以輸血。
3.糾正低血容量性休克
4.治療DIC
(1)改善微循環:首先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l/kg靜脈滴注,以后6~12小時1次,每次5~10ml/kg,每天總量不超過25ml/kg。其作用是擴充血容量,修復破損的血管內皮,降低紅細胞和血小板的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和紅細胞凝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
(2)抗凝治療
1)肝素:主要目的是加速抗凝血酶Ⅲ中和凝血酶、被激活因子Ⅸ、Ⅹ、Ⅺ、Ⅻ等。預防DIC:0.25~0.5mg/kg,每12小時皮下注射1次,連用2天。治療DIC:首次1mg/kg靜脈推注,以后每6小時靜脈滴注1次,1小時內滴完,療程1~2天。治療期間以試管法凝血時間進行監測,凝血時間以20分鐘為宜,如果大于30分鐘,提示肝素過量,如果出血明顯,可用魚精蛋白中和,1mg魚精蛋白中和1mg肝素。
2)血小板聚集抑制劑:適用于病情輕或診斷依據尚不充分患者。多用雙嘧達莫5~10mg/kg,每天1~2次靜脈滴注。
(3)纖溶抑制劑:應用于DIC晚期,如果不能確定血管內凝血過程是否中止,可同時合并應用小劑量肝素。
1)對羧基芐胺(止血芳酸):每次20~30mg靜脈滴注,每天最大劑量60mg。
2)氨甲環酸:每次25mg/kg靜脈滴注,以后根據情況25mg/kg,口服,每天一次。
(4)補充血液和凝血因子;應用于出血嚴重或以繼發性纖溶為主時。輸血、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復合物、血小板懸液。注射維生素K1。如果DIC病因未除,可同時合并應用小劑量肝素。
5.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治療
呼吸衰竭時給予呼吸支持;伴有心力衰竭時給予毛花苷丙或多巴酚丁胺等治療。
(封志純)
參考文獻
1.封志純,鐘梅.實用早產與早產兒學.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0:395-398.
2.楊璐.胎盤早剝新生兒凝血功能的改變與肝素療效的臨床研究.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3:39-46.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對癥經絡拍打全圖解
- 醫學倫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科護理學(第4版)
- 無機化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臨床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指南(第一冊)
-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內科上冊
- 藥食同源本草(互聯網中醫院醫護人員培訓系列教材)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傷寒論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科學:感染科分冊(第2版)
- 腫瘤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婦產科學
- 藥事管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超聲醫學分冊(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