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內科重癥護理手冊
- 劉芳 楊莘
- 1855字
- 2020-07-31 15:17:22
第二節 隔離患者的管理制度
一、管理依據
隔離是將傳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暫時避免和周圍人群接觸。對傳染病患者采取傳染源隔離,其目的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對易感人群采取保護性隔離。隔離技術的目的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擴散,最終控制和清除傳染源。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頒布了《醫院隔離技術規范》,2012年頒布了《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NCU環境的特殊性是醫院感染的高發區域,患者多為病情危重、昏迷臥床者,發生醫院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預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防控是重癥監護室的重要工作之一。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心衰)、接受侵入性操作(如導尿、氣管插管、留置動靜脈導管等)等,交叉感染是NCU高發區域。
二、管理措施
(一)標準預防
1.標準預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及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針對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所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的措施。
2.預防措施
(1)做好手衛生。
(2)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隔離衣、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屏。
(3)安全注射,預防利器傷。
(4)穿戴適宜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所在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
(5)對重復使用的物品與醫療器械每患者用后正確清潔及消毒或滅菌后備用。
(二)保護性隔離
1.保護性隔離對象:免疫功能低下、極易感染患者(如:移植、粒細胞缺乏、燒傷者等)。
2.隔離標識為綠色:。
3.保護性隔離措施
(1)首選單間保護性隔離。
(2)做好空氣及物體表面常規清潔與消毒。
(3)交代病情時要突出說明該患者具有極易感染的特點,做好預防感染的宣教。
(4)嚴格控制探視人員,禁止患有傳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者前來探視。
(5)嚴格控制進入室內醫務人員數量,治療及護理操作盡量集中安排,避免人員進出。
(6)進入病房的醫護人員及家屬需戴口罩,必要時戴帽子,穿隔離衣、鞋套。
(7)嚴格執行手衛生要求。
(8)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
(9)保持患者服裝清潔干燥,做好皮膚清潔護理。
(10)患者的餐具、義齒杯等須專用,并做好清洗、消毒和保潔工作。
(三)基于傳播途徑的隔離預防(已經有疑似或確定的傳染病或特殊感染的診斷)
1.隔離原則
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疾病的傳播途徑(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空氣傳播和其他途徑傳播),制定隔離與預防措施;一種疾病可能有多種傳播途徑時,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采取相應傳播途徑的隔離與預防;隔離病室應有隔離標志,并限制人員出入,黃色為空氣傳播的隔離,粉色為飛沫傳播的隔離,藍色為接觸傳播的隔離;傳染病患者或可疑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受條件限制的科室,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2.隔離種類
(1)接觸傳播隔離是指病原體通過媒介直接或間接接觸,直接接觸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直接傳播至易感者合適的侵入門戶,間接接觸傳播指間接接觸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傳播。接觸經接觸傳播疾病如腸道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皮膚感染等的患者,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如肝炎、艾滋病、梅毒、多重耐藥菌感染、腸道感染、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均需采取接觸隔離。
(2)飛沫傳播隔離即空氣飛沫傳播,是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談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飛沫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3)空氣傳播隔離空氣傳播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通過空氣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經歷的全部過程。接觸經空氣傳播的疾病,如肺結核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空氣傳播的隔離與預防。
(4)隔離預防措施:見表4-2-1。
表4-2-1 基于傳播途徑的隔離預防措施

續表

三、知識鏈接
傳染病隔離常規和標準預防措施之間的區別,傳染病隔離常規屬于傳染病學研究范疇,是依賴診斷的隔離措施,有明確的傳染源,防護的核心是隔離傳染,預防的第一層次為基礎護理,第二層為傳染病隔離,傳染源是現癥患者,隔離傳染源為切斷傳染鏈的主要環節;標準預防措施超出了醫院感染學的研究范疇,是不依賴診斷的預防措施,無明確的感染源,防護的核心是預防感染,預防的第一層次為標準預防,第二層次為基于傳播途徑的預防,感染源是所有患者,阻斷感染途徑為切斷感染鏈的主要環節,預防醫療保健相關性感染,實現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雙向防護。標準預防措施和傳染病隔離常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隔離預防系統,其在生物環境、防護理念、適用范圍、實施方法和防護效果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在NCU的患者應按照標準預防進行護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