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友病性骨關節病外科治療
- 翁習生
- 2395字
- 2020-02-28 20:30:47
第三節 臨床診斷
一、出血診斷
vWD以臨床出血為特征,包括個人和(或)家族出血史,多見皮膚、黏膜出血,尤以鼻出血(38.1%~62.5%)、月經過多(47.0%~60.0%)、皮膚淤斑(49.2%~50.4%)、牙齦出血(26.1%~34.8%)、拔牙出血(28.6%~51.5%)和術后出血(19.5%~28.0%)等為主要表現,危及生命的出血多出現在3型和部分2型患者。
二、實驗診斷
選用篩查試驗、診斷試驗、分型試驗和基因測序。
1.篩查試驗
常用血小板計數(PLT)、出血時間(BT)、血小板功能分析測定閉合時間(PFA-100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和APTT延長的混合血漿糾正試驗。然而這些試驗均為非特異性,目前尚缺乏公認的篩查試驗。
2.診斷試驗
常用:①vWF抗原含量測定(vWF:Ag);②vWF瑞斯托霉素輔因子測定(vWF:Rco);③FⅧ促凝活性測定(FⅧ:C);④vWF:Rco/vWF:Ag比值:通常以該比值0.7作為臨界值來判斷。
(1)vWF抗原含量測定(vWF:Ag):
反映vWF蛋白含量,有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和穩定FⅧ的作用。多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或膠乳免疫測定(LIA)測定,除3型vWD不能測定外。其他1型、2型(2A、2B、2M、2N)vWD和血小板型vWD(PLT-vWD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檢測結果需基于WHO標準血漿,用國際單位每升(IU/L)表示。此外,ABO血型對血漿vWF有明顯影響,O型血者vWF:Ag明顯減低。
(2)vWF瑞斯托霉素輔因子(vWF:Rco)測定:
該指標可反映vWF與血小板糖蛋白Ib(GPIb)結合引起血小板黏附的功能活性。而不同方法檢測其靈敏度和變異系數(CV)所得結果不同,需基于WHO標準血漿,用國際單位每升(IU/L)表示。除3型vWD不能測定外,其他1型、2型(2A、2B、2M、2N)vWD和PLT-vWD型均見不同程度的降低。
(3)FⅧ促凝活性(FⅧ:C)測定:
該指標可反映血循環中vWF結合和穩定FⅧ的水平。1型、2A型、2B型和2M型vWD的FⅧ:C正常或減低,2N型減低,3型vWD則明顯減低(<100IU/L),但PLT-vWD型vWD患者可見減低或正常。
(4)vWF:Rco/vWF:Ag比值:
該比值有助于診斷vWD的2A型、2B型和2M型,并可與1型vWD鑒別。通常用比值<0.7作為vWF功能異常的標準。2A型、2B型和2M型vWD患者的vWF:Rco,vWF:Ag比值<0.7;而1型、2N型患者的比值>0.7。
3.分型試驗
①vWF多聚體分析;②低劑量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凝集試驗(LDRIPA);③vWF血小板結合試驗(vWF:PB);④vWF膠原結合試驗(vWF:CB);⑤vWF與FⅧ結合試驗(vWF:FⅧB)等。
(1)vWF多聚體分析:
該試驗是一種定性分析技術,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鈉(SDS)蛋白電泳,隨后用放射性標記的多克隆抗體/組合單克隆抗體。分析凝膠中各種vWF多聚體。另一種是用免疫印跡法,其將蛋白轉移到電泳薄膜上,通過免疫熒光法鑒定vWF多聚體。多聚體可見低分辨率(區分最大、中等和小分子多聚體)和高分辨率(可將小分子多聚體條帶細分成3~8條衛星條帶)。低分辨率凝膠系統只有2A型、2B型和PLT。vWD型出現異型多聚體分布;而1型、2M型和2N型多聚體正常。
(2)低劑量瑞斯托霉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LD-RIPA):
在富含血小板血漿(PRP)中加入低劑量(<0.6mg/L)瑞斯托霉素,觀察血小板聚集反應。此種情況下,正常人血標本中的vWF與血小板不會發生結合或凝集;但2B型和PLT-vWD型vWD患者的血小板可發生凝集。試驗有助于2B型、PLT-vWD型vWD患者的診斷及二者與其他型vWD的鑒別。然而,加入較高劑量的瑞斯托霉素(1.1~1.3mg/L)時,3型vWD患者的RIPA會減低。該試驗靈敏度不高。
(3)vWF血小板結合試驗(vWF:
PB):用低劑量瑞斯托霉素(0.3~0.6mg/L)測定vWF結合經甲醛固定的血小板的能力,使用標記抗體測定vWF結合血小板的含量。正常人及1型、2A型、2M型、2N型、3型vWD患者的vWF在此條件下不與或很少與血小板結合,只有2B型vWD患者的vWF:PB增加,而PLT-vWD型vWD患者的vWF:PB正常。
(4)vWF膠原結合試驗(vWF:CB):
反映vWF結合膠原蛋白的能力,其中大分子多聚體結合膠原的能力強。vWF:CB在評價vWD中的作用尚未確定。原則上與膠原蛋白結合有缺陷的vWD患者可能其vWF:Reo正常。此時,測定vWF:CB、vWF:Rco和vWF:Ag可提高1型與2A型、2B及2M型間的鑒別能力。
(5)vWF凝血因子FVI結合試驗(vWF:FⅧB):
反映患者的vWF與外源性FⅧ的結合能力。該試驗是通過酶標板捕獲患者的vWF,洗去結合的內源性FⅧ,然后加入已知濃度的外源性重組FⅧ(r-FⅧ)。2N型vWD患者循環中的vWF不能與FⅧ正常結合,從而血漿FⅧ濃度降低。
4.vWF基因DNA測序
該檢測目前尚未普遍應用,而多用于2型vWD變異型的診斷。2A變異型突變多集中在vWF2A域段。多數2B、2M和2N型突變多集中在cDNA的特定區域段,而多數1型vWD患者的基因突變不明。
三、鑒別診斷
血管性血友病的診斷需與甲型、乙型血友病相鑒別。與血友病比較,其出血在臨床上有以下特征:①出血以皮膚黏膜為主,如鼻出血、牙齦出血、淤斑等,外傷或小手術(如拔牙)后的出血也較常見;②男女均可發病,女性青春期患者可有月經過多及分娩后大出血;③出血可隨年齡增長而減輕,可能與隨著年齡增長而vWF活性增高有關;④自發性關節、肌肉出血相對少見,由此致殘者亦少。進一步根據阿司匹林耐量試驗和vWFAg測定可與甲型、乙型血友病相鑒別。同時需排除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后者雖然血小板黏附功能減低,但血小板可能存在形態異常。
臨床診斷同時需排除獲得性vWD綜合征(acquired von willebrand syndrome,AvWS)。AvWS的臨床出血特征和實驗檢測類同vWD,但需有原發疾病(如淋巴增生性疾病、骨髓增殖性腫瘤、自身免疫病和惡性腫瘤等),卻無遺傳性家族出血史。臨床常見AvWS病因有:①自身免疫疾病:如淋巴增殖性疾病、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其他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病等,可檢出vWF的自身抗體(約20%),提示AvWS與自身抗體相關;②心血管疾病:如室間隔缺損、主動脈狹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心內直視手術、冠狀動脈病、心房顫動、深靜脈血栓等,在循環切應力增加時,增加凝血酶致敏蛋白(TSP)和金屬蛋白酶(ADAMTS-13)對vWF水解作用,消耗大量vWF多聚體;③骨髓增生癥:如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等,患者血小板生成增多,血小板GPIb結合vWF增多;④其他:如甲狀腺功能減退、某些藥物(殺蟲劑、丙戊酸鈉、環丙沙星、灰黃霉素、羥乙基淀粉等)也可引起Av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