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雕刻與建筑

云岡石窟的雕刻

說起北魏的佛造像,沒有任何一處地方能夠超越山西省大同府的云岡石窟。從露天大佛到薄肉雕的佛像,云岡石窟都有,而且不同于龍門石窟那樣很多石佛的頭部被毀,云岡石窟的佛頭基本上保存得比較完好。對研究者或是旅行者來說,看到云岡石窟的佛像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一件無比愉快的事情。

大同云岡的地質由堅硬的砂巖和粘板巖構成,非常適合雕刻。裸露在洞窟外面的佛像風化得比較嚴重,大部分佛像的鼻子和耳朵等都被風化掉了。洞窟內的佛像則大都保存得比較完好。云岡石窟的佛像軀體豐美,容姿纖婉。壁畫中的靈鳥、弓和云等也描繪得非常精巧。我個人感覺,在佛造像的藝術水平上,大同云岡石窟要比洛陽的龍門石窟和太原的天龍山石窟更勝一籌。云岡石窟中的佛造像和朝鮮慶州西岳的武烈王陵的龜趺等,都算得上是東洋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我在華北地區旅行時,曾參觀過明十三陵的石人石馬和居庸關的四大天王像等各種各樣的雕塑。這些雕塑涵蓋了元、明、清各個時代,每件雕塑身上的時代特色都非常明顯。不過看了北魏時代的杰作云岡石窟后,你就會覺得后世的所有雕塑都是無法與其相比的。

云岡石窟中既有高達七十二尺的露天大佛,又有很小的天女雕塑,任何一件都是雕塑中的精品。雖然對每一件雕塑都進行拍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云岡石窟作為世界聞名的文化遺產,還是值得專家為其每一件雕塑進行拍照的。如果對這樣一處具有世界性價值的文化遺產視而不見的話,那即便是在外行人看來也必然會覺得是一大憾事。

大約在二十年前,東京工科大學(今東京大學工學部)的伊東忠太先生發現了云岡石窟(4),之后雖有很多日本專家陸續前去參觀,但總體來說人數還是極其少的。其實并不一定非得是藝術旅行時才去云岡石窟,只要是去了中國大陸,想去體驗中國的大陸氣氛,那去云岡石窟一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對于在山東和直隸生活慣了的日本人來說,要是聽到山西,肯定會覺得那是一個很遠的地方。其實山西離北京并不是很遠,自北京城內出西直門,在西直門火車站買一張前往大同府的火車票,經京綏線大約花費一天的工夫就能到達大同府,而且整個旅行也不需要什么向導,一個人完全沒問題。火車途中會經過沙河、南口、居庸關、青龍橋、懷來、張家口等地。前些年,日本政府在張家口開設了領事館。自張家口再往西行進一段時間即可進入山西省,在火車上可望見大同府的城墻,不過火車通常都是在夜里到達,所以基本上都要等第二天早上天亮后才能看到城墻。

大同府位于萬里長城的北邊,也就是所謂的朔北之地。大同古為拓跋氏建立的魏國的都城,在東洋歷史上也算得上是比較有名的一座城市。雖然大同給人的印象是地處塞外之地,沒什么風景,但是大同的火車站、火車站的行李檢查、東華旅館、城門舊址、城墻、城內光景等都還是相當不錯的。尤其是大同的美女很多,腳裹得都非常小(5)。大同夏季盛產西瓜,而且大同的煤炭和煤商也是非常多。

我同木村莊八、木下杢(jié)太郎一起從東華旅館出發前往云岡石窟。我們在驛站租了馬,結果還沒出城三人就走散了。后來憑租馬時驛站給的帽子,我找到了木村,但是木下卻因為買東西或是去干別的什么事被落在了后面,后來找了大半天也沒找到。我們在城內打聽去云岡的道路,但當地的百姓知道我們是日本人后都好奇地圍了過來,導致牽馬的馬夫無法繼續前行。看到這種場面,木村都有點要哭了。我當時就忖度,今天肯定是趕不到云岡石窟了,過會兒在城內或是城外找一處驛站先安頓下來,待明天再繼續趕路。

當我們在大同府向人們詢問前往云岡石窟的道路時,出乎我們的意料,很多人竟然不知道,這也足以看出當地人對云岡石窟是多么不熟悉了。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云岡石窟其實和當地人并沒有什么交集。問路也問不清楚,看來是無法繼續前行了,我們決定出城后先找個驛站住下,然后再做打算。聽聞這一決定,木村的臉色立馬變得愉悅起來。

我們騎馬向城北走去,在城墻底下花兩個銅子兒買了個八寸大的西瓜。在秋天的千里原野上,我們一邊啃著西瓜,一邊聽著馬前鈴鐺的響聲,心情也變得舒暢起來。云岡石窟離大同有三十里地,還是比較遠的。遠處的地平線上有稀稀拉拉的一些遠山。樹木蔥郁的地方有一座觀音廟。當我們走上前去,竟發現在廟前有我們認識的一名馬夫,原來木下杢太郎早已行至此處。我們三人會合后,決定不住宿了,于是沿著御河(6)繼續向北前進,一直進到山中。當時拍過一張照片,照片中馬夫牽著馬,木村莊八騎在馬上,右邊的巖壁上寫著一個大大的“佛”字。我們沿著御河邊的山路一直前行,大約走了十里地,遠處的山崖上出現了藍色琉璃瓦的屋頂,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像蜂窩一樣密布在山崖上。云岡石窟所在的地方與其說是一座矮山,不如說是一塊臺地更合適一些。而這一切也正是我們站在御河邊上遠眺云岡石窟時所看到的風景。

云岡石佛寺是一棟三層的建筑物,緊貼著巖壁而建,屋頂僅有朝前的半邊,正門入口處上方懸掛著“石佛古寺”的匾額。石佛寺的洞窟內雕刻著一些石佛,像石佛寺這樣的建筑物在中國也是很少見的。石佛寺的主佛位于第三層的樓上,那是一尊金光閃閃的大佛,任誰來到石佛寺都會前去拜一下。石佛寺兩側的巖壁上排列著大大小小的洞窟,大約能有十町(7)長。有些洞窟能進去,有些則進不去。巖壁上還有其他的古寺。我們沿著巖壁一直往左邊走,可以看到很多當地居民的住宅。這些住宅大都圍著土墻。當時我們想進入一座洞窟參觀,突然一只大黑狗沖了出來,朝著我們狂吠不已,使得我們難以進到洞內。那只狗雖然不是瘋狗,卻也是會咬人的,所以不小心一點的話,還是很危險的。我們喊出了狗的主人,讓他把狗叫回去,我們這才得以進入洞窟內參觀。后來我們還繞到了云岡石窟的背面,之前聽別人說在云岡石窟的背面還有幾尊石佛,但我們去了山后卻沒有任何發現。我們還問了當地人,他們也不知道山后還有石佛之事。

云岡的整個山體全都由巖石組成,沒有一棵樹木,就連草也是極為稀少。石窟旁邊有一條小河流過,整體自然風光非常差勁。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以充分體會到朔北的氣氛。云岡石窟最美的時刻就是斜陽照射在成百上千的洞窟上時,一個一個洞窟就像一幅幅鑲框畫一樣,歡迎著來自遠方的客人。

從北京往返云岡,如果比較趕的話,有三四個時日足夠了。不過如果要拓片、攝影或素描的話,那三四個時日可不夠。我所說的“三四個時日”也就僅夠到了那里看一下洞窟、欣賞一下周圍的景致而已。如果想順路到十三陵、八達嶺和張家口看看的話,沒有個六七天肯定不行。如果還有同行者,想充分欣賞一下中國北方的風光的話,至少也要十多天才行。對于那些研究東洋美術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多次前往大同,哪怕只去一次,只要進行仔細的研究也是可以的。目前關于大同的圖片資料,有雜志社曾出過的一份《大同特別號》,還有法國人沙畹(8)在大同拍攝的很多照片,另外還有北京的山本寫真屋印制和售賣的一些關于大同的明信片。我希望那些從事大同云岡石窟研究的人,能夠在盡可能多地持有參考資料的基礎上再去進行相關的研究。

中國藝術的粗雕手法

中國藝術起源于中國本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國家的藝術迥然不同,而且大多數中國藝術都頗有雅趣。中國藝術中雖然也有一些讓人感覺比較柔弱的東西,但是大多數都是比較強健且莊重的。如果拿日本近來的工藝美術相比的話,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

近來日本工藝美術的發展傾向,在我這樣一個外行人看來,也有很多不太滿意的地方。日本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其藝術品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太柔弱了。一言以蔽之,日本的工藝品中,結實的充滿力量感的藝術品實在是太少了,而大部分藝術品都是比較纖細的,給人一種很容易損壞的感覺。一般民眾對此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傾向,只要覺得有趣就大多能夠接受。尤其是最近,日本工藝品的此種柔弱感表現得更加突出。有些人可能本來喜歡結實的藝術品,但受當前購買力下降、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最終只能退而求其次,買一些薄的不太結實的藝術品。但是,這種弱不禁風的藝術品受到大眾的歡迎,我對此是深感憂慮。

一些纖細柔弱的藝術品具有優美的外形,而且表面也被裝飾得亮閃閃的,顯得既精巧又美麗。這樣的藝術品,任何一條直線、任何一個轉角都被做得極為精致,甚至可以用過于精致來形容。一些細部的處理手法、雕刻和打磨等也都是下了十二分的力度。不過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卻顯得有些摳摳搜搜,完全沒有穩重大氣的感覺。也就是說,在制作手法上過于追求精致,在材料的使用上又放不開手腳,這樣一來即便是想做出結實大氣一點的藝術品也是毫無辦法的,最后只好將注意力放在了柔弱藝術品的表面,把表面裝飾得非常美麗。大和作為一個新興民族,其實是很需要一些結實的有底氣的藝術品以及與其匹配的工藝手法的,但從當前日本工藝美術的發展傾向來看,日本工藝界在這一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如果以中國工藝美術的特征為標準來評判日本工藝美術,那確實有些不太恰當,但是對日本這樣一個新興國家來說,中國藝術還是有很多長處值得吸取的。首先是中國的藝術家對材料的使用非常大氣,而且做出的藝術品也都顯得穩重結實;其次是中國的藝術手法,如雕刻等并不只是注重外表的美觀,雖然從局部看會顯得有些粗糙,但是在整體上呈現出的意境還是非常美的。

以上所述是日本藝術的一個非常大的缺點,如果稍微對其加以改正,日本藝術還是能夠變得非常優秀的。近來日本藝術流入纖弱,呈現出亡國的氣息,這是我深感憂慮的地方。在帝國美術院(今日本藝術院)舉辦的畫展上,現在流行的都是一些像友禪染(9)的圖樣那樣的繪畫,而看起來非常立體的生動活潑的畫作變得越來越少,充滿剛健氣息的繪畫也沒了蹤影。現在的畫作雖然也能夠使觀者感覺到它是想表現得高雅一些,但給人的卻是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而且用的色彩也是花里胡哨,完全體現不出高雅之感。總之,那種有底氣的,可以給人安心感的作品真的是很少了。另外,工藝美術的創作方法現在也是變得比較薄弱,依照現在的水平也就只能創作一些柔軟的作品而已。鑒于以上原因,所以我才會覺得日本藝術流露出的是亡國的氣息。

綜觀中國各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尤其是近代的作品,那種柔弱的藝術品是非常少的。即便是乾隆時期的藝術作品,大多數也都是非常剛健的。中國的雕刻顯得比較粗笨,但其所用的藝術手法卻是比較強勢的。中國的藝術作品整體給人一種比較穩重大氣的感覺,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從不吝嗇。中國的大型藝術作品大都采用“遠景本位”的手法,走近了看可能會覺得做得比較粗糙,但是離遠了看就會覺得非常美觀。當然了,一些小的供人把玩的藝術作品肯定不會采用“遠景本位”的手法,如果你貼上去看會發現細部其實處理得非常精致。但是像建筑物這種需要站在一定距離之外去欣賞的作品,在細部的處理上就完全沒必要做得那么精致了。例如宮殿前的漢白玉欄桿,隔遠了看你會覺得做得挺精致的,其實靠近了看上面的一道道鏨(zàn)痕就像是未完成品一樣。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隔遠了好看就行。在這一方面,日本則和中國不同,即便是一些無須近看的物品,在細部的處理上也是極為精致。例如一件和服,離開十米左右上面的紋樣和團案就不是那么清楚了,但人們在制作的時候,還是會按照走近前看的標準去細致地描繪出每一個細節。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希望日本能夠吸收一些中國的“遠景本位”手法,對于不需要走近了欣賞的藝術品,即使做得粗笨一點也沒什么。另外,今日的日本藝術界還需要在作品中增加一些剛強有力的元素,要增強藝術作品的剛健感覺。

中國建筑的設計

近來,中國的各種雅趣在日本宣傳得非常多。日本的知識階層中對中國的家具、料理和旅行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看到此番景象,我還是頗為歡心的。中國的黑扇在日本社會中已經逐漸得以使用。從中國學到鋦盆、鋦碗技藝的手藝人等也開始遍布日本的各個角落。最近中國的雨傘在日本用得也非常多。此外,銅火盆和木屐等也被大量出口到日本。受眾多事件的影響,現在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呈現減退的趨勢,但是從中國出口到日本的產品則變得越來越多。歸納來看,原因有三:一是中國的設計有趣且雅致;二是中國的產品結實耐用;三是中國的產品種類多且價格便宜。日本的木屐用的材料少,不結實,而且價格高。同樣的時間內,如果穿中國的木屐可能一雙就夠了,而穿日本的木屐則要換好幾雙,這樣換算下來價格就更高了。

在我這樣一個外行人看來,日本設計界在最近還是取得了很大進步的,從農商務省舉辦的展覽會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進步。現在日本產品的設計和圖案還是非常棒的,但是一落實到實際的物品上就顯得比較弱了。也許是因為我長期受中國產品的影響,所以才會有此感覺。不過我還是真心希望日本的產品制造者和使用者能夠好好思考一下這一問題。

前文中我已經多次敘述過,中國的工藝美術一般來說都是穩重大氣的。這種穩重大氣不僅體現在材料和結構上,在設計方面也在努力追求優美典雅。設計是我們體味中國工藝美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單是工藝品,中國的宮殿、住宅,還有亭榭、茶館等建筑的設計也是充滿了雅趣。關于中國建筑的特色、優秀的設計和結構等,伊東、塚本、關野、佐藤等博士都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結果也都已經發表。另外,從和平博覽會上展出的聚芳館(滿蒙館)我們也能夠窺見中國藝術之一斑。聚芳館是模仿中國沈陽北陵的一部分進行擴建而成,雖然在一些細部上處理得不是很好,但我覺得整體上要比原有建筑物更為成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建筑被移建到日本的土地上,這樣不僅有助于日本的有識之士體驗中國的真實生活狀態,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中國的了解。

赤坂葵橋的大倉集古館庭園內移建了很多朝鮮的宮殿,但是中國的建筑還一座都沒有。也許其他的地方可能會有從中國移建的建筑物,只是我還沒見到而已,其實我倒是真的希望它能有。但是從我所了解的情況來看,現在日本國內還沒有一個人這樣做過。我聽聞名古屋的詩人永阪石埭曾建有中國式的住宅。另外,橫濱三溪園的原富太郎的中國建筑、箱根的湯元、小室翠云畫師的中國館別墅、東京筑地三丁目高等中國料理店醉仙亭、橫濱南京町(山下町)的中國小學校以及旁邊的中華會館等都是中式建筑。中華會館是一座宮廟建筑,由民國時期的廣東人所建,主要用于公共祭祀和集會等。每當舉行活動的時候,中國人會在里面燃放爆竹、焚燒金紙銀紙、燒香跪拜等,和我在中國看到的一模一樣。遺憾的是,以上我所列舉的建筑物都在去年秋天的大地震中被燒毀了。現在去長崎,在山腳下還能看到藥師寺的四五棟建筑。長崎的藥師寺和廬山南麓的藥師寺基本相同,僅是規模小了一些,又稍稍加了一些日本味道而已。

我說這些,其實并不是為了對日本現存的中式建筑進行一番評價。今后隨著對中國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必然會有一些擁有中國傳統氣派的亭榭或宅邸等被移建到日本,到那時即便是在日本也可以充分體味到中國的氛圍。現在在中國的南部和北部都還保存著一些不錯的建筑物。雖說收集古董還是書畫是根據每個人的興趣,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收集愛好向中國的建筑延伸一下。移建中國的建筑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興趣,同時還可以增強兩國人民的親近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無上樂趣的行為。如果說往日本移建中國的整座建筑比較困難的話,那我們至少可以在自己家中的部分位置采用中式設計,例如,在門楣上我們可以采用中國的雕刻物;墻壁我們可以粉刷成中國的樣式;房間內的扶手我們可以直接從中國采購;建筑物采用中式設計,但采用的木材可以從日本直接獲取;又或是窗子和門等使用的格子和框子等全都采用中國樣式,窗子可以做成桃形、蝙蝠形、磬形或是青銅器形等——總之,北京頤和園內的宮殿或是揚州何家花園(何園)內建筑物的窗戶樣式都可以采用。在日本傳統的建筑物中加入一些中國元素也是蠻不錯的。另外,在庭園的步道上,用石子兒鋪出各種各樣的花紋也能很好地體現出中國的氣氛。在我自己的住宅中,我多少增添了一些中國建筑的設計意趣。此種意趣在醉仙亭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如果有人對中國建筑感興趣的話,我手頭倒是有兩三千張照片可以提供,再加上我經常到中國游歷,也可以幫其到實地進行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平乐县| 蛟河市| 吉安县| 通州市| 通州区| 青神县| 信丰县| 浦北县| 泸定县| 金秀| 图们市| 广汉市| 平顺县| 衡阳县| 高要市| 沂水县| 饶平县| 云南省| 高雄县| 苗栗县| 武功县| 岚皋县| 潞西市| 泰顺县| 报价| 县级市| 新昌县| 巴林右旗| 襄垣县| 西峡县| 泰顺县| 景宁| 宁德市| 长武县| 铁岭市| 深泽县| 滨州市| 承德县| 陵水|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