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咳嗽

咳嗽有內、外因之別。但肺受外感六淫所傷者居多,而脾受內濕化痰者較少,內傷氣血津液而引起者,尤為常見。其病機多在于肺?!端貑枴た日摗氛f:“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可知咳嗽的病機,不專在肺,而與其他臟腑有密切聯系。其病理機轉,隨他經病理變化而變化。在臨床上本著兼見癥狀,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庶不致誤。
外感咳嗽兼喘
張×元,男,43歲,居民,撫順市五馬路。
于季秋受外感,而發咳嗽。三日后服蔥姜湯發汗,而汗未出,又添喘病,延為診視,病已七日。其見證:既嗽且喘,夜間尤甚,喘不能臥,痰涎壅盛,黏稠色白,舌苔白厚,口干而渴,尿黃,便秘,脈浮有力,寸部較甚,一息五至強。
診斷:患者初得,原系外感,風寒束表,肺氣被阻,故見咳嗽。初起其邪在表,用蔥姜湯發汗,原屬對證,惜其三日后始服,又添喘者,是其寒邪已經化熱。延誤七八日,其勢較甚,致使肺氣失宣,痰涎水飲互為膠漆,壅閉肺絡,幾無容吸之地。氣甫入即呼出,呼吸迫促,所以既嗽且喘?;鸶∮诜危室归g較甚。其脈浮數有力,為外感未解,復生內熱之故。因其內熱,故現有口渴、尿黃、便秘等癥。舌苔白厚、痰涎壅盛,是屬水飲泛肺之征。故宜外發內散,治以解表退熱、消痰逐水之法。
處方:麻黃一錢半,桂枝二錢,生姜三錢,五味子三錢,杏仁三錢,細辛八分,白芍四錢,清半夏四錢,天花粉四錢,甘草二錢,生石膏末一兩。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
復診:連服二劑,診其脈,已不浮數,喘咳等癥悉減大半。靜時不喘,惟有動作,仍然作喘??磥砗疅嶂半m解,而肺氣尚未恢復。治宜扶其正氣,兼清余邪之法。
處方:白芍四錢,清半夏四錢,牛蒡子四錢,生龍骨八分,生牡蠣八分,生石膏末五錢,甘草二錢,紫蘇子三錢。
煎服如前,連服二劑,病遂痊愈。
按語:本證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肺失宣肅,水飲內結,致使外有表寒,內有里熱,間夾水飲,故初用小青龍湯以去表邪及水飲,加石膏、花粉以清里熱,共奏外發內散之功。復診用方,系 《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載從龍湯化裁而來。治喘嗽證愈后,正氣未復,余邪未盡,甚為適宜。芍、草酸甘化陰,龍、牡收斂元陽,合用以扶正;清半夏、牛蒡子、紫蘇子、石膏清熱化痰,以除余邪。
外感咳嗽兼腹瀉
君×義,男,33歲,炊事員,沈陽市小南街合作社。
五個月前,由于勞動過累,感受外邪。初則咳嗽,發熱,口渴,經治未愈,復增腹瀉,延為診治。聞其聲,咳嗽氣短,音啞而急;問其癥,則自覺頭暈,飲食漸少,體弱無力,小便少,大便溏泄,日三至四次;驗其痰,色白稠黏;診其脈,數而無力,一息五至,獨右寸部有滑象。
診斷:咳嗽氣短已五個月,肺氣必受損傷,其咳聲啞而急,其痰稠黏,肺脈滑,是肺氣傷而內有蘊熱之象。肺氣傷,則頭暈,四肢無力。其腹瀉者,因發熱口渴,飲水過多,致水濕挾熱,下注腸間之故耳。治以清肺化痰、滲濕利水之法。
處方:茯苓六錢,生山藥六錢,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百合五錢,白芍四錢,黃芩四錢,麥冬四錢,牛蒡子四錢,清半夏三錢,川貝母三錢,甘草三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
復診:連服三劑,腹瀉次數減少。照前方去黃芩、麥冬。
三診:服三劑后,腹瀉已止,惟咳嗽未減,反而痰多且黏。診其脈數而滑,由無力轉為有力。望其舌苔甚厚,白而微黃,加以口干而渴。其脈證如此轉變,知其人原有伏氣之熱。何以未隨腹瀉而下?因伏邪外出,往往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正因腹瀉已止,而伏熱更無出路,故外現種種熱象,纏綿不解,病程較長。在治法上亦應隨證而變,宜大清伏熱,兼化痰濁之法。
處方:白芍五錢,生山藥五錢,玄參六錢,石膏六錢,天花粉六錢,牛蒡子四錢,瓜蔞皮四錢,黃芩四錢,甘草三錢,川貝母三錢,清半夏三錢。
煎服如前。
四診:服三劑,其熱不退。照前方將玄參改用八錢,石膏改用一兩。連服六劑。
五診:舌苔退去一半,滑數之脈亦不顯著。守方再服六劑。
六診:舌苔退盡,嗽止痰清,脈亦不數,惟早晚仍有輕嗽。雖已向愈,但仍有余邪未盡,遂制散劑服之。
處方:甘草末六錢,朱砂三錢,川貝母四錢,遠志三錢。
共研細末,分為十二付,每日早、晚各一付。藥服盡劑,病遂痊愈。
按語:上嗽下泄之證,本屬難醫,況病已半載,尤為束手。先后六次診治,病獲痊愈。其要點在于:辨識腹瀉已止,伏氣勃然發作之病機。法當重用石膏二兩,使熱速退。為何初用石膏六錢?恐其寒涼趨下,導致腹瀉復發。試用石膏六錢,繼以一兩,連服十二付而收功。
咳嗽兼五心煩熱
劉×氏,女,63歲,家務,法庫西街。
半年前曾感風邪,咳嗽未愈,病逾半載,漸覺五心煩熱,尤以心中灼熱較甚??人蕴叼?,口干舌燥,食少便秘,身形瘦弱,六脈虛數,一息逾五至。
診斷:從脈數、灼熱來看,似有伏氣之熱。但其脈不弦而虛,口雖干而不渴飲,舌雖燥而無滑膩之苔,可知非真伏氣之熱。且咳嗽吐痰,耗損津液,復傷陰氣。陰虛不能潛陽,邪熱日益鴟張,故現五心煩熱。心中灼熱尤甚者,是陰虛陽亢于上之故。脈證合參,非伏氣化熱之灼熱,乃系陰虛之煩熱。治宜滋陰潛陽、理肺化痰,兼清虛熱之法。
處方:生山藥一兩,玄參六錢,麥冬六錢,生地六錢,瓜蔞皮四錢,川貝母四錢,白芍五錢,白茅根五錢,沙參三錢,清半夏三錢,牛蒡子三錢,甘草三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
復診:服后諸證稍減,知藥中病。將前方玄參、栝樓皮、白茅根均改三錢。
三診:于十日內連服五劑。脈已不數,較前有力,咳嗽灼熱等癥,均愈強半。按前方加減。
處方:生山藥一兩,生地四錢,麥冬四錢,沙參四錢,川貝母三錢,牛蒡子三錢,玄參三錢,白芍四錢,清半夏三錢,甘草二錢,炒於術三錢,雞內金二錢。
煎服如前。
四診:經服兩劑,諸證已趨痊愈,脈象稍弱,尚未康復。遂用生山藥半斤,每次五錢,和水煮熟,酌加白糖及白梨汁,隨意服之。
按語:本例灼熱較甚,似內有伏氣之熱。其脈左右皆虛,口不渴,舌無苔,遂斷為陰虛之熱。但伏邪之熱,有募原和少陰之分。若邪伏少陰,舌亦無苔,脈多不鼓指,但很少有咳嗽的見證。而邪伏募原者為實證,舌必有苔,脈多弦數而口渴,可知其所謂非伏氣之熱,系指非邪伏募原而言。其治法以滋陰為主,清熱為輔,故重用山藥、地黃、麥冬、沙參以滋其陰;玄參、白茅根、瓜蔞皮以清虛熱。清半夏、麥冬同用,而無燥液之弊。
暑月外感咳嗽
金×啟,男,32歲,職員。
暑熱外出,乘涼飲冷,而得咳嗽。曾服清火藥二劑,病轉增劇。咳嗽發作頻頻,嗽甚則喘,吐白沫無痰,病已十余日。舌無苔而潤,鼻塞時流清涕,脈浮數,一息五至強。
診斷:此證雖得于盛暑之際,但因外受風寒,內停飲冷,寒水之氣射肺,故發咳嗽,而吐白痰。病雖旬余,從其見證鼻塞流涕、口中和、舌無厚苔且潤來看,知其尚未化熱。治宜溫散之法,佐以清涼之品。
處方:生姜一錢半,杏仁一錢半,五味子一錢半,清半夏一錢半,白芍一錢半,茯苓一錢半,麻黃一錢半,桂枝一錢半,甘草一錢半,細辛八分,生石膏六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
復診:咳減強半,脈已不浮但數,且覺口干舌燥,客邪雖解而內熱復生,宜再與清解之法。
處方:白芍五錢,甘草二錢,清半夏三錢,杏仁二錢,牛蒡子三錢,瓜蔞仁三錢,川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石膏六錢,玄參四錢。
煎服如前。藥服盡劑,諸證悉除,霍然而愈。
按語:此證先與小青龍湯加減,外發寒邪、內散水飲??托凹冉猓盁釓蜕峙c散邪清熱之劑。用藥先后有法,故收速效。若拘于季節,不善辨證,其病不減;用方不善佐使,其效難收。明乎此,故能二劑收功。
勞熱咳嗽
曾×文,女,30歲,家務。
咳嗽經年,或生氣動怒,或著涼上火,一觸即發。發則咳嗽痰壅,食少短氣,常不得臥。舌無苔而潤,心熱微煩,脈浮數濡弱。
診斷:脈證合參,系肺氣甚虛,兼有虛熱。斷為勞熱咳嗽,治以清金益氣之法。
處方:生黃芪五錢,生地五錢,知母三錢,牛蒡子三錢,甘草三錢,玄參三錢,沙參三錢,麥冬三錢,清半夏三錢,川貝母二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服。
復診:自覺咳嗽減輕,脈仍弱而數。照前方加黨參三錢,連服三劑,其病遂愈。
按語:方系《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載清金益氣湯加味,增清半夏、麥冬以鎮咳。復診于益氣豁痰藥中加參者,助正氣之運化,使氣虛既補,虛熱可除。所謂辨證明確,選方用藥,即效如桴鼓。
咳嗽痰血
李×頂,男,11歲,學生。
因仲夏多食涼物,復感風邪,已咳嗽十余日。痰中帶血而不稠黏,口不渴,舌潤無苔,飲食較少,二便如常,脈浮而不數,一息四至強。
診斷:脈浮不數,舌潤無苔,口不干渴,痰不稠黏,雖咳嗽十余日,仍未化熱,其痰中帶血者,非血熱妄行,實乃咳逆甚劇,沖破肺絡所致。治宜宣散客邪、降逆止嗽之法。
處方:清半夏二錢,前胡二錢,紫蘇葉二錢,茯苓二錢,陳皮二錢,白芍二錢、瓜蔞仁二錢,杏仁二錢,白茅根六錢,葛根一錢,甘草一錢。
水煎二回,分二次溫服。
復診:咳痰帶血已減,飲食漸增。照前方再服一劑,并用白茅根一兩,水煎當茶,頻頻飲之。藥服盡劑,其病遂愈。
按語:本證咳嗽帶血,斷非肺熱釀成。本證因咳劇傷及肺絡而見痰血,在治法上本著見血休治血,見痰休治痰之義,辨證施治。因脈浮在表,故方用杏蘇散加減。方中紫蘇葉、前胡、葛根以散風達表,杏仁、瓜蔞仁和二陳湯以化痰止咳,佐白芍、白茅根和絡止血,共奏宣肺達表,化痰止咳之效。
咳嗽兼衄血
趙×山,男,4歲。
仲夏冒風咳嗽,遷延十余日,痰涎中帶血,經治數日無效,又增衄血,延為診視。脈浮滑而數,周身壯熱,衄重則塞鼻由口溢出,口有臭味,渴而引飲,舌苔白厚微黃,尿赤便燥。
診斷:風熱入肺故現咳嗽,熱傷肺絡則帶血,由于失治、誤治時間較長,肺熱迫血妄行而致衄血??识嫞裎ⅫS,尿赤便燥,系陽明熱熾傷津之象。治宜清其內熱、外散風邪之法。
處方:生石膏八錢,白茅根三錢,天花粉三錢,清半夏二錢,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竹茹一錢半,細辛三分,五味子八分,麻黃五分,瓜蔞仁一錢半。
水煎二回,分四次溫服,每隔二小時服一次。
復診:服二劑后,脈已不浮,咳嗽稍減,衄血未止,但出血量減少。此風熱雖解而蘊熱未清,故壯熱仍熾,按前方加減。
處方:生石膏八錢,白芍一錢半,竹茹一錢,牛蒡子一錢,白茅根三錢,甘草一錢,川貝母一錢半,瓜蔞仁一錢半,天花粉三錢,玄參三錢,清半夏一錢半,麥冬二錢。
煎服如前。
三診:衄止,苔退大半,壯熱雖減,但脈仍有數象。將前方石膏改用四錢,再服一劑,脈靜身涼,飲食有加,其病痊愈。
按語:首方用石膏、花粉以清內熱;竹茹、瓜蔞仁、清半夏化熱痰兼降逆氣;甘草、白芍、白茅根宣肺絡,使氣液流通,并能涼血滋陰;少佐麻黃、細辛以散風邪;用五味子制麻黃、細辛之溫散,兼防肺氣耗散,是仿小青龍湯酸辛化合以利肺開闔之義。服藥二劑后,脈已不浮,知表邪已解,而去麻黃、細辛,加用貝母、玄參、麥冬、牛蒡子清熱滋陰,但仍重用石膏以清熱?;純弘m年僅四齡,前后共服生石膏二兩八錢之多,并無貽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市| 丰县| 军事| 泰兴市| 凤台县| 响水县| 嵊泗县| 夏邑县| 嘉荫县| 英山县| 乐安县| 河西区| 宁蒗| 呼伦贝尔市| 高青县| 渭南市| 香河县| 湘潭市| 西盟| 东平县| 长岛县| 铜梁县| 卓尼县| 启东市| 建宁县| 诸城市| 黄冈市| 五指山市| 泾源县| 汕尾市| 宽城| 宁城县| 兴化市| 平和县| 襄垣县| 南城县| 安塞县| 宣恩县| 周口市| 赤峰市|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