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
春溫、風溫、濕溫三證,以春溫較多,系由伏氣化熱而來。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一說,應注意在 “寒”字,不限于冬季。若在初春時令猶寒,感之亦然。因雖傷于寒,原不甚重,當時未病,或已病而汗解失宣,留有余邪,皆能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化之流通,暗生內熱。久之或情志動火,或薄受外感而觸發。發則不惡寒,但發熱而渴。多發于暮春或夏初之時,非皆發于春季。此種溫病,若由外感觸發,初得時兼有頭痛、發熱等表證,宜用清解湯先解其表,再酌其熱之輕重,以清其熱;若因情志動火而觸動,或其熱蓄極而自發者,恒無表證,徑發熱而渴,宜酌用寒解湯及仙露湯等清之;熱甚者又須酌用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等清之;至于入腑成實,腹滿痛而便燥者,更應酌用三承氣湯以下之。
至于風溫,由于風熱襲表,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者,宜用清解湯解其表。若延誤時日,必傳經化熱,其治法又與春溫略同。
濕溫病,系由感受濕熱所致,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身熱不揚,胸痞不渴,而無內熱者,宜宣解湯去滑石加蒼術以宣解之。若延誤時日,郁而發熱者,宜將宣解湯方中滑石臨證增減。
此為春溫、風溫、濕溫三證治法之大略。在辨證方法上,悉遵仲景。傷寒、溫病非異終同?!秱摗诽柌∽C篇首曰:“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詳談全篇,知此提綱亦指中風、溫病、傷寒三證而言。雖始得之,其脈皆浮。但傷寒脈浮緊,無汗,惡寒;中風脈浮緩,自汗,惡風;溫病脈數,發熱而渴,不惡寒。脈證不同,治法亦異。至于傳經之后,俱遂六經傳變,傳至陽明,俱現陽經脈證,而主以陽經治法;傳入陰經,俱現陰經脈證,而主以陰經治法,仍以仲景六經辨證為綱領。
春溫(邪在少陽陽明)
徐×氏,女,64歲,居民,法庫東街。
于春季去外村探親,夜宿汗后冒風,遷延失治十二日?,F癥見:寒熱往來,熱多于寒,目??诳?,不時嘔逆,兼潮熱譫語,舌苔黃厚,大便四日未行,小便赤澀,不思食,食則作嘔,脈象弦而兼滑。
診斷:其脈弦、寒熱往來、目眩、口苦、嘔逆等為少陽證已具;其譫語潮熱、舌苔黃厚、尿赤、便燥、脈象兼滑,是一半轉屬陽明,入腑成實?;颊唠m年過六旬,亦應議下。以小柴胡湯與調胃承氣湯合劑加減與之。
處方:柴胡根四錢,本黨參三錢,清半夏三錢,大黃五錢,芒硝三錢,黃芩三錢,白芍四錢,天花粉四錢,甘草二錢。
用水四碗半,煎至兩碗,再入硝黃煎數沸,分二次溫服。第一次服后過五小時,如排便三次,止后服。
復診:首次服藥四小時后,連降大便二次,便黑甚少,遂服第二次,又降大便二次。診其脈,弦滑之象已不夠明顯,不再譫語,舌苔退去多半,能食粥半碗,令其休養一日。再診其脈未靜,仍有余熱,遂與清解之法。
處方:柴胡根三錢,本黨參二錢,清半夏三錢,黃芩三錢,白芍三錢,天花粉四錢,玄參五錢,麥冬三錢,竹葉一錢,甘草二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藥服盡劑,病去八九,惟覺口干微渴,將前方減量,又服一劑,病遂痊愈。
按語:此證前后三方,皆用人參者,因患者年過六旬,已延誤十余日,正氣必傷。用之以扶正氣,其義甚佳。
春溫(邪在陽明)
任×生,男,25歲,廚工。
病發季春下旬,工作過于忙碌。初覺周身不適,繼則頭痛,發熱而渴。因生活困難,未能及時醫治,延誤四日。周身壯熱,大渴引飲,舌苔白厚微黃,小便赤,大便三日未行。脈不甚浮,但洪而有力,一息六至。
診斷:《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贝瞬〕跗?,僅覺周身不適,未見惡寒,繼而發熱而渴,故斷為溫病??计浒Y狀和季節,系由伏氣化熱,加以勞碌過度,動搖其精氣,遂勃然而發。從壯熱、口渴、尿赤、大便燥、苔白厚微黃等癥來看,是邪在陽明之經。宜清陽明之熱為主,佐以宣通之品。
處方:生石膏一兩五錢,玄參八錢,天花粉八錢,粳米四錢,白茅根八錢,連翹三錢,甘草二錢。
水煎二次,分二次溫服。
復診:脈仍洪有力,望其舌,僅舌尖部苔消退,是病重藥輕。遂將前方石膏改用二兩,服后諸證悉減,又服一劑,其脈已不洪數,但沉候仍有力,少覺口渴,知其尚有余熱未清。
處方:玄參六錢,天花粉六錢,白芍四錢,白茅根八錢,山藥四錢,甘草二錢。
煎服如前。
藥服盡劑,霍然而愈。
按語:此類溫病,即所謂邪伏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氣分流通,暗生內熱之春溫病。如果陽明熱勢鴟張,脈洪滑有力,白虎湯原方即可奏效。本方加白茅根、連翹,是取其輕宣透表,能使內熱外達,故病愈較速。
春溫重證(邪在陽明)
李×年,男,52歲,工人。
平素體弱,外感頭痛,無汗。翌日周身壯熱,不惡寒,口渴引飲。醫治數日不效,延為診視。脈來洪數,一息六至,而無滑象,沉候不實,壯熱口渴,思飲冰水。舌苔黃褐,口干舌燥,少津液,大便二日一行,小便赤澀。坐起時稍一費力,即覺氣不足用。
診斷:此證雖屬外感,因有伏熱,病即發熱而渴,但不惡寒。翌日即壯熱,口渴引飲,延至數日,口干無津,舌苔黃褐色,知是邪熱熾盛,已傳陽明,乃溫病之重證。脈雖洪數,而無滑象,且于起臥時,稍一費力,即覺氣不足用,是其人體弱正虛,于邪熱熾盛之時,而出現種種不足之象。宜大清邪熱,兼扶正氣,以人參白虎湯治之。
處方:黨參五錢,生石膏一兩五錢,玄參一兩,甘草二錢,知母三錢,枸杞子四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溫服。
復診:連服二劑,壯熱已退,氣已覺充,惟脈仍有洪象,舌苔僅退一半,氣雖覺充,尚未恢復原狀。因前方略減分量。
處方:黨參四錢,生石膏八錢,玄參五錢,甘草二錢,知母二錢,枸杞子三錢。
煎服如前。又服二劑而愈。
按語:此證邪實正虛,虛中有實,故用人參白虎湯加減治之,在大清邪熱之中,兼扶正氣,并于邪熱熾盛之時,立復真陰。故使邪熱頓解,氣液亦隨之恢復而愈,乃一舉兩得之法。
春溫壞證(邪在陽明)
李×生,男,31歲,職員。
于季春勞動后貪涼冒風,當時汗閉,晚間即發熱頭痛。延誤兩周,求為診視。周身灼熱,燥渴思飲,舌苔褐而干薄,舌形縮短,不時干嘔,小便赤黃,大便微溏,面色膩垢,氣息甚微,六脈沉數無力,數近八至。
診斷:脈沉數無力,且舌苔干薄,舌形縮短,大便溏泄,乃氣液將亡之象,為溫病中之壞證。但其人適當壯年,病又新得,投藥可望好轉。治以扶正益氣,兼清邪熱之法,以人參白虎湯加減。
處方:黨參五錢,生山藥一兩,沙參四錢,玄參四錢,麥冬四錢,炙甘草三錢,白芍三錢,竹茹二錢,生石膏末八錢。
水煎兩回,分三次服。
復診:連服二劑,脈減為一息五至,灼熱減輕,氣息稍壯,大有好轉,仍按前方加減。
處方:黨參四錢,生山藥一兩,沙參四錢,玄參四錢,麥冬四錢,炙甘草三錢,白芍三錢,竹茹一錢,生石膏末六錢。
煎服如前,連服數劑而痊愈。
按語:此證邪熱雖不甚熾,然已深入陽明,但大便不燥,反而溏薄,是因其中氣素虛之故。急以人參白虎湯加減,扶正益氣,兼清邪熱,輔以山藥、甘炙草、白芍等以滋陰固下,遂能邪熱解而正氣復,溏泄亦隨之而止,病得痊愈。
春溫誤治(邪在陽明)
劉×山,男,48歲,營業員。
平素體弱,在旅途中曾受外感,歸后病勢加重。周身灼熱,頭痛,胸痛,面色垢膩。曾延醫治療,醫者見其胸痛,于清解藥中,加有破氣之品。服后病勢不解,且覺氣不足用。第七天延余診視。脈一息六至,但數而不洪滑,沉候不實??诟缮嘣铮罂曙嬎嗵Ω杀 ⑸S兼黑,身熱心煩,精神恍惚。于五六呼吸之頃,必長出氣一口。坐起時稍一費力,即覺氣弱難支。周身顫動,小便赤黃,大便一日一行。
診斷:此證素日體弱,于旅途中又受勞累外感。且初服藥時,醫者誤用破氣之品,因而氣傷虛陷。故于邪熱熾盛之時,其脈但數而不洪滑。氣息甚弱,周身顫動,兼現舌苔黃褐、壯熱心煩、口渴引飲等癥??芍盁嵋焉钊腙柮?。邪實正虛,幾難為力。所幸脈尚有根,病系新得,治以大清邪熱兼扶正氣之法。
處方:黨參五錢,生石膏末一兩,玄參一兩,生山藥八錢,白芍三錢,甘草三錢,枸杞子四錢,天花粉五錢。
水煎兩回,分三次溫服。
復診:病有轉機,周身已不顫動,熱退弱半,按前方又服一劑。
三診:脈數已減,并較前有力。舌苔退去一半,仍干而色褐。知為余熱未清,陰液未復之故。
處方:生石膏六錢,玄參八錢,沙參三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甘草二錢,白芍三錢。
煎服如前。連服二劑,其病痊愈。
按語:上四例,皆為溫病邪在陽明,但首案邪實正未虛,以仙露湯加花粉、茅根輕宣透表,仍為白虎湯義。后三案,為邪在陽明兼氣液不足之證,屬邪實正虛,以白虎加人參湯,扶正祛邪而收效。
春溫(邪伏三焦脂膜)
孫×文,男,33歲,工人。
去冬曾感風寒,汗解后,時覺全身不適,未曾醫治。于初春以來,覺四肢酸軟無力,五心煩熱,眩暈,口干而渴且乏味,舌苔白厚,便燥,尿赤,脈沉而有力。
診斷:脈證合參,知系蘊有伏氣火熱,由于春陽引動而發之春溫。其熱勢熾張,勢必鑠陰耗液,故現五心煩熱、口干而渴、大便燥等癥。治以清泄里熱,佐以宣散伏邪之法。
處方:生石膏六錢,天花粉四錢,白茅根四錢,連翹四錢,玄參四錢,天冬四錢,白芍三錢,茵陳三錢,甘草二錢,生山藥四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
復診:連服二劑,脈證如故,毫無寸效。細審之,仍仿白虎加人參湯之法,在前方內加黨參二錢,石膏改用一兩五錢,煎服如前。
三診:連服二劑,病仍未減,脈證同前,惟精神稍充,飲食漸增。因未有他變,故仍按原方服之,生石膏改用三兩,黨參改用三錢,煎服如前,再服二劑,并加服散劑。
散劑方:生石膏一兩五錢,朱砂二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薄荷冰二分。
共研細末,分為八付。日服四次,每次一付,和湯劑間服。
四診:脈象近于和緩,舌苔退去大半,但舌根尚有黃苔。五心煩熱已減,病愈強半。囑其調整得當,即可日漸康復。惟患者深知生石膏收效甚顯,遂自購生石膏一斤,研為細粉,每服三錢,日二次或三次,服完舌無黃苔,五心不熱,病遂痊愈。
按語:該患先后服生石膏近十二兩,方愈強半,可知其伏熱甚深。正如王孟英所說:“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邪伏三焦脂膜之中,其舌苔白厚而干,或白厚兼黃,與邪伏少陰,初起舌無苔垢可鑒別。但呼氣之熱,口干而渴,小便赤澀,二者相同。如系邪伏三焦脂膜之證,可放膽重用生石膏,如邪伏少陰,又非黃芩湯不能取效。
瘟疫失音證(啞巴瘟)
劉×氏,女,33歲,家務。
某日赴外地探親,歸后即覺周身不適,未甚注意,于翌晨口不能出聲,但起居飲食如常,經醫無效。時病已三日,延為診視。神志苦悶,口不能出聲,有時皺眉,似有頭痛之意,身有微熱,不咳,舌苔厚白,脈象浮大,沉候有澀象。
診斷:患者受時邪之侵襲,口不能出聲,是邪閉清竅;沉候有澀象,是絡有阻塞之征;脈浮大者,說明邪氣盛,在外在上;身有微熱,舌苔薄白,是邪在表位。脈證合參,系瘟邪閉塞喉竅而失音。治以開竅通絡、芳香逐穢之法,佐以宣通達表之品。
處方:桔梗五錢,薄荷葉三錢,重樓四錢,連翹四錢,蟬蛻三錢,甘草三錢。
水煎二回,分三次服,每三小時服一次,每次送服回生丹一錢。
復診:服完微見汗,口能出聲,但聲音嘶啞,脈已和緩,仍照前方繼服,每隔六小時服一次,服盡則霍然而愈。
按語: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氣不清,閉塞喉竅,則口不能出聲。因肺為聲音之門,故用湯劑以宣肺解表,散劑回生丹能芳香通絡。一劑輕,二劑愈,而收全功。
悶疫(瘟疫郁遏)
張×振,男,45歲,工友,沈陽大西關茶店。
處境不順,素有積火。于初夏早起冒霧后,自覺心中攪亂不安,逐漸加重,欲吐不能,欲泄不得,延至下午病勢加重。診其脈沉細而澀,時欲外出,躁擾不寧。欲吐不吐,飲水即嘔,欲泄不泄,腹痛如絞。神志如迷,其痛苦難以形容。
診斷:脈象沉細,不能斷為陰寒,以其素有積火,復早起冒霧,感受疫毒之氣,深伏于內,不能透達于外,以致關竅氣血壅滯不暢,遂呈現上述一系列的危急癥狀。先針刺委中、尺澤、十宣、人中等穴出血,以泄血分之火毒。再服通關利竅、驅毒逐穢之劑。
處方:朱砂一錢半,甘草末一錢,冰片三分,薄荷冰三分。
共研細末,分為三付。每隔半小時服一付,陰陽水送服。
復診:經針刺服藥后,大見安穩。身有微汗,仍覺心中攪亂。系病重藥輕,余邪尚未盡除。照方又配三付,用白茅根五錢,天花粉四錢,重樓四錢為引,煎湯送服,以逐余邪,兼清郁熱。
藥服盡劑,周身得微汗,其病痊愈。
按語:案內散劑,系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霍亂證”之急救回生丹。其能治愈悶疫者,因朱砂能解心中竄入之毒,且善止嘔吐。冰片能芳香逐穢,通活周身血脈;薄荷冰之香竄,無竅不通,無微不至,又與冰片同具發表之性,服之能作汗解,使內蘊之邪,由汗而出;甘草能解毒和中,并能緩和冰片、薄荷冰辛辣之性。以之治邪毒充斥,閉塞關竅,最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