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創傷應激相關的心理學概念及模型
一、心理應激和創傷概述
(一)心理應激
Selye(1956)最早提出了“應激”(stress)的概念。此后,應激及其對個體健康狀態的效應逐漸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問題,吸引了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及其他廣泛學科的注意。應激的原意是指一個系統在受到外力作用時,竭盡全力對抗出現的超負荷。Selye將這個詞引入到生物和醫學領域,并根據對其本質認識的發展而不斷對它進行修正、補充。應激可以看作是各種過強刺激或面臨的危險,也可用來指不利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為反應。大多數個體都有接受刺激并做出反應的能力,能夠最終恢復到平衡和健康的狀態。但少數個體在刺激出現后則表現為某些精神障礙或引發軀體疾病。由應激引起的精神障礙稱既往稱為心因性精神障礙,現被歸類為應激相關障礙(stress-related disorders)。
(二)應激源
應激源(stressor)是指各種超過了閾值的刺激。根據應激源的性質可分為物理性質和心理社會性質。前者如高溫、嚴寒、藥物、強光等,后者是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改變,如語言刺激(被辱罵)和文字刺激(絕交信)等,均可引起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都可構成精神刺激。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主要關注心理社會性應激源,即生活事件。具體可分為:
1.婚戀及家庭
主要包括戀愛受挫、遭離棄、夫妻長期分居、配偶有外遇、夫妻關系不和、離婚、經濟糾紛和配偶患病、死亡等;家庭內部矛盾還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及子女“不聽話”,學習成績差,升學、就業困難,對婚戀的態度與父母不一致等。此外,家庭成員間宗教信仰或社會政治觀點、教育子女等方面的重大分歧也會成為長期慢性的應激源。
2.職業或學業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增大,職業轉換頻繁等均可構成應激源。包括:在職業的環境中,與上下級或同事的人際關系長期緊張,晉升、晉級受挫、職業負擔過重、無法勝任工作,對職業不滿意,工作頻繁調動,受到處分,對職業毫無興趣等。學業方面則表現為負擔過重,家長對學習成績要求過高,考試與升學失敗,與老師、同學關系緊張,轉學引起環境適應不良等。
3.社會環境變化
包括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如地震、洪水、海嘯、車禍、空難、戰爭、經濟蕭條、大規模傳染病等。
4.個人特殊經歷
個人先天或后天缺陷,如某些遺傳病、精神疾病、難治性疾病、意外致殘、被虐待、遺棄、強暴、綁架,此外,失業、經濟破產、政治沖擊與法律糾紛等,都可能成為重要應激源。
(三)應激反應
個體遇到生活事件時,會引起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的改變,稱為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生理上可表現為呼吸、心率加快,血壓增高,肌肉緊張,尿頻,出汗等;精神方面則可能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易激惹,緊張恐懼,焦慮不安、興奮激越或意志消沉。應激反應的強度與持續時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一般刺激的強度與反應之間呈正相關,弱刺激引起弱反應,強刺激引起強反應。當刺激強度增大到超過最大反應界限時,此時不再引起反應強度的增加,甚至反而會下降。大腦皮質可出現反常相(強刺激引起弱反應,弱刺激引起強反應)與超反常相(陽性刺激引起陰性反應,陰性刺激引起陽性反應)。因此,個體在遭遇應激事件時,隨著損失增大,情感反應會愈加明顯,但超強的刺激卻反而會引起情感麻木的狀態。
(四)應對方式
應對(coping)是指為了適應環境,個體所做出的有意識的努力。如果形成一種習慣使用、相似的應對手段就構成一個人的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應對可以針對面臨的問題,挑戰或困境(針對問題的應對,problem-focused coping);也可以以緩解情緒為目標(針對情緒的應對,emotional-focused coping)。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重新適應和心理成長的應對稱為積極應對;而延誤問題解決,帶來更多或是更為復雜的心理困擾的應對則為消極應對。
(五)心理創傷
1.概念
創傷(trauma)概念源于希臘語中的“損傷”一詞,既包括由某種直接外力所造成的身體損傷,也包括某種強烈情緒傷害造成的心理損傷。心理創傷主要是由各類應激源所造成的強烈情感失控反應和心理傷害。當突發事件超過個體承受閾值,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創傷。引發心理創傷需要外部刺激事件誘發、心理和社會等相關因素的相互作用。
2.特征表現
災難事件發生時最普遍的心理體驗是高度警覺、強烈恐懼和持續焦慮。此時個體易對相關事件或信息刺激反應過度,甚至出現驚嚇反應。災難事件結束后,過度的警覺性反應會擾亂個體的正常生活,產生“衰竭”。分離體驗是遭受創傷個體常常表現出來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意識與記憶正常聯結過程的隔斷,即“認識孤立”(knowledge isolation)和情感分離。分離體驗反映了個體在認知和情感上試圖遠離創傷,將部分或全部經歷,從痛苦體驗經歷中隔離出來。這時侵入性創傷記憶與痛苦情感之間的聯系就會被選擇性切斷,阻礙與外界建立正常的聯系。有的個體還會出現情感麻木、對過去經歷選擇性遺忘、感覺過敏或對疼痛的忽視,幻聽等癥狀。
3.心理創傷的根源
心理創傷在本質上都是由強烈負性情緒記憶引起的。研究發現,個體會更加難以忘記對情緒性事件的記憶。人對情緒信息的加工存在負性偏向,往往對負性情緒信息更敏感。負性刺激事件越強烈,情緒體驗也越強烈。個體試圖忘卻一件事情時就要從情感上和相關的信息完全隔離。然而,記憶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破壞這一過程。那些曾經經歷的創傷事件都與個體親身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相聯系,不斷重復的、持久而強烈的負性情緒體驗往往是災難給個體留下長久心理陰影的根源。
(六)心理創傷的中介因素
1.認知評價
應激反應的大小與個體對應激源的評估有關。個體面對各種刺激時,首先會辨認其性質,對它與個體的關系進行評估,據此產生相應的情緒、行為反應,出現陽性情緒反應與趨向行為或陰性情緒與回避行為。這一過程受到個體人格特征、價值觀、知識水平、既往經歷、社會支持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個體會根據自身價值觀、認知與應對方式、可利用社會支持情況等進行評估。應激源是否會致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對應激源的認知評價。
2.可預測性和控制性
不可預測和不可控制的事件更容易使使個體陷入無助和無望,甚至產生精神障礙。許多資料表明,可預測應激源會比不可預測應激源的影響小。當個體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時,應激源的影響就會減小。
3.應對
是個體對應激源的負面影響進行調節的過程。應對資源是指對付應激源的物質和時間條件。應對方式指個體面對內外環境壓力及有關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或策略,問題取向的應對是指通過改變事件而不是改變自己來減弱心理應激反應。情緒取向應對則是通過改變自身、調整自我而減輕應激事件造成的影響。
4.社會支持
包括家庭、親友、同事和團體的幫助和支持。社會支持的性質會影響個體應對能力。社會支持還包括個體如何識別他人的關心和幫助。社會支持過多或錯誤同樣也會導致不良的后果。
5.人格
應激源對不同人格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影響。持續從心理上回避應激源、把應激源視為長期的災難性威脅及對克服困境悲觀失望的個體,應激引起的健康問題往往更普遍。
二、心理應激學說
Selye、Holmes與Rahe以及Lazarus等人通過對應激的廣泛研究,建立了重要的應激學說,包括:①Selye的應激學說(從基本的生理學觀點來說明),強調了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與應激反應的關系;②Holmes與Rahe提出的生活適應模式及隨后的疾病發作學說(從社會學角度進行說明),專注于生活變化對健康與疾病所造成的影響;③Lazarus的應激與應對模式(從心理學角度說明),研究重點是對應激的認知與評估。
(一)Selye的應激反應學說
1950年,Selye出版了《Stress》,該著作從此影響了全世界對應激的研究。Selye從基本的生理學觀點來說明應激,認為應激是身體對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異性反應,是整個身體對任何作用于它的刺激所進行的調整,調動全身心來抵抗或適應有害因素。表現出全身性不適,如:疲倦、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佳、情緒低落、易發脾氣等。不論是歡樂或悲痛的情感性應激性事件,都可起到應激源的作用,而身體對這些不同事件的反應是非特異性的整體反應。Selye還認為應激反應是持續一生的,應激的完全解脫就意味著死亡。該理論認識到生理變量可以作為測定應激源影響個體的客觀指標,且比心理指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
該理論還首次將應激與疾病聯系了起來。大多數疾病都有一些共同的癥狀和體征,如:體重下降、疲乏、疼痛、失眠、顫抖、出汗以及胃腸道癥狀等。該理論認為任何刺激,都無法產生完全特異的反應,只是產生相同的反應群,他稱之為,全身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人體對局部應激發生的反應則稱為局部適應綜合征(local adaptation syndrome),如局部炎癥。全身適應綜合征和局部適應綜合征都表現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1)警報反應期(stage of alarm reaction):
這是應激源作用于身體的直接反應,表現為體重減輕、腎上腺皮質增大和激素增加,應激源太強時也可能會導致死亡。
(2)抵抗期(stage of resistance):
是機體內部防御力量動員的表現,此時腎上腺皮質恢復正常,激素水平保持穩定。如果應激源持續存在,機體又可以適應,抵抗期就會持續。若克服了應激,則為成功適應,意味著人體防衛與屈服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否則會進入第3期。
(3)衰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
發生在應激源十分強烈或應激長期存在時,體內適應性資源耗盡,抵抗力下降。表現為體重減輕,腎上腺增大,進而衰竭,激素分泌先增加繼而耗竭,最后全身衰竭危及生命。
(二)情境知覺學說
應激是一種可被察覺到的威脅,這是Lazarus綜合了刺激與反應兩種學說而提出的觀點。該學說認為,應激發生于個體無法應對或調節的時候,它的發生并不必然伴隨某種特定的刺激或反應,而是個體察覺或認為有威脅情境存在時才會發生。這種評估來自對環境的壓力以及個體處理這些壓力的能力。該理論認為,刺激的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覺因素的作用,不同的知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該說法可解釋不同個體對同一應激源反應的差異。
(三)應激系統控制理論
Engel提出了生理-心理-醫學應激控制理論,強調需重視應激的心理學因素。該理論認為臨床診斷應當考慮患者過去和當前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綜合矩陣,需注重各種治療方法的交互作用及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
三、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理論模型
PTSD是個體在創傷后出現的一種嚴重應激障礙,對個體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認知、情緒、軀體和人際等)均產生廣泛的影響。目前的心理學研究主要從應激的生物學反應、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認知理論等方面闡述了PTSD的理論模型。
(一)一般適應綜合征模型
該理論模型認為生物個體具有先天的驅動力來保持體內平衡,但個體的適應能力有其有限性,應激源可能會把這種平衡打破。根據Selye的個體應激全過程理論:應激反應包括警戒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衰竭階段。如果應激源非常嚴重,則個體到了衰竭階段仍不能成功應對,就會趨于衰弱,出現應激障礙。由此可見PTSD產生于衰竭階段后期,是個體對應激源應對失敗的結果。
(二)心理動力學模型
心理動力學模型對應激主要圍繞焦慮來進行論述。該模型認為當“本我”、“自我”和“超我”出現相互沖突時,就會導致焦慮的出現。其中,神經質焦慮是指威脅性“本我”沖動突然進入到人意識層面而產生的反應;而現實焦慮則是針對真實外部威脅的反應;道德焦慮是指由于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行為不符合道德規范而會受到的良心的譴責。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本我”中的一種本能驅使個體遠離創傷性事件,但當自我的力量無法抵擋強度過大的應激源,或超我的力量抑制了本我的內驅力時,本能就會出現沖突焦慮的結果,從而來降低自我的要求和超我的力量。因此,PTSD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相互沖突產生焦慮的最終結果。
(三)學習理論模型
行為主義者的主要觀點就是行為決定心理。經典條件反射認為,如果條件刺激常常伴隨著無條件刺激出現,條件刺激就會在沒有無條件刺激的情況下使個體出現條件反應。這個過程就是個體習得性條件反射,之后個體看到條件刺激即出現類似條件反射的應激反應。PTSD的產生是由于應激源充當的條件刺激與巨大聲響、恐怖場景、震顫等無條件刺激一起出現時形成了條件反射。當無條件刺激消失時,個體只要接觸到與其有關的人或事就會產生PTSD癥狀。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行為的改變取決于結果的好壞。當某種行為頻率的增加有助于個體減少焦慮和恐懼時,即表現為“強化”,可以解釋應激的回避性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認為PTSD中出現的回避、警惕性提高是個體為了避免焦慮的出現。條件理論提示由線索引起的重復體驗可減少恐懼以及回避的關鍵作用,較為清晰地解釋了PTSD的主要特征,認為創傷遺忘可能是由于不去想或不去談論,也可能是創傷發生時的情緒狀態無法再呈現,是沒有類似的刺激繼續引發相關的反應。
(四)認知交互作用模型
該理論認為應激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個體對應激源的認知。不同個體對同一應激源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該過程取決于個體自身的認知圖式。并會進一步對應激源進行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初評價是指個體確認應激源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系。次評價則是個體對自己反應行為的調節和控制,當個體無法有效應對時就會導致應激反應產生。再評價是指建立在初評價和次評價基礎上的反饋性行為。PTSD在不同個體中的嚴重程度不同,這是不同個體對于應激源不同的初評價、次評價和再評價的結果。如果某一個體能夠對應激源有合理的認知或者盡早地對該個體進行危機干預,那么PTSD癥狀可能有效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