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后應激障礙
- 王慶松 譚慶榮
- 8877字
- 2019-12-27 12:11:38
第二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認識理論
對PTSD發生機制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受到了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目前,除了從神經生物、生理學角度試圖對PTSD加以解釋之外,一些心理學流派也對PTSD提出了一些理論假說,如心理動力學派、學習理論、認知學派。
有關PTSD的認知理論發展較為完善,是目前能夠對PTSD做出較好解釋和預測的理論。認知理論有一個類似的假設:認為個體在頭腦中存在一套關于整個世界和社會的模型及信念。這些信念包括:死亡和疾病不會輕易降臨在自己頭上,自身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會輕易動搖,自己有能力實現生活目標等。當創傷經驗提供的信息與預存的模型難以相容時,個體就回會試圖同化這些與預存模型不一致的新信息。如果新的信息能夠融入預存模型,則信息加工順利完成;如果新的與創傷有關的信息不能與其現存的模型整合,則信息加工難以完成,導致諸如PTSD的病態創傷后反應。
一、社會認知理論
PTSD的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偏重于創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強調創傷事件及其后果會造成廣泛的影響,個體將創傷經驗整合于預存模型需要經歷艱巨的重新調整過程。社會認知理論主要有Horowitz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理論(stress-response syndromes theory)和Janoff-Bulman的認知—評估理論(cognitive-appraisal theory)。
(一)應激反應綜合征理論
精神病學家Horowitz是研究PTSD的一位先驅。他是第一個強調創傷對包括自我、世界、未來等廣泛信念產生影響以及認為改變認知對PTSD癥狀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的心理學家。他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個體是否罹患PTSD取決于創傷事件的嚴重性,而非個體對創傷的易感性,這也為DSM-Ⅲ中PTSD診斷標準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Horowitz的理論認為,壓力下典型的應激反應包括兩個階段:侵擾性記憶、情緒、行為等的重復出現以及回避、否認等心理防御機制的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Freud的觀點。Horowitz認為個體面對創傷事件的第一反應是“大哭”(crying out),即反抗和否定,第二反應才是試圖接受創傷信息,并將其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認知加工的原動力具有一種完形傾向,將新信息整合進預存的認知模型是一種心理本能。由于創傷事件所提供的信息與個體自我圖式之間的不一致以及在該時期的信息超載等原因,個體往往不能以原本正常的方式將創傷信息與其思維內容相匹配。為了緩解緊張狀態,其心理防御機制便開始起作用,把創傷信息壓抑到無意識中,個體往往會經歷一段麻木和否認時期,試圖避免創傷記憶。此時的創傷事件不能得到充分的加工,也不能被整合到自我圖式中,是被暫存在一個被Horowitz稱為“激活記憶存儲”(active memory storage)的獨立記憶系統。然而,個體的心理本能需要把新舊知識信息進行重新協調,這就直接導致了心理防御機制崩潰,這也就意味著創傷記憶會以閃回、噩夢等方式激活而進入意識。也就是說,激活記憶存儲的固有特征就是自動地在意識水平上重復自身的內容,直到加工完成,該過程便產生了闖入性記憶。其出現有助于將創傷性事件的記憶融入到已存在的圖式性知識。但是,自發式激活與試圖避免創傷性場景的行為相沖突,因此導致了閃回和避免該記憶二者之間的搖擺。如果個體能夠對自我結構進行調整,使其與新信息相一致,那么創傷信息的加工便能得以完成。當避免機制十分強大時,創傷性材料就不會得到完全的加工,該信息加工失敗也就意味著部分創傷信息依然保持在激活記憶中,沒有得到完全的整合。
Horowitz認為應激反應分為3個階段:①初始階段。為創傷事件的痛苦和憤怒、傷心、悲痛而出現過度換氣等表現;②否認階段,對創傷事件強制性回憶的防御。受害者對創傷性事件出現記憶缺損,對創傷事件的線索不予注意并以幻想來抵消創傷性事件的真實性;③強制階段。為高度警覺、過分驚嚇、睡眠和夢的障礙,強制性反復出現的與創傷有關的思維內容和迷惑。若這3個階段未完成,則導致頑固性的創傷后反應,即PTSD。
Horowitz的理論較為全面地解釋了個體的應激反應。他的關于完成傾向、強迫回憶和否認內在過程的探討,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PTSD所表現出的各種癥狀。他的理論清楚地說明了個體對創傷的正常反應如何會變成慢性的病態反應。但是一些研究者對該理論提出一些質疑:①個體差異問題,為什么一些人會出現PTSD,而其他人在經歷了類似的創傷事件,卻只表現出輕微障礙或完全沒有表現出癥狀?它也難以解釋為什么一些人在經歷創傷事件之后很長一段時期表現正常,而后才出現PTSD;這個理論未對此進行探討。②關于預存圖式結構,這個理論也沒有說明本質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去整合來源于創傷經驗的新信息;③雖然Horowitz的理論清楚地描述創傷后反應的時間進程,但遠不能確定所有的受害者起初都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否認,也不能確定他們從此之后在否認和強迫回憶兩種狀態之間搖擺。④Horowitz雖然強調社會支持等因素的重要性,但他沒有在理論中說明這些因素如何發揮作用,也未說明如何區分避免行為與成功恢復所導致的閃回減少。
(二)認知─評估理論
Janoff-Bulman的認知-評估理論主要關注了個體預存圖式模型的性質。提出了碎片假設(shattered assumption),強調個體信念,認為“生活一向順利,對未來充滿美好期待、世界是公正的、合理的,自己不會受到傷害的、自己是有價值的、認為自己有足夠能力面對挑戰”等觀念的持有者,往往受創傷影響最嚴重。個體之所以出現PTSD就是因為他們關于世界的某些最基本的信念破滅了。創傷經歷不會破壞既往就“持有消極觀念”個體已有的信念,相反,還可能更強化其消極信念。Janoff-Bulman認知-評估理論的獨到之處在于說明了個體關于世界的預存模型和假設與創傷有關信息不協調的方式。但是,此理論缺陷是它未解釋個體舊有信念與創傷信息相沖突的內在機制,也沒有說明這些預存模型是如何表征的以及這些模型的破碎是怎樣一個過程。另外,按照Janoff-Bulman的觀點,具有精神障礙病史的人,應較難罹患PTSD,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易受傷害,對自我看法相對消極,他們的預存模型不大可能為創傷經歷所擊碎,相反,創傷經歷應更可能強化他們的信念。但事實是具有精神障礙病史的人,更可能在創傷事件后出現應激障礙。如何解釋此類個體PTSD的高發率,是認知-評估理論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信息加工理論
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另一個有關PTSD的認知理論,其側重點放在了創傷造成的威脅上,即創傷有關的恐懼,關注創傷信息是如何在認知系統中表征以及隨后又是如何被加工的。較有代表性的信息加工理論是Foa等(1992)的情緒加工理論(Emotional processing theories);此外,還有Chemtob等(1988)的認知活動理論(cognitive action theory)和Creamer等(1992)的認知加工理論(cognitive processing theory)。
(一)情緒加工理論
Foa情緒加工理論的基礎是早期恐懼網絡,這個恐懼網絡包括創傷事件的刺激信息、個體對創傷在認知、行為和心理上的反應信息、將刺激與反應相互聯結的信息。該理論包括三個核心成分:①創傷記憶、創傷事件前和事件后的事件表征;②加工圖式;③創傷后自我及他人的反應。三個成分彼此相互作用,影響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的表現類型及程度。
該理論的具體解釋為:①認為創傷體驗的記憶表征為碎片式結構。Foa和Riggs強調創傷造成了信息認知加工過程的嚴重破壞或偏倚,導致記憶存儲受損,繼而引起記憶編碼或鞏固過程的失衡。Foa和Rothbaum假設創傷記憶可能具有“刺激-危險”的聯想特征。無論刺激與創傷的相關度大小如何,都被個體判定是危險的,這就解釋了為何創傷后個體的“危險性模糊化”可引發反復闖入體驗。②認為創傷體驗的記憶表征為圖式結構,創傷經歷破壞了現有的圖式結構,引發“侵擾”、回避等癥狀。如果個體圖式與創傷事件內容無差異,就會進一步鞏固這種圖式。③認為創傷后個體的反應范圍包括有效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如果反應在創傷過程中被證明無效,會建立“世界是危險的理念”,從而引發“侵擾”。
PTSD出現闖入性記憶癥狀是由于誘發性刺激(創傷遺留物)會激活恐懼網絡,使網絡信息進入意識。回避癥狀的出現則是因為力圖壓抑和避免這種網絡激活的結果。只有恐懼網絡被成功的整合進已有的記憶結構,才能夠解決對恐懼網絡的激活,進而對它進行修正,解決創傷問題。但有一些因素會使整合出現困難,如創傷事件的不可預測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得恐懼網絡難以整合進預存模型;高強度事件會干擾創傷發生時的認知過程,這種干擾會使恐懼網絡變得支離破碎,很難整合進入組織有序的模型。系統成分間激活擴散的強化,會產生持久的恐懼以及重復體驗感。據此理論,PTSD個體要減少“侵擾”現象,就需要將新信息不斷整合到預存網絡系統中。當系統信息與已有記憶結構完全整合時,PTSD的癥狀就會削弱或消失。任何導致信息加工資源擴大的因素(如創傷事件的強度),都會干擾整合過程的進行。
Foa及其同事的情緒加工理論對解釋PTSD癥狀的個體差異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考慮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創傷以及創傷后認知水平對癥狀的影響。相對于Horwitz和Janoff-Bulman的社會認知理論,該理論能更為有效地解釋PTSD的內在認知過程,突出了對創傷事件的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等因素,而且還強調個體對創傷事件歸因和解釋的作用。該理論還認為,與創傷經驗不相容信息的可用性是整合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個觀點,可以用來解釋社會支持在創傷事件的作用,解釋了PTSD暴露療法為什么會有效。但仍有一些PTSD癥狀無法通過恐懼網絡理論得到解釋。比如,Foa等人將恐懼網絡的表征描述為單一水平的,這就難以解釋否認、麻木、心因性健忘等癥狀。解釋這些現象,需假定存在更高水平的表征,因為這些表征與記憶中的信息無關。Foa等用“意識”一詞來指代這一水平的表征,但仍存在的問題是:意識是以網絡還是其他某種認知結構來表征的。此外,情緒加工理論未探討預存模型如何通過網絡進行表征、如何整合新的信息以及為什么有些人出現恐懼網絡而另一些人則未出現等問題。
(二)認知活動理論
Chemtob等基于對越戰老兵的研究提出了PTSD的認知活動理論。該理論與Foa的情緒加工理論相似,但更為詳細地分析了恐懼網絡的結構,將其視作一個平行分布的層級系統。Chemtob等認為,PTSD患者恐懼網絡的持續激活,使患者處于一種緊急逃生的功能狀態,而這個狀態屬于對災難情境中的適應行為。恐懼網絡的持續激活,導致過度警覺和強迫性回憶等癥狀。由于該理論主要基于與戰爭有關的創傷,其對創傷的描述顯得過于狹隘。另外,與Foa的理論一樣,它不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人一直保持緊急逃生的行為模式,而另一些人則不會出現。這個理論也沒有探討其他重要因素對PTSD的影響,如歸因、社會支持等。
(三)認知加工理論
Creamer等綜合了Horowitz理論的主要觀點和Foa、Chemtob的網絡結構概念,提出了PTSD的認知加工理論。Creamer認為,恐懼網絡必須經過激活過程,然后才能得以平復。他們將此稱為網絡消退過程(network resolution processing),這一概念類似于Horowitz所提出的完成傾向。但Creamer的消退與Horowitz的完成有一定的區別:Horowitz認為,患者起初表現為麻木和否認,之后是不斷在強迫回憶和否認-麻木兩種狀態之間搖擺;Creamer等則認為,起初的強迫回憶,在一定強度上可作為其后網絡消退的指標,高水平的強迫回憶預示會有較好的消退,而低水平的強迫回憶則意味著預后不良,病程會較長。Creamer等通過對辦公室槍擊案受害者的縱向研究,支持了上述預測。但也有研究發現,患者出現高水平的強迫回憶時往往預后不良。Cremer理論以一些縱向研究結果為依據,對PTSD的愈后作了明確的預測,這是其獨到之處。但除此之外,前述理論的一些缺陷,在這個理論中依然存在。
(四)Ehlers和Clark的認知理論
經典認知理論認為,個體如何解讀外界信息是引發其負性情緒的最主要原因。Ehlers和Clark由此認為,必然存在某種加工過程使個體在創傷事件過去一段時間后仍存在持續的恐懼。他們對此提出的解釋包括兩個方面:個體對創傷事件和事件后果的認知評價以及創傷記憶如何與個體已有的自傳體記憶的整合。前者可引發持續存在的害怕、悲傷等情緒和“侵擾”現象,后者則出現選擇性記憶障礙以及感知覺圖像和情緒的無意記憶特征。
Ehlers和Clark的理論強調了對創傷事件的不良認知加工過程,認為闖入性記憶的出現源于對創傷事件的編碼過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創傷事件的數據驅動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個體對于事件的編碼主要有概念驅動加工(conceptual-driven processing)和數據驅動加工兩種方式。如果個體對于創傷事件缺乏概念加工,主要是數據驅動加工,則創傷記憶很難被個體自覺地、有目的地提取,就有大量的創傷事件的闖入性記憶出現。②創傷事件發生時缺乏自我參照。由于個體在經歷創傷事件時不能夠將創傷記憶及時融合到個體的一般自傳體知識中去,從而出現闖入性記憶。③創傷性分離,即創傷記憶的某些方面與意識的分離,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創傷記憶的支離破碎。④對“真實性”的錯誤判斷。Ehlers等認為在創傷事件中,個體可能缺乏足夠認知能力去正確地判斷某些威脅是否真實,從而影響個體對這一威脅的體驗和反應。數據驅動加工、缺乏自我參照和創傷分離等不良認知加工方式削弱了對創傷事件的編碼,從而形成關于創傷事件的無組織片段記憶。
根據自傳體記憶理論,個體有一個自傳體記憶庫儲存日常生活中對一般事件的記憶。Ehlers等認為自傳體事件在大多情況下都會融合到個體的一般自傳體知識中。該系統信息是按照事件主題和個體人生階段來組織的,這種事件記憶的組織方式易于基于意義的策略性提取。因此,正常個體通常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會受到自發過去事件記憶的干擾。自傳體記憶進入意識水平后,就會與事件的特定信息匹配編碼。Ehlers等認為自傳體信息的提取存在兩種方式,即策略性提取和事件相關刺激的直接激活。Ehlers和Clark認為,個體罹患PTSD時,創傷記憶與自傳體記憶的整合過程出現概念驅動加工功能減弱,數據驅動加工增強。由于概念驅動加工減弱,自傳體記憶發生編碼障礙,與其他自傳體記憶不能實現整合,因而產生侵擾。因此,有意提取過程出現障礙,對創傷刺激類似信息的識別發生知覺啟動和聯想學習效應。知覺啟動是指從一般物體中區分出刺激物的能力增強,可能由加工優勢或知覺閾限下降所導致。一些本身不具有危險性,但與創傷特征類似的刺激被判斷為創傷刺激。個體接受刺激后,產生相關聯想,引發情緒、行為等一系列反應。當個體不斷注意到那些被誤判的刺激時,就會產生重復體驗,不斷回憶經歷創傷的過程,即閃回癥狀。此外,對創傷事件的無意回憶能間接通過線索驅動提取特征,由于內隱記憶線索無法與其他記憶線索很好的區分,就可能出現個體認為與創傷事件刺激的模糊相似性,從而在背景十分迥異的情況下引發闖入性記憶。也就是說,由于創傷事件記憶的融合較差,較高水平的知識結構不能夠阻止該記憶的自發、聯想式激活,并且在時間上與創傷事件相關刺激出現感知覺啟動效應,使得這些刺激成為該事件的自發記憶的線索,形成了強聯結,從而大大增加了自發地激活創傷記憶的可能性,表現為大量的闖入性記憶。因此,PTSD患者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創傷記憶未得到詳細的闡述和加工,致使破碎的記憶無法融合到一般的自傳體知識之中,從而導致了創傷事件的自覺回憶大大受損。該理論還指出闖入性記憶的出現會對個體造成對當前現實的持續威脅感,同時會伴隨著焦慮、恐慌等情緒。個體感知到威脅感還會引發一系列試圖在短期內降低威脅和焦慮感的認知行為反應,而這些反應會阻止患者的認知改變,進而出現闖入性記憶及其他PTSD癥狀。
三、雙重表征理論
Brewin等綜合社會認知和信息加工理論,提出了PTSD的雙重表征理論(dual representation theory)。該理論認為,創傷事件會在記憶中形成雙重表征:一種表征是個體對創傷的意識經驗,其過程是緩慢呈系列分布的,信息容量往往有限,被稱為言語通達性記憶(Verbal Accessible Memory,VAM),它可以從自身經歷中有意識地提取出來,VAM中包含著創傷情境的感覺信息、所經歷的情緒和心理反應以及對創傷事件意義的了解;另一種是對創傷情境的無意識加工的產物,其過程是快速平行分布的,容量大,被稱為情境通達性記憶(Situational Accessible Memory,SAM)。當個體處于與創傷的物理特征或意義特征相似的情境時,這種表征將會自動接通、提取或浮現出來。相似背景有可能是內部的(有意識地思考創傷事件),也可能是外部的(在媒體看到或聽到類似的創傷事件)。伴隨上述兩類記憶表征,有兩種不同的情緒反應:一種是條件性情緒反應,伴隨創傷事件同時發生,這些反應編碼于SAM中,是創傷事件發生時所經歷的特定情緒狀態(主要是恐懼,但也有憤怒等情緒)的激活;另一種伴隨VAM形成,雖然個體轉危為安,但因喪失親人、身體傷殘、流離失所、前景黯然等而產生悲哀、恐懼未來等情緒;由責任歸因,還會產生自罪自責(歸因于己)和憤怒(歸因于人)等情緒,是經歷了認知評價加工后產生的次級情緒。
記憶表征形成后,個體會對它們進行有意識的情緒加工。一方面是對SAM的加工,涉及高特異的SAM的激活。其作用是通過提供與創傷事件有關的詳細感覺和生理反應信息(突然閃現),來幫助受害者進行認知調整,從而阻止對SAM的持續激活。每一次SAM進入工作記憶之后,記憶內容就會發生改變,此時相伴隨的身體狀態良好或其他意識內容的信息會整合進SAM。以后SAM激活時就會伴隨較少的負性情緒和生理喚醒。當這種重構持續發生時,就形成了一種習慣化,此時SAM激活就不會伴有很強的負性情緒和喚醒,從而對創傷事件注意和記憶偏差減少,降低了SAM的通達性,最終阻止SAM的頻繁激活。另一方面對VAM有意識的主動的整合和容納,通過尋找意圖、判斷原因和罪責等方式,有意識地順應創傷事件提供的沖突信息。通過對VAM的提取,對創傷事件的意義再評價,再歸因,達到新信息與預存模型整合,從而減少次級負性情緒。情緒加工的目的是恢復安全感和控制感,或者對自我和世界的期望做出適當的調整,從而減輕負面情緒。從認知的角度看,創傷實際上就是個體先前那些曾經有效的策略不再發揮作用,必須采取更激進的措施來消除這種不一致。情緒加工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創傷事件的嚴重性及持續時間、事件對受害者的意義以及受害者能否得到適當的社會支持等。Brewin認為此編碼過程需要“重復很多次,因為SAM系統中可能有大量額外的創傷信息需要被整合到VAM系統中”,這就解釋了闖入性記憶反復出現的過程。
創傷事件表征經過情緒性加工后,會產生三種結果:①整合成功,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況,此時創傷記憶得到完全加工,創傷記憶表征與個體既往的關于自身和世界的預存模型完全整合,通過恢復控制感、解決創傷信息與已有期望和目標之間的矛盾,使得消極情緒減少,個體能夠忍受SAM的侵擾。當威脅再次出現時,個體能夠現實地加以評估,不會再表現出PTSD的各種癥狀;②情緒加工頑固化,這時的認知加工出現偏差,創傷信息與以往假定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個體無法有效整合、加工創傷記憶,與創傷有關的VAM和SAM處于慢性加工過程,出現頑固性持續的高度喚醒和負性情緒。個體處于過度警覺狀態,長期沉湎于創傷,為強迫回憶所困擾。由于長期情緒加工影響的泛化,個體還會表現出抑郁、焦慮、恐怖和回避等次級反應。物質濫用也會作為一種應付反應而出現。因此,在許多情況下,PTSD與沮喪、焦慮或物質濫用的共病很可能反映了慢性情緒加工的效果。③對情緒加工的過早抑制。為了避免再次激活那些令人不快的SAM和VAM,創傷受害者竭力避免思考創傷情境,發展成一套回避模型以監控與創傷有關刺激的感覺輸入,不對其進行意識加工,致使情緒加工被過早抑制。從而形成了自動化的回避模式。個體表面上看起來已從創傷中康復,但未經加工的記憶在類似的情境或處于同樣的心境下仍會激活。而且研究也表明壓抑情緒表達會使免疫系統功能受到損害,導致健康狀況下降。
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上,Brewin等(2010)對之前提出的雙重表征理論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和修正。認為SAM主要是由皮層下結構以及其他與感知覺直接相關的腦區所控制,主要存儲比較詳細的感知覺信息。該記憶系統缺乏海馬等大腦結構參與,無法將其所存儲的信息進行背景化。因此,個體對于這類的記憶體驗就像當前發生一樣。控制VAM的腦區則為前額葉和內側顳葉,主要記錄個體的有意識經驗,并能將這些信息存放在時空背景中,從而有助于個體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生活目標的改變。這兩個記憶系統可視為是平行的兩個部分。在PTSD中這兩部分表現為功能異常。個體經歷創傷事件時注意力狹窄、海馬功能缺失等原因使得大量的感知覺記憶產生,并存儲在以感知圖像為基礎的SAM中,從而造成大量的闖入性記憶。闖入性記憶可認為是一種適應,在該過程中所存儲的信息可以再次呈現、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但PTSD患者的回避行為和壓抑機制使這些再現信息不能夠被個體所注意,也不能夠與合適的背景相結合,從而會出現闖入性記憶的持續。
雙重表征理論是對各派認知理論的融合,深入探討了記憶、認知與PTSD的關系。它考慮到了創傷在記憶中的表征問題,強調PTSD與創傷加工之間的關系,將PTSD看作一種對創傷不成功的適應方式。該理論最直接地涉及侵擾和回避,而這兩種現象正是PTSD的典型特征。有研究表明PTSD患者在感知和注意過程中總是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的計劃、利益、情緒相一致的信息,這些結果均可使用雙重表征理論進行解釋。雙重表征理論所做的進一步的預測是行為療法僅僅對創傷本身所經歷的情緒反應有效果,而認知療法可以治療次級情緒反應。因此,當創傷回憶沒有引起次級情緒(如氣憤或內疚等)時,暴露療法會更有效。但在使用暴露療法之前,應該先用認知治療等技術來治療次級情緒。雙重表征理論做出的一個重要的建議是不能根據主動情緒加工的中斷來判定個體已經成功地整合了創傷。因此,表面上出現的明顯康復可能具有誤導性。這提示在總結PTSD療效之前,需要仔細評估恐懼回避和注意、記憶偏向,要詳細考慮創傷的歷史,從而找到情緒加工成功與否的證據。同樣,雙重表征理論認為存在兩類不同的記憶VAM和SAM,但現有量表(如廣泛使用的《事件影響量表》)沒有體現這兩者的區別。這也就暗示了在PTSD的自然、追蹤研究或治療實驗中所采用的傳統測量結果的方法可能會嚴重地低估疾病嚴重程度,還可能會對不同療法的效果做出錯誤結論。有些療法可能只在抑制主動情緒加工和呈現康復現象方面有效,但在完全整合創傷方面無效。同樣,原以為與好結果有關的預測因素實際上可能與創傷加工的過早抑制有關。這個理論還主張應該謹慎地設計調查研究,比較PTSD患者與置身于相同創傷但非PTSD個體(包括成功地完成加工的個體和過早抑制加工的個體)的差別。
雙重表征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無法解釋言語加工使信息有序化、意義化的內在過程。也沒有闡明情境記憶如何加工其他形式信息(如視覺記憶信息)以及言語記憶或情境記憶對創傷后分離癥狀的作用。而且,雙重表征理論尚缺乏系統的實證。但它無論怎樣都是一個重大的理論進步,有助于我們理解創傷記憶方面的個體差異,填補創傷受害者記憶研究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