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內科疾病相關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特征
一、AIDS
HIV感染者/AIDS患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英文名稱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縮寫為AIDS),是人類因為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導致免疫缺陷,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綜合征,是一種嚴重傳染病。截至2011年末,全球有3420萬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毒感染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全球范圍內奪命人數早已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僅在身體上承受著HIV感染者/AIDS患者病毒的折磨,在心理上也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大量文獻報道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PTSD發生率遠遠高于普通人群,其發生主要與創傷性事件的發生、低自我價值感、低社會支持水平以及存在其他精神障礙疾病相關。
Sherr等總結了33篇文獻,HIV感染者/AIDS患者PTSD的發病率報道為5%~74%,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創傷是最常見的應激源。Smith等進行了一個隨機臨床試驗,共145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參加試驗,完成了一系列心理測查量表,包括:應激性生活量表(Stressful Life Events Checklist),PTSD清單(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心理健康量表(the Mental Health Inventory)以及疼痛量表(the Brief Pain Inventory),53.8%患者診斷為PTSD。非洲的是世界上HIV感染者/AIDS患者發病率較高的地區之一。Adewuya等采用一般健康量表(GHQ-12)以及Rosenberg的自尊量表對尼日利亞190名血清陽性的成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進行調查,HIV感染者/AIDS患者相關的PTSD的發生率為27.4%。Martin等調查了85名南非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感染者/AIDS患者相關的PTSD的發生率為40%。Olley等調查了159名南非HIV感染者/AIDS患者,其中男性44名,女性105名,采用簡明國際神經精神訪談(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簡明應對量表(the Carver Brief COPE coping scale)和Sheehan殘疾量表進行判定,其中14.8%(24名)患者被診斷為PTSD。我國關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與PTSD發生率無明確報道,但是有文獻報道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遠遠超過普通人群。
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女性的比例逐漸增多,而且面臨高的死亡率。Sherr等總結文獻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PTSD。Machtinger等對29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總結了5930名美國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發現PTSD的發生率為30.0%,5倍于普通女性群體的PTSD的發生率。Olley等應用判斷函數分析發現女性和有性侵害病史患者擁有更高的PTSD發病率,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承受的創傷、性侵害、配偶間的暴力行為等因素均可導致PTSD的高發病率。Beckerman等通過橫斷面描述性研究2010年3月至7月來自紐約不同社區的116名男性以及68名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應用PTSD癥狀自量表進行診斷,發現:女性的PTSD主要表現在不能回憶創傷性時間;盡管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男性的PTSD仍主要集中在職業相關的煩惱。藺秀云等研究同樣表明國內女性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男性。
二、SARS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又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種因感染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2002年在中國廣東順德首發,并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2002年11月-2003年8月5日,29個國家報道臨床診斷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這一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因其流行速度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給患者、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甚至普通的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SARS患者作為SARS的直接受害者,其PTSD的發生率要顯著高于其他群體。高宏生等選擇2003年6月天津市某醫院已感染的所有SARS患者67例,采用PTSD-SS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分別于創傷后3個月及1年進行評定,并用CCMD-Ⅲ中有關創傷后應激障礙診斷標準進行再診斷進行人格、社會支持與應激障礙的隨訪研究,發現3個月時(2003年9月)陽性PTSD 31例,陽性率為46.2%。12個月時(2004年6月)陽性26例,陽性率為38.8%。隨訪12個月后累計PTSD 37例,累計陽性率為55.2%。PTSD的主要癥狀中重復體驗、回避、警覺性增高累計陽性率分別為50.7%、40.3%、52.2%。閆芳等使用自制的一般資料問卷、SDS、SAS、CIDI(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表)中PTSD分量表對在北京海淀區登記在冊的2003年7月1日以前痊愈出院的286名的SARS康復者進行訪談,通過計算機程序和臨床診斷確診28名SARS康復者符合急性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其發生率為9.79%。周薇等調查了北京協和醫院2003年6月24日至2013年11月30日66例患者,PTSD發生率為42.6%。張克讓等使用自擬應激源-認知情況問卷、事件影響量表(IES-R)、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自尊量表(SES)、艾森克個性問卷(EPQ)作為工具,對SARS患者進行調查,了解了山西太原7所醫院的SARS患者及疑似患者114人,發現患者PTSD發生率為55.1%。SARS患者PTSD發生的主要相關影響有:職業、精神質、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
在調查SARS患者的同時,張克讓等作者同時調查了疫區普通公眾以及一線醫務人員,其PTSD的發生率為31.18%和25.8%。由于醫護人員對于SARS的專業知識了解要遠遠多于普通群眾,同時醫務人員能夠更加理智的對待疾病本身,正確的認識自身身體狀況等相關因素,使得醫務人員的PTSD的發生率要低于一般群眾。黃蔚等分析了感染SARS的醫護人員同其他職業SARS患者在情緒狀態和抑郁狀態上的差異,同樣發現具有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其心理疾病發生率要低于其他職業。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女性PTSD的發生率普遍高于男性,而文獻報道男性與女性SARS患者PTSD的發生率無顯著的差異,可能與樣本量以及創傷性事件本身性質有關。
不同年齡組PTSD發生率具有顯著性,其中以40~49歲組為最高,50~59歲次之。而在山西太原醫院調查結果顯示SARS患者PTSD發生率與年齡無顯著地差異。調查顯示喪偶、離異、分居組PTSD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未婚組和已婚組。家人中有人因SARS去世組P TSD的發生率高于家人中無人去世組。
三、腫瘤
癌癥逐漸成為威脅人生命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在我國癌癥已成為導致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病因,農村居民死亡的第二病因。由于高的死亡率以及痛苦的治療過程,很多癌癥患者在漫長的疾病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問題。根據DSM-IV診斷標準危及生命的疾病被列為是引發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應激源之一,癌癥成為主要引起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慢性疾病之一。
癌癥患者的PTSD現患病率為3%~19%,終生患病率為10%~22%。國外研究顯示PTSD的發生率在癌癥診斷早期為3%~4%,治療后期再評估是35%,在癌癥復發者則高達80%。其中,男性的患病率要低于女性,兒童的患病率要高于成人。Hanpton等對各種癌癥患者進行的調查發現女性癌癥患者PTSD的發病率為27%,男性患者為10%;少兒癌癥患者PTSD的發病率比成人高約1/3。男性患者在對待癌癥等疾病時要更加理性,有較好的擔當,較多的考慮如何對待事情本身,而較少的考慮創傷事件所帶來的危害,因此出現闖入性再體驗和高警覺的癥狀更少。同時,又容易借助其他事物來回避現實,如對酒精依賴等,因此出現更多的回避反應。兒童發生PTSD的主要原因較多因為對疾病治療過程的恐懼,以及疾病本身的痛苦為兒童帶來的心理陰影,在兒童人群中,發生率與年齡成正比,可能是年齡越大的兒童就懂得越多的關于癌癥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危害。由于老人對于疾病、死亡等的思想準備較為充分,因此老年癌癥患者的PTSD發生率較低。
對于不同的文化程度的癌癥患者研究顯示文化程度越高其PTSD癥狀越少。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可能對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刻,對自己的思想控制更加良好。此外,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所能利用的社會資源較多,對于疾病治療的信心較高。
(楊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