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創傷后應激障礙
  • 王慶松 譚慶榮
  • 7146字
  • 2019-12-27 12:11:31

第二節 嚴重自然災害相關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特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各種災難對公眾的影響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地震使得全社會對嚴重災害的關切程度與救助力度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災難引發的各種精神衛生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與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會在災難后的不同時期相繼出現,其中以創傷后應激障礙最值得關注。
災后PTSD在特殊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女性終生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10.4%vs5.0%),已婚男性多于未婚男性(6.1%vs1.9%)。特定的個性傾向是PTSD易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傷程度與PTSD沒有明確關系。Norris等的綜述顯示災后PTSD的風險因素包括:災難暴露程度、混亂的社區生活、女性、少數民族、中年人、貧窮、精神病病史和缺乏支持系統。
Brewin等對災后PTSD的14種風險因素進行薈萃分析,發現各種風險因素作用的強度各異,影響最大的因子是創傷程度、缺少社會支持和創傷后應激程度;而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減緩PTSD的發生及減輕病情程度。此外,該研究還表明,與急性PTSD相比,慢性PTSD患者癥狀較多,麻木程度深,對刺激的驚跳反應高,伴隨軀體疾病者較多。性別、既往病史與慢性化沒有明顯聯系。對應激源的回避行為在PTSD慢性化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回避癥狀隨時間而加重,而闖入性癥狀卻逐漸減少,回避使患者缺少糾正負性思維的機會,難以形成有效的應對方式。
一、重大自然災害的時空特點和心理援助
(一)重大自然災害對個體與社會心理影響的時空特點
由于重大自然災害,特別是突發性的災害,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抗拒性并可以造成毀滅性后果。因此,災害對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和行為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或沖擊。
1.災害對個體和社會心理影響或沖擊的時間特點
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個體和社會心理應激反應隨著時間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應激階段、沖擊階段和復原階段。
應激階段一般是災難發生后幾天至數天內,對應于救災行動中的救助時期。這個時期首要任務是搜救災后的幸存者,提供必要食物、藥品以及安置點等。在這個階段,個體受到外界強烈的危險信號刺激,身體的各種資源自動地迅速動員起來用以應對壓力。由于災害的突發性,個體尚未來得及從理性層面思考心理上的巨大沖擊。因此,諸多心理問題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或表現為一些身體癥狀,例如,頭疼、發熱、虛弱、肌肉酸痛、呼吸急促、腹瀉、胃部難受、沒有胃口和四肢無力等癥狀。同時,在行為上,災難幸存者也會出現反應麻木、高警覺、內疚或自責、不相信災難發生是真實等癥狀,這些心理與行為表現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將來嚴重的心理疾患發生。從社會心理來看,面臨生存的關頭,人們會聯合起來對抗災難,與外部救援人員一起營救生命和搶救財產,表現出眾多全力以赴、樂觀和親社會的行為。
沖擊階段一般是災難發生后一周至數月左右,對應于救災行動中的安置時期。在這個時期,生存已經得到保證,身體的防御反應會穩定下來,警戒反應的癥狀也會消失,身體為了抵抗壓力已在生理上做好了調整。然而。機體為了達到這種“正常”的狀態付出了高昂代價,身體雖然能夠很好地應付最早出現的應激源,卻降低了對其他應激源的防御能力。各種各樣的心身疾病或心理問題凸顯出來。在一個月內,最為普遍的心理問題是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ASD),災難幸存者普遍表現為分離癥狀、閃回或災難場景的反復再體驗和回避行為等。隨著時間流逝,大多數人們可以自我恢復,ASD癥狀會消失。但是,有相當比例的人群很難通過自身努力和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使癥狀得到緩解。如果一個月后,仍然表現出類似ASD癥狀,災難幸存者將會成為PTSD患者,表現出持續的闖入、回避、麻木、情緒痛苦和高警覺等癥狀。在這一時期,如果給予及時的心理援助,將會減少心理問題惡化的幾率。從社會心理來看,隨著搜救工作結束,人們突然發現自己力量微薄,并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傷害比最初估計得更為深遠和嚴重。人們會普遍地體驗到一種挫折感,產生一種被命運捉弄的感覺,從而感到希望破滅。
復原階段一般在災難發生半年后至數年,對應于救災行動中的重建時期。在這個階段,大部分人恢復常態,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受災難陰影的影響。例如,遭受PTSD癥狀困擾,體驗著長期的慢性疲勞,失去生活興趣,長期背負著內疚等。從社會心理來看,在重建時期,受災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單純依靠別人的力量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必須要調整自己的狀態,盡快恢復到災前可以從事日常生活和生產的狀況。同時,個人對未來生活擔憂、因災經濟糾紛和利益分配等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加之這些問題與個人心理災難陰影的相互影響,會產生系列社會問題。一些地區甚至會出現大規模的上訪和集群行為。因此,需要執行長期的心理援助計劃。
2.災害對社會心理影響的空間特征
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災難帶來巨大心理沖擊或影響會隨著人際傳播,特別通過現代媒介迅速傳播,產生漣漪效應,會對災害發生區域以外產生心理振蕩。這種心理影響在空間上呈現出“心理臺風眼”效應。李紓等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的社會心理影響研究發現,從災害發生的中心地帶向外擴散出去,災害的破壞程度一般是逐級減小,但是,社會公眾對風險認知或心理恐慌則表現出類似氣象學中的“臺風眼”現象。具體表現為非災區居民對災難的風險知覺、恐慌程度和對災情嚴重程度的擔憂反而高于災區居民。隨著公眾主觀判斷所在地災情嚴重程度的增加(從非受災、輕度受災、中度受災到重度受災),其對健康(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的可能性)和安全(需要采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數)的擔憂反而隨之減少。結合心理免疫理論和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李紓等提出了災害心理影響的“心理臺風眼”假說。其主要觀點是:重大自然災害后,在空間維度上,越接近高風險地點,心理越平靜。2011年,“3·11”日本大震后福島核泄漏事件,經過媒體傳播,產生的心理恐慌直接引發我國各地搶購鹽、醋風潮,再次表現出災害的“心理臺風眼”效應。
根據“心理臺風眼”效應,可以從空間上將心理援助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災難中心。這一部分的心理援助對象主要是災難的直接受害者,他們親歷了生命和財產受到的威脅,很多人失去生命、親人,財產嚴重損失,受到的心理創傷最為嚴重。其次是災難的周邊地帶。這一部分的心理援助對象主要是災難的次級受害者,他們體驗到災難對人們生命和財產的威脅,并目睹受災情況,心理恐慌度較高。最后是非災區。這一部分的心理援助對象主要是社會大眾。他們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特別是新聞媒體,了解到災難給災區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由于擔心這樣的事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對災情的風險知覺、恐慌和擔憂程度都比較高。
(二)心理援助是重大自然災害后救援體系和行動中重要組成部分
重大自然災害不僅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而且由于災難造成的多米諾效應會在短期之內在整個地區甚至全國范圍內引起心理恐慌。隨著營救工作的展開和生產生活的恢復,災難造成的恐慌會逐漸縮小,但是由于災難造成的心理壓力或創傷會在災害受難者心中留下長久的影響。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災難定義為:“一種大大超過個人和社會應對能力的、生態和心理方面的嚴重干擾”。一直以來,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的救災行動主要集中在生命營救,以及滿足住所、食品、衛生和流行病免疫基本需要的物質援助。近年來,自然災難的援助策略和模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人們已開始認識到,自然災難對人類的心理具有非常深刻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自然災害或重大突發事件之后,約20%~40%的受災人群會出現輕度的心理失調,這些人不需要特別的心理干預,他們的癥狀會在幾天至幾周內得到緩解。30%~50%的人會出現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調,及目的心理干預和事后支持會幫助癥狀得到緩解。而在災難一年之內,20%的人可能出現嚴重心理疾病,他們需要長期的心理干預。我國對“5·12”汶川大地震后受災群眾的心理疾患發病情況的系列調查發現,受災人群的心理疾患的發病率較高,僅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一項的發病率往往都在10%以上,甚至高達45.5%”。因此,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需要對受災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和社會性的支持。以幫助他們恢復到正常的健康水平,并最終實現心靈的重建。
國際上,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在災難的援助模式和行動中非常重視心理援助,并將心理援助納入整體援助戰略計劃中。比如,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之后,WHO與受災國出臺了旨在滿足心理社會需求及防治心理疾病的戰略計劃。世界銀行和土耳其政府達成的災后重建協議中規定,援助總經費的1%將被用于心理健康項目。而近年來,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在重大災難之后,也不斷對其國家緊急事件計劃進行了調整,以突顯心理援助在災后重建中的地位。因此,心理援助與生命營救、物質救援一樣,已成為災難救援體系和行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汶川地震
PTSD是指在強烈的精神創傷后發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應激反應所表現出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遭遇精神創傷后71.8%~80%的人會發生PTSD而導致明顯的甚至長久的心理痛苦。本調查評估發現地震后極重災區的社區居民PTSD的檢出率為12.4%,提示該社區居民中存在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較以往有關自然災害后PTSD的發生率稍偏低。相比于國外Tural等報道1999年土耳其地震后PTSD25%的發生率和Armen等報道美國1988年地震后PTSD 74%的發生率較低。
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地區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傷亡慘重,一些災民和救援人員出現了PTSD癥狀。PTSD是一種由異乎尋常的災難或威脅性事件所引發的精神障礙,其特征為創傷或災難性事件后長期存在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反復出現的闖入性回憶或再體驗以及伴隨的回避反應等,常常引起明顯的心理和社會功能損害,容易慢性遷延。PTSD已經成為災后主要關注的精神障礙。本文針對汶川地震后PTSD的流行病學現狀進行綜述。
1.災民PTSD的流行病學情況
由于災民的地理位置、傷亡情況、財產損失等受災程度不同,出現PTSD癥狀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因為在評估時間、診斷工具以及調查方法等方面不盡相同,得出的PTSD發病率也存在差異。
(1)汶川地震1個月后,災民PTSD的發病率為15.54%~62.8%。其中王波等應用PTSD-SS量表(劉賢臣等編制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對青川409名災民進行測查,得出PTSD的陽性率為62.8%,傷員PTSD癥狀總體檢出率是51.4%。應用精神科臨床診斷后,災民(安縣)PTSD的發生率相對偏低,普通災民為15.54%,傷員PTSD檢出率為23.12%。地震2個月后,彭靜等用PCL-C量表對404名災民進行調查,總分≥45作為高分人群,這一部分的災民PTSD癥狀較為嚴重,占8.91%,極重災區社區居民PTSD臨床檢出率為12.4%。
(2)汶川地震后6個月災民PTSD發生率為18.3%,而同一時點創傷患者PTSD發生率高達25.00%。
(3)毛文君,袁茵等追蹤報道了災民在災后12個月時PTSD發生率為6%,而災后6個月時它們是18.3%。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傷員的PTSD發病率比普通災民高。國外報道重大災難災民PTSD患病率為3.7%~60%,也有報道稱,在非人為的創傷事件(如事故、自然災害)中,PTSD的發生率少于10%。中國張北地震受災人群3個月和9個月后PTSD的發病率分別為18.8%和24.4%,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兒PTSD現患率仍為12%。
總的來說,災民震后PTSD的發生率8.91%~62.8%,有些報道認為自己的PTSD發生率顯得偏低可能與當地的人群特點有關,如向陌生人表露自己的個人情感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承認自己有精神健康問題會給他們帶來恥辱感。有的報道認為震后1年的PTSD、抑郁及焦慮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震后半年,可能與對研究對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政府、社會、家庭的支持等有關。
2.救援人員PTSD的流行病學情況
救援人員包括解放軍武警官兵、醫務人員等。對于救援人員PTSD的發病率國外的相關報道為5%~20%,我國1999年煙臺海難救援官兵的PTSD檢出率為17.95%。
(1)謝磊等調查了汶川地震災后1個月(即急性應激階段),武警官兵PTSD癥狀的發生率為9‰。劉慶峰等應用PCL、簡易應付方式問卷SCSQ、簡式艾森克人格問卷(EPQ-R),在災后6周,調查軍人創傷后應激癥狀陽性者占總人數的1.94%。其官兵全部為參加抗震救災的一線官兵,于災后立即開始救援,飲食供應差,住宿無保障,余震不斷且強烈,所負責救援的地區為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場面慘烈,所有的救援官兵均接觸過傷員和遺體,所受到的心理沖擊很大。但他們創傷后應激癥狀陽性率較低,與官兵的士氣高漲,整體應對沖擊有關,同時得到家人和社會的心理支持,這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體應對心理沖擊的能力。沈興華等發現茂縣震后7~9周,軍人符合PTSD癥狀反應診斷的陽性率較低3.9%~4.57%,明顯低于災民的陽性率28.37%。
(2)災后3個月,救援官兵符合PTSD,癥狀陽性者為4.67%。(SCL-90,PTSD癥狀自評量表)與未參與救援的官兵相比,在救災后3個月救援官兵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身癥狀。災后6個月軍人PTSD檢出率5.42%。PTSD的發生與16PF中的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負相關,而與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緊張性等因素呈正相關。認為5.42%的發生率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因為①武警部隊是經過嚴格的特殊訓練,管理高度集中的特殊群體;②軍隊日常思想工作扎實,官兵心理應激反應發生率低,心理創傷自愈也較快;③參加救援的士官呈高警覺性,顯著高于一般士兵。有人報道汶川地震100天后,4.50%的救援者存在PTSD癥狀,0.40%的救援者PTSD初篩結果呈陽性,認為基本恢復到了正常狀態,情況良好。
(3)災后1周年后救援官兵應激癥狀已趨于緩解,PTSD患病率為3.45%。焦慮情緒和神經質傾向是發生PTSD的主要危險因素,對救援官兵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和心理素質訓練能有效降低PTSD的發生。
3.PTSD的共病情況
毛文君等報道:地震災區群眾抑郁、焦慮及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三者之間共病率高。
PTSD是災后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但只是復雜臨床相的一部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共病是關鍵問題所在,在NCS的資料中,災后PTSD患者中79%~88.3%至少共患一種其他精神障礙。
(1)抑郁癥(major depression discorder,MDD):
抑郁癥的核心癥狀是情感低落和缺乏興趣。PTSD患者中48%男性和49%女性共患MDD,既往抑郁病史是災后出現PTSD的一個風險因素;共病者癥狀及功能損害比單純PTSD患者更嚴重,且預后較差。對青少年而言,在創傷早期即出現抑郁及PTSD預示以后更嚴重的功能損害。
(2)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 discorder,GAD):
16.8%男性和15%女性共患GAD。與共病抑?郁不同,PTSD多發生在焦慮之后,提示喚醒和回避癥狀可能是創傷后患者的應對機制。
(3)驚恐障礙:
7.3%男性和12.6%女性共患驚恐障礙。驚恐障礙的恐懼和回避與預期性焦慮的軀體癥狀有關,而PTSD與創傷性記憶和情境有關。
(4)物質濫用:
尼古丁、酒精和鎮靜催眠藥濫用在PTSD患者中常見,創傷后物質濫用對個體的健康有長久的危害。
(5)軀體化障礙:
PTSD患者有許多軀體化癥狀,它對患者的正常功能和病程有顯著影響,PTSD的軀體化癥狀為非PTSD的3倍(27%vs8.2%),外傷和感染等可導致軀體癥狀,但當原發病被控制后某些軀體癥狀仍持續存在,這可能是創傷性記憶的部分。
4.PTSD的危險因素
(1)在某種程度上ASD可預測PTSD的發生,即大多數ASD患者會演變為PTSD患者。有人認為可有20%~50%急性應激障礙轉變為創傷后心理應激障礙。
(2)在性格方面,神經質性格創傷后癥狀反應明顯,外向性格的人比內向性格的人有可能容易產生創傷后應激癥狀。PCL總體反應及各項癥狀強弱均與消極應付方式相關。國外的應付策略也分為積極傾向和消極傾向,認為采用積極應付策略的人比采用消極應付策略的人PTSD癥狀嚴重。
(3)馬強等認為:救災地區和受教育程度是影響救援人員心理應激狀況的主要因素。絕望感、最糟糕天數、煩擾程度這三項指標是心理癥狀的重要預測指標,這三項程度越重的個體,心理癥狀越明顯,以后發展為PTSD的可能性越大。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預測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關系。對PTSD預測因素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應及時采取有針對性、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促進災區人民的心理健康。
張本等認為災難后孤兒幸存者30年后仍有較高PTSD現患率,青少年階段、地震創傷的嚴重程度、人格傾向性及應對方式與現患PTSD相關。6個PTSD的預測因素分別為經歷地震時的年齡、神經質、內外向、地震發生后強烈的精神痛苦、反復出現噩夢和消極應對方式。
張理義認為救援類別、社會支持、受教育程度及民族系影響救災官兵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直接參加搶救傷員、搬運、掩埋尸體等一線救援的官兵,其心身障礙要明顯高于未直接參與此類救援的二線官兵,他們在所有癥狀得分上均明顯高于二線救援官兵。
高存友認為生活條件、心理衛生知識、負性應對方式、自信心等因素對官兵的心理應激狀態影響較大。
救災官兵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檢出率為24.4%,明顯高于同部未參加抗震救災的官兵。
三、洪災
既往有關PTSD的研究大多針對經歷過地震或戰爭的人群,有關洪災后PTSD的研究在國內外均少見報道。于1999年11月至2000年5月對洞庭湖洪災區7-15歲兒童的PTSD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嚴重自然災害如洪水、地震等不但可引起成年人精神、心理失調,也對兒童的精神健康造成損害。此次調查發現洪災后兒童中PTSD的陽性率為17.11%,提示PTSD在我國洪災區兒童中并非是一種少見的現象,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次調查結果略低于張本等的地震后孤兒PTSD的檢出率23%,但高于趙丞智等的地震17個月PTSD的檢出率91.4%。PTSD檢出率不一致可能與災害性事件的性質、暴露強度、方法學和人群特征等的差異有關。PTSD的發生存在年齡、地區差異,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洪災類型、受災經歷、有兒童行為問題等是PTSD發生的危險因素。PTSD的檢出率高年齡組大于低年齡組,提示初中生比小學生更易患PTSD(OR=11.62),可能與該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穩定性較差有關。地區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洪災類型不同,山洪爆發是PTSD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OR=21.90),可能原因為山洪爆發來勢兇猛、突然,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沒有思想準備。本次調查發現,受災經歷是發生PTSD的重要危險因素:曾被水圍困等待救援(OR=11.87),曾親眼看見別人被洪水淹死(OR=101.63),與家人被洪水沖散(OR=11.7),因災沒能按時開學、上課的地方或時間改變了(OR=11.5)等對兒童的心理影響較大,對有上述受災經歷的兒童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救助。本次調查還發現兒童行為問題與PTSD的發生有關(OR=11.80),嚴重不良的情感行為模式是PTSD的病前重要易感因素之一。
(邵永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盈江县| 芷江| 金坛市| 泸水县| 贵溪市| 托克逊县| 台前县| 米易县| 凤阳县| 揭阳市| 阿拉尔市| 资阳市| 湟中县| 宜兴市| 嵩明县| 抚顺县| 咸宁市| 出国| 宜都市| 巫溪县| 怀宁县| 常熟市| 高淳县| 广西| 云龙县| 宣恩县| 如皋市| 邵东县| 蒙阴县| 龙岩市| 莱州市| 乐亭县| 盘山县| 石屏县| 湘潭市| 介休市| 华宁县| 宁国市| 共和县| 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