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后應激障礙
- 王慶松 譚慶榮
- 8189字
- 2019-12-27 12:11:31
第一節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流行病學概述
PTSD是急性創傷應激反應的一種延續,是個體對超出常見經歷范圍的明確的創傷性事件所做出的反應,是最流行且嚴重危害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嚴重應激障礙之一。PTSD病程遷延,嚴重影響發生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特別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突發性應激事件日趨增多,PTSD的發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西方國家有關研究及報道較多,近十余年來國內逐漸開展了較廣泛的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但還缺少規范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然而,PTSD的發生與社會、經濟、風俗等因素關系密切,因此國與國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目前有關PTSD的流行病學研究十分活躍,其研究已經擴展到包括暴力襲擊、強奸、虐待、綁架、重大交通事故等日常生活事件和自然災害在內的一切嚴重創傷性事件所致的PTSD,且有進一步擴展的趨勢。但這一時期的流行病學研究大部分集中在PTSD的患病率調查和PTSD影響因素的研究,少有干預性研究。
到目前為止,橫斷面研究在PTSD的流行病學研究中應用較多,主要用于創傷性事件受害人群PTSD發生率或患病率的研究。根據事件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群體性創傷性事件和個體性創傷性事件兩大類:第一類為對群體性創傷性事件后受害人群的PTSD患病率的調查,如對重大自然災害地區受害者PTSD的發生率的研究;對交通事故、恐怖襲擊、火災等受害者PTSD患病率的調查;對戰爭現役和退役軍人PTSD患病率的調查等。第二類為對個體性創傷事件后PTSD患病率的調查,如對強奸、綁架、癌癥等創傷性事件患病率的調查。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兩大類:第一類為對普通人群PTSD患病率及其分布的調查,如對地震、洪災、颶風等地區受害者PTSD的發生率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第二類為對特殊人群PTSD患病率及其分布的調查,如軍人、尸體處理和海難救援等特殊職業人群。
一、發病率
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軍人、被俘軍人及集中營的幸存者為主,1987年的研究發現,參加越南戰爭的退伍老兵中,終生患病率男性為31%,女性為27%,男性和女性的時點患病率分別為15.2%和8.5%。
Madakasia,O’Brien率先開始對自然災害后的PTSD進行研究,他們報道龍卷風受災者中PTSD的患病率為59%。此后有幾位作者報道幾類不同災害后PTSD的患病率均超過30%,如Armenia地震和Andrew颶風。中國張北地震受災人群3個月和9個月后PTSD的發病率分別為18.8%和24.4%。
火災、爆炸、海難、空難等各類人為事故后PTSD也是最常見和突出的精神病理問題。有報道受傷的火災幸存者PTSD的患病率高達100%。Gunn對汽車渡輪沉沒事件發生后轉診到精神科的生還者及其家屬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75人中27人(36%)符合PTSD的診斷。一次空難事故后,50%的生還者發生PTSD。
社區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及不同人群中的疾病分布的資料,有利于揭示咖的危險因素及其自然病程。美國的研究表明,社區中有36.7%~81.3%的人有過暴露于創傷性事件的經歷,PTSD的終生患病率男性為5.0%,女性為10.4%,整個人口中約1/12的人受到影響。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區中兒童及青少年PTSD患病率及發病率的流行病學研究。文獻報道的暴露于災害和其他創傷性事件的兒童PTSD的患病率從0%到100%,變異極大。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PTSD患病率在遭遇交通意外的兒童中相當高,約為20%。經歷過從高處摔下的住院兒童中PTSD發病率為10%~12%。盡管兒童PTSD確切的患病率和發病率并不十分清楚,但同成人一樣,創傷性事件嚴重影響兒童的心身健康和成長。
流行病學上高危人群(即創傷事件幸存者如戰斗老兵或強奸受害者)研究發現創傷事件后PTSD只是偶然發生,按照DSM-Ⅳ標準,暴露于標準A應激源人群PTSD發病率范圍估計為3%~58%不等。不同人群應激源性質及強度不同,故發病率不一。
1.軍人
軍人作為一特殊團體,其遭受的創傷暴露率及暴露水平不同,發病率也不同。
(1)戰斗老兵:
越戰老兵PTSD時點患病率為15%,而PTSD終生患病率為30%。沙漠風暴行動中老兵PTSD發生率較低,從波斯灣返回后3個月內PTSD發生率為9%。
(2)現役與預備役:
PTSD在現役及預備役參戰人員中發生率亦有差別,如海灣戰爭中PTSD發生率在現役及預備役分別為8.0%和9.3%。
(3)遭受特殊創傷老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芥子氣試驗老兵當時PTSD發生率為17%,當時符合PTSD亞臨床診斷的發生率為25%,而終生PTSD及亞臨床PTSD患病率分別為17%和33%。參加海難援救軍人在1個月時PTSD發生率為17.95%。
(4)和平時期軍人:
我軍平時PTSD總患病率為4.86‰,其中陸、海、空軍和軍校學員的PTSD發生率分別為4.84‰,5.80‰,8.84‰和2.27‰。
2.普通人群
(1)平民:
平民中創傷事件發生較少,從一較大的健康維持組織隨機抽樣的城市青年人群研究發現有39%個體曾暴露于創傷事件,而其中只有23.6%個體在一生中某時發生PTSD。
(2)特殊創傷事件平民:
①火山爆發:Saint Helen火山爆發事件經歷者中僅有3.6%人群發生PTSD,而且在創傷事件后二年內部分癥狀緩解。②叢林大火:在一暴露于嚴重叢林大火的自愿滅火人員中,當時PTSD發生率為16%,而部分在42個月時緩解。③石油泄漏:Exxon Valdez石油泄漏事故后1年暴露樣本中有9.4%發生PTSD,較對照樣本發生率高2.9倍。④軀體受傷:軀體受傷者PTSD發生率25.5%,相似于其他文獻報道。262名經歷創傷的警察中7%具有PTSD,而34%具有PTSD癥狀或亞臨床癥狀。⑤尸體處理:目睹死傷、事故后的尸體處理工作人員亦可發生PTSD,救援人員中當時有11%發生PTSD,但在災害后4個月及13個月時分別降至10%和2%。沙漠風暴行動中救援人員產生相似的結果。⑥交通事故:一郊外嚴重交通事故122人的受害群體1個月后,34.4%的受害者符合PTSD,而對照人群僅2.4%;在3和6個月時PTSD發生仍很高,分別為25.2%和18.2%,女性受害者PTSD發生率為男性的4.64倍,其中具有創傷史者在1個月時為8.02倍、3個月時為6.81倍高于無創傷史者。又一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在事故后的6個月內18.4%符合PTSD標準(DSM-Ⅲ-R)。74名交通事故受害者中24名(32%)在1年時符合DSM-Ⅲ-R的PTSD診斷標準,其在事故后的頭3個月內是PTSD發生的關鍵時刻。另一967名交通事故受害者在3個月時PTSD發生率為23.1%,在1年時為16.5%。⑦恐怖活動:恐怖分子襲擊的以色列非受傷婦女在6個月時27%符合PTSD標準。前瞻性研究顯示受襲擊婦女3個月后在受強奸的婦女中PTSD的發生率為48%,而在非性犯罪的受害者中為25%。⑧軀體疾病:211名普通醫院急診病房的創傷幸存者中63名幸存者(29.9%)在1個月時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37名幸存者(17.5%)在4個月時具有PTSD。⑨特殊職業:對郊外警察來說,其職責相關應激、軀體化和PTSD的癥狀間密切相關,13%的對象符合DSM-Ⅳ(1994)的論斷標準。
總之,在評估這些流行病學結果時,應考慮創傷事件的特征及嚴重性對發病率的重要影響。因為大量調查發現創傷事件的嚴重性同慢性PTSD發生關系密切。創傷事件類型不同,嚴重性不一,因而導致不同的PTSD發生率,犯罪受害者的終生PTSD發生率從19%到75%不等,而戰爭中的犯人及集中營幸存者中PTSD持續及慢性發生率高達47%~55%。但有些暴露于嚴重且持久創傷事件人員確實沒有PTSD或其他精神病發生,提示暴露于各種各樣的創傷事件后PTSD發生并非必然結果。
在美國,一生當中罹患PTSD的幾率:預計有7.8%的美國人在一生中會出現PTSD,男性為5%,女性是10.4%,兩倍于男性。大約有30%的經歷過戰爭時期的男性和女性表現出PTSD,20%~25%的人在一生中的某時段會有特別的PTSD癥狀。很多美國人都曾經有過至少一段時間的PTSD(大約2000萬美國人),從而使這一病癥成為主要的公共健康和心理健康問題,僅次于物質使用障礙和抑郁。美國“9.11”事件發生以后,一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十分之七的人感到情緒沮喪,有將近一半的人聲稱難以集中精力,有1/3的人失眠。據美國APA統計,美國PTSD的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14%,平均為7.8%。德國研究結果,PTSD人群總體患病率僅為1.3%。阿爾及利亞研究結果顯示,PTSD人群總體患病率高達37.4%。一般說來,不同的人群或個體,不同應激事件所致PTSD的患病危險性亦不相同。以前PTSD主要發生于男性身上,現在的研究表明,每個人包括兒童在內都有發生PTSD的可能性,而且女性是男性發生兩倍。中國資料:據《唐山地震災區社會恢復與社會問題研究》的調查分析,估計大約有10%左右的嚴重受災者可能有創傷后應激障礙。
二、患病率
PTSD的早期研究主要以退伍軍人、被俘軍人及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為主,1987年美國的研究發現,參加越南戰爭的退伍老兵中,終生患病率男性為31%,女性為27%。男性和女性的時點患病率分別為15.2%和8.5%。MadakasiaO’Brien率先開始對自然災難后的PTSD進行研究,他們報道龍卷風受災者中PTSD的患病率為59%。此后有幾位作者報道幾類不同災難后PTSD的患病率均超過30%,如地震和颶風。中國張北地震受災人群3個月和9個月后PTSD的發病率分別為18.8%和24.4%。火災、爆炸、海難、空難等各類人為事故后PTSD也是最常見和突出的精神病理問題。有報道受傷的火災幸存者PTSD的患病率高達100%。一次空難事故后,50%的生還者發生PTSD。伍志剛等采用多級整群抽樣的方法對1995~1999年遭受過嚴重洪澇災難的洞庭湖災區成人PTSD患病情況進行調查,顯示發病率為33.89%。汪向東等對張北地震受災人群的調查表明,急性應激障礙(ASD)的發病率為6.1%,3個月內PTSD的發生率為18.8%,震后3個月的患病率為7.2%。張本等對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兒的PTSD的調查顯示發病率為23%,提示大地震所致孤兒是發生PTSD的高危人群。而基于社區人群的流行學研究表明,PTSD的終生患病率為1%~14%,高危人群研究發現PTSD的患病率為3%~58%。
三、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影響因素
影響PTSD發生的危險因素較多,包括:遺傳因素,家族史,個體人格特征,既往創傷史,既往行為或精神問題,父母關系特征,恢復期應激源暴露。其中一些危險因素在相對低閾值下產生影響,而一些危險因素在相對高暴露水平下起作用。PTSD危險因素是個體對PTSD特殊素質,還是反映了可被災害觸發的總的精神病素質到目前仍不清楚。然而由危險因素導致的PTSD是創傷事件后代償不全所致,而不是隨機過程,也不是可用創傷事件特征完全可預測的結果。
PTSD相關的典型事件為:對生命或軀體完整性的嚴重威脅,突然家庭解體,目睹他人被殺或嚴重受傷,聽到所愛人員暴死或殘忍受傷消息。PTSD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出現主要同戰斗及戰時暴行相關,但亦可出現于經歷創傷事件的普通人群的個體中。
1.人口學因素
一系列暴露于創傷事件的可能危險因素包括性別、種族、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一空難后355名軍隊醫護人員18個月的前瞻隨訪,多元邏輯回歸分析發現PTSD在未完成大學學業者容易發生,揭示受教育程度低者是PTSD發生的預測因素。又如美國一城市年輕人群前瞻性調查發現19%個體中有一種或多種創傷事件發生,其中有暴露史者中有11%發生PTSD。創傷事件發生者中,黑人多于白人,男人多于女人,受教育程度低者多于受教育程度高者,離異或單身者多于已婚者,其中種族差別同暴露發生具有顯著統計意義。其報道最常見的與種族相關的應激事件類型為:①身體攻擊,包括強奸及武器威脅;②嚴重受傷或事故;③目睹他人殘忍被殺或受傷;④聽到有關親朋受傷消息。男人(24%)多于女人(14%)為目睹他人殘忍受傷或被殺;女人(21%)多于男人(14%)為聽到攻擊。美國黑人在童年時期報道的創傷事件類型類似于白種人,而在成年期創傷事件較白人顯著增加,可能原因為黑人成年后易遭受人身攻擊類事件顯著增加有關,同美國暴力犯罪受害者主要為黑人的報道相吻合。
年齡和教育程度亦可預測戰時老兵的戰斗暴露量,年齡亦可預測奇怪死亡的暴露量。教育程度高者報道戰后當時社會支持多。但是有殘酷戰斗經歷士兵,尤其是具高戰斗分及暴露于奇怪死亡的士兵很少與朋友談及其經歷,因此當時很少有社會支持,而有更多的戰后負性生活事件發生。年齡低及受教育程度低者更易處于嚴重戰斗場面,可能由于其軍銜低、缺乏特殊訓練有關。
教育程度低下亦同其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相關,而且也與使個體易處于暴力、低文化環境、缺乏健康保護及各種資源利用限制的惡性循環相關。而年長者多具有豐富的災難經歷經驗,更能充分利用社會支持,從而降低精神壓力,較少發生PTSD。
(1)年齡:
國內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同一創傷事件中,年齡較大者更易患PTSD。對洪災區PTSD的研究發現,無論成人和兒童都符合這一結論。劉愛忠等對洪災區7~15歲兒童的研究結果顯示,PTSD的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7歲組發病率為14.1%,15歲組為23.5%。伍志剛等對洪區成人的研究也有類似規律,16~20歲組PTSD的發病率為26.7%,而高于70歲組高達40.3%。但也有學者的研究不支持上述觀點,認為不同年齡間PTSD的發病率沒有差異。這可能與應激源、研究對象、研究標準和診斷工具等的不同有關。
(2)性別:
男性與女性的PTSD患病率是否有差異,一直是學者們爭論的焦點。有研究發現女性的PTSD患病率為男性的2倍。女性不僅對PTSD易感性高,病程也趨于慢性化,中位數約為男性的4倍(分別為48.1%和12.0%)。對60名非性攻擊受害者(其中男性38名,女性22名)進行了調查,從發生創傷性事件后1周~3個月,71%的女性和50%的男性符合PTSD診斷標準,3月后仍有21%的女性符合PTSD診斷標準,男性受害者則已全部恢復。暴露于同一創傷性事件后,女性的PTSD患病率也明顯高于男性。如有學者研究發現,地震受災者3個月內PTSD發生率男性為13.5%,女性為24.7%。OlffM等研究發現,PTSD女性高發的原因在于其暴露于應激事件的類型,她們經歷此類事件的年齡越小,則體驗越深刻,自控能力越差,發生PTSD的可能性越大。
有關PTSD發病率及其分布的報道不一,在這方面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并不充分。有研究表明,社區普通人群中PTSD的終生患病率男性為5%,女性為10.4%,整個人口中約1/12的人受到影響。不少研究顯示,成年癌癥患者的年齡與PTSD癥狀成反比。少兒癌癥幸存者的PTSD發生率高于成年人。同時還發現,少兒癌癥幸存者的年齡與PTSD得分成正比。普通人群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但并不是在所有的創傷性事件中,女性PTSD的患病率總是高于男性。見(表3-1)。
表3-1 創傷性時間和PTSD的性別分布(%)

(3)種族:
不同種族在文化、社會習俗、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這是否對PTSD的發病具有一定的影響,也是一個爭議的話題。Norris等人研究了十種潛在創傷性事件的頻率對1000名成人的影響,發現在不同人群中,暴露于創傷性事件的白人多于黑人,但對創傷性事件的易感性黑人男性最高。Garrison等在Hugo颶風發生1歲后調查了1264名11~17歲青少年,PTSD患病率在白人女生最高(6.2%),白人男生次之(4.7%),黑人男生和女生分別為3.8%和1.5%。PTSD在不同種族間的發病率有一定差異,即使考慮了經歷創傷性應激事件的數量和強度差異,白色人種的發病率仍較低。
2.人格及社會狀況因素
人格及社會狀況因素對生活事件的潛在影響亦可影響PTSD發生。社會地位低下,神經質、遺傳因素可增加暴露于不良生活事件的傾向。其中相對常見的應激性生活事件有財政問題、婚姻不良、家庭中疾病等。總的估計,隨機出現的大變動事件(比應激性生活事件更嚴重的事件)是不可預測,或者不能被個體所影響的。但回顧性調查資料提示幾種因素,如個性特征及社會階層,也許同典型PTSD事件暴露率增加相關。如外向人格特征在行為方面直接影響,可導致創傷事件暴露增加,而社會階層(如社會地位低下)也許在環境方面影響個體的危險因素分布。
3.既往暴露史
具有既往暴露史者新暴露發生的比值比為2.02,顯示既往暴露史有增加繼發暴露的危險。可能原因為:①有既往暴露史者繼發暴露易感性增加;②既往暴露史作為暴露危險因素之一可預測未來暴露;③既往暴露史也許反映了易暴露素質。
4.早期行為及精神病家族史
早期行為不良及精神病家族史作為暴露于創傷事件的危險因素在童年期的影響更顯重要。可能父母的精神障礙及物質濫用創造了家庭易感環境,因此在童年時期更易暴露于創傷事件。有精神障礙家族史士兵在較小的應激事件時有增加戰斗相關神經質的可能性,當家族史作為預測戰斗是否存在時,其OR為2.41,同有關文獻報道一致,從而肯定家族史有預測PTSD發生作用。雙胞胎老兵研究也證明了遺傳因素有促發戰斗暴露的作用。但雙胞胎人格及情感障礙不是完全相符,因此存在環境因素的作用。在交通事故受害者中,具有軸Ⅱ障礙者在6個月時PTSD發生較多,提示具有軸Ⅱ障礙者有發生慢性PTSD的危險性,具有PTSD者其焦慮、抑郁癥狀、受傷程度均較無PTSD者嚴重,且住院時間延長,多元回歸顯示其住院時間主要與受傷嚴重性、事故的嚴重性、病前人格和精神病理學的因素相關,發展為PTSD者其病前的精神病理表現更明顯。
5.創傷事件因素
PTSD盡管與軍事戰斗,自然災害及暴力事件相關,它也可出現于偶然地暴露于有毒物質及技術性災害受害者,軀體受傷者,事故救援人員,戰爭中犯人及集中營受害者,遭受創傷事件的平民及難民中。
過去50年已進行了大量老兵對戰爭的情感反應調查,而大多數報道來自越戰老兵的調查,并用PTSD重新修訂和取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斗疲勞的概念。通過對老兵戰前、戰時及戰后三個時期危險因素研究,其中戰斗暴露尤其是極大罪惡感在越戰老兵中為PTSD的危險因素。確定戰斗暴露的預測因素包括:自身健康狀態、社會經濟地位、身體適應性及對軍事生活滿意程度。而確定PTSD癥狀的潛在預測因素包括戰斗及精神健康變量(兒童期環境、對應激的軀體癥狀、既往心理完整性及防御機制的成熟性)。
病前的一些因素可預測戰斗暴露而不能預測PTSD癥狀,而高戰斗暴露與PTSD癥狀顯著相關。具有高戰斗分而無PTSD者主要是由于其防御機制成熟所致。經多元回歸分析顯示PTSD癥狀的4個預測因素為:貧困童年、入伍前精神健康狀態、應激后的軀體癥狀及戰斗暴露,而只有戰斗暴露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上歸因作用。與PTSD相關的4種重要因素為:社會地位低下,較少人際交往、不良教育及低級軍銜。
創傷事件的嚴重性是最好的預測PTSD發生的重要因素,而創傷痛苦不足以致殘。有作者認為應激事件的強度在3個月和12個月時是唯一的PTSD癥狀的預測因素,應激事件量表分值預測PTSD的敏感性為92.3%,而其特異性為34.2%,早期的分離和PTSD癥狀可有助于臨床醫師鑒別PTSD發生的高危人群,而后期的PTSD癥狀數量僅輕度與后期生活中不良社會心理結局相關。
預測PTSD發生的戰前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服役時年齡、青少年時期交友的數量及質量和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問題。戰時因素包括:對生命的危險性、任務特殊性(如偵察、搜索、破壞)和奇異的死亡事件(如大屠殺時目擊)。戰后因素包括:負性生活事件及社會支持。另外,應激經歷的自然效果,事件的過程受經歷該事件個體某些方面的影響,如病前功能狀況該事件對該個體待殊意義等方面的影響。環境方面如支持工作網,社會對該事件態度及隨后的負性生活事件也影響PTSD發生。
伴隨著時代發展,戰爭手段亦發生變化,引起PTSD的危險因素發生變異。如過去的常規武器的威脅,在海灣戰爭中演變成了SCUD導彈攻擊威脅及化學武器攻擊的威脅。應激壓力亦從戰時轉變成被部署期間。
PTSD在戰爭難民、集中營受害者及戰爭中犯人、移民中亦常發生。如阿富汗戰爭中移居美國難民青少年PTSD調查發現其影響因素包括逃跑過程、重新定居、社會經濟地位低、就業限制。其中年齡、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差異、父母精神狀態尤其是母親方面的痛苦經歷同青少年PTSD發生顯著相關。其應激源包括:離開親朋、開始新生活、學習新語言、新環境下交友。
暴露于死亡場面對于災害處理工作人員或救護人員也是常見的應激源之一。目睹大量尸體,聞到尸體味對經歷過的災害處理工作人員影響也是巨大的。分離癥狀的形成與環境因素有關,而與遺傳易感性無關。著手于死難者處理的災難工作者,其PTSD發生的危險性增大,死難者的辨認已被認為是該應激疾病的發病原因之一,不同的死難者的辨認關系,對其發生PTSD的危險性不同,尤其是作為朋友關系的辨認者其危險性更大。
身患絕癥,痛苦生產亦可致相關PTSD發生。如生產作為一特殊創傷經歷,在產程延長、產鉗分娩、或當胎兒死亡或受傷時PTSD發生更明顯,其他如痛苦分娩,感覺“失控”,缺乏相關生產知識亦與PTSD發生有關。
6.支持因素
社會支持在預測PTSD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如戰斗老兵返家時的支持可顯著降低PTSD發生及其持續時間,然而支持也依賴于士兵的戰時經歷,后者似乎影響其與他人交流,也確實反映了部分PTSD診斷標準,即疏遠與分離。持續PTSD者當時社會支持少,提示高應激幸存者持續存在感覺分離,從而不能利用可獲取的支持。
社會對戰爭的看法及戰爭本身因素可影響社會支持,從而影響PTSD發生。如越戰持時久,傷亡慘重,美國國內對戰爭的意見不一,遭受世界范圍譴責,戰爭目標失敗,回國老兵受到廣泛譴責與否定,因而越戰時PTSD發生多。海灣戰爭相反,理由簡明,軍事行動成功,傷亡少,受到美國及大多數世界人民支持,目標成功,回國老兵受到英雄般歡迎,因而PTSD發生率低。
人口學資料提示遭受創傷事件幸存者中離異或單身者PTSD發生率高于已婚者。亦可能為已婚者獲取配偶的支持有關。
災難后6個月內生活事件量分高者容易發生PTSD,揭示暴露后發生強烈的生活事件者是PTSD發生的危險因素。交通事故的賠償過程常常受到延誤并成為產生痛苦的原因,尤其是在5以上未解決者,PTSD發生的危險性增加,并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軀體問題。提示支持因素在PTSD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邵永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