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志為老中醫臨證治驗
- 曾志 劉凌鷹
- 695字
- 2020-07-08 17:20:36
中醫治愈脫髓鞘病1例肝利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
一、病歷簡介
郭朝曦,男,6歲,1975年5月8日初診。
患者步態不穩,不能站立2月余。曾往廣州診治,經兒科專家鑒定為“脫髓鞘病癥”,訂出治療方案,回韶治療,其用藥為激素(強的松)、ATP、輔酶A之類,經過一段時間,效果不大,遂找中醫診治。
體查:體溫37℃,脈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90/67mmHg,神清,能對答,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存在。兩眼球震顫,向內斜視,呈斗雞眼,頸軟。心肺聽診未見異常,脊柱四肢無畸形,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指鼻試驗陽性,閉目難立征陽性,步態不穩,站立并足時立即倒地,共濟失調。
中醫診斷:痿證。
中醫辨證分析:兩目震顫、呈內斜視乃肝風內動,形瘦、面色不榮、兩足痿軟無力不能站立、舌質淡嫩、脈象細弱乃脾腎虧虛之征。脾胃主四肢肌肉,屬太陰陽明,陽明主宗筋而利關節,陽明虛疲,故發為痿證。蓋共濟失調為小腦病變,中醫謂腎主骨生髓,腦為隨之海。腎者,作強之官,腎虛則不能作強,故不能步履。綜上所述,病當在脾腎。治療原則為采用補氣健脾、益腎壯骨方之法。
處方:北芪15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炙甘草6g,淫羊藿15g,桑寄生20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菟絲子12g,川續斷12g,牡蠣15g。每日1劑。
連服1個月后,患兒已能站立不再倒地,胃納漸增,雙下肢的肌肉亦漸豐厚,兩眼震顫緩解。再循補氣健脾、益腎壯骨法調治,共服3個月余,并兼服參茸丸等補益腦髓之品。臨床癥狀消失,達到治愈。隨訪至今病未復發,智力及體格發育均為良好。高中畢業已參加工作。
二、按語
本病純用中醫藥治療,獲得痊愈。脫髓鞘疾病比較少見,其病因不明,為難治之病。中醫能以辨證論治的方法治愈本病,確為中醫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