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志為老中醫臨證治驗
- 曾志 劉凌鷹
- 2219字
- 2020-07-08 17:20:35
半身不遂44例臨床體會肝利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
半身不遂屬于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此癥或稱為偏癱,即左側或右側上下肢癱瘓,不能隨意運動。輕者只覺半身麻木,肌力減弱,中醫稱為“不仁不用”。重者則半身不遂,活動障礙。久則患肢肌肉萎縮枯瘦,中醫稱為“偏枯”,均屬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的病機多為瘀血及痰濕阻滯經絡,氣血郁閉。然半身不遂初期,形體壯實,肝陽亢盛或痰熱留滯或瘀血內阻經絡,多屬實證。久病者逐漸形體消瘦,氣血兩虧或脾腎不足,多屬虛證,因瘀血內阻,故又多見虛中夾實的氣虛血瘀證。現將收治的44例半身不遂患者總結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44例,其中男30例,女14例,病程最短8天,最長9年,年齡最小為42歲,最大為83歲。其中有高血壓病史29例,屬腦血栓形成后遺癥36例,屬腦出血后遺癥8例。左側偏癱28例,右側偏癱15例。肌力減退,肌張力降低,屬弛緩性癱瘓8例;肌力減弱,肌張力增高,屬強直性偏癱11例;肌力減弱,肌張力正常26例;言語障礙12例。
二、治療結果
痊愈4例,顯效5例,好轉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1%。
三、辨證要點
形體壯實,患肢紫瘀腫脹,屬血瘀實證。苔膩,痰多,煩躁,面赤,失眠,口干苦者,屬痰熱擾心。眩暈,脈弦有力者,屬肝陽偏亢。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淡紅,苔凈,脈細弱者,屬氣血兩虛。舌紅絳,無苔,屬陰液虧損。脈弦者,屬陰虛肝旺。肢體震顫者,屬肝腎虧虛。肌肉萎縮,瘦削者,屬脾腎虧虛。弛緩性癱瘓者,屬氣虛為主。強直性癱瘓,屬血瘀阻絡。言語障礙者,屬痰瘀閉阻心竅。大便秘結者,屬氣虛津枯。大便溏泄或失禁者,屬脾腎不固。小便失禁者,屬下元虧虛。
四、治療方法
1.血瘀實證
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法,用桃紅四物湯加味。藥用桃仁、紅花、川芎、歸尾、赤芍、生地、白花蛇、地龍、土鱉蟲、穿山甲、雞血藤、丹參、桑寄生等。
2.痰熱內阻、瘀血郁閉、肝陽偏亢
治以平肝清熱、化痰通絡法。藥用丹皮、黃芩、鉤藤、石決明、川貝、膽星、法半夏、茯苓、地龍、桑枝、紅花、赤芍等。
3.氣血虧虛證
治以益氣養血健脾補腎法。藥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懷山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枸杞子、淫羊藿、川續斷、桑寄生、巴戟天、丹參、雞血藤等。
4.氣虛血瘀證
治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法,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川芎、赤芍、歸尾、紅花、桃仁、白花蛇、地龍、雞血藤等。
5.肝腎虧虛癥
治以填補肝腎、益氣活血法,用地黃飲子加減。藥用熟地、石斛、山萸肉、麥冬、五味子、石菖蒲、遠志、茯苓、肉蓯蓉、巴戟天、杜仲、桑寄生、枸杞子、淫羊藿、黃芪、丹參等。
6.加減法
夾痰者加陳皮、法半夏、膽星、姜汁、竹瀝。言語障礙加菖蒲、遠志。肢體疼痛加羌活、威靈仙、桑枝、地龍、白花蛇。屬痰熱者加黃芩、川貝、僵蠶、牛黃。肝虛有熱不寐者加知母、川芎、茯苓、棗仁。心陰虧損不寐者加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牡蠣、棗仁。肝陽偏亢者加鉤藤、黃芩、丹皮、石決明。陰虛肝旺加何首烏、澤瀉、女貞子、桑寄生、鉤藤。
另外,本病還可配合頭皮針或體針療法。
病案舉例
病例1 朱某,男性,54歲,干部。住院號8239。
患者左側肢體強直性偏癱6月余。患者經常頭暈頭痛、血壓增高已有10年,并嗜煙酒,服食降壓藥不規則。于1983年12月8日午睡醒后自覺頭暈,不能起床,左側肢體活動障礙。曾在某醫院住院多月未見好轉,遂來我院求治。體檢:血壓130/90mmHg。神清,對答流暢,形體肥胖,左側肢體強直,步態艱難。心肺正常,肝脾未捫及。左側肢體肌力1級,肌張力增高,呈強直性偏癱。患肢腫脹色瘀紅,左膝反射亢進。患者自覺煩躁,失眠,苔膩,有痰,脈緩。
治療先以平肝清熱化痰通絡法。
處方:丹皮10g,赤芍15g,石決明30g,川芎6g,知母10g,棗仁15g,法半夏10g,川貝母10g,雙鉤藤15g,黃芩10g,茯苓15g,地龍10g。水煎服,每日1劑。
服上方15劑后,煩躁、失眠、苔膩、有痰均已消失,惟左側肢體紫瘀腫脹、半身不遂,繼以活血化瘀通絡法治療并針刺患側曲池、合谷、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內庭等。每次留針15分鐘,3天一次。經上述治療半年后,患肢腫脹及色瘀消退,肌力恢復,肌張力增高得到好轉。原來不能步履,現已能走50多步。
治療結果:顯效。
病例2 董某,女,46歲,工人。住院號8230。
患者右側肢體弛緩性癱瘓2年余。患高血壓已有10年,雖不嗜煙酒,但嗜咸食,偶服降壓藥。2年前因其母病故,患者悲哭一夜后,旋即昏迷,不省人事15天,經搶救神志恢復,遺留右側肢體弛緩性癱瘓。右上肢肌肉明顯萎縮,右下肢肌肉萎縮并右下肢足踝以下皮色瘀紅。右膝反射減弱。血壓150/100mmHg。面色蒼白,神志清晰,對答流暢。心肺正常,肝脾未捫及。步態不穩,不能上床及下蹲,不能自己穿衣。舌淡紅,苔凈,脈虛細。
診斷為偏癱,屬氣血虧虛,脾腎不足。治以補氣養血、健脾補腎法(方藥如上列),并施以體針療法。
治療5個月后,右上肢右肌力由“0”級恢復至4級,右下肢肌力增強,能下蹲、上床、自己穿衣褲,生活基本自理,能做簡單的家務勞動。血壓平穩于120/80mmHg。
治療結果:顯效。
五、體會
半身不遂的康復治療首先要根據其病機,分別虛實,辨證論治,給予平肝清熱化痰通絡法、活血化痰通絡法、益氣養血健脾補腎法、益氣化瘀法及填補肝腎法等。配合針刺療法效果更佳。對高血壓者尤需降壓,穩定血壓在正常范圍,防止再次發生中風的可能性。對嚴重偏癱患者,如出現吞咽困難、咯痰不出、飲水嗆喉、徹夜不寐、大小便失禁等,經多方治療無效者,預后不良。若偏癱患者兼有冠心病心力衰竭,或兼有縱隔腫瘤者,療效較差。如經治療后能進食、睡眠安靜、大小便可控制者,可以帶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