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陰虛濕熱證治舉隅

濕熱之論,首載《內經》,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元代朱丹溪闡發《內經》之旨,并結合自己豐富的臨證經驗而指出:“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并常用二妙散、潛行散等苦寒之劑,從脾論治濕熱,給后世影響很大。

然則,不僅濕熱為病廣泛,且因濕熱久羈必耗陰傷津,若用苦寒以清化濕熱則易使陰液更傷,若用滋養陰液之品以養陰則又易滯留濕邪。滋之不可,清化不能,往往使醫者棘手。

濕熱傷陰的病因病機,多因風、寒、燥、濕諸邪郁而化熱,熱極傷陰之后,津液精血生成匱乏,脾、胃、肝、腎諸臟皆可受損。脾陰傷而運化更困,脾濕反凝而滯戀,于是濕熱愈加膠著,陰液則愈加損傷,形成濕熱傷陰諸證。

濕熱為病,如油湯入面,纏綿而又黏滯,更兼陰液虧虛難以驟補,其病情復雜而病程亦長,治療時既不可用苦寒辛燥之藥反劫其陰精,又不可用滋陰黏膩之品以助濕熱之邪。

余治濕熱傷陰之證,多采用滋而不膩、清而不寒、芳香而不燥之藥物,并稍佐疏泄肝膽、宣通氣機之品,使其水濕流動而能化,陰生而不礙邪。治療數例,療效尚稱滿意,現舉案例數則,以就正于同道。

【例一】陰虛濕熱痹病案

患者潘某,女,45歲,病歷號133138。

主訴:四肢關節腫痛一月余,過去有近似發作史。現病史:近一月來,上肢各關節疼痛尤劇,伴腫脹、變形、活動受限,心煩,胸悶,乏力,情志抑郁,大便干,小便色黃,地圖舌,舌質暗淡,苔薄白膩,脈細濡無力。查血沉24mm/h,余無特殊。因素體陰虛,濕邪滯阻關節絡道,“經濕則痹,絡熱則痿”,此證顯屬陰虛濕熱痹,首應以清熱利濕、涼血養陰為法。

【處方】

蒼 術9g 黃 柏9g 薏苡仁20g 懷牛膝9g

獨 活9g 桑寄生15g 當 歸12g 白 芍12g

生地黃15g 玉 竹12g 秦 艽9g 生甘草6g

二診:服藥十四劑,濕熱膠著之證已有松動之機,關節疼痛減輕,微能伸展,但舌苔花剝,脈見沉弦而數,仍守前方加山藥30g,續服藥三十劑。

三診:諸關節疼痛基本消失,化驗檢查亦正常,唯五心煩熱、地圖舌等象更加顯露,脈細數。此乃清化之后濕熱已微,陰虛反顯,故改用麥味地黃湯加赤芍、丹參、雞血藤、當歸、秦艽、威靈仙、桑枝,隔日一劑,同時將上方配成丸藥,持續服半年,病遂愈。

從來論痹,執“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為定法,或祛風,或溫寒,或勝濕。《類證治裁》痛風條中提出:“寒濕風郁痹陰分,久則化熱攻痛。”根據這一見解,在治療本例的步驟上,以先清利濕熱、涼血養陰為法,側重于攻,不忘于補,或謂七分攻而三分補,攻之以四妙散,補之以當歸、白芍、地黃、玉竹,佐入獨活、桑寄生、秦艽,靜中以求通,待濕熱膠著之邪松動,有可化之機,乃漸次轉入養陰為主,以鞏固療效。全部治程中,不苦寒、不辛燥、不陰凝、不滋膩,獲效始捷。

【例二】陰虛濕熱腹痛案

患者張某,男,54歲,鐵道部干部。1960年始有腹瀉,消化不良,一直未愈。1979年病情加重,確診為“慢性結腸炎”,屢治乏效。就診時見:右腹及左下腹脹痛,排便后消失,大便溏,日一次,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量少,色黃,伴見頭暈,疲倦乏力,口唇干燥,腳跟疼痛,腰膝酸軟,舌暗紅,苔白膩,脈沉細無力。辨證為濕熱陰虛,痹阻腸道,治宜清化濕熱、緩急止痛為法。

【處方】

蒼 術9g 茯 苓15g 厚 樸9g 陳 皮9g

白扁豆12g 薏苡仁20g 黃 柏12g 藿香梗6g

川楝子9g 當 歸9g 枸杞子12g 甘 草6g

藥后矢氣頻轉,腹脹腹痛明顯減輕,納食轉佳,舌質暗紅體瘦,苔白膩,脈沉細無力尺弱。濕熱之標漸除,養陰固本即急。

【處方】

沙 參15g 玉 竹12g 川楝子9g 枸杞子12g

懷山藥20g 芡 實12g 川黃柏9g 生地黃12g

熟地黃12g 廣砂仁5g(打) 香 櫞12g 沉香粉2g(沖)

生甘草9g

服上方藥2周,繼續好轉,又佐入左金丸平肝,諸癥漸愈,遂以資生丸善后。

痢久陰傷,陰傷而濕熱乘虛蓄積腸道,膠著不解,轉成慢性痼疾。本案始于腹瀉之后,繼則腹痛,溏便不除,即見口唇干燥、頭暈乏力、舌暗、腳跟疼痛、脈細沉無力尺部細弱等陰虛本證,又見溏便、腹痛、苔膩等濕熱滯留之證,治療先用平胃散合三妙散清熱化濕,加扁豆、枸杞子、當歸以養陰,川楝子疏肝理氣止痛,俟濕熱之邪漸解,乃繼以資養脾腎之陰,稍配清化,佐以平肝緩急,使陰復而濕熱去,后以資生丸固其本。治療本案把握標本緩急比較恰當,故療效亦佳。

【例三】陰虛濕熱尿血案

患者王某,男,19歲。患尿血2周,1周來尿血加重,不痛,唯尿道偶有灼熱感,腰酸,時心煩,口干不欲多飲,納眠均可,大便偏干,幾經醫院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曾用清熱利濕諸法而療效不顯。就診時見脈細數,尺弱,舌紅少苔。辨證為陰虛而濕熱內蘊,治宜養陰而清利濕熱,兩相兼顧。

【處方】

女貞子15g 墨旱蓮15g 炒梔子6g 藕 節20g

側柏葉9g 生地黃炭12g 白茅根15g 瞿 麥9g

滑石粉15g(包煎) 生甘草6g 琥珀粉2g(分沖)

服上方藥七劑,尿血漸愈,后以六味地黃湯加味善后。

仲景有育陰利水之豬苓湯,用二苓、澤、滑以利水,妙用阿膠以育陰。本案病在血分,濕熱兩傷,而陰分又虧,是以單純清熱利濕而不效,改用二至、生地黃等滋陰之品,配以梔子、瞿麥、滑石以清利濕熱,藕節、側柏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琥珀安神清心、活血利水,甘草調和諸藥,標本兼顧,療效頗佳,是仿仲景法而不泥于仲景方也。

陰虛濕熱之證,臨床上頗不少見,清利濕熱是治其標,養陰是療其本,當貫徹始終。然養陰之重點在養肝、脾、腎之陰,養肝陰宜當歸、白芍,養脾陰宜山藥、扁豆、玉竹,養腎陰宜二至、生地黃、熟地黃,要做到養陰而不膩,還需佐入調氣活血之品,以靜寓動,則庶幾無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屏山县| 蓝山县| 高平市| 龙里县| 寿阳县| 睢宁县| 永昌县| 双牌县| 太原市| 侯马市| 荆门市| 靖州| 礼泉县| 平舆县| 许昌县| 襄城县| 芮城县| 西吉县| 禄丰县| 富裕县| 英山县| 莒南县| 平山县| 广德县| 广水市| 静宁县| 建阳市| 潢川县| 建水县| 白沙| 大兴区| 凌海市| 金川县| 平江县| 滁州市| 涟水县| 石台县| 马龙县| 翁源县|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