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趙金鐸臨床經驗集
  • 趙金鐸 朱建貴
  • 2074字
  • 2019-12-27 17:48:49

抑木扶土法的臨床運用

抑木扶土法,是治療肝旺脾弱以達肝脾同理為目的的治法。由于“肝為五臟之長而屬木,有病則先克脾胃之土”(《馤塘醫話》),所以,肝木乘脾之病,臨床較多見。

肝旺而克脾土,多見肝實而脾虛的病機,其中尤多見泄瀉等病。如情志遏怒太過,肝木旺而脾傷,張景岳說:“遏怒便作泄瀉者,為肝木克土,脾氣受傷。”(《景岳全書》)有風邪外入,郁而犯土者,“春傷于風,夏生飧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病機即是“風邪入里,木郁不舒,則橫克脾土,變為熱利下重”(《傷寒指掌》)。其他如小兒驚瀉,肝實而克脾者,亦不乏其例。“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克于脾……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蓋青為肝之色,搐為肝之證也”(《證治準繩》)。倘脾虛進一步發展,肝實之狀愈劇,可致慢脾風等病,“此脾土敗而肝木乘之也”。

歷代醫家大都把痛瀉要方作為抑木扶土的代表方劑。該方系劉草窗用治痛瀉的一首名方。《醫方考》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這里的痛瀉,應當理解為肝旺脾弱所致的一個病證,因此,只要符合肝旺脾弱的病機,皆可使用。痛瀉要方,諸如驚瀉、飧泄、熱利下重等病皆可用之,且可隨兼證配伍不同藥物。兼寒者佐附、姜以溫之;兼熱者佐芩、連、白頭翁以清之;兼陰虛者佐養陰之品,如脾陰虛則去白術易山藥;腎陽虛可加補骨脂等溫陽之品;若肝旺則加強酸斂之品以瀉肝,如烏梅、木瓜。脾虛后天不固,土必大崩,當加入人參以固脾元,陳皮理氣,可佐砂仁、白豆蔻;兼熱者合金鈴子散;兼寒者合良附丸;寒熱錯雜者合半夏瀉心湯;兼濕者加茯苓、薏苡仁;膽熱乘胃泛酸者配左金丸。余運用抑木扶土法治療一些慢性胃腸道疾患,療效尚稱滿意。

一、抑木扶土合寒熱平調法

患者張某,女,28歲,軍人。腹脹繞臍隱痛2年余。2年前始感腹脹,繼則隱痛,大便溏而不爽,日五六次,臍旁疼痛,偶有陣發刺痛,時有后重感,伴黏液赤白雜下,并見納差、神疲、短氣自汗等癥,經某醫院檢查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診脈細弦,右盛于左,察舌苔白而舌質淡。證屬脾虛肝實,邪熱郁迫大腸所致,治宜抑木扶土、寒熱平調法。

【處方】

黨 參12g 陳 皮10g 茯 苓10g 白 術10g

甘 草6g 防 風9g 白 芍12g 黃 芩9g

馬尾連9g 烏 梅9g 白豆蔻6g 炮姜炭3g

服上方藥六劑,諸癥均明顯好轉,仍守上方去烏梅、炮姜炭,加葛根10g、砂仁8g、谷芽12g、麥芽12g、藿香6g,前后服藥三十余劑,諸癥悉平。

本案屬肝脾不調、脾虛肝實證,故以痛瀉要方抑木扶土。由于脾虛較重,寓五味異功散補脾益氣,佐以芩連清熱厚腸、烏梅斂肝、白豆蔻和中化濁、炮姜炭反佐以制芩連之苦,待再診諸癥減輕,則去烏梅、炮姜炭之酸溫收斂,加入厚腸和胃之品而治愈。

二、抑木扶土合活血化瘀法

患者焦某,男,62歲,住院號014654。原患“腦動脈硬化癥”,血壓偏高,常在150/100mmHg左右。近一周來,每晚泄瀉水樣便,一晚五六次,便后腹痛,伴頭昏,語言不清,神疲乏力,腹脹腸鳴,舌質紅邊紫,苔黃干燥,脈弦細無力。證屬肝旺脾虛夾痰夾瘀之候,治宜抑木扶土,佐以化痰涼血活血為法。

【處方】

山 藥30g 陳 皮6g 白 芍12g 防 風3g

生甘草6g 牡丹皮9g 赤 芍12g 牛 膝9g

橘 絡9g 雞血藤15g 竹瀝汁20mL(分兌)

藥僅服三劑,瀉止,后改用柔肝養血息風以治其本。

疾病有兼證,寒熱互見,證情復雜,須分清輕重緩急而后調之,然宜始終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本案陰虛體質,痰瘀交阻,但病程中突然出現夜瀉,不急止其瀉以和肝脾,病情將愈演愈烈。因陰虛肝旺,肝郁化火,乘胃克脾,脾胃升降失司,入夜則陰盛,是以泄瀉夜作。故方中以痛瀉要方調理肝脾,因其陰虛,故以山藥代白術,取其滋脾陰,以竹瀝、橘絡化痰通絡,牡丹皮、赤芍涼血化瘀,雞血藤養血活血,牛膝補肝腎而降壓,甘草調和為使。藥后泄瀉止,諸癥亦平。

三、抑木扶土合養胃滋陰法

患者李某,男,40歲,病歷號139400。主訴:腹瀉5個月,做各種化驗檢查均正常。現大便日二三次,質稀,一般于晨起六時及夜間九時大便,便后有輕微里急后重感,腹脹腸鳴,胃脘痞塞,時呃逆,泛酸,納少,舌淡紅而有裂紋,苔少,脈細弱。辨為肝旺脾弱、胃陰不足,治宜抑木扶土、滋胃養陰合法。

【處方】

白 術9g 白 芍12g 防 風3g 陳 皮6g

香櫞皮12g 沙 參15g 玉 竹12g 枸杞子12g

甘 草6g 川楝子9g 生麥芽30g

二診:服藥六劑,病無明顯好轉,諸癥如故,唯大便漸成形,舌質淡紅有裂紋,苔薄白,脈細小而弦,守上方加青皮9g,七劑。

三診:藥后腹脹減輕,大便每日溏瀉一次,呃逆泛酸諸癥均好轉,納食增加,舌質絳,苔薄白,脈細弦,守前法調理出入而痊。

肝性剛強,脾性柔弱,肝易致實,脾易致虛,是以“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幼科發揮》)。若肝氣過亢,脾損而陰消,脾胃為表里,同為后天之本,陰消則脾胃之陰俱不足。本案腹瀉5個月,抓住肝旺脾虛、胃陰不足的病理特征,以抑木扶土,佐滋養胃陰之法。方中尤妙用痛瀉要方以抑木扶土,增入川楝子、青皮、麥芽、香櫞皮以調肝理氣,加強抑木之功;佐沙參、玉竹、枸杞子以養陰生津;甘草調和諸藥,以助強胃之本。因而藥后取效頗佳。

總之,抑木扶土法可選痛瀉要方為代表方,但運用痛瀉要方時,必須抓住肝旺脾虛這一病理特點,若有兼證,可隨其不同兼證的性質而增減藥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株洲县| 巴东县| 奈曼旗| 营山县| 观塘区| 衡东县| 潜江市| 板桥市| 临夏市| 陇南市| 西乡县| 海原县| 芷江| 田东县| 丹阳市| 裕民县| 舞阳县| 嘉定区| 个旧市| 武乡县| 长汀县| 屏山县| 洛浦县| 叙永县| 商丘市| 南雄市| 浮梁县| 蓝山县| 广河县| 独山县| 金塔县| 腾冲县| 嘉禾县| 汕尾市| 赤壁市| 仙桃市| 水富县| 永修县| 江达县| 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