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qū)中醫(yī)師診療手冊
- 陳國姿
- 2741字
- 2019-12-27 17:09:42
第六節(jié) 六 腑
一、膽
(一)位置及形態(tài)
膽位于右脅下,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于肝之短葉間,肝膽直接相連。膽與肝由足少陽膽經(jīng)和足厥陰肝經(jīng)相互屬絡,構成表里關系。膽是六腑之一,又屬于奇恒之腑。
(二)主要生理機能
1.貯藏和排泄
(1)生理作用:膽汁來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氣凝聚而成。膽汁生成后,進入膽腑,由膽腑濃縮并貯藏。貯藏于膽腑的膽汁,在肝氣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征象:肝膽的功能失常,膽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會影響脾胃的受納腐熟和運化功能,而出現(xiàn)厭食、腹脹、腹瀉等癥狀。濕熱蘊結肝膽,以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則發(fā)為黃疸,出現(xiàn)目黃、身黃、小便黃等癥狀。相對于肝氣的升發(fā),膽氣以下降為順,若膽氣不利,氣機上逆,則可出現(xiàn)口苦、嘔吐黃綠苦水等癥狀。
2.主決斷 膽主決斷,是指膽在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做出決定的作用。人對事物的決定和判斷能力與膽的功能有關。膽氣豪壯之人,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較小,遇事判斷準確,臨危不懼,能敢果斷;膽氣虛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響時,則易于形成疾病,出現(xiàn)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異常的病變。
(三)奇恒之腑
膽屬中空有腔的囊狀器官,內(nèi)盛膽汁,功能為排泄膽汁,助水谷消化吸收,故為六腑;但因其不與水谷相接觸,且內(nèi)盛膽汁,故有“中精之府”“清凈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稱,功能類于五臟又有別于五臟,故稱奇恒之腑。
二、胃
(一)位置及形態(tài)
胃居膈下,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胃體稱成為胃脘,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為上脘,包括賁門;下部為下脘,包括幽門;上、下脘之間的部分為中脘。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由足陽明胃經(jīng)與足太陰脾經(jīng)相互屬絡而構成表里關系。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納水谷 胃主受納水谷,是指胃氣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食物入口,經(jīng)食管入胃,由胃接受和容納暫存其中,故胃有“太倉”“水谷之海”“水谷氣血之海”之稱。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與脾氣的運化功能相互配合,納運協(xié)調(diào)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yǎng)全身。
(三)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氣宜保持通暢下降的運動趨勢。飲食入胃,胃納之,胃氣腐熟成糜,下傳小腸,殘渣下移大腸,燥化成糞,排出體外。藏象學說以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機能。脾氣升舉與胃氣通降相互為用,不但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而且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
2.喜潤惡燥 胃喜潤惡燥,是指胃當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脾胃皆屬土,脾為太陰濕土,胃為陽明燥土。土太燥則難以化育萬物,故胃的受納、腐熟和通降不僅依賴于胃氣的推動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潤。
三、小腸
(一)位置及形態(tài)
小腸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也是機體消化食物、吸收精微、下傳糟粕的重要器官。小腸呈紆曲回環(huán)疊積之狀,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處為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jīng)與手少陰心經(jīng)相互屬絡而構成表里關系。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和貯盛;化物,即消化。小腸主受盛與化物,是指小腸接受由胃傳下的食糜,食糜在小腸內(nèi)停留相當長的時間,以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
2.分別清濁 清,指水谷精微;濁,指食物殘渣。小腸分別清濁的功能,是指小腸對食糜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并將糟粕向下傳送至大腸。由于小腸亦參與人體的水液代謝,故又有“小腸主液”之說。
四、大腸
(一)位置及形態(tài)
大腸居于腹中,是一個管腔性器官,呈回環(huán)疊積之狀,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連接肛門。大腸的上端稱為回腸,包括現(xiàn)代解剖學中的回腸和結腸的上段;下段稱為廣腸,包括乙狀結腸和直腸。大腸與肺通過手陽明大腸經(jīng)與手太陰肺經(jīng)相互屬絡而構成表里關系。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傳化糟粕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并經(jīng)過肛門有節(jié)制地排出體外,故大腸有“傳道之官”之稱。
2.大腸主津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將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糞便,即所謂的燥化作用。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nèi)的水液代謝,故有“大腸主津”之說。
五、膀胱
(一)位置及形態(tài)
膀胱,為中空囊狀器官,位于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上連腎,下接尿道,開口于前陰。在臟腑中,居于最下處。膀胱與腎由足太陽膀胱經(jīng)與足少陰腎經(jīng)相互屬絡而構成表里關系。
(二)主要生理機能
1.貯存尿液在人體津液代謝過程中,水液通過肺、脾、腎三臟的作用,布散全身,發(fā)揮濡潤機體的作用。其被人體利用之后,即“津液之余”者,下歸于腎。經(jīng)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nèi),濁者變成尿液,下輸于膀胱。
2.排泄小便尿液貯存于膀胱,達到一定容量時,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使膀胱開闔適度,則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出體外。
六、三焦
(一)位置及形態(tài)
三焦位于腹腔中,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與肺;橫膈以下到臍為中焦,包括脾與胃;臍以下至二陰為下焦,包括肝、腎、大小腸、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臟,按其部位來說,應劃歸中焦,但因它與腎關系密切,故將肝和腎一同歸于下焦。
(二)主要生理機能
1.通行諸氣 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于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后天之精以養(yǎng),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發(fā)、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夠通行元氣,元氣為臟腑氣化活動的動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系到整個人體的氣化作用。
2.疏通水道 人體水液代謝是由多個臟腑參與,共同完成的一個復雜生理過程。其中,上焦之肺,為水之上源,以宣發(fā)肅降而通調(diào)水道;中焦之脾胃,運化并輸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腎、膀胱,蒸騰氣化,向上使水液上歸于脾、肺,再參與水液的代謝,向下形成尿液排出體外。三焦為水液的生成輸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協(xié)調(diào)平衡作用,稱之為三焦氣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實際上是對肺、脾、腎等臟腑參與水液代謝功能的總括。三焦運化水谷協(xié)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對脾胃、肝腎、心肺、大小腸等臟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與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三)三焦的部位劃分及功能特點
1.上焦 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與頭面部。生理功能主要是宣發(fā)和升散。
2.中焦 橫膈至臍之間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膽等。生理功能主要是消化水谷,吸收、輸布水谷精微及化生氣血。
3.下焦 臍以下的部位,包括大腸、小腸、腎和膀胱等。生理功能主要是排泄糞便和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