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中醫師診療手冊
- 陳國姿
- 9293字
- 2019-12-27 17:09:42
第五節 五 臟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的合稱。五臟具有化生與貯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宮竅有著特殊的聯系,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
一、心
心是五臟之一,位于胸腔之內,膈膜之上,兩肺之間,外有心包衛護。心形尖圓,中有空竅,形似未開之蓮蕊。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主藏神。由于心的主血脈和主藏神機能起著主宰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作用,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生理特性是為陽臟而喜通明。
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屬絡于心和小腸,相為表里。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與自然界夏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血脈
(1)心主血脈的內涵: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輸送營養物質,滋潤和濡養各臟腑、形體、官竅。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陽)能將進入心脈的營氣和津液化赤為血。
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心和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形成一個密閉循環的管道系統。
②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動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脈三者共同協作,以心為主導來完成的。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氣充沛位居主導地位。
(3)征象: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表現為面色紅潤,舌色淡紅而有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節律整齊,胸部舒暢、無不適感。
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有多種病理類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心血虧虛,可見面色與舌色淡白無華,脈細無力,心悸等;心脈瘀阻,可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或結、代,胸部憋悶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體之神的概念
①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
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傾向等精神活動。
心所藏之神,既包括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狹義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心藏神,指心有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的作用。
(3)生理作用
①統帥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心神能夠控精馭氣,調節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其中,以神能馭氣最為關鍵。
②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心為神明之臟,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并做出反應,進行心理活動的臟器。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是臟腑精氣對外界環境刺激而做出應答反應的結果;是在心神的主導下,由五臟協作、共同來完成的。
(4)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意識清晰,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情緒穩定,睡眠安穩,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正常而協調。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現為心神衰弱、心神不寧、心神錯亂的病證,或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失調。
3.心主血脈和心藏神之間的關系 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兩者密切相關,互相影響。因為心藏神,而心神能夠主宰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同時,心又主血脈,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內經》把心稱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臟六腑之大主”。
(二)生理特性
心為陽臟而喜通明 心為陽臟,是因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太陽,太陽者,日正中天之謂也,因其火性、陽性易顯,故又稱為“火臟”。陽臟、火臟均喻心以陽氣為主用。
心喜通明,是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心脈通暢,需要心陽的溫煦、推動,也需要心陰、心血以充養為協;神之清明,亦賴心陽溫煦,如日光明,人則精神振奮、神采奕奕、思維敏捷,而表現出神之“明”;而心陰之助,在于安神,主要維持神之“清”。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都屬于心,在心臟的主導作用下,血可循脈而運于全身。其華在面,是指心臟精氣的盛衰,可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由于頭面部的血脈極為豐富,全身氣血皆可上注于面,所以面部色澤變化可反映心的氣血盛衰。
2.在竅為舌 又稱心開竅于舌,是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功能異常可從舌的變化得以反映。因而觀察舌的變化可以了解心主血脈及藏神機能是否正常。
3.在志為喜 心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機能與喜志有關。
4.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后,經汗孔排出于體表的液體。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系十分密切。
5.與夏氣相通應 五臟與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心主夏。心為陽中之太陽,為火臟,盛夏陽盛屬火,故心陽與夏氣屬同氣相應。
二、肝
肝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其色紫赤。
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調達而惡抑郁,故有“剛臟”之稱。
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膽附于肝,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互屬絡于肝膽,相為表里。肝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春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
(1)生理作用:調暢全身氣機,使臟腑、經絡之氣運行通暢無阻,維持全身臟腑、經絡、五體、官竅功能活動穩定有序。
(2)肝氣疏泄調暢氣機作用的主要表現
①促進血液與津液運行輸布。
②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排泄。
③調暢情志。
④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
(3)征象
①肝氣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傷肝,肝氣不舒,疏泄失職,氣機不得暢達,形成氣機郁結,稱為“肝氣郁結”,表現為悶悶不樂,悲憂欲哭,胸脅、兩乳或少腹等部位脹痛不舒等。
②肝氣疏泄功能太過,常因暴怒傷肝,或氣郁日久化火,導致肝氣亢逆,升發太多,稱為“肝氣上逆”,多表現為急躁易怒,失眠頭痛,面紅目赤,胸脅、乳房常走竄脹痛,或使血隨氣逆而吐血、咯血,甚則猝然昏倒等。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機能。
(1)生理作用
①涵養肝氣: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養肝氣,使之沖和暢達,發揮正常的疏泄功能。
②調節血量: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據生理需要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正常情況下,人體各部的血量是相對恒定的。當運動量增減、情緒變化等因素影響時,血量也會隨之有所改變。
③濡養肝及筋、目:肝貯藏充足的血液,可濡養肝臟及其形體官竅,使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④為經血之源:肝貯藏充足的血液,為女子月經來潮的重要保證。肝藏血而稱為“血海”,沖脈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與女子月經來潮密切相關,也稱為“血海”。
⑤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其病機大致有三種:肝氣虛弱,收攝無力;肝陰不足,肝陽偏亢;肝陽亢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
(2)征象
①藏血不足,導致肝血虧虛,出現機體許多部分血液濡養不足的癥狀。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種出血。
(二)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 肝氣主升主動,內寄相火,具有剛強勇猛的陽剛特性,故有“肝為剛臟”之說。
2.肝氣升發 指肝具有升發陽氣以啟迪諸臟、調暢氣機的作用。肝在五行中屬木,通春氣,肝氣具有調達舒暢、升發生長的特性。
3.體陰而用陽 肝之本體內藏陰血,故肝體為陰;但肝又主疏泄,內寄相火,主升主動,則其用為陽。體陰而用陽揭示了肝臟本體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是以藏血為本,以疏泄為用。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筋、爪的功能依賴于肝精肝血的濡養。肝精肝血充足則運動靈活有力,爪甲堅韌、紅潤光澤。
2.在竅為目 目之所以具有視物功能,依賴于肝精肝血之濡養和肝氣之疏泄。
3.在志為怒 怒是人在氣憤不平、情緒激動時的情感變化,是人的情志活動之一,主要以肝之氣血為基礎,與肝的疏泄、升發密切相關。
4.在液為淚 肝開竅于目,淚自目出,為肝之陰血所化生,受肝氣控制,具有濡養、清潔和保護眼睛的功能。
5.與春氣相通應 在五臟與天地自然的相應關系中,肝應春。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以榮。天人相應,故肝氣在春季最旺盛,而在春季也多見肝之病變。
三、脾
脾位于中焦,腹腔上部,在膈之下,與胃相鄰。
脾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運化,統攝血液。脾胃同居中焦,是人體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其精微的主要臟器;脾為太陰濕土,又主運化水液。脾的生理特點是以升為健,喜燥惡濕。
脾在體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屬絡于脾與胃,相為表里。脾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與長夏之氣相通應,旺于四時。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運化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機能。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食物:脾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①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食物的消化雖在胃和小腸中進行,但必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②脾氣促進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食物由胃傳入小腸,經脾氣的作用進一步消化后,分為清濁兩部分。其精微部分,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臟,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五臟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2)運化水液:脾運化水液,是指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轉輸水精,以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
①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胃和小腸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大腸吸收的水液以及由腎氣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經脾氣的轉輸作用上輸于肺,再由肺氣的宣發肅降運動輸布于全身。
②脾氣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凡水液的上騰下達,均賴于脾氣的樞轉。脾氣散精,將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輸于肺,其中清純的部分經肺氣的宣發,輸布于皮毛、肌腠和頭面諸竅;濃厚的部分被臟腑利用后化為濁液歸腎或膀胱,經腎氣的蒸化作用,濁中之清上升,經脾氣之轉輸上達于肺,再次參與水液代謝;濁中之濁變為尿液排出體外。
(3)征象
①脾失健運,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證。
②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甚至導致水腫。
(4)脾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是同時進行的,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不可分離。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的物質基礎,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營養物質,故有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說。
2.主統血 脾主統血,是指脾氣具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
(1)氣的攝血作用,即依靠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是一身之氣分布到脾臟的部分,一身之氣充足,脾氣必然充盛;而脾氣健運,一身之氣自然充足。氣足則能攝血,故脾統血與氣攝血是統一的。
(2)征象
①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氣生有源,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則循脈運行而不逸出脈外,這種生理狀態稱作“脾能統血”。
②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功能減退,則血液失去統攝而導致出血。由于脾氣主升、脾主肌肉,所以習慣上多以脾氣虛不能攝血導致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稱作“脾不統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 是指脾氣升騰運動,上輸水谷精微于心、肺和維持內臟位置穩定的生理特性。
(1)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氣升清,是指脾氣升動,將胃腸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濡潤全身。
(2)升舉內臟:脾主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相對穩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氣上升而胃氣下降,升降協調平衡,是維持臟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脾氣主升,因而脾氣上升是防止內臟下垂的重要保證。
2.喜燥惡濕 脾惡濕是指濕喜困脾從而影響脾功能的發揮。臟屬陰,腑屬陽,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惡濕的特性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機能密不可分。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肉,主四肢 脾在體合肉是指脾氣的運化功能和肌肉的壯實及其功能發揮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全身的肌肉都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滿,并發揮其收縮運動的功能。人體四肢同樣需要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和滋潤,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于口,是指人的食欲、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口腔在消化道的最上端,主接納和咀嚼食物。脾之華在唇,是指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脾氣功能的盛衰。
3.在志為思 脾在志為思是指脾的生理功能與思志相關。
4.在液為涎 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氣化生并轉輸布散。涎不僅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而且在進食時分泌最旺盛,以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五臟應四時,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相通應。長夏之季,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天陽下迫,地氣上騰,濕為熱蒸,醞釀生化,萬物華實,合于土生萬物之象,而人體的脾主運化,化生精、氣、血、津液以奉生身,故與長夏同氣相求而相通應。
四、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上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肺的生理特性包括:肺為華蓋、嬌臟,以宣發肅降為基本運動形式。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屬絡于肺與大腸,相為表里。肺在五行中屬金,為陽中之陰,與自然界秋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機能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肺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管呼吸運動的功能。
(1)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主管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通過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的交換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實際上這是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肺氣的宣發與肅降作用協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都可出現呼吸異常的表現,如肺氣失宣,多見胸悶、氣急或發為哮喘肺氣失降,多見喘咳氣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氣的生成: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合而生成宗氣。
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作用:氣機是指氣的運動,升降出入是基本的運動形式。肺有節律地一呼一吸本身就是升、降、出、入的最佳體現,肺之呼吸亦可成為全身之氣升降出入的動力,由此而起到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而肺氣的肅降又與肝氣相互配合,從而保持體內氣的運轉與升降出入的協調平衡。
(3)征象
①肺司呼吸功能正常,表現為氣道通暢、呼吸調勻。
②肺司呼吸功能異常,表現出胸悶、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癥狀。
2.主行水
(1)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
①通過肺氣的宣發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較輕清的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至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
②通過肺氣的肅降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較稠厚的部分,向內、向下輸送至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下輸至腎和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2)征象:外邪犯肺或內傷及肺,使肺失宣降,就會導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現汗、尿排泄障礙,表現為無汗、小便不利;而且體內水液停聚,發生痰飲或水腫等病變。
3.肺朝百脈,主治節
1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再通過肺氣的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脈均統屬于心,心氣是血液循環運行的基本動力。而肺氣助心行血,一是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全身氣機,促進血液運行;二是肺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
(2)肺主治節: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液的作用。肺主治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治理調節呼吸運動:肺氣的宣發與肅降運動協調,維持通暢均勻的呼吸,使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
②治理調節全身氣機:通過呼吸運動,調節一身之氣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氣機調暢。
③治理調節血液的運行:通過肺朝百脈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
④治理調節津液代謝:通過肺氣的宣發肅降,治理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
(3)征象:肺氣虛弱,氣之清濁交換失調,則血中濁氣多而清氣少,且助心行血乏力,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導致血行障礙而表現為胸悶、心悸、唇舌青紫等癥狀。
(二)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 肺位于胸腔,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華蓋”之稱。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稱之為“水之上源”。
2.肺為嬌臟 肺葉嬌嫩,不耐寒熱燥濕諸邪之侵;肺上通鼻竅,外合皮毛,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襲,故有“嬌臟”之稱。
3.肺氣宣降 肺氣有向上、向外的宣發與向內、向下的肅降兩種運動。肺氣的宣發與肅降運動協調,維持著肺的呼吸和行水的功能。
肺氣宣發,能向上、向外布散氣與津液,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呼出體內濁氣;②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輸于頭面諸竅,外達于全身皮毛肌腠;③宣發衛氣于皮毛肌腠,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并控制和調節其排泄。
肺氣肅降,能向內、向下布散氣和津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并將吸入之清氣與谷氣相融合而成的宗氣向下布散至臍下,以資元氣;②將脾轉輸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內布散于其他臟腑以濡潤之;③將臟腑代謝后產生的濁液下輸于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它們依賴于衛氣和津液的溫養和潤澤,具有防御外邪、調節津液代謝、調節體溫和輔助呼吸的作用。汗孔又稱氣門、鬼門、玄府。
2.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 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接,所以稱鼻為肺之竅。鼻主通氣和主嗅覺的功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運動。喉位于肺系最上端,為呼吸之門戶、發音之器官。喉由肺津滋養,其發音功能由肺氣推動和調節。
3.在志為憂(悲) 關于肺之志,《內經》有二說,一說悲,一說憂,悲、憂皆為人體正常的情緒變化,由肺精、肺氣所化生。
4.在液為涕 涕,即鼻涕,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鼻涕由肺津所化,由肺氣的宣發運動布散于鼻竅。肺津、肺氣的功能是否正常,亦能從涕的變化反映出來。
5.與秋氣相通應 時令至秋,暑去而燥生,涼風清勁,草木皆凋。人體肺臟性喜清降,斂肅下行,為陽中之少陰,同氣相求,故與秋氣相應。
五、腎
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
腎的主要功能是主藏精,主水,主納氣。腎的生理特性是藏精,主蟄守位,稱為封藏之本。
腎在體合骨,生髓,真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屬絡于腎和膀胱,相為表里。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
(一)主要生理機能
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1)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藏精氣的生理功能。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五體、官竅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精的功能,依賴于腎氣閉藏(亦稱“封藏”)作用和激發作用的協調。其中,最主要是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作用。腎所藏之精稱為腎精,腎精化生腎氣,腎氣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腎中而不會妄泄,以保證腎精能充分發揮其各種生理功能。
(2)主生長發育和生殖
①腎精、腎氣主司機體的生長發育: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機體的生長發育或衰退情況,都取決于腎精及腎氣的盛衰。
②腎精、腎氣主持人體的生殖機能:人體生殖器官的發育、性機能的成熟與維持,以及生殖能力等,都與腎精及腎氣盛衰密切相關。
(3)推動和調節臟腑氣化:臟腑氣化是指由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推動和調控著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功能,進而推動和調控著機體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與能量的相互轉化的過程。腎精、腎氣及其分化的腎陰、腎陽在推動和調控臟腑氣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腎氣對參與水液代謝臟腑的促進作用:腎氣及腎陰、腎陽對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之氣的功能,具有促進和調節作用,尤其是脾肺之氣的運化和輸布水液的功能。
(2)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腎氣的蒸化作用及腎陰、腎陽的推動調控作用,在維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過程中非常重要。水液代謝過程中,各臟腑、形體、官竅代謝后產生的濁液,通過三焦水道下輸于腎或膀胱,在腎氣的蒸化作用下,分為清濁。清者被重回吸收,通過脾氣的轉輸作用,經過三焦水道上騰于肺,重新參與水液的代謝;濁者則化為尿液,通過腎和膀胱之氣的推動作用排出體外。
3.主納氣
(1)生理作用:腎主納氣,是指腎氣具有攝納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呼吸是肺的主要功能,由肺所主,但肺必須依賴腎的攝納作用協助,才能保證氣的有效吸入,促進體內外氣體的交換,完成整個呼吸過程。
(2)征象:若腎精虧虛,腎氣衰減,或者肺氣久虛,久病及腎,使腎氣虛衰,都可以導致腎氣的封藏、攝納無力,使肺吸入的清氣不能下納于腎,發生腎不納氣的病變,從而出現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喘等癥狀。
(二)生理特性
1.主蟄 是指腎有封藏、閉藏、潛藏的生理特性。腎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腎主蟄體現在精藏于腎,氣納于腎,水制于腎,火守于腎,以及胎兒的孕育,月經的應時而下,精的有度施泄,二便的正常排泄等方面。
2.守位 是指腎中相火宜涵于腎中,潛藏內蘊,以發揮其溫煦、推動等作用。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 人體骨骼依賴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腎精所化生,于是形成了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的生理關系。髓亦包括脊髓和腦髓,皆由腎精所化,腎精的盛衰不僅影響骨骼的發育,而且也影響脊髓及腦髓的充盈。發為血之余,發之生機根源于腎,腎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則毛發粗壯而潤澤。
2.在竅為耳及二陰 耳的聽覺功能是否靈敏,與腎精、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臨床常以聽覺變化來判斷腎精及腎氣的腎衰。二陰指前陰和后陰,前陰指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陰指排泄糞便的通道。二陰主司二便。尿液的貯藏和排泄雖在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及排泄必須依賴于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協調。糞便的排泄本屬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但也和腎氣的推動和固攝作用相關。
3.在志為恐 恐是一種恐懼、害怕的情志活動,與腎的關系密切。恐與驚相似,但恐為自知而膽怯,乃內生之恐懼;驚為不自知,事發突然而受驚慌亂,乃外來之驚懼。
4.在液為唾 唾即口津,為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腎的經脈上夾舌根、通舌下,唾為腎精所化,在腎氣的推動作用下,由舌下金津、玉液兩穴分泌而出,能滋潤口腔,幫助消化。
5.與冬氣相通應 五臟與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通應,腎主冬。冬季霜雪凜冽,冰凝密固,自然界萬物亦多寧謐閉藏以度冬,腎為水臟,具有潤下之性,藏精而為封藏之本,與之同氣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