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氣(增訂本)
- 黃相懷等
- 1709字
- 2020-05-09 18:37:30
四、戰略規劃能力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在其眾多的不同于西方國家政黨的特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就是長期執政帶來的政治謀劃的長期性和戰略性。毛澤東常常會為100年后的中國規劃藍圖,鄧小平則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常常提及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代表了中國共產黨最新的對未來愿景的期待與努力。十九大報告又對未來中國30多年的發展做了新的戰略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后再用15年時間,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比較之下,眾多西方國家政黨領導人只能并且也只想著在其本屆任期之內如何施政。長期執政帶來的掌權自信和戰略抱負,使得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強大的,甚至令許多國家政黨羨慕的戰略規劃能力。這種能力,在中國這樣一個大而復雜的國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果沒有共產黨理性的、充滿智慧的、非常平穩及循序漸進的政策和措施的話,中國可能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至少趕不上現在的發展局面。”得益于長期穩定連續執政,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強大的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能力。比如對于國民經濟五年計劃(規劃),中國是從1953年開始以五年一個時間段來作國家的中短期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于1953—1957年的社會主義改造,目前實施的是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在60多年的時間里,接續不斷地制定關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短期規劃,這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是難以想象的。在地方和部門乃至各單位,都相應地有與中央大體同步的規劃,這也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在具體決策方面,比如,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建設完工;西部大開發開始實施于2000年,從此成為事關改革發展大局的國家戰略。這無不需要堅定不移、長期不懈的努力。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政黨都很難禁絕其執掌政權的“短期行為”,因此西方有“選舉經濟周期”的說法。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中國共產黨在其執政實踐中基本上有效地避免了“短期行為”,從而保證了國家大政方針的長期穩定性。“中國經濟發展奇跡”之謎,部分原因恐怕就在這里。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有效戒絕“機會主義行為”,而利用強大的戰略規劃能力長期穩定地推行政策決策呢?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設計,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從政治制度方面來說,比如,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法定、長期的執政地位,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未來有著明確而肯定的執政預期;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則從制度化層面限制和約束了個別執政者心血來潮的“短期行為”。中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政體,盡管人民代表大會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但人民代表大會畢竟對政府機關的工作發揮著監督制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同級黨委的領導,起到了限制和彌補的作用。從具體政治設計來說,比如,中國共產黨黨內的各級黨委領導機構,實行的是委員會制,盡管黨委書記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他畢竟是“班長”而非家長,這種委員(常委)平等討論決定的機制,畢竟對防止個人專斷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并且,越是到中央層面,這些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設計所發揮的作用就越明顯。
“不論社會制度如何,中國的高速發展至少說明這個制度是有效的。這也說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卓越的執政能力。”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造能力,為她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意識形態的合法性;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新能力,為她的組織肌體整體上保持生機活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能力,為她全力以赴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足夠的驅動力量;而中國共產黨的戰略規劃能力,則為她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提供了持久的方向。“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只要中國共產黨不懈怠、不自滿、不畏懼、不迷失,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以不斷鍛造和強化這四個方面的核心執政能力為中心,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其執政地位必將是長期穩固的,其執政目標必將是可期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