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氣(增訂本)
- 黃相懷等
- 1347字
- 2020-05-09 18:37:30
三、集中統一能力
“經濟發展并不僅僅是由好的經濟政策所推動的。我們還需要一個能夠保證法律和秩序、財產權、法治和政治穩定性的國家,這樣,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才愿意進行投資開發、經商、國際貿易等活動。”改革開放時代,為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中國實施了大規模的市場化、分權化改革,同時引進外國投資并實行“出口導向”政策,從而使得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決策權和自主發展權。在中國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之時,人們發現,中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也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實力。
但是,與海外觀察者的預期不同的是,中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實力的增強,并未造成對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權威的弱化。也就是說,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發展積極性的增強,并不是以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權威的削弱為代價實現的。即便在“諸侯經濟”現象最為嚴重的20世紀90年代,中央依然保持著對地方的強大控制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從中央到地方以黨委、黨組搭建起來的嚴密的組織體系,保證了對整個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借助政黨權威確立現代的政府官僚科層體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要素,各級國家政權組織成為執政黨權力組織網絡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權組織之外,建立了各種政黨外圍組織作為黨和群眾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比如共青團組織、工會組織、婦聯組織等,把大多數社會個體納入政黨體系,這些政黨外圍組織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強黨的團結、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建黨原則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整個黨的組織體系的嚴密程度,要遠甚于所有其他任何組織,從而對整個政府系統、人大政協系統、群團系統和國有企業系統形成了統攝性的覆蓋,也是唯一有能力貫通所有其他組織的組織。特別是在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涌現出來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建設工作也延伸到了這些領域。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因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強大的集中統一能力,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集體行動能力,在國家層面而言,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被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從建設三峽工程到舉辦北京奧運會,再到抗震救災,在總結經驗的時候,一再提到的一條,就是社會主義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對于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維護黨的集中統一至關重要,只有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才能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才能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實際上,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關鍵在于維護中央權威。黨中央允許、鼓勵地方又好又快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但決不允許地方在政治導向、意識形態取向方面另搞一套,因為這是事關中央權威的重大政治問題。高度的集中統一,使得中國共產黨具備了集中全國力量辦任何大事的可能,即超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實際上,使得整個中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改革開放,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共產黨集中全黨全國人民之力辦的“一件大事”,其涉及領域之廣、問題之復雜、爭論之激烈以及成就之巨大,恐怕在任何其他政黨看來,都難以想象、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