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國外國家經濟安全研究狀況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安全研究起源于國外,美國等西方國家學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末期即開始關注經濟安全問題,目前已形成了眾多研究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系統梳理國外經濟安全研究情況并科學總結其研究特點對于我國經濟安全研究具有鏡鑒作用。

1.2.1 國外經濟安全理論研究情況

《中國經濟安全年度報告》運用內外結合的研究視角,持續關注國外經濟安全研究情況,并對其研究特點進行總結,本報告在承繼往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時空共話”的研究和寫作思路,既從時間上梳理國外經濟安全研究演化情況,又從內容角度分析國外經濟安全研究范疇,通過JSTOR數據庫和谷歌學術的高引用率國外經濟安全研究文獻檢索,梳理國外經濟安全最新理論成果,對其研究特征進行總結分析,概括歸納為三大特點:

一是研究內容具有廣泛性。國外經濟安全研究領域極其龐雜,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范式,國外學者對于“什么是經濟安全”的研究莫衷一是,2014年《中國經濟安全年度報告》將國外學者對于經濟安全的研究劃分為國家和公民個人兩個角度。第一種視角把經濟安全理解為國家層面的問題,如Alassane Ouattara(1998)將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安全;Dawood Mamoon(2012)定義經濟安全是一國政府在收入再分配時的一種能力;第二種視角把經濟安全理解為公民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安全,如R.Daniel Wadhwani(2006)認為經濟安全等同于個人財富的安全。2015年報告中又補充了學者Vincent Cable(1995)的觀點,即從“地區經濟安全”的角度研究經濟安全。近年來,國外學者對于“什么是經濟安全”的爭論趨緩,更加關注經濟安全研究的具體內容,如Manhee Lee(2014)認為與抽象地認識“經濟安全”的概念相比,對“經濟安全到底是誰的安全、研究經濟安全的意義何在、經濟安全的威脅來自哪里、通過什么手段來維護經濟安全”等四個問題的研究更為重要。

二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因其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國外經濟安全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性特征,近年來,國外學者對于經濟安全的研究常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兩類,其中定性研究法按照空間和時間的邏輯,又可分為歷史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如Michael Mastanduno(1998)運用歷史分析法,研究了美國學界及政界對于“經濟”與“安全”關系認識的歷史演變,Mandel Robert(1994)運用概念分析法拓展了“國家安全”的研究范疇,把經濟安全、資源和環境安全納入政府關注視野。定量分析法按照對影響因素與經濟安全作用機制的不同理解,可分為模型研究法和指標評估法,如Vincent Cable(1995)運用“國際經濟活動對抗模型”分析了“國際經濟安全”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Manhee Lee(2014)運用“雙邊網絡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各自追求經濟安全中的日美關系博弈情況,Ekaterina Grigoreva和Liliya Garifova(2015)通過構建經濟安全影響因素的指標評價體系來分析俄羅斯的經濟安全。通過文獻梳理可知,西方學者在經濟安全的研究中并不追求研究方法的數學復雜性,但對方法運用過程中的邏輯嚴密性非常關注。

三是研究演進具有循環性。國外經濟安全的研究從時間的角度體現為對于“經濟與國家安全”之間關系的階段性認識,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因形勢的差異和環境的不同呈現出“融合”與“分離”交替的循環特點,體現了經濟因素在國家安全整體框架中地位的周期性變化。美國學者Edward Mead Earle早在1943年就在其主編的《現代戰略制定者》一書中較早地提出“‘經濟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是最關鍵也是最吸引人的治國問題”,這一階段西方特別是美國學界主張將經濟與國家安全融合起來研究,把經濟作為獲取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二戰后初期到冷戰末期,國外“經濟與國家安全”的研究出現分離態勢,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西方學者又將“經濟與國家安全”融合起來研究。美國學者Michael Mastanduno(1998)認為“國際結構、戰略環境特點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是決定學界對于經濟與國家安全關聯度研究的三項重要因素。他還認為,一旦美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則經濟因素與國家安全之間的融合研究就被學界所推崇,而一旦美國在國際競爭中的相對地位下降,則學界就會出現將經濟因素與國家安全分裂開的研究傾向。冷戰后特別是克林頓政府上臺后,美國政界和學界普遍認為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密不可分,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Jonathan Kirshner(2009)認為近年來國家安全中經濟因素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

1.2.2 國外經濟安全策略研究情況

相對于規范的理論研究,國外更偏重國家經濟安全的策略研究,并以此指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具體實踐。本系列報告在歷年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視國外國家經濟安全策略的挖掘整理,通過歷年的梳理可知,國外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的策略研究始終依托維護“國家安全”的整體視野,把經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來審視,本報告在歷年報告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了21世紀以來國外特別是美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策略研究情況,從而為讀者展示了二戰后至今的國外經濟安全策略演變的整體趨勢。本報告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地位差異,可將國外國家經濟安全的策略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經濟安全從屬于政治安全、軍事安全時期。冷戰時期受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經濟安全相對于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的重要性并未顯現,經濟利益必須服從服務于實現政治軍事利益的需要,經濟因素還未起決定作用。1960年美國海軍學院專家J.R.Schlesinger出版的《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即使在近代,決定性因素似乎也還不是經濟”。Michael Mastanduno(1998)指出,那時西方學者普遍將軍事手段和軍事目標的關系看作維護國家安全的首要問題,Manhee Lee(2014)認為20世紀70年代后的兩場“石油危機”后,美國政界才將國家經濟財富與國家安全共同納入“經濟安全”的分析框架。

第二,經濟安全重要性凸顯時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濟維度的競爭凸顯,“兩超”矛盾逐漸讓位于“南北”問題,各國更加注重維護自身經濟安全,顧海兵教授(2007)曾對美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家這一階段的經濟安全策略進行了梳理研究,發現美國在克林頓政府時期首次將經濟安全視為六大戰略之首,并第一次將經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三大目標之一;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即提出以“全面觀、全球觀和全民觀”為基點的經濟安全戰略體系;印度于1998年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專司國家安全的決策咨詢,并建立進口貿易預警機制;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于1996年將經濟安全界定為“國家經濟狀況實現穩定,并在保持國家政治和軍事穩定的前提下,有效滿足社會消費,保持技術獨立并使國家不受外來和內在威脅之影響,維護俄羅斯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利益”。這一階段西方主要國家奉行非傳統的國家安全觀,彌漫著“自由主義”的色彩,構建“互利”型國際交往機制來維護自身經濟安全成為多數國家的戰略取向。

第三,經濟安全與其他領域安全交織時期。21世紀以來,經濟安全與網絡空間安全、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問題相互融合滲透,Manhee Lee(2014)認為這一階段自由主義國家安全觀影響日趨向弱,國家間的利益爭斗、文明沖突、跨國恐怖主義以及全球經濟危機打破了原有的穩定的國家間的安全秩序。主要國家在維護經濟安全的實踐中往往通盤考慮,如美國將經濟安全政策和外交政策統一起來,不制定單獨的經濟安全和經濟外交戰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機制和體制相對穩定的同時,在實踐策略上并不抱殘守缺,而是因時而變、應勢而謀,如小布什政府一改克林頓政府將“經濟安全”放在首位的戰略,而是將“雙反”(反貧困、反恐怖)作為其執政要點;奧巴馬政府則通過力推國內金融改革、醫保改革,在國外力推全球經濟再平衡外交來實現其國家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實施“美國優先”方略,推行反全球化、反自由化、國內再工業化等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維護美國經濟利益。日本、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也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融于處理移民、環境、反恐和打擊跨國犯罪等事務中,如日本政府于2014年成立國家安全保障局,主要職責在于協調各政府部門的關系,統一進行情報搜集和分析,歐盟積極推行安全和防務一體化,將“恐怖主義、失敗國家、地區沖突、有組織犯罪、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統一納入國家安全的考慮范圍,在最大范圍內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廣泛將中國視為美國乃至西方世界的主要競爭對手,在面對中國資本時,優先考慮的是國家安全因素,防止中國從市場開放中進一步獲得經濟成長的技術或資源(Hemphill,2007; Cohen,2009)。

綜上可見,國外國家經濟安全的研究因時而變、因地而異、因勢而新,體現了政府層面和學術界對國家經濟安全問題認識的變化和深化,也彰顯了各國對國家經濟安全問題重要性認識的共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原县| 莆田市| 团风县| 云梦县| 五台县| 疏附县| 南通市| 大邑县| 法库县| 潞城市| 高青县| 兰考县| 蓬安县| 兴文县| 旬邑县| 昂仁县| 沐川县| 忻城县| 平乐县| 平原县| 平阳县| 安乡县| 遂平县| 海口市| 松江区| 梅州市| 富民县| 当阳市| 岱山县| 镇巴县| 紫金县| 永泰县| 米林县| 井研县| 东山县| 井冈山市| 滨州市| 临武县| 万安县| 张家界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