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語言的產生

人從出生起,就接受著上一代人傳下來的語言形式,所以馬克思在談到個人與語言的關系時指出:“語言本身,都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42卷122頁)。但語言絕不是人出生時才形成的。那么它是怎樣產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結論是:語言是人們交往需要的直接產物。他們說:“語言……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3卷34頁)恩格斯具體說明了語言產生的歷史過程,他寫道:“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猿類不發達的喉頭,由于音調的抑揚頓挫的不斷加多,緩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漸學會了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20卷512頁)。馬克思從相反的角度也多次談到語言的產生,他說:“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會說話。”(46卷上冊483頁)“把語言看作單個人的產物,這是荒謬絕倫的。”(46卷上冊489頁)“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46卷上冊21頁)如果對語言的產生作一較為抽象的概括,那么就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的:“語言……是人們的社會產物。”(23卷91頁)“社會”在太古時代所指的范圍很小,如家族、部落等等,因而他也用“語言本身是一定共同體的產物”(46卷上冊489頁)這一表述來概括。

在自然狀態下,動物不會感到不會說話是一種缺陷,它們與自然是同一的。而人的語言涉及的內容則要超越自然,帶有情感、抽象等等人的交往獨有的性質。恩格斯就此將人與動物進行了比較,說明超越自然的精神交往與語言產生的聯系。他考察了多種經過人馴化的動物,發現馬、狗等經過馴化后,它們獲得了對人的依戀、感謝等表現感情的能力,并且對語言的反映變得敏銳了,這種能力在自然狀態下是不具備的。他說:“和這些動物常接觸的人不能不相信:這些動物現在常常感覺到不能說話是一種缺陷。”(20卷512頁)動物在這種情況下已經學會了極力表現交往的欲望,例如鸚鵡,盡管它的發音器官與人的根本不同,但恩格斯告誡說:“我們別再說鸚鵡不懂得它自己所說是什么了。它一連幾小時嘮嘮叨叨地反復說它那幾句話,的確是出于它十分喜歡說話和喜歡跟人往來。但是在它的想象所及的范圍內,它也能學會懂得它所說的是什么。”(20卷513頁)如果把這種現象推回到從猿到人的進化年代,這很像人的語言產生的前兆。不同的是,現在的馴化動物有說話的欲望是人為造成的,它們已經定型的器官無論如何不可能在幾年內經歷從猿到人那數百萬年的變化過程。

語言產生的標志是什么?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意識到是音節。音節是語言結構的基本單位,指的是根據發音時肌肉的松緊而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片斷。有的動物也能發出聲音,并用于傳遞信息,這種聲音與語言的不同處在于,人的語言依靠音調的抑揚頓挫而能夠分出不同的音節。所以馬克思說:“除了通過一定量的音節,就無法‘表示’或‘表現’一種思想。”(26卷Ⅲ冊157頁)恩格斯則稱人類的語言是“音節分明的語言”(20卷373頁)或“分音節的語言”(20卷512頁),并且在這個意義上區分了人的語言和動物的聲音。

根據摩爾根《古代社會》的研究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語言產生于人類的蒙昧時代,即相當于現在所說的舊石器時代。但馬克思糾正了摩爾根把火的運用列入次要發明的看法,而把它視為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發明,就此他談到了語言的出現過程。他寫道:“當人類還不知道用火時,并沒有音節清晰的語言,……人類在蒙昧期緩慢地幾乎是覺察不出來地向前發展:由手勢語言和不完善的語音進步到音節清晰的語言”(45卷379頁)。這樣,馬克思就把語言的誕生劃分為三個漫長的階段:手勢語言、不完善的語言、音節清晰的語言。這里的手勢語言,實際上是一種非語言符號;不完善的語言是一定的聲音和非語言符號相配合的信息符號;音節清晰的語言則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完全替代前兩者,使人類的交往能力出現巨大的進步。恩格斯也對摩爾根的論述作了補充,他從人的交往角度考慮,強調語言的產生在蒙昧時代的重要地位,指出:“分節語的產生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21卷33頁)

人類的語言將事物抽象為一定的音節,這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呢?馬克思對此進行過研究。他認為,人們是在世代不斷重復的經驗活動中完成這一抽象的。最初人與動物一樣,不斷地重復消費著滿足自己需要的外界物,“在進一步發展的一定水平上,在人們的需要和人們借以獲得滿足的活動形式增加了,同時又進一步發展了以后,人們就對這些根據經驗已經同其他外界物區別開來的外界物,按照類別給以各個名稱。……這種語言上的名稱,只是作為概念反映出那種通過不斷重復的活動變成經驗的東西”(19卷405頁)。他以“財物”這個詞為例說,人們也許會用其他音節組成的詞來稱呼它,但這個詞匯產生的直接動因,是因為財物對人們有用,人們才賦予它名稱。較為抽象的詞匯也是這樣產生的,他舉出“價值”這個詞說:“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9卷406頁)。

馬克思還注意到某些詞匯的產生與外界對感官刺激的關系,例如物質的色彩對詞匯的影響。他談到金、銀這兩種物質時,寫道:“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雅科布·格林曾經指出過印度日耳曼語系的各種語言中的貴金屬名稱與色彩的相互關系的詞源聯系(見他的《德意志語言史》)。”(13卷145頁)“金、銀等等的詞源(見格林);在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快就轉移到一些詞上的關于色澤、顏色的一般概念。銀——白,金——黃……青銅和金,青銅和鐵可以相互交換它們的名稱。”(46卷上冊127頁)如果看一看現在的英語和德語(均屬于西日耳曼語支)中的金(gold, Gold)和銀(silver, Silber),就可以發現,它們都既是金屬名詞,又是顏色名詞,并且帶出一連串的與這兩種顏色相關的詞匯。同印歐語系演進方向完全異樣的漢語,也有類似的情況。

顯然,不論從哪個角度考察語言的產生,它都是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產物。在這點上,威·施拉姆的結論與馬克思是一致的。他認為:“語言是由于感到有必要把各種事件和經驗抽象化而產生。”[美]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11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馬克思和恩格斯顯得比較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們進一步指出了這種“感到有必要”的具體條件。為此,他們特地分析了一個人得以開口說話的五個條件,即“他的語言器官、生理發育的一定階段、現存的語言和它的方言、能聽的耳朵以及從中可以聽到些什么的人周圍的環境”(3卷15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嘉义市| 仁化县| 达拉特旗| 临邑县| 胶州市| 平顶山市| 金溪县| 杭锦后旗| 延川县| 蓝山县| 滦南县| 旺苍县| 五常市| 三河市| 湘潭县| 肃宁县| 乐陵市| 尼木县| 北安市| 廉江市| 城步| 巩义市| 白水县| 拜泉县| 上饶市| 宾阳县| 博罗县| 陆河县| 剑河县| 大竹县| 桃园市| 普格县| 纳雍县| 姚安县| 康定县| 平山县| 塔城市| 湟源县| 大渡口区|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