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修訂版)
- 陳力丹
- 433字
- 2021-03-26 21:48:51
第三章 人的本質與精神交往
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建立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相互關系上,但它卻常常被人們僅僅理解為“存在決定意識”這樣一種簡單的客觀性的結論。1845年春天,馬克思在筆記本上寫下了著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被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的第一句話,就強調了從主觀方面、從主體的能動作用方面去理解人同周圍世界的關系。他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3卷3頁)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絕不是死板的,而是生動的、豐富的。唯物史觀考察問題的視角至少有以下三種:第一,說明社會發(fā)展的自然過程;第二,說明人類整體發(fā)展的過程;第三,說明人的個性的發(fā)展過程。由此分別產生了各個不同視角的許多論斷和一系列的概念范疇。人的本質便是由第二、第三個視角帶來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之一,它說明了精神交往的產生和發(fā)展的人的內在動因。
推薦閱讀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報告(No.4)
-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4)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發(fā)展報告(2019)
- 《資本論》第1卷研讀
- 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馬克思的事業(yè):從布魯塞爾到北京
- 列寧箴言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
-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第2輯·2012)
- 青年參與意識研究(1949~2014)
- 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形而上學
-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2014年第3輯/總第12輯)
- 理論之樹常青:《教學與研究》創(chuàng)刊60周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論文選集
- 重思馬克思資本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