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世界交往

預告新世紀到來的第一位詩人但丁,就已經意識到“世界”的存在,他說:我的國家是世界。這種認識成了現代世界被發現的時代標志。“世界”取得真正現代的意義,開始于18世紀,它的標志是法國的《百科全書》和林耐的動植物種屬分類法。到了19世紀,“世界”在廣度和深度上得到了巨大發展。這個時代的特點是人類社會結束了相互隔絕的狀態,開始意識到一切民族無不以某種方式同其他所有民族相聯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觀便誕生在這一大背景下。他們指出了歷史發展成為世界歷史的趨勢,寫道:“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3卷51頁)

在古代社會,由于各民族之間的隔絕,幾乎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落后民族在入侵和戰爭后,盡管他們接受了被征服者的語言和文化,但也足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的國家處于一切從頭開始的境地。生活在現代工業革命完成時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以重視交往的擴大,在于他們意識到這種歷史上對生產力發展的破壞,到了開始結束的時刻。他們認為:“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質,并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的時候,保存住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3卷61~62頁)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提出了“世界交往”的概念,這是對19世紀的物質交往、精神交往程度和特點的一個基本認識,也是他們考察各種精神交往現象的最高視角。

盡管當時的“世界”比現在小得多,但歐洲與世界各大洲的航路已經開通,電報開始使用,這些情況足以使眼光敏銳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感覺到世界交往的形成,并且以世界交往為新的標準看待一個人真正的精神財富。他們指出:一個人的“特性怎樣發展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們超越地方的局限性還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決定于世界交往的發展,決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區在這種交往中所處的地位”(3卷297頁)。“他被隔絕在整個的世界交往系統之外,因而得不到任何教育,結果就成了一個目光短淺的、孤陋寡聞的動物。”(3卷468頁)“每一個單獨的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個人的真正的精神財富完全取決于他的現實關系的財富,這從上面的敘述中已經一目了然。僅僅因為這個緣故,各個單獨的個人才能擺脫各種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包括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并且可能有力量來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生產(人們所創造的一切)。”(3卷42頁)換句話說,只有人們能夠得到世界范圍的最大量的信息,通過傳播技術使世界各個角落近在咫尺,那時人們獲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財富,并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

“世界交往”的概念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論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從世界交往角度考察共產主義,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有關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為前提的”(3卷39~40頁)。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展的前提,這是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而且只有世界交往才創造了形成這一前提的條件,使“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3卷39頁)。世界交往下的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從而把各個民族,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民族彼此緊緊地聯系了起來,致使每一個民族都受到其他民族變故的影響,因而共產主義是世界性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時發生的行動才可能是經驗的”(3卷39頁)。這個推斷并沒有被實踐所證明,但共產主義必須以普遍發展的世界交往為前提,恐怕并沒有發生錯誤。列寧后來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取得勝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共產主義時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地域性的共產主義”,而“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如果這種共產主義不擴大內外的交往,“它們會依然處于家庭的、籠罩著迷信氣氛的‘境地’。”(3卷39頁)如果這種共產主義不發展生產力,“那就只會有貧窮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卷39頁)從這里可以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預見性是相當準確的,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忠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學說,就應當努力擴大與外部世界的物質和精神交往,自覺地納入世界交往體系,為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世界交往與共產主義關系的論述,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負有“造成以全人類互相依賴為基礎的世界交往,以及進行這種交往的工具”(9卷252頁)的使命。在這個意義上,他和恩格斯稱贊資產階級所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這種作用包括使鄉村屈服于城市,從而很大一部分人脫離了鄉村的愚昧狀態;使一切民族卷入到文明中來,從而民族交往轉變為世界交往。在精神方面,他們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指出:“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文學。”根據德文原文翻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470頁。其中的“文學”(Literatur)一詞在這里作廣義解,包括所有精神產品。顯然,他們在分析交往從狹隘到廣泛、從民族到世界時,肯定或否定的標準不是簡單地貼上“剝削階級”、“被壓迫階級”等等的標簽,而是看是否有利于人類走向世界交往。

在“世界”的概念取得現代意義以前,一個時代最先進的精神交往手段并不是對每個人開放的。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話:“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卷104頁)它常常被用來說明人民在歷史中的作用,然而這句話其實講的不是這個意思。馬克思是要說明,人類歷史活動(包括精神交往)的主體,是隨著社會發展而壯大的。在古代社會,參與歷史活動的僅僅是自由民;在中世紀,這個范圍有所擴大,指的是有人身自由而不依附于領主的人;只是到了現代社會,參與歷史活動的人才擴大到幾乎全社會,產生了平等、人權的思想。就人類精神交往的發展而言,馬克思寫道:“一切先前的所有制形式都使人類較大部分,奴隸,注定成為純粹的勞動工具。歷史的發展、政治的發展、藝術、科學等等是在這些人之上的上層社會內實現的。”(46卷下冊88頁)恩格斯也寫道:“在人類發展的以前一切階段上,生產還是如此不發達,以致歷史的發展只能在這種對抗形式中進行,歷史的進步整個說來只是極少數特權者的事”(19卷123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向來歷史地看待交往的發展,他們重視先進的交往手段對歷史的推動作用,而不管這些手段是怎樣用痛苦的代價取得的。他們批評分工,因為這是勞動異化的根源,但又指出:“交換的擴大、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20卷197頁)。“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古代文化的繁榮,即為希臘文化創造了條件。”(20卷196頁)馬克思曾對古代奴隸起義的領袖斯巴達克給予高度評價,但這并不妨礙他對那個時代的歷史做出這樣的論述:“在古代的羅馬,階級斗爭只是在享有特權的少數人內部進行,只是在自由富人與自由窮人之間進行,而從事生產的廣大民眾,即奴隸,則不過為這些斗士充當消極的舞臺臺柱。”(16卷405~406頁)

人類精神交往手段發展到現代的水平,是以奴隸、農奴陷于幾千年愚昧狀況的歷史代價換來的,從某種程度上看,正是上層與下層的分工,才造就了歷史上輝煌的精神產品。現代世界交往的形成,為結束先進的精神交往手段只為少數人獨享的歷史提供了條件。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精神交往的現代手段(電報、鐵路等等)成為人類的手創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物化的知識力量。每個人都必須卷入世界交往中才能生存,因而產生了馬克思所說的新情況:“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46卷下冊218頁)由于社會分工的根本變化,與大工業同時產生的現代工人階級便不同于歷史上的奴隸、農奴,他們具有積極參與最先進的精神交往活動的本能意識,思想的閃電一旦射入這塊沒有觸動過的人民園地,他們就成為現代世界交往中繼土地貴族、資產階級之后的第三個戰士,成為群眾的主體。

19世紀僅僅是世界交往體系形成的世紀,此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預見到世界交往對人類精神交往發展的重大意義。10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了他們的預見。如今,莎士比亞的戲劇、巴爾扎克的小說、貝多芬的音樂、畢加索的繪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世界四大通訊社等等,早已不再僅僅屬于某個國家、某個階級,而成為全球居民共同的文化財富。當代的同步衛星、光導纖維通信,一開始就屬于世界而不是某個民族。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使人們深深地意識到整個世界的聯系,大戰的結局完成了把全世界聯結在一起的過程。于是,人們開始學習如何生活在一個世界之中,全球范圍的普遍的超民族的認同,正在取代民族國家內的特殊的民族認同,相應的超民族的文化正在取代民族文化而居主導地位。當代國際范圍內的新的世界情報和交流秩序的爭論,似乎是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講的文明傳播的觀點相悖的,實際上這是在世界交往的基礎上發生的新問題。如果沒有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劍與火,全世界各民族納入世界交往體系,發展中國家要求與發達國家平等對話、提出自己的主張這種現代意識便無法產生。這一爭論恰恰建立在整體世界的概念之上。現在,人們已經相當清楚地認識到:“人們再也不能互相回避或堅持閉關自守的孤立主義政策。不斷增強的流動性,現代化的交通電信技術的發展,以及對全球范圍的共同問題的意識,似乎在迅速地打破不同文化間的時空關系。”[美]薩姆瓦等:《跨文化傳通》,2頁,北京,三聯書店,1988。“低效率的交往和溝通,或缺乏相互的理解,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的降臨。這些關于人類末日的預言,比起一般的學說,無疑更能令人猛醒頓悟。”同上書,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罗山县| 万全县| 灌阳县| 高唐县| 榆树市| 平武县| 福建省| 安平县| 从化市| 股票| 博兴县| 全南县| 宜春市| 丹凤县| 山东省| 琼结县| 吴江市| 青神县| 萨嘎县| 涞水县| 凤城市| 周口市| 长兴县| 瓦房店市| 东兰县| 那曲县| 万安县| 南丰县| 来凤县| 岐山县| 临猗县| 赤壁市| 寻乌县| 郓城县| 江城| 尉犁县| 特克斯县| 武夷山市| 沽源县|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