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需要的體系”與精神交往

從社會需要考察精神交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視角。馬克思把需要分為歷史的自行產生的需要和社會需要兩大類,前者是“由生產本身產生的需要”,后者是“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46卷下冊19頁)。社會需要既決定人們精神交往的程度、水平和內容,又受制于具體的社會生產結構。

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人們的精神交往似乎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一些人享受著當時社會最先進的交往手段,另一些人則甘于依靠很原始的交往手段生活,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交往也有很固定的中介。黑格爾曾敏銳地意識到,各種社會需要的協調在其中不知不覺地起著作用,整個社會的交往形成一種相互需要的體系。

馬克思借用黑格爾的術語“需要的體系”,進一步指出了社會需要和社會生產結構的關系。他舉例說,工人買土豆、婦女買花邊這種交往(既是物質交換活動,也是一種最簡單的人際精神交往),每一次都是偶然的,都是根據個人的需要行事,而這些交往的背后,則是具體的社會生產結構。在這種結構下,工廠老板一般不會去買土豆當飯吃,男子也不會對花邊感興趣。社會地位、性別等等的差別,使需要的內容和形式不盡相同。在沒有階級的氏族社會,情形也是一樣,那時的社會組織、巫術、儀式、圖騰、神話、歌舞等等,為滿足人們精神交往的需要而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同時又相互制約,使社會處于穩定狀態。

在這種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需要的整個體系究竟是建立在意見上還是建立在整個生產組織上?需要往往直接來自生產或以生產為基礎的情況。世界貿易幾乎完全不是由個人消費的需要所決定,而是由生產的需要所決定。”(4卷87頁)這里講的“需要”,側重于物質交往。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精神交往的情形“也是如此”(4卷470頁)。簡單地說,一個社會的生產和生產結構,是該社會“需要的體系”的基礎。為了說明這個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的創作活動,認為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便受制于當時的佛羅倫薩影響下的羅馬的生產結構。他們寫道:“和其他任何一個藝術家一樣,拉斐爾也受到他以前的藝術所達到的技術成就、社會組織、當地的分工以及與當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國的分工等條件的制約。像拉斐爾這樣的個人是否能順利地發展他的天才,這就完全取決于需要,而這種需要又取決于分工以及由分工產生的人們所受教育的條件。”(3卷459頁)

當然,對某一種精神交往的需要一旦社會化,需要亦會促進這種精神交往有組織有系統地發展。他們接著便指出:“巴黎對通俗喜劇和小說的極大喜好,促使從事這些創作的勞動組織出現了”(3卷459頁)。

現代交往媒介、發明的使用和推廣,其直接動力也是社會需要。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當發明了氣球的時候,鐵路的要求還遠未存在;……當馬車和大車在交通工具方面已經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要求,當大工業所造成的生產集中(其他情況除外)要求新的交通工具來迅速而大量地運輸它的全部產品的時候,人們就發明了火車頭……這種發明的可能性甚至絕對必要性,是由實際情況產生的。”(3卷344頁)普魯士專制制度下終于出現了自由報刊,也與社會需要密切相關。馬克思當時反復說明:“自由報刊由于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特殊的貧困狀況而成為必要,既然對自由報刊的需要是實際的需要,因而在這里特別迫切,那么,看來并不是由于對報刊進行了特殊限制,才產生這種需要;恰恰相反,本來就應當實行特殊的新聞出版自由,以便滿足已經出現的需要。”(2版1卷378頁)電報發明后,有一段時間不夠普及。在英國,它的普遍使用開始于1854年1月。馬克思當時報道說:“為了減少由于積雪使商業文書的郵遞受阻而引起的種種不便,以及防止因無法預先通知推遲付款而引起拒付期票起見,開始使用電報。”(10卷30頁)顯然,電報的使用,其直接動因也是一種社會需要,鐵路、報刊、電報的使用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精神交往的社會化。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很贊同英國早期經濟學家霍吉斯金的話:“需要是發明之母”(47卷185頁)。

從人類精神交往的歷史發展看,社會需要作為一種內在動因,對精神交往的進化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首先,社會需要產生了人們進行交往的器官,接著是語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說:“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3卷34頁)

作為一種交往形式(包括精神交往和物質交往)的人類最初的政治共同體,也是由于需要產生的。為此,馬克思引證了柏拉圖《理想國》中的一段話:“當我們每一個人不能滿足自己而需要很多人互助的時候,就產生了城邦。”(47卷322頁)“我們的需要創建了城邦。”(47卷322頁)而一旦政治存在成為一種現實,新的交往需要又產生了。恩格斯曾經把塞爾維亞作為這樣一個例證,他說:“政治存在產生了新的需要,促使塞爾維亞擴大自己和西歐的聯系。文明開始生根,貿易增長了,產生了新的思想”(9卷12頁)。

上面的情形中社會需要召喚著人們交往的視野,以至馬克思把它稱為人的“第二天性”(25卷971頁)。在另一些情形下,人們的交往也推動著需要的擴大,為更大規模的交往創造條件。例如現代的世界交往體系,便是在需求開拓交往、交往擴大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馬克思寫道:“戰爭、為了有所發現等等而進行的旅游、使各國人民彼此之間建立聯系的一切歷史事件,同樣是擴大需求——建立世界市場的條件。”(42卷382頁)對一個人而言,許多情況下物質交往與精神交往的需要很難完全分開,交往的手段常常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他需要和外部世界來往,需要滿足這種欲望的手段:食物、異性、書籍、談話、辯論、活動、消費品和操作對象。”(21卷331頁)

就精神交往而言,一定歷史時期的人們的精神需要與滿足這種需要的手段(如語言、文字、書寫工具、印刷術、鐵路、輪船、電報等等)的發展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這些手段本身又是社會的生產和生產結構決定的。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說:“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46卷上冊494頁)總之,社會需要是一個內在的社會發展動因,一種中介力量,它一方面受制于生產和生產結構,一方面又創造著新的交往內容和形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永修县| 大兴区| 碌曲县| 黄梅县| 稷山县| 黔江区| 偏关县| 汨罗市| 成安县| 湖口县| 垦利县| 孟津县| 当雄县| 苏尼特右旗| 博湖县| 原阳县| 沾化县| 蒙山县| 平利县| 左权县| 张家界市| 银川市| 山阳县| 峡江县| 上林县| 大新县| 莲花县| 枞阳县| 扶余县| 铜山县| 准格尔旗| 沽源县| 长白| 盐源县| 确山县| 徐水县| 柳州市| 朝阳市| 香格里拉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