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修訂版)
- 陳力丹
- 2860字
- 2021-03-26 21:48:49
二、處于“力的平行四邊形”中的交往
一旦原始的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的交織狀態被沖破,二者相對獨立,社會便處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三種因素的矛盾運動中。精神交往作為其中一個因素(意識)的表現形式,是在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二者的共同制約下發展和發揮作用的。這三個因素的關系如下圖: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上述三個因素——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各種不同的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只有消滅分工?!保?卷36頁)我們的時代離消滅分工還相當遙遠,一些地區落后的原因之一,恰恰是缺少分工,所以消滅分工以后的精神交往這里暫時不去考慮。在三個因素中,生產力自然是基礎,但社會狀況和意識同時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制約。三個因素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動,都會使另外兩個因素發生變動;三個因素中任何一個與其他地區相異,那個地區的三個因素與這個地區的表現就會迥然不同。
例如將古羅馬、古印度、古中國生產力水平相當的時期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建立在幾乎相同的生產力水平之上的精神交往完全迥異。就這種情景馬克思曾經說過:“相同的經濟基礎——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可以由于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這些變異和程度差別只有通過對這些經驗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分析才可以理解?!保?5卷892頁)在各古文明地區,精神交往的形式和內容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水平,也決定于文明地區的各種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狀況。即使在同一個國度里,具體的環境、交往政策的差別也會大大影響精神交往的水平。例如針對19世紀末的俄國,恩格斯這樣對普列漢諾夫說:“在現代大工業接枝于原始村社,同時存在著文明的一切中間階段的你們的國家里,在專制制度筑起的相當牢固的精神萬里長城所封鎖的國家里,出現各種最不可思議的和離奇古怪的思想,是不足為奇的。就拿可憐蟲弗列羅夫斯基來說吧,他認為桌子和床都能思考,只是它們沒有記憶。這是一個國家必須經歷的階段?!保?9卷394頁)桌子會思考,這是一種原始思維的表現,由于社會環境和人為的交往障礙,以至使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稱贊的《俄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作者弗列羅夫斯基,在這個小問題上卻變成了可憐蟲。
現代社會中的論戰每每發生,除了階級、黨派的原因外,每個人用于交往的意識還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處的生活狀況的影響。因為他的意識發展,“一方面決定于為他的發展所提供的材料,另一方面決定于其他特性被壓抑的程度和性質?!保?卷296頁)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分析過生活在19世紀40年代的柏林學者。柏林當時雖然是都城,但不是工業城市,因而在世界變化面前,它成了一個地方性城市,生活在其中的學者“他們的世界就限于從莫阿畢特區到科比尼克區,釘死在漢堡門以內,他們的可憐的生活狀況使他們同世界的關系降至最低限度。在這樣的人那里,當他具有思考的需要時,他的思維不可避免地就會成為和他本人以及他的生活一樣地抽象”(3卷296頁)。正由于這種生活的封閉、環境的落后,使得那里的學者會指責英、法報紙上充滿了交易所行情和政治,認為報紙被一種幻想迷惑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只好諷刺他們為“鄉下佬雅各”(3卷172頁)。
純粹學術上的不同觀點,實際上也是當事的人們所處的社會狀況的曲折反映。當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時,產生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經濟學說,但它卻受到歐洲大陸許多人的批評。馬克思指出了歐洲大陸的批評得以產生的社會條件,寫道:“大陸上批評李嘉圖的人中,大多數甚至是從這樣一種關系出發的,在這種關系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論合適的或不合適的,根本還不存在。這就好比一個行會師傅想要把亞當·斯密的以自由競爭為前提的規律完完全全地應用到他的行會經濟上一樣?!保?6卷Ⅱ冊264頁)“一個波美拉尼亞的地主,腦袋里只有祖傳的土地占有、經濟中心和農業公會等等,因而對李嘉圖關于農業關系發展的‘非歷史’觀點就會大驚小怪?!览醽喌挠^點卻是按照歷史上處于較低階段的、還不合適的形式來評論已經發展了的關系?!保?6卷Ⅱ冊264頁)同樣的道理,處于世界交往中心的人由于無法深入那些被隔絕的世界,對那里產生的一些觀點也會感到無法理解。
只有交往才可能使雙方觀點上接近。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個意義上十分重視“交往的力量”,認為這種力量將使“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真正普遍的個人所代替”(3卷39頁)。而發展交往的條件又是發展生產力,他們寫道:“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3卷39頁)。精神交往的發展就是這樣在社會狀況、生產力的夾擊下發展自身,同時又推動著生產力和社會狀況的發展。
當交往只能在狹隘的范圍內進行而無法與外界溝通時,各種精神交往形態往往起著鞏固現有社會狀況的作用。在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瑞士十分落后,主要原因在于與外界隔絕。恩格斯為此寫道:“牧民戰勝了當時的文明,因此他們受到了與后來的文明完全隔絕的懲罰?!保?卷387頁)德國直到19世紀80年代,局部地區仍處于相對隔絕狀態,這種隔絕造成了一代德國人觀念和交往水平的畸形發展。恩格斯這樣描寫自己的祖國:“德國是一個很壞的國家。民事關系和政治關系的狹隘瑣碎,甚至在大城市中也存在的閉關自守,……在這個‘大幼兒園’里,許多人自己也變得很幼稚了。生活條件的狹隘造成了眼界的狹隘,所以生活在德國的人,必須有很大的智慧和精力才能超出身邊的事物而看得更遠一些,才能看見世界大事的巨大聯系”(35卷256頁)。
從社會發展的整體看,擴大的交往將改變人的環境。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古代社會,交往的擴大在其中就發揮了巨大作用。馬克思寫道:“由于同外地人交往,由于有奴隸,由于要交換自己的剩余產品等等;這種發展使那種成為共同體的基礎的、因而也成為每一個客觀的個人(即作為羅馬人、希臘人等等的個人)的基礎的生產方式發生解體?!保?6卷上冊495頁)原始公社的所謂“客觀的個人”必須與外界交往,成為社會聯系中的個人,這就是交往的力量對社會發展的貢獻?,F代的情形也是如此,《共產黨宣言》這樣概括道:“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往(Kommunikation)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這里講的交往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方面。如果單就精神一面而言,結果也是一樣。馬克思說:“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46卷下冊35頁)
盡管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開辟著道路,但也是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恩格斯把這種情形稱為“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37卷462頁)、“一個總的合力”(37卷462頁)。其中社會狀況、意識(包括精神交往)等等,每個力量都在合力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生產力、社會狀況、意識三大因素而言,任何一個都可以作為原因來解釋社會的變化,但任何一個因素又擺脫不了其他兩個因素的制約。當社會功能不耦合時,變化的原因是這三大因素的循環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