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

就人們的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的關系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由于一場爭論。1845年,德國哲學家卡·施米特在他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提出一個命題:思想家在開始思想時、說話者在開始說話時、唱歌者在開始唱歌時,必須從無中創造自身。針對這樣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斷言我‘從無中’把我自己例如作為‘說話者’創造出來,這是絕對不正確的。這里作為基礎的無其實是多種多樣的某物,即現實的個人、他的語言器官、生理發育的一定階段、現存的語言和它的方言、能聽的耳朵以及從中可以聽到些什么的人周圍的環境,等等。”(3卷157~158頁)思想、說話、唱歌都是人們精神交往的通常形式,對交往雙方來說,它們都無法脫離人身機能和交往手段發展的限制,也無法擺脫周圍環境的制約。人本身的發展、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交往手段的發展等等“多種多樣的某物”,構成了精神交往的物質基礎,這便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這種觀點我們常常用馬克思后來的一句名言來表述:“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3卷8頁)

然而,這樣的觀點在馬克思以前就有人講過,例如俄國經濟學家施托爾希1832年亦有類似的話,馬克思對他的評價是:“依然脫不掉陳詞濫調”(26卷Ⅰ冊295頁),“不能超出庸俗的見解”(26卷Ⅰ冊296頁)。原因在于,他脫離了具體的歷史環境條件來考察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而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則注重考察不同歷史環境對精神交往的影響以及精神、物質的相互作用。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例如,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如果物質生產本身不從它的特殊的歷史的形式來看,那就不可能理解與它相適應的精神生產的特征以及這兩種生產的相互作用。”(26卷Ⅰ冊296頁)這里,涉及兩個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即第一,一定的精神生產與一定的物質關系相適應,因而“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它們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思想的產生都是不斷變動的”(4卷144頁)。這一點造成了各個時代迥異的精神交往形式與內容。第二,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物質決定精神,更多地表現在相互作用中,這種相互作用如恩格斯所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20卷23頁)

顯然,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關系的論述,不是簡單的經濟決定論,而是要求人們在事物的變化和相互作用中考察它們。用一句“物質決定精神”去套現實的豐富生活固然容易,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恩格斯晚年時說過,由于19世紀40年代闡發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時,不得不以反駁論敵的形式出現,強調了論敵所否定的內容,以至造成后人的片面認識和思想僵化。“青年們有時過分看重經濟方面,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37卷462頁)這一“錯誤總是在事后才清楚地看到”(39卷95~96頁)。同時,他還指出:“只要問題一關系到描述某個歷史時期,即關系到實際的應用,那情況就不同了,這里就不容許有任何錯誤了。”(37卷462~463頁)事實上,這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發生錯誤,倒是后人在引證上發生了套用的現象。例如下面這段他們有關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的話: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3卷29頁)

由于這段話強調了人們的精神交往是物質活動的直接產物,最符合“物質決定精神”這樣簡單的認識,因而常常被人們引來說明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念”。如果注意到第一句里的“最初”二字,事情就明白了。這不是在一般意義上論述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的關系,而是在論述人類原始時代的精神交往的特征。

人并不是一開始就具有純粹的精神交往意識的。在早期極其狹隘的生產和生活中,人們的精神交往籠罩著神秘氣氛,直接反映了對自然界的不理解(崇拜、恐懼等等),但他們自己還意識不到這一點,精神與物質往往交織在一起,甚至互為彼此,區分不清。馬克思和恩格斯講的便是這種情況。當然,還有另一種精神交往與物質活動交織的一般現象,即物質活動本身不可避免地包含精神交往,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因為“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23卷555頁)。而集體勞動“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23卷362~363頁)。前者含有自身的精神交往,后者含有社會的精神交往。在這種情況下,交往的特點是相互作用,若一定要區別何為第一性,何為第二性,就有些迂腐了。

事實上,自從物質勞動與精神勞動分離后,人們的精神交往才開始不再表現為物質活動的直接產物,人們在物質以外構造著各種精神交往的獨立形式。這時的情景就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真實地這樣想象:它是同對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其他的東西;它不想象某種真實的東西而能夠真實地想象某種東西。”(3卷35頁)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意識”一詞與“精神”一詞經常互換使用,而精神活動都離不開交往,因而也可以說,精神勞動的獨立同時意味著精神交往從與物質活動的交織中走向獨立。由于精神勞動走向獨立遮蓋了與物質活動的關系,才產生了種種精神與物質關系的認識,引起各種觀點的沖突,最后產生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交往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永新县| 藁城市| 全南县| 汪清县| 高雄市| 南乐县| 会同县| 佳木斯市| 安庆市| 克什克腾旗| 唐河县| 宁化县| 沙河市| 修水县| 乐都县| 花莲县| 旌德县| 湖南省| 克拉玛依市| 伊金霍洛旗| 万盛区| 扎囊县| 房山区| 积石山| 左权县| 汤原县| 嵊泗县| 屏南县| 永吉县| 互助| 日土县| 通许县| 杭州市| 黎城县| 长子县| 鲁山县| 合山市| 南平市| 辽源市|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