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引言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十二五”規劃期間的一個重要政策目標就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與學術界流行的各種版本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有相似的含義。從實質上來說,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與“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基本上是一回事。據“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提出者、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的測算,如果2010—2015年(即“十二五”規劃期間)能夠實現居民收入的倍增,則按照“十二五”期間GDP年均增長8%的預測,則“到2015年,我國GDP將達53.2萬億人民幣。假設那時居民收入占GDP的總量由現在57%上升5個百分點到62%,人均居民收入將可望翻一番,達23206元”。換言之,只要“十二五”期間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幅度達5個百分點,就能夠實現“居民收入倍增計劃”。

不過,無論是“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還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持反對意見的人大多認為,居民收入提高過快將會提高勞動成本,使我國喪失低成本的優勢,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本報告的目的就是試圖通過實證分析來證明,提高上述的兩個比重,乃至實現“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總效應是正面的。

首先需要指出,上述蘇海南對居民收入倍增后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預測,可能有些高估。原因是我國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經常高于規劃經濟增長速度。例如,“十五”規劃的經濟增長速度預期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價格計算,“十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長實際上是9.5%。再如,“十一五”時期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而“十一五”前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長達11.4%。所以,目前學術界預期的“十二五”期間8%的增長速度,應該比實際情況有所低估。根據“十五”和“十一五”的經驗,我們保守估計“十二五”期間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5%,則“十二五”期間若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則意味著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會由現在的57%上升到2015年的60%左右。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和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雖然含義不同,但二者有密切的關系。根據資金流量表提供的數據,勞動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近年來更達到80%左右。另據白重恩、錢震杰(2009)的測算,1996—2005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有60%左右可以歸因于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這說明,勞動收入占GDP比重的變化趨勢,可以作為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變化趨勢的代理變量。因此,本報告重點研究勞動收入比重提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圖1可以看出,1990年以來中國的勞動收入比重(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不斷下降。2007年,中國勞動收入比重為42%左右,而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勞動收入比重都在50%以上。如果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需要提高到60%,若勞動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007年的83%不變,則要求到2015年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這將接近于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

圖1 中國的勞動收入比重

提高勞動收入比重雖然已經成為“十二五”規劃的政策目標之一,但引起的爭議也很多。提高勞動收入意味著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這將引起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使中國企業喪失低成本優勢,這顯然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然而另一方面,勞動收入比重的提高將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力,起到擴大內需的作用,這顯然有利于經濟增長。問題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效應哪個更加顯著,這實際上是一個需要進行計量分析的實證問題。不過我國國內對此問題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媒體和互聯網上,相對規范的學術性研究還比較少。而發達國家的學者對此問題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Bowles和Boyer(1995)利用1961—1987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的數據,研究了勞動收入比重與總產出之間的關系,他們發現英國和美國勞動收入比重提高對總產出有正效應,而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勞動收入比重提高對總產出有負效應。他們把前者稱為工資驅動型(wage-led),把后者稱為利潤驅動型(profitled)。在Bowles和Boyer研究的基礎上,Naastepad和Storm(2007)利用1960—2000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和日本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屬于工資驅動型,而美國和日本屬于利潤驅動型。Stockhammer、Onaran和Ederer(2007)對1962—2005年歐元區進行了研究,發現在此期間歐元區屬于工資驅動型。可見,不同的國家勞動收入比重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考察一個國家勞動收入比重提高的宏觀效果,需要進行實證分析。本報告借鑒Stockhammer(2008)關于勞動收入比重影響經濟增長的研究方法,將勞動收入比重納入經濟增長模型,并利用1992—2007年的中國資金流量表數據估計勞動收入比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測算居民收入倍增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里只測算了居民收入倍增這一政策目標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沒有考慮經濟增長是否有助于居民收入倍增目標的實現,即居民收入倍增目標是一個外生的政策變量。本報告認為將居民收入倍增目標設為外生變量是合理的。因為“十二五”期間的居民收入倍增,不僅僅來源于居民分享“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成果,而且還來源于對“十二五”規劃之前居民收入過低的“補漲”或“補償”,否則在短短5年之內難以實現居民收入倍增與此相對比,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用了十年的時間(1961—1970年)。,也難以對擴大內需起到相對較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江| 宁化县| 拜城县| 德清县| 北川| 景德镇市| 池州市| 百色市| 林州市| 汝南县| 鄂尔多斯市| 鹿邑县| 三门县| 清苑县| 陆良县| 高阳县| 晴隆县| 五寨县| 清苑县| 隆子县| 衡阳县| 定州市| 光山县| 绿春县| 澄迈县| 雷波县| 瓮安县| 静乐县| 仁化县| 陵水| 同德县| 林甸县| 三江| 涟水县| 宜丰县| 建德市| 营口市| 淮滨县| 鸡东县| 扎兰屯市|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