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心理學場:心物同型論的場力規則

在研究心理學的時候,環境場是第一個需要研究的內容,環境場的架構肯定依賴于地理環境,而地理環境會對人的器官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地理環境場卻并非決定人行為的決定因素,而只能稱作一個主要因素,對人行為起到重要影響的還有行為環境,地理環境決定行為環境,但行為環境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完全可以對地理環境中的事實進行扭曲和折疊,導致人的行為與當前的地理環境不相符。

在環境場的基礎上,心物同型論應運而生,它克服了二元論的束縛,揭示了心理和生理的過程既有區別但又非完全沒有交集,因為二者在某些層面上具有相當大的共性,就像大腦內的空間組織的原理與知覺的空間組織原理的共性一樣,前者屬于生理范疇,而后者則屬于心理范疇,兩者既相互獨立,又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心物同型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獨有的身心觀,對于研究心理和客觀世界都有相當大的指導意義。

1.“場”與心理學當中的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對克分子行為的概念有所了解,而且也能看到克分子行為是發生于行為環境之中。現在,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對克分子行為,我們可以用兩種方式去了解,一種所反映的,是表面的克分子行為,也就是其他人的行為;另一種是我們自身的行為,即現象克分子行為。作為兩種類型不同的知識它們都能對克分子行為進行實際解釋或理解。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式去對這一論點進行詳細解釋和闡述。對于心理學這一系統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一種最為基本的要求就是它必須是科學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去發掘這一科學的基本概念才是我們當前最首要的任務。

如果對科學史能有所了解和見解,就應該知道牛頓對物體運動以及其他運動現象的解釋。在力學的范圍之內,任何物體的每一種變化都是因為一種力,尤其是在引力定律當中,在空間之內,因為力的彼此吸引和排斥,天體才有了固定的運動行為軌跡。

而場概念的提出,則出自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主張,電磁場也由此產生。到了愛因斯坦那里,引力場就此問世。

回到心理學問題上,我們要思考,是否可以將場的概念引入這門科學當中呢?如果可以,我們需要先解釋兩個問題:

第一,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里,場是什么?

第二,在一個特定場內,會產生何種行為?

這一問題同物理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相似,或許有人疑問,心理學中的場同物理學中的場是否一致呢?很顯然它們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可以這樣區分:物理學當中的場屬于地理環境的場,而行為則必須由行為環境來解讀。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假設的運作:心理場意味著我們能夠對行為環境做出最恰當的描述,包括存在于行為環境中的物體,還包括其動力特征。接下來,我們舉一些例子:

想象一下,你身處一片山間的草地上,抑或是灑滿陽光的海灘,你在那里聆聽這徐徐而過的微風,感受著清澈溫暖的陽光,就這樣在完全放空的狀態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寧靜,周圍的一切也變得溫柔,就像柔軟的云朵將你包裹,在這里,你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和保護。但是,突然尖銳的呼救聲打破了這份平衡,你感到這樣的聲音與周圍的環境、先前的感覺是如此格格不入。

這個例子描述了兩種情境,現在我們用場術語對這兩種情境來進行描述。首先,在最初的描述里,你的場對一切的意向和目的來說,都是同質的,也就是你和場處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里。在這種平衡狀態中不存在行動,也不存在緊張情緒,這樣的環境下,你的自我同環境之間的分化已經開始模糊,你屬于環境的一部分,環境也屬于你的一部分。

而當“救命”的尖叫聲劃破這份平衡,原有的一切就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在尖叫之前處于平衡狀態的一切,發生變化的任何一方都會成為吸引你的方向,這個方向充滿了強大的吸引力,如果從外部來看,就是原有的環境在迅速收縮,原本平滑的平面上出現了一道鴻溝,而你則被拉向這道鴻溝。與此同時,整個場的張力也開始變強。

從這一例子當中,我們可以抽取一些同質或者異質的描述,我們會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同質更為罕見。這是因為活動所預示的是異質場的出現,這是一種具有一系列力的場,充滿了各種潛在變化。

有一個出自體育心理學的例子,作者在這個例子中向大家描述了集中不同的經歷和行為場,假設大家在球場上,將足球射向對方球門的時候,球場在大家眼中,將會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場,尤其是路線。但無論怎樣變化,這些路線的最終方向都是指向球門。

因此,球場上的路線屬于行為場中力的主要路線,它們的變化源自于球員的運動,同時,它們應對球員有一種引導作用。在舉例者看來,球場上眾多球員的運動,實際上同視覺的轉化存在著一定關系,當然,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這一點同思維的關系并不大,因為足球隊員在運動過程中并不會特意關注思維,他們的重點在于如何將足球射進球門,更多的是視覺情境方面的操作。

在下一個例子當中,我們必須用一種較為普遍的觀察來說明了。在我們的行為環境當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空洞以及不同事物。一般情況下,我們對行為加以調節,這種調節的力量產生于行為,而不是調節。不論對行為的調節是否依靠經驗,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問題需要商榷的地方確實很有很多。比如一個剛剛學會自行車的人,他在騎車上路的時候總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吸引,雖然他心里知道這樣可能潛藏著很大危險,但無論是看到推著嬰兒車的婦女,還是載著貨物的重型卡車,他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身上。

而這也說明在我們周圍環境中那些凸顯的物體總會更容易被人們關注,即有物體存在的地方要比有空洞存在的地方更加引人注目。當然,有時候空洞也會成為吸引注意力的部分,即當空洞中存在物體的時候就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哈特根布奇那里的一段話來說明:“如果是攻擊的一方,在他們看來對方的球門很顯然是被封閉起來的,而想要射球只能依靠球門左側的一處空洞。當我站在球門的后面觀察球場上的一切,恰好看到左中衛是如何對足球進行控制的,他的眼睛盯在空門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球踢過了空擋。后來,我問他當時的感覺,他說他只是看到了一個空洞。”

這一份描述也向我們展示了力的中心的凸顯性,即所有的球員都必須將注意力放到空洞之上,相對來說,球員的注意力并不在守門員身上。

除了對行為環境中行為所發生的事實給予良好說明之外,另一個例子則補充了一個全新的論點,下面我們來做一些介紹:當我們舉重的時候,借助的是肌肉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讓身體保持平衡。這實際上也預示著我們的肌肉組織始終保持著某種緊張狀態,而這種狀態的緊張程度則由我們的任務所決定。

這一論點也清楚地表明,讓我們的身體在地面上固定姿勢所依靠的不僅僅是地理環境,同時也有行為環境,甚至包括行為環境中那些不是直接引力作用的某些方面。此外,作者還談到了一種被稱為“重量級運動員”的競技,主要說明了行為的目標具有動力性,在這一意義上,對行為它們不僅存在著各方面的推拉,同時也通過杠桿作用來提供了一種穩定性和平衡性。

以上所舉的例子已經向大家說明了心理學中行為場一詞的含義和它的用處。對于許多心理分支而言,我們不需要超出其范圍就能對其做出很好的解釋;而對于另外一些心理分支來說,則需要進行一些補充。因此,無論是對于兒童心理的描述,還是其他個體心理的描述,只要他們的行為場被恰當地描述出來,就完全可以稱其是完整的。當然,無論是以何種身份去描述行為,我們都可以依照行為環境中的力來描述,盡管大家用的術語可能不同。

2.行為環境不等于心理場

行為環境不能作為心理場來被我們接受,對于這一點,有以下三個原因:

(1)行為環境的本體論地位。

剛剛接觸行為環境的動力特征描述時,我們可能會產生某種勉強的感覺。有人或許會說,他們正在使用一個詞語,而且這個詞語在整體當中的意義具有明確的界定和充分的含義,我們可以稱這個詞為“力”。對于這種說法,或許會有人爭辯:“力這個概念,只有在物理學中才具有明確含義,我們無法明確它在行為環境中所指代的是什么,它是物理學中的一種結構,而非數據。但是,現在它卻被視為行為世界的特性,引入到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位置上。”

即使這樣的描述存在合理性,但這也只是一種描述而已,關于力的物理學解釋,目前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行為世界,甚至可以去解釋實際的行為。當然,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無法確定行為世界到底存在于哪里,它們的本體論位置和地位又是什么,抑或它們是否為客觀存在的兩種實體,即精神和物質,而行為世界又是否是由精神所組成。

我承認,在我試圖找出一種從上述觀點中擺脫出來的方法之前,我對它們是贊同的。很多人認為力、場等術語的含義不僅僅局限于物理學之中,它們在其他領域中還存在更加廣泛的含義,而那些更廣泛的含義只是它們在物理性含義的例證而已。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向相同的容器中注入非等量的水,很顯然它們水平面高度是不同的。然后,我們再用橡皮管將容器底部聯結起來,這樣一來,不同高度的水會產生不同的壓力,壓力強的容器中的水就會流入壓力較弱的容器中,最后使得水平面達成一致。我們將這一純粹的物理運動與以下的例子相比較:美國儲備有大量的黃金,而歐洲的儲備數量相對較少。按照流體力學的原理,美國的黃金會越過大洋流動到歐洲,最終使得兩者的黃金儲備相平衡。當然,這個過程大多會出現在經濟領域當中。由此可見,這兩個例子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而且“力”的應用在經濟學領域也是非常恰當的。所以,我認為經濟場與行為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它們都擁有各自對應的力系統。

通過以上的論述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行為環境中同樣存在著力,這種力可以使人產生實際的身體運動。經濟的力產生經濟的結果,行為的力產生行為的結果。因此,心理學家不需要在研究行為場時再另外引入一種名為“心靈”的實體。

雖然這一論據對科學哲學具有重大意義,但它卻使得物理結果與行為結果,或與經濟結果的關系完全處于一種朦朧狀態。我希望以上的一切事件都可以在同一個論域中發生,所有的活動都能在同一個論域中被界定,而不是從一個論域的結果推至另一個論域結果。

人是有機體,而有機體的本質就是一個物理化學系統。因此,我們的行為所消耗的能量屬于物理化學的能量,我們的每一種運動所產生的力也屬于物理化學的力。盡管人的生存依賴于地理環境,但人的活動必須按照物理化學的過程來得到解釋。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理解,我們就能將人的行為活動統一歸為物理化學這一論域。物理學中力的概念可以適用于行為,而場的概念同樣如此。

(2)行為環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行為環境依賴于地理環境,這一點不言而喻。我們可以將行為環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視作一種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地理環境看作是行為環境的原因。但問題是,行為環境與地理環境屬于不同的論域,我們不能將一個論域的原因視作另一個論域的結果,同一論域中的事件才可能存在因果關系。按照這種邏輯,地理環境屬于物理領域,那么地理環境所產生的結果也應該屬于物理領域。既然行為環境是地理環境的結果,那么它理應也屬于物理領域。我們可以認為這個答案是理所當然的,或者暫且將其擱置一旁,再去研究新的問題。然而我要說明的是,科學會在不同水平上運作,有較高水平的運作,也有較低水平的運作,且不同水平的運作可能在長時期內不會相互干擾。我們將化學和物理相結合形成了一門十分先進的科學。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化學反應都還原為質子和電子的運動,即使這種變化在原則上存在著可能。以此類推,我認為作為最低水平的基本概念,心理場不可能與行為環境相一致。因為心理場必須與地理環境建立因果關系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與其他科學一樣,心理學也存在不同水平的運作,而行為環境只是這個心理場中運作的一部分而已。

(3)行為環境的不足

我們無法根據行為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所有活動。其中,至少有三種不同類型的行為沒有對應的行為環境。對此,我將對它們進行逐一論述。

首先是所謂的條件反射。肌肉組織的緊張度隨時隨地都能得到調節,否則我們便無法進行坐立站行。但是這種調節是不知不覺的,或者說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所以對于這種條件反射是不存在行為環境的。

階段性反射與緊張反射存在著相似之處,對后者來說為真的東西,前者也會視為真。如果將一個人的眼睛暴露在強光之下,那么他的瞳孔便會縮小;而將強光移除,其瞳孔又會重新放大。因為這個人可以看到光線的來去,所以我們說這里存在著一種行為環境。但實際上,這個人意識不到自己瞳孔的運動。在這種情形中,即使存在著某種行為環境,現象行為依然會消失。于是,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條件反射中,行為環境的存在與否不會對結果構成任何影響。

顯然,在這類反射中,應用場的概念不可能與應用行為環境的概念相同。反射是一種刺激-反應相聯結的原型。如果加入場的概念,條件反射可以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形成場條件的行為,它們相當于依靠行為環境的行為;另一種是沒有形成場條件的行為,它們相當于不依靠行為環境的行為。當然,這種區分并不是絕對的。

其次是在行為環境以外決定行為的力。決定我們行為的力不一定是我們所認為的那些決定性因素。例如,我們為了取悅某個人而去做某件事,結果我們所做的這件事可能會使另一個人陷入煩惱。而陷入煩惱的人不需要在場,也不需要存在于我們的思維之中。這些隱蔽的力實際上并不存在于我們的行為場中,我們也不能根據行為環境來解釋這類活動。它們與其他行為一樣,都需要一種共同的解釋性概念。因此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明心理場無法與行為環境相一致。

最后是記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記憶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場。例如,我會與昨天相識的A聊天,而不會與素未謀面的B聊天。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在我的行為環境中A是一個熟人,而B只是一個陌生人。但是也存在某些特殊方式所形成的記憶,它無需行為場的中介作用也能決定人的行為。例如,我們不能根據實際存在的行為環境來解釋打字員快速而準確的操作,或者鋼琴家行云流水的彈奏。他們的操作包含了以前所有的訓練成果,但是那些訓練并不屬于當前的行為環境。除了技能,還存在其他位于行為環境之外的記憶效應。例如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經歷:有時我們會突然想起一個人、一座山、一條河,但是細想之下,卻又叫不出它的名字。而當我們準備做其他事情時,它的名字又會突然浮現在腦海之中。這種現象可以說明在沒有行為環境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發生某種行為,這是一種操作之力的結果,也是一種場的過程。

3.心物同型論:剖析心理過程的絕妙方法

威特海默·馬克斯是格式塔心理學創始人之一,他的心物同型論是一種剖析心理過程的絕妙方法。該理論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兩句話:一是生理過程不是分子現象,而是克分子現象。二是如果前一句話成立,行為與意識的傳統生理學理論中的一切困難將會被消除。

維特海默認為物理學并非分子科學,而格式塔心理學的另一位創始人沃爾夫岡·苛勒則證明了這一論點的錯誤性,他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理學是一門克分子科學。一些人認為“原子論”可以證明這兩位心理學家孰對孰錯。但在我看來,這種想法太過簡單。舉例來說,按照原子論的內容,水是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每個水分子(H2O)都是由兩個氫原子(H)和一個氧原子(O)構成。而自然界的氫分子(H2)是由兩個氫元素構成。于是,我們得到三種與氫有關的化學物質:H、H2、H2O。這三種物質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它們的特性并不是氫元素特性和氧元素特性的簡單相加。根據物理學力圖構建的原子與分子模型可以看出,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按照一定的動力關系構成,即一個電子圍繞一個質子運動構成。H2是由兩個氫原子構成,是由兩個質子和兩個電子按照一定的動力關系形成的一個全新系統。H系統中的運動與H2系統中的運動是不同的。再比如,水分子比氫原子、氧原子的結構更復雜,差別也更顯著。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將H2O系統說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所以水不是氫與氧以一定比例結合而成的,它們屬于不同的系統,并存在不同的特征。

建筑師之所以能用磚頭在地球上蓋房子,是因為地球上存在引力場。如果將房子看作為一個系統,那么這個系統就是由磚頭與引力場共同構成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建筑師是無法看到引力場的。在他們看來,只是磚頭構成了房子這一系統。這就是人們現實概念的由來。我們看待一件事物常常會忽略那些存在且異常重要的東西,但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人類的思維會把實體當作體現現實的基礎,但事實往往并非如此。分子理論源自一種選擇性原理,這種原理只是應用于我們對現實的理解。用實體來解決“一所房子的現實由什么構成”“克分子行為的現實由什么構成”等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僅用原子去描述分子,分子將會喪失其現實性。

這是一種在哲學方面才會產生的困難,其對建筑師或物理學家沒有效用。實際上物理學家離原始的現實主義已經越來越遠,因為在物理學的新發現中,他們想要找到所謂的“實體”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他們眼中的現實主要包括那些有組織的力的場。將世界視為質子與電子的組合體,對于物理學家來說幾乎毫無意義,這就像“歐洲是由人類居住的”論斷一樣,其對歷史學家或政治學家來說同樣毫無意義。因為這項論斷不能解釋歐洲的歷史,也不能解釋歐洲的政治危機。居住在歐洲的人涵蓋了多個民族、多個國家。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現在我要將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以及一個德國人分別放到一個荒島上,使三人不能相互接觸。因為他們同屬于人類,所以我們在解釋他們的行為時,往往會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相似的。但事實上,這三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屬于不同的民族,他們的行為必定會存在不同之處。他們同屬于人類是一種現實,而所處的社會不同又是另一種現實。不同的社會包含不同的社會機構、政治形式、社會習俗以及不同的語言、文化和藝術等等。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現實,而它們同樣會影響人的行為。如果否認了這些現實,人類中不可能會出現歷史學家、政治家;如果否認了力的場分布的現實,人類中就不會出現物理學家;同理,如果否認了生理過程中的克分子特征的現實,那么人類中也不會出現生理學家。

在生理學中存在這樣一個概念,即“生理模式”。在我看來,我們并不知道一種模式在何種意義上才是真實的,所以,“模式”只會令一些問題變得模糊不清。例如,我們來進行一場擲骰子游戲,將6個骰子隨機投擲出去,分別記錄每次6個骰子面朝上的點數,如536224,151434,625251等等。我可以稱這里的每一種結果都是一種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在當前的問題中只代表了一些獨立事件的結合而已,它不意味著其他任何東西。而如果將這種模式放在現實生活中,它卻可能產生一些十分真實的結果。例如,一個人拿起電話撥了號碼234(模式),于是接通了校長辦公室的電話;接著他又撥了號碼479,結果接通了心理系主任的電話。這是一種生理模式的現實,它與行為克分子方面的那種現實不同,與生理事件或物理事件的克分子方面的模式也不同。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將兩個容量相等的絕緣電容器放在同一種電解質中,并使兩者保持較大的距離。然后用同樣數量的電流E給這兩個電容器充電。在這里,存在著一種純粹邏輯上的相等。但實際上,我們并不能對這兩種充電進行相互比較。因為這兩種充電不存在相等的物理方面的動力現實:我可以在不影響一個電容器充電量的情況下,隨意改變另外一個電容器的充電量。然而,如果我用一根導線將兩個電容器連接起來再進行充電,那么它們的充電量也是相等的。而這種相等則是一種物理方面的動力事實。需要強調的是,現在的這種相等性已經變成了一種導體聚合的系統特性,如果去改變其中一個電容器的充電,另一個電容器的充電也會改變,它們的相等性始終如一。

第一種情形的相等性是一種非真實的現實,第二種情形的相等性則是一種真實的現實。“生理模式”只適合第一種情形,而非第二種情形,所以“生理模式”與生理克分子特性的現實沒有關系。克分子生理過程不是獨立的、局部的神經過程之和,也不是它們的相互結合,而是一種拓展神經過程。在克分子分布范圍內,每一個局部過程都會依賴于所有其他局部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公安县| 昌平区| 宜兴市| 中江县| 景宁| 乌恰县| 明水县| 惠来县| 大悟县| 黎平县| 贵德县| 桂阳县| 会昌县| 广东省| 安达市| 渭源县| 武夷山市| 马鞍山市| 汪清县| 桦川县| 中西区| 合肥市| 新宾| 广河县| 新昌县| 仁布县| 临江市| 青浦区| 霞浦县| 东兴市| 武冈市| 乐业县| 乐昌市| 兴城市| 漳州市| 固安县| 沛县| 湖州市| 宁蒗|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