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經源
源,原也,始也,根也。經源即經水之化源。女子月經源于何臟,古今醫家各有見解。如傅青主提出:“經本于腎”,“經水出諸腎”。而李東垣則認為脾胃為精血生化之源,并以臨床“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血斷絕”為證。尚有人提出沖任督脈為月經之源之說。編者認為,要探討月經之源,必須從月經生理病理方面來論證,才能得到較全面的認識。明于月經之源流,對于指導臨床治療經源不足所致的閉經、月經量少等婦科疾患有重要的意義。以下從三個方面陳述管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五臟均生血,腎為月經先天之源
最早系統闡述月經產生與斷絕這一女子生理特征的著作首推《素問》:“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胞絡者,系于腎”。其后,諸家亦有論述,如傅青主認為“夫經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滿則溢而虛則閉”,“經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腎中,是至陰之精而有至陽之氣,故其色紅似血,而實非血”;“經水早斷,似乎腎水衰竭”。可見,腎為月經先天之源,其生理盛衰根源于腎氣之盛衰,而腎中之陰精—天癸的“至”與“竭”更與月經的至與竭息息相關。由于腎主水,癸亦屬水,月經由天癸這種先天元氣所施化,故前賢又稱月經為“月水”“經水”。女性月經來潮與竭止,是腎氣自然盛衰的過程,腎精化氣生血而為月經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其精為化血之源,是月經的物質基礎。
其次,經由血化,腎藏精,精生血,腎精為月經由滿而溢的物質基礎。“人始生,先成精”,“人之初生,必從精始,精之于血,若乎非類……而血即精之屬也”。由此可見,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相生相濟,精虧則血少,血少則精竭,故臨床治療月經過少、閉經時,采用補血生精法,補血可充精,益精能生血。
再者,沖為血海,任主諸陰,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胞脈所系。天癸未至之時,沖任功能處于潛伏狀態,當二七天癸至,任通沖盛之時,經血來潮。故張景岳提出:“經本陰血也,何臟無之,唯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而沖為五臟六腑之海。”《景岳全書·婦人規》認為“沖脈為月經之本”,然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而通于腎,沖任之本在腎。腎主元陰元陽,腎陰通于任脈,在天癸的作用下,任脈通,太沖脈盛,任脈所司的精血、津液才能旺盛充沛;沖主血海,得腎精之充實,聚臟腑之精血,其血海才能按時盈泄于胞宮,血海滿而下溢,使月經如期而至。腎虛則沖任脈衰,血海枯竭,可致經水閉絕。
由于經本陰血,“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與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月經的產生與施泄過程,雖然與五臟化生有關,但腎主命門而為精血之海,“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五臟在生化陰血的過程中,與腎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如肝藏血而主血海,肝的疏泄功能不僅關系到人體氣機的升降與條暢,還可影響其藏血功能。“肝主藏血”“肝司血海”“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意在說明肝為血臟,與月經的化生和調節息息相關。若肝郁氣滯,疏泄不及,可致月經紊亂、閉經;若疏泄太過,則血氣逆亂,藏血失職,可致月經過多、崩漏、經行吐衄等疾。
生理上,肝為乙木,腎為癸水,同居下焦,乙癸同源,根據水生木的母子關系及肝腎的生理特征,肝血為腎精的來源之一,而肝血有賴腎精滋養,精充血旺,肝才能發揮其對月經的藏泄作用,故“補肝血,又莫如滋腎水,水者,木之母,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心生血,使“津液和調,變化而赤,是謂血”,又“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心之血氣下通,參與月經化生。故月經為血所化,心氣、心血不足可直接影響到經血的生化與胞宮的藏泄功能。但心屬火屬陽,位居于上,腎藏精主水,位居于下,一為根基,一為枝葉。正常生理情況下是心腎相交,水火互濟,根壯則枝盛,根衰則枝萎。但病理狀態下則心腎失交,水火不濟。腎陰不足,則心陽獨亢;腎陽不足則心陽衰微,陽虛氣弱則血行不暢,均可影響到胞宮的藏泄而出現月經異常。
肺主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其“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故肺氣不足,帥血無力,可出現月經澀少、閉經等改變。此外,肺氣還能輔助心脾化生氣血。“谷氣入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氣者,泌其津液,化以為血”;肺主氣為水之上源,腎為水臟,內藏真元而為氣化之根基,腎的經脈上連于肺,故肺主氣的功能需建立在腎氣攝納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故有“肺出氣也,腎納氣也,故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也”之說。又肺屬金,腎屬水,肺腎金水相生,肺陰不足,可致腎陰虧損;腎陰虧損,陰虛火旺,也可煎熬肺陰,以致血海枯竭而致月經量少、閉經。
脾主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氣的充實、天癸的萌生、沖任通盛都有賴后天脾胃轉輸的精微作為后盾。但脾陽根于腎陽,只有在腎陽的溫煦、推動下,脾陽才能發揮其生化氣血的功能。
由此可見,雖然五臟俱能生血,但腎為月經先天之源,“經本于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故腎水既乏,則經血日以干涸。“少陰脈細,女人則經水不通”,“經水早斷,似乎腎水衰凅”,故臨床治療經源不足的疾患,如月經量少、閉經,通常五臟兼顧,以腎為主,常取得較好的療效。又因腎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腦,腎腦相通,主宰人體生理病理活動,調節胞宮定期藏瀉,這與現代西醫提出的下丘腦功能衰退所致閉經等說法是一致的。生殖系統內蘊腎之藏瀉、沖任盈虧的內在規律,結合腎-天癸-沖任-胞宮(簡稱腎軸)而制定的月經周期療法,可使中醫治療閉經效果顯著。
二、脾為月經后天之源
月經的主要成分為血,經血由津液陰精所化,由于脾胃居中焦,職司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中氣,血之能循經而行,賴脾氣統攝,故月經與脾的生化、統攝有密切關系。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經下行與沖脈匯于氣街以充盈血海,故有“沖脈隸于陽明”及“谷氣盛則血海滿”之說。沖脈之血總由陽明水谷所化,而陽明胃氣又為沖脈之本,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正常,則氣血充足,血海滿盈,說明月經的化生,亦與胃氣有直接關系。脾胃相表里,同為氣血生化之源,正如《女科經綸》所說:“婦人經水與乳,俱為脾胃所生。”《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故脾胃健運,則經血生化有源。臨床上,大凡脾胃虛弱者,會不同程度出現月經疾患。
其次,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生精。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與生俱存,而后天之精則全靠飲食化生之精以充養、轉輸,只有先后天之精相互補充、相互為用才能保持天癸旺盛。古有張詰古提出補腎不如補脾之說,實為經驗之談。
再者,沖為血海,始于胞宮,其支絡與足陽明胃經會于氣街,沖脈隸于陽明,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又為水谷之海,水谷盛則沖脈氣血盛,血海滿盈,則溢而下之,故經充而血足。
由此可見,脾為后天之本,主生化氣血,其為經血后天之源。病理上,“二陽之脈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則女子不月”,二陽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胃為倉廩之官,主納水谷,憂思善慮,傷及心脾,心不生血,脾失健運,胃不受納,無以化生水谷精微貫注經脈,血脈遂枯,故月事不以時下。或因恣食生冷,暴飲傷胃,或脾胃久虛,痰濕壅滯經髓,均可使血枯或血閉而致月經不行。故臨床上從健脾益氣、養血調沖,或從溫化痰濕入手,常可獲效。
三、經源于腎而生于胞宮
胞宮,又稱“女子胞”,是女子特有的器官,屬奇恒之腑,既具有臟“藏而不瀉”的功能,又具有腑“瀉而不藏”的作用。它在腎氣、天癸、沖任的作用下,具備貯存經血、孕育胎兒、化生經水、排泄經血的功能。沖、任、督三脈均起于胞宮,分別與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相會,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上述臟腑經絡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月經藏瀉的生理功能,完成月經前期、行經期、月經后期的陰陽氣血轉化,使月經能定期行與止,這與現代醫學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修復、增生、分泌、脫落等周期性改變相似。陳修圓指出“人身之血海,胞也”,《血證論》指出“血者,陰也,沖任主之,故應癸水,而即輸血于胞中,血之應水而下”,說明了胞宮在月經生理中的作用。病理上,“女子風寒在子宮,絕育十年無子”。《諸病源候論》曰:“婦人月水不通……風冷邪氣客于胞內,傷損沖任之脈……致胞絡內絕,血氣不通故也。”臨床治療子宮發育不良之閉經、不孕常從補腎養血、溫宮理胞入手,選用溫補奇經之血肉有情之品,可促進胞宮發育。
綜上所述,經者,血也,其由先天之腎精與后天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在臟腑、經絡的統一協調作用下,形成了女子獨有的生理特征—月經。故腎為月經先天之源,脾為月經后天之源。無源則無流,源流不可截然分割,二者在生理上互相滋生、互相促進,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先天不足者,滋其腎陰;后天不足者,補其脾胃。張景岳云:“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實驗研究也證實,補腎藥可提高性腺功能,促進卵泡發育成熟。月經的產生由腎氣為主導,而經量的恒定、經期的規律受臟腑、氣血、經絡調節。故在腎氣充盛,腎精充足,天癸泌至,沖任通盛的情況下,氣血作用于胞宮,使血海滿溢,月經方可來潮。
一般而言,臟腑功能正常,腎精脾血充盈,任通沖盛則月事以時下。然胞宮為女子奇恒之腑,具有藏瀉經血、孕育胎兒的特殊功能,在月經的生成與排泄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試想如果沒有胞宮的特殊功能,沖主血海而司月經就不能實現,縱然腎氣沖盛,脾血充足,沖任通暢,六脈平和,體質強壯,仍無行經的可能。故從廣義而言,經源于脾腎,由五臟精氣所化,但從狹義而言,經生于胞宮而行于胞宮。故曰:經源于腎而生于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