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莉婦科醫(yī)論醫(yī)話選
- 李莉
- 2876字
- 2019-12-26 13:18:25
月經不調的辨證思路
月經是女性生長發(fā)育及成熟過程中表現于外的生理現象,是生育力的象征。多數婦女在月經期無明顯不適,少數婦女在月經之前或行經初期,可伴有輕微的小腹隱痛,或腰部酸痛,或情緒不穩(wěn)定等表現,但不影響生活和工作,月經過后便消失,這是正常現象,不必處理。也有少數年輕女子,月經初潮3~6個月期間,月經不能正常來潮,或先或后,甚或停閉數月,若無其他全身癥狀者,待身體發(fā)育成熟后,自能恢復正常。在一般情況下,女性月經量及周期是比較恒定的,如果出現月經過頻、經量過多,情緒很不穩(wěn)定,或伴有其他癥狀等,提示有可能身體內分泌方面出了問題。
正常的月經是“如潮汐,每月一度”,若月經失于常度,則為月經失調。臨床主要以月經周期、經期、經色、經量的異常為特征,具體可分為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等。既可單一出現,也可互相并發(fā),如月經先期、經期延長可合并月經過多;月經過少可合并月經先期或月經先后不定期等,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臨床發(fā)病率為10%左右。若遷延治療或失治誤治,可致貧血、閉經、崩漏、不孕等,嚴重者可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因月經不調而求助中醫(yī)者較多,現將本人多年臨床治療體會簡述如下。
一、明確病位、病性,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精華之所在,發(fā)生月經不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原發(fā)病因,有繼發(fā)因素。原發(fā)病因中先天稟賦差異,后天脾胃功能失調、七情過激、肝郁氣滯、感受寒濕之邪均可使體內氣血紊亂,陰陽失調,沖任不固,月經失常。此外,繼發(fā)于醫(yī)源性損傷,如人工流產、藥物流產、宮腔操作不當損傷胞宮胞絡,或用藥失誤等均可影響沖任二脈的功能而致月經不調。由于疾病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所致,臨床必須依靠四診詳細收集資料,從精、氣、神、形、舌、脈中分清寒、熱、虛、實,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婦女以血為本,經、孕、產、乳以血為用,其病性以虛證為主,虛實夾雜較為多見。從臟腑功能而言,肝藏血而主疏泄,為女子之先天;腎藏精而為水火之臟,肝腎二臟精血相生,為沖任二脈所系;脾主運化,主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肝、脾、腎三臟在月經失調發(fā)病病機中占重要地位。此外,臨床還要注意到辨證與辨病的關系。如月經量多是以行經期血量增多為主癥,中醫(yī)通過辨證施治雖可很快見效,但難以預測、判斷其遠期效果,故必須結合辨病,分清月經過多是功能失調引起還是器質性改變所致,結合現代醫(yī)學的檢測手段,對功能性、無器質病變的月經量多,可用中藥或單方、驗方內服,也可結合針灸、心理疏導等方法,大多收到較好的療效;而因器質改變所致的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等,其治療時間較長,有的甚至短期難以取效,此時可中西醫(yī)療法并施,中西藥互補,必要時還要采用手術治療。臨床根據月經不調的病因、病情、病位、病性的不同可采用多種治療手段,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二、堅持整體觀念,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婦科與其他科的關系
因各種原因所致的月經失調,可因人的體質強弱、氣血虛實、寒熱偏頗而有各種表現,局部癥狀也不盡相同。如經血色淡為血虛,色紫或鮮為血熱,但同為虛癥,有脾虛、腎虛的不同,氣虛、血虛的差異;同為血熱,又有肝陰不足、郁久化熱和肝腎陰虛、虛火內擾的不同。經量的多少,也可因體質稟賦不同而異。如稟賦素盛,陽氣有余之婦,氣有余,便是火,熱迫血行,則其量必多;而稟賦素弱之人,氣虛血少,其經量亦少。又如月經先期為熱,后期為寒,若其人臟腑虧損,沖任不固,月經多先期而至,而患熱性病的患者,若血熱津傷,經脈干澀,陰血損耗,月經也會遲滯而行。有的患者全身癥狀有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白等虛象,而局部表現為月經過少、色暗夾塊,或小腹隱痛,此乃虛中夾實。也有月經量多,色紅夾塊,檢查為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者,日久也會出現頭暈、心悸氣短或五心煩熱、口干便結等癥狀,此乃實中有虛,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要顧護正氣。總之,月經不調臨證虛實夾雜,寒熱交錯,外加婦女七情隱曲,情緒多變,要求醫(yī)者明目詳查。而且同一種病證,還可向另一種病證轉化。如月經量少可向閉經轉化,月經過多可向經期延長、崩漏轉化,轉化的病證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或僅是病情程度和階段不同而已。此外,婦科病與其他科疾病之間還有著密切關系,在發(fā)病機制上還有新病與舊病之分。如月經后期量少的患者,除表現為經期錯后,量少色淡外,還兼有胃脘隱痛,反酸呃逆,大便溏稀,此時僅著眼于補氣補血是不夠的,因脾胃虛弱,虛不受補,補血之劑有滯脾礙胃之弊。治之首先要調理脾胃,使胃能受納,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方能使沖任調和,月事復常。故臨床雖有內、外、婦、兒科之分,但既患婦科月經不調,又兼有內科疾患者并不少見。由于人體是一個整體,臟腑、氣血、經絡不可分割。對月經病的辨證,要遵循中醫(yī)基礎理論,透過現象看本質,整體、全面地辨證,既著眼于婦科,又不限于婦科,才能抓住關鍵,取得最佳療效。不可簡單將月經不調分為幾種類型,對號入座,或單用某種中成藥治某病,如此則收不到好的療效。
三、調經要以肝脾腎為本,治經要治血,治血不忘瘀
調經二字蘊含著“疏解、調養(yǎng)”之意,女性生理有“有余于氣,不足于血”的特點,在調經治血的同時,要注重肝、脾、腎及沖任二脈的調節(jié)。由于肝藏血而主疏泄,體陰而用陽,肝陰易虧,肝陽易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與否,與月經的期、量密切相關。又肝為女子之先天,女子善懷,易虛易郁,勢必影響肝的疏泄調達,故疏解調經的重點在于治肝。治肝之法,要結合肝的特點,疏中有養(yǎng),養(yǎng)中有疏,代表方如逍遙散、一貫煎等。腎藏精而為陰陽之根,水火之臟,精血相生,肝腎同源,其病變有陰虛、陽虛的不同,治療上有滋養(yǎng)和溫補之異。在選方用藥上,要注意補陰配陽,補陽配陰,代表方為左歸丸、右歸丸等。脾居中州而主運化,上輸心肺,下達肝腎,外灌四旁,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tǒng)血,以升為健。治療上應著重益氣升陽,代表方為補中益氣湯。由于血液是月經的主要組成部分,故經病即血病,治經要治血。而血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而不行,溫則消而去之,治療上要從血分的寒熱虛實來考慮,防虛、防瘀。如血熱所致的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舌紅苔黃脈數者,治用清熱涼血之法,代表方為芩連四物湯;如月經后期,量少、色淡,舌淡脈沉細者,則用溫宮行血之法,代表方如艾附暖宮丸;因七情過極,肝郁氣滯,經行前后乳脹,月經前后不一,量或多或少者,治擬疏肝行氣導滯法,代表方為柴胡疏肝散等。但要注意,在運用上述各法時要考慮到血性本溫,遇寒則凝的特點,若在治療中用藥不當,易留瘀為患。如血熱宜清,應在清熱涼血的方劑中選用少量當歸、川芎以行血;血虛宜補,宜在補血的方劑中酌加三七、丹參以補中有化瘀;血實宜攻宜破,又應根據熱結和寒凝的不同,選用涼開和溫開之劑,如桃仁承氣湯清熱化瘀,少腹逐瘀湯溫化瘀積等;肝郁氣滯血瘀者,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湯;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的患者,因出血過多需要止血,要選用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之品,如蒲黃炭、山楂炭、三七、茜草,及云南白藥等。總之,中醫(yī)治療旨在使血氣陰陽平衡,沖任調和,臟腑功能正常,如此月經自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