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動化焦慮癥:科技與職場的未來(《經濟學人》選輯)
- 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
- 2703字
- 2020-01-10 15:23:07
第一章 暢想科技的未來
1 聊天機器人,下一前沿
應用市場日趨飽和,基于文本的聊天機器人市場蓄勢待發
“作為開發人員,你花了兩周時間編寫了一個美妙的應用。你的夢想是什么?是讓這個應用呈現在每一個iPhone用戶面前。”那是八年前蘋果公司當時的老板喬布斯在推出智能手機應用商店時的一席話。起初并沒有多少人留意,但史上增長速度數一數二的軟件市場自此開啟。從那時起,超過一千億個應用被用戶下載,為開發者帶來400億美元收入,還有數十億美元的訂閱費及其他費用。
4月12日在舊金山召開的發布會上,預計Facebook的老板扎克伯格將會發表類似的宣言。他可能會推出一個“聊天機器人”的網上商店及相關編程工具。這些基于文本的服務能讓用戶通過發送短訊來查看新聞、安排會議、訂餐或是訂購機票。聊天機器人通常由人工智能支持(因而名為“機器人”),但也可能依賴人類操作。許多科技業人士希望Facebook的發布會能開啟又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且高速增長的軟件經濟。聊天機器人會取代應用,成為人們的新寵嗎?
時機似乎是對的,因為智能手機軟件在不斷變化。下載數量仍在增長,但應用經濟顯然已趨于成熟。“獨立開發者希望在應用商店開創一番事業的夢想已經終結。”咨詢公司Activate表示。最成功的二十家軟件開發公司在蘋果應用商店搶占了近一半的收入。開發及推廣應用的成本越來越高。同時,用戶的熱情也在消減,他們覺得應用的下載和切換使用都是麻煩事。在所有下載的應用中,有四分之一在使用一次后就被扔在一邊。

只有即時通訊應用逆勢上揚。超過25億人安裝了至少一款通訊應用,其中Facebook Messenger和同屬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領先群雄(見圖表)。Activate表示,在幾年內,即時通訊的用戶將達到36億,約為全球人口的一半。許多青少年如今更多是利用智能手機發送即時消息,而非瀏覽社交網絡。WhatsApp用戶每周使用該服務的時間平均接近200分鐘。
聊天機器人“代言”
隨著基于人工智能的服務不斷發展,開發技術與真人對話成為必要。聊天機器人是選擇之一。在3月30日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微軟展示了幾個產品原型。但人們要能信賴此類服務,尚需一段時間。幾天前,微軟一款模擬千禧一代的聊天機器人“Tay”從推特用戶那里學來種族歧視言論,開始口出狂言,不得不回爐再造。
隨著各個方面的發展,一個新的軟件生態系統開始顯現。自互聯網時代之初,各種基于文本的服務便一直存在,但聊天機器人經濟的誕生則是在去年六月,擁有超過一億用戶的俄羅斯通訊應用“Telegram”推出了一個聊天機器人平臺及一家“聊天機器人商店”。如今店內有數以千計的軟件機器人可供選擇,比如可以提醒媒體新聞、推送足球視頻或色情影片。
現在已經有數十家相關創業公司。有一些提供工具:Chatfuel是基于網頁的產品,供用戶為Telegram開發聊天機器人。另一些則提供專業化服務:Digit幫助用戶處理銀行賬戶,尋找省錢辦法;Pana是一家網絡旅行社,接收文字信息后轉為訂單。MeeKan則為流行的企業通信軟件Slack(現時估值接近40億美元)的用戶安排會議。
再就是希望成為其他服務基礎的公司。Assist的目標是成為相當于谷歌搜索框的聊天機器人搜索工具。另一家公司Operator則希望成為聊天機器人商務領域的亞馬遜:例如購物者要買某一款運動鞋時,其系統可以聯系附近商店的銷售人員或讓系統自己的“專家”來處理訂單。Operator的老板羅賓·陳(Robin Chan)提到,更多買家能吸引更多商家,進而又吸引更多買家,形成良性循環。應用經濟在蘋果及谷歌相繼大力推動后才迅速成長起來。聊天機器人經濟也需要行業先鋒,微軟和Facebook看來熱衷于擔當這一角色。大部分智能手機運行的不是蘋果便是谷歌的操作系統。相比之下,聊天機器人市場則是一塊處女地。微軟在其發布會上也推出了用以創建智能新服務的工具。據估計,Facebook將向各類聊天機器人開放其通訊平臺(用戶已經可以與一些聊天機器人對話,包括模仿《布偶家族》中的豬小姐的一款虛擬機器人),并推出網上商店,展示這些聊天機器人。
市場調查公司VisionMobile的邁克爾·瓦庫連科(Michael Vakulenko)認為,鑒于應用的弊端,聊天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應該很大。跟網頁很像的是,這些機器人位于服務器中,而非用戶設備上,從而更容易創建和更新。對于餐館及商店這類不愿自行開發應用的商家而言,這可能極具吸引力。
用戶會發現,聊天機器人使用起來更順暢,因此又得名“隱形應用”。只需幾秒就能安裝完畢;在機器人之間的切換無須點擊另一應用圖標;而且相比和銀行或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員打交道,跟機器人對話或許更有意思。
然而,誰也不能保證聊天機器人經濟會像應用經濟那樣大獲成功,據智囊機構“進步政策研究所”(Progressive Policy Institute)的數據,應用經濟單單在歐美就創造了330萬個職位。在開發者的眼中,聊天機器人經濟不具備明顯吸引力:假如聊天機器人變得更易開發,競爭便會加劇。而且,服務選擇及互動方式之多,可能會讓消費者再次感到無所適從。另外,基于文本的界面很難設計得好。MeeKan公司推出為Slack打造的第一版聊天機器人后,其聯合創始人馬蒂·馬里安斯基(Matty Mariansky)驚訝地發現用戶會以眾多不同的方式與其機器人溝通。之后,他請來專人撰寫腳本,針對一個會議請求就構思出2000多句話來應對。
通訊應用大行其道表明人們將樂于和機器人對話。但未來發展主要寄望于“殺手級聊天機器人”的出現,即以聊天機器人的形式發揮出最佳效用的超級流行服務。“馬賽克風投”(Mosaic Ventures)的托比·科貝爾(Toby Coppel)認為醫療市場潛力巨大。聊天機器人可以診斷日常疾病,將棘手病癥轉交醫生處理。另一家通訊應用Kik的“聊天機器人商店”在4月5日上線,其創始人特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估計“即時互動”將成為主流。他認為企業將不但擁有電話號碼及網頁,還必備聊天機器人。餐館可以通過即時信息接收訂單,中國的一些餐廳已經在這么做了。
和應用一樣,聊天機器人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確立地位。而這又取決于提供商能否很好地管理平臺。Telegram給予開發者充分的自由,幾乎是隨心所欲(雖然已經關閉了與伊斯蘭國組織相關的聊天頻道)。微軟已承諾盡量開放。而Facebook則因劣跡斑斑而不獲開發人員和投資者的信任:過去,Facebook對其網站應用的開發者設下諸多限制。
還是總有一款應用能搞定
微軟和Facebook等公司也須與在即時通訊和機器人技術上落后的蘋果和谷歌交鋒。這兩家公司可以努力趕超,比如以其廣泛使用的支付系統吸引開發者。它們也可以做全新的嘗試,另一家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說道。一種可能是讓聊天機器人出現在智能手機的通知欄上。

應用終結者
不過,套用蘋果公司的標志性口號(“There'san app for that”,即“總有一款應用能搞定”,表示一切任務總有應用能完成),“總有一個機器人能搞定”的情況將很快出現。但聊天機器人不像科幻電視劇《神秘博士》(Dr Who)里的戴立克機器人(如圖),它們不會試圖占領地球。它們將樂于與網站、應用和其他未來發明共存于人們的智能手機上。移動世界將變化不休,但永遠是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