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 蘇勇軍
- 8972字
- 2020-06-05 17:28:09
第一節 浙江海洋旅游資源概況
依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旅游資源共有8主類31亞類155個基本類型,其中自然旅游資源共有4主類17亞類71個基本類型;人文旅游資源共有4主類14亞類84個基本類型。根據此標準進行的全省旅游資源普查結果,浙江沿海7市的旅游資源單體總數達13545個(不含未獲等級的資源單體,下同),占全省旅游資源單體總量的3/4。其中,沿海36個縣(市、區)擁有各類旅游資源單體7332個,36個縣(市、區)中直接臨海的262個鄉鎮(街道)擁有各類旅游資源單體3573個(見表2-1)。從資源等級看,36個縣(市、區)擁有五級單體91個,四級單體252個,三級單體1152個,優良級單體數量占單體總量的20.39%。其中,262個直接臨海的鄉鎮(街道)擁有五級單體51個、四級單體135個、三級單體572個,優良級單體數量占單體總量的21.2%。在8個主類中,建筑與設施類資源最豐富,單體數量3868個;地文景觀類資源次之,單體數量1496個;水域風光類資源居第三位,單體數量471個。其他主類按單體數量排序依次為:人文活動類389個、遺址遺跡類385個、生物景觀類365個、旅游商品類321個、天象與氣候景觀類37個。
表2-1 浙江省濱海地區旅游資源類型結構 (單位:個)

資料來源:根據《2003年浙江省旅游資源普查資料》及實地調研整理統計
從整體上看,浙江具有豐富的海洋旅游資源,兼有自然和人文、海域和陸域、古代和現代等多種類型,匯集山、海、崖、島、礁等多種自然景觀和成千上萬種海洋生物,涵蓋了旅游資源國家標準中8個主類,沿海36個縣(市、區)擁有全省唯一的世界地質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9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2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個國家森林公園。全省濱海地市有國家5A級景區11個、4A級景區96個(見表2-2)。浙江沿海地區的旅游資源不僅數量大,類型多,而且區域分布又明顯地集中在杭州、紹興、寧波、溫州等大中城市或附近一帶,組成了杭、紹、甬人文自然綜合旅游資源帶、浙南沿海旅游資源區和舟山海島旅游資源區,在省內乃至全國的旅游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表2-2 浙江省濱海城市國家A級景區(點)統計 (單位:個)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一、浙江海洋旅游資源
(一)自然旅游資源
浙江海域在地質構造上屬于東海構造單元,是大陸邊緣坳陷和環西太平洋新生代溝、弧、盆構造體系的組成部分。浙江海岸帶地跨揚子準地臺及華南褶皺系
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以基巖港灣海岸為基本特色。浙江北部海岸處于長江三角洲平原南緣,南部則為浙東、浙南火山巖低山丘陵,海岸地表復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類型齊全,類型包括淤泥質海岸、基巖型海岸和砂質海岸三種類型,各岸灘類型交錯分布。浙江海域海底地貌以濱岸地貌類型為主,所在的東海陸架是世界上最寬的陸架之一,內陸架為全新世以來形成的現代濱岸地貌及沙波地貌,外陸架則為晚更新世的濱岸地貌及古河谷、湖沼地貌的遺跡。長江和入海河流帶來的陸源物質是浙江海域物質的主要來源,海域泥沙含量分布特點是越接近大陸,含沙量越高,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底層含沙量高于表層,島嶼周圍的含沙量高于其鄰近海域。
浙江海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沿海大風的季風特征明顯,具有四季分明、年溫適中,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熱量充裕的氣候特點,但四季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的襲擊,如臺風、強冷空氣、干旱、冰雹等。浙江赤潮災害發生的時間為每年的4月至7月,赤潮發生的主要區域集中在嵊泗—嵊山海域、舟山中街山至浪崗山、臺州外側海域等。海域溫度呈現冬季表層水溫等溫線密集和冷暖水舌清晰,夏季整個東海表層溫度分布極為均勻的特征。與國內外其他濱海旅游城市相比,浙江沿海城市的主城區普遍距離海域較遠,海洋旅游的環境氛圍明顯不足。全省沿海處于臺風較多地區,海水水質條件有限,岸線多為泥質灘涂,缺少大規模的連綿沙灘;用于工業化發展的港口眾多,旅游用海環境較為復雜。
總的來說,浙江濱海地區的海洋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其傳統濱海旅游的三大要素(陽光、沙灘、海水)與國際一流濱海度假地相比皆有一定差距。
(二)人文旅游資源
浙江濱海地區普遍具有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文化、豐富厚重的海洋漁業文化、影響廣泛的海運文化及獨一無二的海洋軍事文化。鑒于人文旅游資源在單體上數量過多,在此不一一贅述,僅對這些旅游資源單體所歸屬的人文旅游資源大類進行簡要論述。
1.豐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浙江沿海先民在數千年的海洋生產、生活中,與海為伴、靠海為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形成了他們特有的生活觀念和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海洋民俗,有神秘的船飾文化、別具一格的服飾文化、奇特的婚嫁禮俗,以及廟會、鑼鼓、燈會等習俗,可以說浙江沿海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有獨特的習俗,如象山的海船裝飾具有當地漁民特有的習俗符號。據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象山就有先民漁獵棲息,出現船只之后,船飾習俗也隨之產生。漁民對船的裝飾,從外表的船頭、船眼、船旗、船舷、船桅、船尾,到內部的船艙、神龕、駕駛臺、淡水艙各個零件、各個部位,無所不包,如何油漆,漆的顏色如何搭配都十分講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經過漆飾后的漁船就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實物畫作。象山捕魚人尊漁船為“木龍”。從前人們認為海洋為龍王所主宰,認為魚蝦服龍,木龍可保年年有魚,歲歲豐收;亦寄托漁民駕龍闖海,乘風破浪,四海平安之愿望。船飾是千百年來歷代漁民用血汗和智慧創造的,充分體現了漁民在與大海搏斗時的美好愿望,表達了漁民樸素的思想感情和健康活潑的審美情趣,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嵊泗的漁民服飾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它的風格形成與海島特殊的勞動生產條件及社會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漁民服飾,一般可分為生產服飾、生產生活共用服飾兩大類,以及鞋襪、服裝鑲嵌、掛件、圖案等幾類。除此之外,臺州有兩個主要由南遷部落形成的獨特的語言文化飛地,分別是玉環坎門鎮和溫嶺石塘鎮,坎門混居著溫州籍人,石塘箬山半島居住的則都是講閩南語的閩籍人。溫嶺石塘“大奏鼓”是漁民的狂歡節,也是我國現今僅存的漁村傳統舞蹈,源自閩南,但在其發源地已絕跡。每年的七夕,箬山半島的小孩還要過“小人節”,這是漁區特有的“兒童節”。
2.源遠流長的海洋宗教信仰文化
浙江海洋宗教信仰文化內涵豐厚,宗教文化既包括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又包括外來的佛教、基督教文化等,而海洋信仰文化則包括媽祖信仰、海神信仰、漁師信俗等。以這些文化內容為主題,海洋宗教信仰場所遍布浙江沿海的每個角落,場所內容有寺廟、祠堂、祭祀活動場所等,如普陀山的觀音道場,磨心山上的慈云庵、定海的普慈寺與祖印寺、鄞州的它山廟、象山的鎮潮廟等。有關海洋的民間信仰中影響最廣的莫如媽祖。媽祖閣、天妃宮、天后宮等媽祖信仰場所散布在寧波、臺州、溫州等地各沿海鄉鎮。
佛教文化是浙江沿海極具特色的文化形態之一,各種佛教建筑星羅棋布。寧波有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的七塔寺,江南地區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建筑保國寺,建自晉朝的日本曹洞宗祖庭天童寺,國內唯一以“阿育王”命名、擁有國內唯一的阿育王舍利塔、和天童寺同為南宋“五山十剎”之一的阿育王寺等著名寺廟。而臺州天臺的國清寺是日本天臺宗的祖庭。天臺宗是最早的中國佛教宗派,唐朝時最澄大師帶著弟子隨著日本遣唐使的使船入唐,先來到臨海,再上天臺專門求學,天臺宗的佛學思想在最澄大師的弘揚下遠渡重洋,影響力涉及日本、朝鮮、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3.豐富厚重的海洋漁業文化
作為浙江濱海地區及島嶼文化的本源,海洋漁業文化源遠流長。《莊子》中記載有“任公子以五十牛為餌,站在會稽山上,垂釣東海,一年后得大魚,東南數省食之不盡”的故事。雖充滿莊子一貫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亦可見彼時浙江東海海域的漁事活動已進入這位思想家的視野并引發深刻的人生思考,說明在先秦時期,浙江的海漁文化已有一定規模。浙江海洋漁業文化歷史悠久、類型豐富、形態多樣,文化生態完好,是中國海洋漁業文化的典型代表,包括生產文化(造船、織網、漁具制作等)、社會文化(開漁節、漁民宅居、漁民飲食、漁業商貿等)、觀念文化(媽祖巡游、祭海儀式及其他民間俗信等)、組織文化(行業組織、漁村組織、家庭制度)和其他文化(漁諺、漁歌、漁曲、漁戲、漁鼓、漁燈等)。
舟山漁場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共有魚類365種,其中暖水性魚類占49.3%,暖溫性魚類占47.5%,冷溫性魚類占3.2%。蝦類60種;蟹類11種;海棲哺乳動物20余種;貝類134種;海藻類154種。
漁業至今仍是浙江濱海地區部分群眾和絕大部分海島居民的支柱產業,是眾多沿海居民生產、生活的主要形式。漁業文化更是以現代節慶的形式得到了展示和強化,諸如中國(象山)開漁節、象山海釣節、洞頭漁家樂民俗風情節、三門灣青蟹節等。
4.影響廣泛的海運文化
浙江在歷史上具有影響非常廣泛和深遠的海運文化,即便是海禁時期,浙江沿海地區的海運業也沒有停止過。浙江是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的重要參與者。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在隋唐時期,此海上航線主要以運輸絲綢為主。海上絲綢之路可分為東海絲綢之路與南海絲綢之路。東海絲綢之路以山東半島為起點,到達朝鮮和日本;南海絲綢之路主要以廣州、泉州、寧波等為起點,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等。唐代的寧波,是中、日、韓三國的樞紐港口之一,宋元時期始設市舶司,成為中國通往日本、高麗的特定港,同時也始通東南亞諸國。清朝時期,浙海關與粵海關、江海關、閩海關并稱為中國四大海關。現有的明州市舶司簽發的文憑、明宣宗手諭、內裝香料的玻璃瓶等歷史文物,成為浙江海上絲綢之路悠久歷史的重要例證。
5.獨特的海洋軍事文化
海洋軍事文化與海防遺跡在浙江是較為廣泛和典型的存在。過去,浙江沿海經歷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艱苦歲月,留下了英勇抗爭的悲壯傳奇和豐富多彩的海防遺跡。根據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編纂的《兩浙海防類考續編》,浙江沿海衛所北起乍浦、南至蒲門,設置有衛處、所處。這些沿海衛、所,以浙江北部地區布置較疏,浙中、浙南布置較密。
臺州在浙江海洋軍事史中具有較為典型的意義。漢始元二年(前85年),臺州始設回浦縣于章安,作為浙東南的重要軍港,并成為中央政府借以控制甌、閩兩越的軍事重鎮。建興八年(230年),東吳派大將衛溫與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從章安出海經營夷洲(今臺灣),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經營臺灣,意義非常重大。第一個反元的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在臨海的龍固山設立了天壇,雄震東南。明抗倭名將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并修繕臨海城墻,留下了桃渚古城等抗倭歷史蹤跡。而三門蛇蟠島曾經是江浙海盜的主要巢穴,見證了海盜的崛起與沒落。1955年的1月,在臺州打響了國共兩黨最后一場正面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協同作戰,一舉奪取了一江山島登陸戰的勝利。
二、浙江海島旅游資源
浙江省海島陸域面積1751.31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域面積的0.18%。海島多為丘陵山地,離海岸越遠,山體高度越低,總面積約為1255.6平方千米,占海島面積的64.7%;在山麓谷地和較大海島邊緣,由于水動力作用及人類圍墾,散布有小片平原,總面積約為684.8平方千米,占35.3%。全省海島總量雖多,但大部分海島體量很小,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有2878個,但陸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僅26個,而小于0.1平方千米的海島多達2641個,這意味著能夠有足夠的土地資源進行較大規模旅游開發的島嶼數量并不是非常多。海島分布相對集中,約有3/4海島呈列島或群島形態分布,較大海島與大陸海岸線的距離也大多在10千米之內,從地理區位而言,旅游開發條件較為優越。
從行政區劃上看,浙江的海島分別隸屬于舟山、臺州、寧波、溫州和嘉興五市,其擁有的海島面積分別為1256.70平方千米、271.5平方千米、254.07平方千米、157.4平方千米和0.70平方千米(見表2-3)。
表2-3 浙江海島數量、面積及岸線長度

數據來源:浙江省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小組.浙江海島資源綜合調查與研究[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7.
海島數量、陸域面積和海岸線長度是評估海島旅游開發潛力最基礎的指標。全省的海島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十分顯著的地理集中性。舟山群島島嶼數量多,陸域面積大,海島岸線長,尤其是嵊泗縣、岱山縣和普陀區;臺州島嶼總數多于寧波和溫州,較為均衡地分散在六個縣市區,整體陸域面積小;寧波和溫州所轄海島陸域面積大,海岸線長,且分布集中在象山縣和洞頭區;嘉興所轄海島數量少,陸域面積和海岸線等均遠小于其他地市。總的來說,從海島最概要的地理屬性來看,浙江海島的較大規模的旅游開發大致集中在嵊泗縣、岱山縣、普陀區、象山縣和洞頭區等地,這與當前浙江海島旅游業發展的現狀也是大體吻合的。當然,海島旅游開發必須基于更為具體的旅游資源層面的考量。
浙江海島區域自然環境獨特,山、海、崖、島、礁等多種自然景觀與歷代人民留下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據初步統計,浙江省海島自然景區約有450處,合計面積188平方千米,占海島陸域面積的10.7%。其中成片的海蝕景觀60余處;適宜辟為海水浴場的沙(礫)灘48處,總長約33千米;其他自然景觀150余處。浙江海島旅游資源包括山岳、洞穴、海岸、港灣、沙灘、泥灘、海洋生物、森林植物、漁港、漁村、文物、古跡、文化、藝術及工程建筑等。下文從以海島地質地貌、水體、植被為主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以海洋歷史文化和民俗為主的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展開詳細論述。
(一)自然旅游資源
1.海島地貌景觀
從成因看,浙江沿海島嶼有99.9%為大陸島,即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后因地殼沉降或海平面抬升與大陸分離而形成。因此,這些島嶼的地質構造、巖性和地貌特征都與鄰近大陸類似。浙江海島地貌景觀大類有47處,占海島地質遺跡資源的74.6%,主要由豐富的火山巖、花崗巖等巖石地貌疊加海岸帶的侵蝕與堆積地貌構成,如普陀山、南麂列島等,主要為花崗巖石蛋地貌,被海岬、灣、洞、崖、柱、海灘等海積海蝕地貌圍繞,形成了多種奇石、山峰、巖灘、港灣、岬角等景觀,具有奇、險、秀、美的懸崖絕壁和千姿百態的造型地貌,是海島旅游資源的主體。歷史上,普陀山就因其優美的景觀而成為海上的佛教名山。近些年開發的嵊泗列島、桃花島、洞頭島和南麂島等已成為國家級或省級風景名勝區。普陀山島和南麂列島更是被《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選入中國最美十大海島名單。
這些地貌景觀主要分布于北部的舟山群島一帶,嵊泗、岱山和普陀共有31處,占66.0%,在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島嶼上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其中溫州8處,占17.0%,臺州和寧波較少,分別僅有5處和3處(見表2-4)。
表2-4 浙江海島地貌景觀

續表

數據來源:浙江沿海及海島綜合開發戰略研究(2010)
在海島地貌景觀中,沙灘作為傳統濱海旅游的核心要素(Sun, Sea, Sand, 3S)之一,對海島旅游開發尤為重要。然而浙江海島沙灘資源相對稀缺,海島沙礫質岸線長度不足73千米,僅占全省海島岸線總長的1.61%,主要分布于舟山群島。浙江省海島沙灘均為岬灣型沙灘,類型單一且規模不大,最長的基湖沙灘僅2.7千米,受季風影響,季節性變化顯著。旅游開發對沙灘的規模有一定要求,據調查統計,浙江海島上長度大于100米的沙灘僅有63處。
在沙灘數量上,結合表2-4,絕大部分分布在以嵊泗、岱山和普陀為主的舟山群島區域,其次是以洞頭為主的溫州地區,寧波和臺州地區能在空間體量上滿足旅游開發的沙灘資源非常匱乏。
研究人員對這63處浙江海島沙灘的資源稟賦進行了評價,評價體系中共20個因子,主要評價沙灘地貌與沉積物特征、資源吸引力、動力條件及安全性,依據因子性質和成因的不同,分三個亞類。評價結果顯示,朱家尖南沙沙灘、東沙沙灘、大沙里沙灘、千沙沙灘、里沙沙灘、漳州沙沙灘,桃花島塔灣金沙、鵓鴣門沙灘,六橫島外門沙沙灘,太平崗島連島沙壩,旦門山島旦門沙灘,南麂島南麂沙灘,泗礁山島基湖沙灘、南長途沙灘,衢山島雙龍沙灘,岱山島鹿欄晴沙,普陀山千步沙、百步沙、金沙和九虎虎沙在眾沙灘中較為優異。從中可以看出,資源稟賦較優的海島沙灘也具有十分顯著的地理集中性,以舟山的普陀區、嵊泗縣和岱山縣為主,在寧波和溫州偶有分布,整體而言,甬臺溫地區的海島沙灘資源稟賦較差。
2.海水和氣候資源
“3S”中的海水(Sea)和陽光(Sun)是浙江海島旅游資源的短板。
由于浙江海島多在近岸淺海區域,約有60%的海島分布在大陸岸線2千米的范圍內,約有90%島嶼分布在離岸5千米范圍內,且部分海島直接分布于大陸灘(涂)上。東海近海海域的海水泥沙含量高,海水渾濁,導致大部分浙江海島周圍的海水缺乏觀賞性,僅有嵊泗列島中的嵊山島、枸杞島,東極島等少數靠近公海的海島具有較高的海水質量。整體上浙江海島海水資源稟賦無法與我國南海群島媲美,更無法與世界級的海島度假地如地中海海島、加勒比海海島相比較。此外,浙江海島還面臨著水資源匱乏的困境。全省陸域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1280.7毫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519.5毫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06立方米/年,僅占浙江省大陸人均水資源量的27.4%。并且地表水資源在島嶼之間的分布也有著很大的不平衡性,加上分布人口密度的差異,海島地表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的差異更為明顯。海島淡水資源的不足是制約海島旅游大規模發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浙江海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象災害繁多。春季陰冷多雨,沿海和近海地區常出現大風天氣,平均氣溫13~18℃,由內陸地區向沿海及海島地區遞減;夏季氣候受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活動影響,海島地區常有臺風、暴雨等氣象災害;秋季氣溫冷暖變化較大,平均氣溫16~21℃;冬季晴冷少雨、空氣干燥,平均氣溫3~9℃。對于海島旅游而言,11月至次年3月氣溫太低,日照不足,不適宜進行旅游活動;4月至6月氣溫和日照適合觀光等戶外旅游活動,但是海水溫度仍然偏低,不適于水上活動;7月至10月氣溫、海水水溫較為合適,日照強度偏大,經常受臺風侵擾,臺風天氣時無法進行任何旅游活動。因此,浙江海島的氣候條件也極大地限制了其發展為一流海島度假地的可能,并造成了嚴重的旅游淡旺季問題。
3.海島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對海島的景觀、小氣候及旅游開發所需要的木材都十分重要。但是浙江海島森林覆蓋率偏低,僅為36.6%,其中天然林僅占10.6%,人工林占89.4%。林種以防護林和薪炭林為主,比內地貧乏單調,主要分布于海島縣和大型島嶼上,從北向南呈現單一化趨勢。并且海島森林資源分布不均衡,僅有臺州玉環大鹿島國家級森林公園、椒江大陳島省級森林公園和寧波象山南田島省級森林公園3處森林公園。
4.漁業資源
“食”是旅游產業六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海島旅游而言,漁業資源早已超越了食物作為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意義,成為美食旅游的核心。傳統的濱海旅游“3S”在今日已擴充為“4S”,其中新增的核心要素便是海鮮(Seafood)。浙江省海島多種水系相互交融,海域水質肥沃,餌料充足,為各種經濟魚類及其幼仔魚的育肥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食物。3000多個海島及難以計數的巖礁周圍的淺海海域和潮間帶,是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場所,繁育著大量的魚、蝦、貝、藻等海洋水產資源。據調查,浙江島嶼海域有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帶魚等魚類358種,中國毛蝦、細螯蝦等蝦類63種,三疣梭子蟹、鋸緣青蟹等蟹類46種,曼氏無針烏賊、針烏賊、長蛸等頭足類25種,潮間帶貝類則有泥蚶、牡蠣、青蛤、泥螺、縊蟶等231種,還有羊棲菜、滸苔、石花菜、紫菜、裙帶菜等多種大型海藻類植物。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基于此形成的一系列漁家樂、海釣活動等為旅游業提供了充足的旅游餐飲、旅游活動和旅游購物產品。
(二)人文旅游資源
浙江有居民的海島共188個,人口總數約為125萬,約占全省人口的3%。長期以來人口在這些海島的聚集,創造了悠久的海島人文歷史和豐富多樣的海島民俗文化,成為今日海島旅游開發中十分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
浙江海島有幾個較為重要的歷史坐標: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最東邊的東海之上,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形成了東海島嶼特有的祈福文化,有“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之說。關于沈家門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四日,八舟鳴金鼓,張旗幟,(從招寶山)以次解發……過虎頭山,行數十里,即至蛟門,大抵海中有山對峙,其間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謂之門。八舟歷松柏灣,抵蘆浦(今小蘆江河,通海,屬鎮海轄區)過夜,翌日,來到沈家門;至沈家門拋泊,其門與蛟門相類,而四山環擁,對開兩門,其勢連亙,尚屬昌國縣,其上漁人樵客叢居十數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東海島嶼孕育了世界三大漁港之一——沈家門漁港,從而開啟了東海島嶼文化乃至中國海洋文化所蘊含的海漁文化。嘉靖年間,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六橫島中間的雙嶼港,成為亞洲最大的自由貿易港,被日本學者藤田豐八稱為“實為十六世紀之上海”,港航文化在東海島嶼發揚光大。
相應的,浙江海島發展出了三大文化特色:①海上祈福文化。中國民間長期流傳著“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的諺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東海文化一直是中國福文化的象征,尤以普陀的觀音信仰和祈福活動為經典形式。時至今日,普陀山依然是我國最重要且唯一的海島佛教圣地,吸引了無數香客和旅游者。②港航文化。東海民眾擅長打造舟楫、仰觀天象、俯察洋流、審視風向、摸索航道、訓練技能,從徐福、鑒真東渡,到鄭和下西洋;從海上絲綢之路到世界三大漁港之一的沈家門,對海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直接影響著東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的形成。明州(今寧波)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十分重要,眾多島嶼也一直與海上絲綢之路息息相關,供往來船隊候潮聽風、提供補給、停錨避險。而浙江海島今日繁忙的港口物流業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現代形態。③海漁文化。作為浙江島嶼文化的本源,海漁源遠流長。此外,浙江海島還有重要的石文化。由于海島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的獨特性,石材歷來是海島建筑最主要的材料,形成了浙東沿海地區的石文化,并留下了諸多采石遺址景觀,其中最主要的兩處采石遺址分布在三門蛇蟠島(國家級)和岱山雙合島(省級)。石礦遺址規模巨大,采石技術和工藝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采石地層巖性為下白堊統流紋質角礫凝灰巖或凝灰巖,以開采板材和條石為主,持續千百年的采石活動留下了規模巨大、形態各異的空間造型,是海島地區重要的地學旅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