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綜合研究
- 蘇勇軍
- 5081字
- 2020-06-05 17:28:09
第三節 浙江海洋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途徑
一、空間格局優化:一核兩翼
當前浙江海洋旅游資源的總體格局并未充分吻合旅游資源分布的空間格局,較多地區尚未充分有效地利用海洋旅游資源。本書認為應在各地海洋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和潛力評估基礎上,結合《浙江省旅游發展規劃(2008—2020)》和《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對浙江海洋旅游資源的利用進行空間格局上的優化,形成“一核兩翼”的發展格局。
(一)核心
本書認為,舟山目前是浙江海洋旅游的中心區,寧波是次中心區,但寧波和舟山在歷史上和區位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兩者的海洋旅游資源又各有所長,有良好的資源互補條件,應該在海洋旅游發展上加強合作,打造浙江海洋旅游的核心。這一核心應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海洋海島旅游資源的優勢,以寧波國際化旅游目的地建設和都市旅游產品開發為核心,通過陸島聯動,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集度假、休閑、娛樂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度假地,通過郵輪靠泊港或母港等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穩健發展郵輪度假和海島度假等高端度假旅游產品;通過生態環境的修復、岸線和海島資源的劃定保護,引導發展游艇、帆船、海釣、潛水等海洋休閑運動旅游及其相關服務業態;以普陀山為核心開發宗教圣地,推出修身養性旅游產品,以特色城鎮為依托開發漁家風情休閑度假旅游,以海島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基礎發展海洋生態旅游;同時,發揮網絡運作優勢,不斷推出特色旅游產品,創新提升旅游節慶活動。就近岸海域和海域利用而言,該核心區由寧波的鎮海區、北侖區及象山縣東部,舟山的定海區和普陀區所在近岸海域組成,主要為港口物流、臨港工業、濱海旅游等基本功能,同時發展海洋漁業;岱山—嵊泗海域,包括嵊泗海域和岱山海域,主要為海洋漁業、濱海旅游和港口物流等基本功能;象山港海域主要為海洋漁業和海洋旅游等基本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臨港產業功能。
(二)南翼
溫州作為當前浙江海洋旅游的另一個次中心,應帶動臺州的海洋旅游一起發展,共同打造浙江海洋旅游的南翼。依托海陸并舉的資源環境優勢,充分利用溫臺兩市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市場知名度和體制優勢,承接杭州灣大橋建成后以上海為核心的滬杭甬旅游圈的輻射帶動和功能釋放,加強資源整合與區域協作,在發展國內旅游基礎上,積極開拓入境旅游市場,形成以海韻風情、商務休閑為特色,兼具觀光、休閑度假、會展功能的濱海旅游區。加快海陸空立體化旅游交通體系建設,提高區域的可進入性;著力打造文化、商務、生態、海洋海島四大系列旅游精品,建設國際豪華郵輪母港;以山海觀光游覽為最佳展示點,以專項旅游為主要賣點,以休閑度假旅游、商務會展旅游為重要效益點,打造臺州特色旅游目的地;整體打造雁蕩山—楠溪江景區型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差異化發展海濱休閑度假旅游,引導海洋生態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海上體育競技、海島主題度假、游艇等專項旅游產品有序發展。就該區塊的海域功能定位來看,三門灣海域主要為濱海旅游、濕地保護和生態型臨港工業等基本功能。臺州灣海域包括臨海、椒江、路橋、溫嶺、玉環東部海域,主要為臨港工業、港口運輸等基本功能,兼具工業與城鎮建設、海洋漁業和海洋旅游等功能。樂清灣海域主要為濕地保護、濱海旅游、臨港工業等基本功能,兼具海洋漁業和港口航運等功能。甌江口及洞頭列島海域包括龍灣、洞頭海域及樂清南部海域,主要為港口運輸、臨港工業、濱海旅游等基本功能,兼具工業與城鎮建設和海洋漁業等功能。南麂、北麂列島海域主要為生態保護、濱海旅游等基本功能,適度開發海洋旅游,加強保護海島獨特地貌。
(三)北翼
從浙江海洋旅游資源分布、利用現狀和利用潛力的空間格局來看,浙北的杭州灣海域可打造成為浙江海洋旅游的北翼。該區塊包括嘉興海域和余姚、慈溪海域。主要為濱海旅游、濕地保護、臨港工業等基本功能,兼具海洋漁業等功能。這一地區應充分利用該板塊接軌上海、杭州的區位優勢,以質量效益型增長為目標,構建環境友好、綠色高效的旅游產品體系,大力發展以城鎮、濱海、濱湖和山地為依托的都市休閑、鄉村休閑、商務會展、生態休閑、文化休閑、海洋海島休閑、體育娛樂等旅游產品,重點培育和發展高端休閑度假和娛樂旅游產品,引領國內旅游消費新時尚,并盡可能加大入境旅游市場的拓展力度。
二、海洋旅游產品優化
(一)海洋旅游產品存在的問題
1.海洋旅游產品結構不盡合理
從產品形態來看,由于長期以來一直偏重于接待團體觀光旅游,尚未形成以觀光為主,以文化、體育、教育、娛樂、民俗、探險、度假、會議等為特色的大眾旅游與專項旅游相結合的立體型產品格局。浙江目前的海洋旅游產品除了傳統的觀光旅游產品,主要有休閑度假產品、宗教文化產品、海洋節事產品、海島影視產品等,對創造性海洋旅游產品和延伸性產品的開發有些薄弱,已有產品的文化性和體驗性深度不夠,導致游客容時量小、產品附加值低的弊端;從產品層次來看,海洋旅游產品開發大多處于基本消費層次,還遠未達到提高層次和專門層次。這種產品結構上的不合理嚴重制約了順應國際旅游潮流的步伐。
2.海洋旅游產品的地域特色不鮮明
根據海洋旅游資源所屬區域自身特點,只有在對當地文化內涵深入挖掘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特色鮮明的高層次海洋旅游產品。浙江海洋文化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目前幾個沿海旅游區文化導向和文化主題定位不鮮明,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旅游硬件設施還是軟件服務,都沒能很好地貼近海洋文化,做到游海覽海、說海講海、吃海玩海、用海愛海、海字當頭。在對海洋文化外化過程中,往往刻意地模仿、移植、附會、堆砌、拼盤、復古,進行類似主題公園式的開發,一味追求大投入,卻忽視了整體協調性、時效性、審美性的開發原則,背離了度假旅游者對海洋旅游既現代又質樸、既浪漫又親和的文化環境的需求。
3.旅游產品開發沒有與海洋腹地很好地結合
普陀、朱家尖、嵊泗、岱山、洞頭、桃花島、南麂列島都屬浙江省內開發較早、較為成熟的海洋旅游產品,但是基本上停留在本島旅游或島島相連的層面,尚沒有形成與區域內外陸域城鎮和相關產品的組合局面。這一方面導致游客旅游消費的成本—收益比不合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促銷成本,削弱了促銷效果。
(二)浙江海洋旅游產品優化途徑
隨著旅游產品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場的逐步成熟,浙江海洋旅游產品優化應該抓住以下幾點。
1.多元化發展
海洋旅游產品功能的多元化,即觀光、休閑與度假、康體、娛樂、療養等功能的有機結合。從自身發展看,海洋旅游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治病療養階段、療養游樂階段、游樂度假階段,康體、娛樂等功能越來越成為現代旅游消費者的需求。
旅游產品類型的多樣化,即從傳統的陽光、沙灘、海水等單一產品逐步擴展出高爾夫、滑水、摩托艇、海底觀光等項目,形成濱海、海面、空中、海底立體式的海洋度假旅游產品系列。
2.生態化發展
擺脫城市生活的負效應,回歸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洋度假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動機之一。同時,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引入也是促進海洋旅游生態化發展的一大動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是海洋旅游乃至整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根基。環境、設施、服務將被視為海洋旅游產品整體框架的一部分,海洋旅游產品的生態含量也將越來越高。
3.休閑化發展
美國未來學家甘赫曼將人類社會發展的第四次浪潮預言為“休閑時代”,隨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休閑體驗已成為旅游者消費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洋旅游所具有的良好環境、豐富內容又能為游客休閑提供特殊的經歷與體驗。為適應這一市場需求,在未來的浙江海洋旅游發展中旅游產品的休閑性功能將不斷增強,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賜的同時還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藝術等休閑樂趣,這將大大延長游客的平均逗留時間并提高重游率。
4.創新化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隨著市場成熟化程度的逐漸提高,新的需求特征逐步凸現,海洋旅游要尋求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及時的創新與調整,以實現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浙江海洋旅游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規劃開發、經營模式、產品設計、營銷管理等方面。
三、浙江海洋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對策
浙江海洋旅游業應該大有作為,也完全可以大有作為,關鍵是主動順應世界海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學習借鑒世界級海洋旅游目的地的有益經驗,把握好以下幾大環節,以實現海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實施海陸聯動,借勢發展
海洋經濟是一種陸海聯動的經濟,海洋旅游的發展和布局必須實現陸海聯動。海上旅游和沿海陸域旅游必須進行資源整合,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整合、旅游功能和環境建設的整合等。
在海陸聯動方面浙江已有諸多探索。如以舟山本島為依托,以普陀山、朱家尖、沈家門“金三角”為核心,成功打造了以“海山佛國、海島風光、海港漁都”為特色的舟山海洋旅游基地。以嵊泗列島為主體,加上部分岱山島嶼,建成了以海上運動、度假休閑、現代化大海港為特色的浙東北海上旅游板塊;以嘉興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建成了以歷史文化和海濱浴場為特色的浙北岸旅游板塊;以寧波松蘭山和韭山列島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建成了以海上垂釣和生態旅游為特色的浙東海旅游板塊;另外還有以臺州大陳島為核心的浙中海上旅游板塊和以溫州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洞頭列島為主體的浙南海上旅游板塊。
浙江海洋旅游未來的發展應以濱海城市為龍頭,有序推進海洋旅游接待服務設施建設、交通設施建設、旅游區點建設,逐步實現海陸旅游的規劃共繪、設施共建、市場共拓、服務共享、品牌共創;進一步構建海洋旅游“點、線、面”的組合,點即島嶼,線即海岸線,面即海洋旅游整合面。只有“島+海岸線+沿海面”三位一體,才能打造更為廣闊而清晰的海洋旅游藍圖。在點上,必須有選擇性地打造海島旅游地,突出重點和特色,如舟山普陀島、桃花島、東極島,臺州三門灣蛇蟠島、大陳島和大鹿島,溫州平陽南麂島等周邊核心島嶼,挖掘不同島嶼的不同旅游開發模式,避免同質化的無效利用。在線上,必須形成區域聯合海岸線。沿海高鐵網絡的發展,直接拉近海岸線的聯動。如三門灣將三門花鼓島、六敖連心塘農業觀光區、三門核電站、健跳古城墻、健跳港、健跳大橋、大型造船廠、洋市火電站、木杓沙灘、崔溥漂流登陸地、三門鹽場等旅游資源點連線推出。在面上,必須形成浙江海洋旅游區的整體形象和有序的產品體系。
(二)創新發展模式,文化引路
世界一流海洋旅游目的地并不單純依靠沿海自然旅游資源,而是充分融合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如國外游客到巴厘島度假休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領略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濱度假區則以瑪雅文化為中心;而以草裙舞等為代表的土著文化更是成為夏威夷海濱度假賴以成名的主要吸引物之一。
浙江海洋旅游缺少“3S”資源環境優勢,因此必須創新發展思路與發展模式。這種創新,一方面要從文化入手,通過挖掘文化,豐富海洋旅游產品內涵。浙江應重點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以普陀山為代表的宗教信仰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打造海洋旅游品牌,提升旅游影響力。如寧波保存著上林湖越窯遺址、唐代海運碼頭、波斯巷遺址、永豐庫遺址等與海上絲綢之路有密切聯系的遺存,具備開發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的優勢;同時,可以將這些遺址開發與漁山列島、象山石浦等海洋旅游開發相整合,優化組合成富有特色的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產品。另外,根據區域合作原則,與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省(市、自治區)、國家和地區聯合開發,共同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線路。
通過發展模式的創新,可以有效地提升浙江海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增加產品的趣味性和游客的體驗感;同時還可超越浙江海洋旅游發展的季節限制,減少季節性過強造成的負面影響。
(三)尋求開放合作,互利共贏
旅游業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產業,在市場機制日趨完善、旅游經濟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海洋旅游業必須在開放中求發展,在合作中求效益。要以建設對國內外旅游者具有強大吸引力和號召力的旅游目的地為目標,跨越行政區劃界限,增強省內各市縣之間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與推進與長三角地區和國內其他省區之間、與港澳臺之間、與主要客源國之間在海洋旅游開發、旅游投資、經營管理、客源市場、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關系。
(四)堅持科學發展,永續利用
目前世界上被公認為取得廣泛認可的海濱度假旅游區如印尼的巴厘島、墨西哥坎昆、土耳其南安塔利亞等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都采取了一種“充分考慮本地區環境、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平衡發展,嚴謹規劃、認真實施”的綜合開發模式。有鑒于此,浙江的海洋旅游在未來發展中一定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引入生態開發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保護機制,克服在旅游開發中忽視環保與生態的短視行為,實現海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