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初楊洪家族與楊家將故事
楊家將故事糅入其他楊姓武將的事跡,楊存中絕不是孤例,明初楊洪及其家族的征戰事跡可能是另一個例子。
楊洪(1381—1451)字宗道,六合人。他以敢戰著名,“久居宣府,御兵嚴肅,士馬精強,為一時邊將冠”。迤北諸部憚之,稱他為“楊王”。這和遼人稱楊業為“楊無敵”、稱楊延昭為“楊六郎”如出一轍。洪子俊,從子能、信都跟隨他鎮守宣府,累軍功而官極品。楊洪家族“一門三侯伯。其時稱名將者,推楊氏”
。楊洪及其家族捍衛邊疆的事功與北宋楊業一門較為相似。王世貞(1526—1590)《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一曰:“市巷人俚歌,稱楊業之子曰楊六郎延昭,延昭之子宗保。宗保子文廣征南,陷南中,其事多誣罔……本朝楊武襄洪,子俊,從子信、能,俱有威名,故人以附會業、延昭輩,稱‘楊家將’,卻不足論。”
王氏提到楊洪一門被稱為“楊家將”,頗可重視。這反映楊家將故事在明代初期很流行。另一方面,正因為有“附會”,那么楊洪家族與瓦剌作戰的事跡糅入楊家將故事也說不定。
鄭騫指出:“戲劇小說敷演古人事跡,往往與作者當時事跡有關,其無意者為‘混淆’,其有意者為‘影射’。明代邊患,始終不絕,邊將升沉成敗,事跡甚多,所謂楊家將故事,實難免有若干明代‘事跡’混淆其中,或借題‘影射’,錯綜變化,遂難徹底究詰。”楊家將故事“有若干明代‘事跡’混淆其中”,我還可以找到一個細微例證。《楊家府演義》有一句“神宗大怒,貶胡富遼東口外軍”(55/719),“遼東口外軍”應是明人的說法。朱元璋在洪武“四年置定遼衛,八年改為遼東都司”
。沈周(1427—1509)《用志邊軍勞苦》詩有句云:“從軍莫從口外軍,身挾戰具八十斤。”
這未嘗不能作為六合楊氏家族的征戰事跡羼入楊家將故事的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