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楊家將故事考論
  • 陳小林
  • 3856字
  • 2020-08-14 14:04:02

1.宋金爭戰的影響:以五郎為僧和四郎歸宋為例

伴隨著兩宋之際抗金斗爭的爆發,楊家將故事迎來它的第一個壯大時期。對此,余嘉錫早已指明:


余以為楊業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傳說,必起于南渡之后。時經喪敗,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擾,痛國恥之不復,追惟靖康之禍,始于徽宗之約金攻遼,開門揖盜。因念當太宗之時,國家強盛,儻能重用楊無敵以取燕云,則女真蕞爾小夷,遠隔塞外,何敢侵陵上國。由是謳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傳于民間。余嘉錫:《余嘉錫論學雜著》下冊,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421頁。


除“今流俗之所傳說,必起于南渡之后”這一句不確之外,余氏這段話深刻揭示了宋金爭戰期間楊家將故事流行的社會心理背景。在這種社會心理驅使下,宋金爭戰無疑會在原有楊家將故事里留下自己的印記。譬如太行山在楊家將小說中占重要地位,這應與活躍于太行山一帶的南宋抗金忠義有關聯;楊家將故事開始與“水滸”“說岳”等相同性質的故事相互滲透,這也是根植于宋金爭戰的共同歷史背景。詳見第三章第五、六節。按孫述宇研究《水滸傳》的來歷,對抗金忠義軍民的重要作用有精彩論述,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抗金斗爭帶給楊家將故事的影響,可參看《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一書中的“南宋民眾抗敵與梁山英雄報國”“曾頭市與晁天王”兩節,臺灣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再版。下面具體分析楊五郎為僧故事和楊四郎歸宋故事的素材來源,以期說明宋金爭戰對于楊家將故事的巨大影響。

楊五郎人到中年才在五臺山落發,是個“殺人和尚滅門僧”(《昊天塔孟良盜骨》第四折)。到了明代楊家將小說,他身上的這股子粗莽氣息并未消失,仍然身入佛門卻大開殺戒,屢屢下山與遼作戰。楊五郎以和尚身份抗擊契丹,出家地點又在五臺山,這和楊業第五個兒子是否在五臺山當過和尚沒多大干系。它的“真實性”,扎根于宋金爭戰時期和尚積極投身抗金事業這一歷史事實。

兩宋之際時局不靖,僧人激于愛國之心而走上抗金之路,這在當時是很普遍的事,當事人視之為“除妖降魔”,旁觀者也不認為有違僧家戒律。一位萬安僧舉兵抗金,打的旗號就是“降魔”和“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五,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13382頁。“時危聊作將”的僧人尤以五臺山居多,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山東武漢英要救援太原,因為兵少,就到五臺山見龐僧正,勸說他聚集本山僧人,前往代州劫殺金人之軍[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第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頁。;楊可發為解太原之圍,同樣前往五臺山及其周邊地區招兵,所得人馬中有不少五臺僧人[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第五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6頁。。《宋史》有一篇五臺愛國僧人的傳記:


僧真寶,代州人,為五臺山僧正。學佛,能外死生。靖康之擾,與其徒習武事于山中。欽宗召對便殿,眷賚隆縟。真寶還山,益聚兵助討。州不守,敵眾大至,晝夜拒之,力不敵,寺舍盡焚。酋下令生致真寶,至則抗詞無撓,酋異之,不忍殺也,使郡守劉誘勸百方,終不顧,且曰:“吾法中有口四之罪,吾既許宋皇帝以死,豈當妄言也?”怡然受戮。北人聞見者嘆異焉。[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五十五,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13382頁。


這位和尚忠于王事,全無“沙門不敬王者”之本色,而更像忠義人。他被列入“忠義傳”,可謂實至名歸。

傳述楊家將故事的人,大概就是糅合這類僧人的事跡,從而塑造出一位“時危聊作將,事定復為僧”的楊和尚形象。南宋已有話本《五郎為僧》,在時間上與這個推測吻合,可為旁證。

楊四郎入贅遼邦為駙馬、后來重返大宋的故事不見于史書,也不見于今存元明雜劇僅有兩句唱詞提到楊四郎的去向:《六使私離三關》的“陷在北番不還鄉”(《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第3冊,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版,第257頁),《焦光贊建祠祭主》的“延朗逃奔遼邦”(《善本戲曲叢刊》第一輯第4冊,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版,第81頁)。?,F存資料中,明代兩部楊家將小說首次完整講述了這個故事,內容大致可概括如下:幽州救駕一役,楊四郎被遼軍俘虜,更名木易,被蕭后招為駙馬。但楊四郎身在遼邦,心向宋朝,先助孟良取得蕭后之發,再送糧草給困在九龍谷的宋軍,最后里應外合,協助楊六郎滅遼之后返回宋朝。

楊四郎自遼歸宋故事的素材來源是什么?李孟君在研究楊家將戲曲情節來源時認為,“楊家將的故事中楊業撞李陵碑及楊八郎、四郎后來投降遼國娶公主之事,都跟李陵的故事有些雷同,應是后人從史傳中汲取靈感,移花接木改編而成的”李孟君:《楊家將戲曲之研究》,臺灣私立輔仁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第56頁。。這個意見只能解釋楊四郎的入贅,不能解釋他的返宋,因為李陵最后并沒有返回漢朝。我認為,楊四郎歸宋這一構思應是受到兩宋時期歸正人和歸明人的啟發,而楊家將后裔楊嗣興歸宋為它的形成提供了契機。

歸正人和歸明人是兩宋時期的特殊社會群體,統指那些投歸趙宋政權的人,但略有區別,“‘歸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復歸中原,蓋自邪而歸于正也?!畾w明人’,元不是中原人,是徭洞之人來歸中原,蓋自暗而歸于明也”[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719頁。。眾所周知,趙宋政權先后與北方的遼、西夏、金、元政權共存對峙,所以終宋之世,所謂的歸正人和歸明人一直特別活躍。趙宋政權多數時期也是鼓勵招納歸正人和歸明人,并積極采取優惠措施來籠絡、安置他們。這一點,下引數條史料足資為證。


(寶元元年)己巳,以契丹歸明人張惟良為三班奉職,賜名慶,弟惟成為下班殿侍,賜名顯。[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二十二,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882頁。

(嘉祐二年)丁亥,以契丹歸明人郝永言為鄧州司士參軍,給俸,仍賜田二頃。[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六,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491頁。

(熙寧六年)賜西界歸明人李崇貴開封府界屋租錢,日五百。初,上批賜崇貴田十頃,后復改之。[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百四十三,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925頁。

(紹興三十二年九月)辛亥,振淮東義兵及歸正人。[元]脫脫等:《宋史》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619頁。

(乾道八年十二月)甲辰,詔京西招集歸正人,授田如兩淮。[元]脫脫等:《宋史》卷三十四,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654頁。

三省樞密院奏招納歸附(引按脫“歸”字)正人賞格:應接納金人萬戶或蕃軍千人者,補武翼郎,下至蕃軍五人漢軍十人者,補進男(引按應作“勇”)副尉,凡十等。如蕃漢僉軍自能歸附者,并優補官資,有官人優加升轉,仍不次擢用。令降皇榜曉諭。[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三,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236頁。


這些源源不絕的歸正人和歸明人大都被編入宋朝軍隊,成為宋朝抵抗外敵的重要力量。李心傳(1167—1244)《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八“赤心忠毅忠順強勇義勝軍”條曰:


赤心、忠毅、忠順、強勇、義勝等軍,皆歸正人也。赤心軍者,宣和中來歸之士,以燕人王鈞甫、馬柔吉領之,二人皆文臣,后從苗、劉為亂,誅死。忠毅軍者,紹興末,歸正人也?!瓘娪萝娬?,淮南安撫司所籍紹興末歸正人也。義勝軍者,四川宣撫司所籍歸正人,契丹、女真漢兒也。二軍各數百,月給如效用。義勝始有五百屯洋州,紹興乙卯,金人來索,盡予之。今之義勝軍,乃辛巳以后來歸之人也。[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423—424頁。


“赤心”“忠毅”“忠順”這些名號,讓人不禁聯想起兩宋之交的忠義人。事實上,歸正人和忠義人可以合稱,《宋史》即有“十一月壬戌,遣知無為軍徐子寅措置楚州官田,招集歸正忠義人以耕”[元]脫脫等:《宋史》卷三十四,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644頁。、“癸未,給襄陽歸正忠義人田”[元]脫脫等:《宋史》卷三十五,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第670頁。之類的記載?!端螘嫺濉繁黄咧岬揭蝗簹w正的北方盜賊,其實也是忠義人:


(嘉定)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詔王裕特補承信郎,楊璘下班祗應,張公裕、趙銳德進義副尉,李顯進勇副尉,蘇沂、牛清、李順、張世興、齊歸、張進、魏璜、馬威、王宋興、王永興守闕進勇頭尉,張文通、于端同進勇副尉。以四川宣撫安丙言,裕等各系北界永寧寨主首頭目并歸附人,或首先造謀,糾合徒旅,剿殺偽官,或于利路都統司請領旗榜,唱義去賊,或奮勇隨義,殺戮蕃軍,皆能舍逆歸朝,委見忠順,合行旌賞,故有是命。[清]徐松:《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7055頁。


軍隊里的士兵是宋代說話伎藝的重要服務對象,也是“士馬金鼓”和“興廢爭戰”故事的主要傳播渠道。不難設想,說話人為了取悅軍隊里的那些歸正人和歸明人(包括忠義人),一定會繪聲繪色地敷演他們的殺敵功績和歸投事跡,而歸正人和歸明人相互之間想必也會回顧他們的經歷,講述他們自己的傳奇故事。所以,就像忠義人對當時及后世的水滸故事施加了巨大影響一樣,這些歸正人和歸明人的存在,也勢必影響到當時流行的說話題材,楊家將故事自然亦在此之列。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楊家將故事產生楊四郎歸宋的情節并不突兀。楊家將后裔楊嗣興的歸宋,則可能直接啟發說話人把歸正人和楊家將故事聯系起來,激發了人們編創楊四郎歸宋故事的靈感。《宋會要輯稿》兵一六之一七記載:


(嘉定)十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詔楊嗣興特補武修郎,王參從義郎。以四川宣撫安丙言,嗣興先在北界,偽官至定遠大將軍、貔虎軍統軍。元系先朝名朝(引按當作“將”)楊業之后,雖世受勇聞,未嘗一日忘本朝,思欲自拔來歸。今乘機會,拋棄家屬,拾逆歸正。[清]徐松:《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版,第7037頁。


這是宋金對峙時期戲劇性的一幕,當時想必頗具政治宣傳效應。在對上引材料進行一番簡要考證后,趙冬梅指出:“楊嗣興先仕于金,后歸于宋,與戲曲小說中的楊四郎故事略有相通之處?!?img alt="趙冬梅:《楊業后裔小考》,《北大史學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3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8EFE1/15532516205942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399625-TDmYbq6v9vroBwi0UDXrdcgHx4NNOnMy-0-577467da02984509783d380cdc30c8dd">聯系兩宋時期歸正人和歸明人的頻繁活動,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故事素材的來源一般是多渠道的,楊四郎故事的形成,可能還與楊四(又作“泗”)將軍傳說有關。楊四將軍是長江一帶的水神。作為水神,他的主要功績是“斬龍護國”。民間相傳,楊四將軍讀私塾時,有一個同學叫無義龍,常心懷逆志,他夸下海口說:“我有日得志要把中國攪成中洋大海?!睏钏膶④娋秃退€賽說:“你敢把中國攪成中洋大海,我便誓斬孽龍。”后來,楊四將軍成神,無義龍也修成道法。無義龍興風作浪,楊四將軍手執大斧和他一場惡斗,龍戰敗逃走,將軍在后面追趕。觀音大士怕傷及無辜百姓,便化出一家面館。無義龍逃到這里,肚子餓了,就進館叫一碗面吃。哪知道,吃下去的面變成鐵鏈,鎖住了龍心。觀音大士現出本相,將無義龍投入井里。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頁。

楊四郎故事有水神斬龍的影子。首先,按照小說所述,蕭后是龍母下凡,而且屢次興兵侵犯中原。這與無義龍誓將中國攪成中洋大海有些類似。楊四郎曾詐稱心疼,幫助孟良輕而易舉取得龍母(蕭后)之發,又在楊六郎攻打幽州時起到內應的作用。這種情節構思,背后似乎隱含這樣的類比思維——楊四郎即楊四將軍,龍母蕭后即無義龍。其次,小說敘述楊四郎里應外合,迫使蕭后走投無路之下,解下龍絳自縊而亡?!稐罴腋萘x》緊接著有詩贊曰:“孀居抗宋幾光陰,頓借龍絳化鐵心?;厥赚幊丶覄e是,菱花塵暗夜沉沉。”(38/518)“頓借龍絳化鐵心”一句容易讓人想起那根鎖住龍心的鐵鏈,透露出楊四將軍信仰的些許氣息。由此似可揣測,這里的龍母蕭后自縊,應是無義龍被鐵鏈鎖住的變形敘述。

黃芝崗(1895—1971)的研究表明,楊四將軍傳說源于更早的二郎神傳說,并同許真君、金龍四大王等水神傳說有密切聯系,它的流傳地域極其廣泛,演變途徑也有分歧。參看黃芝崗:《中國的水神》第二至九章,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楊四郎或許是通過楊四將軍傳說與源遠流長的民間水神信仰發生聯系,從而具備水神“斬龍護國”這一主要功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马尔康县| 阳泉市| 菏泽市| 灵丘县| 西贡区| 江西省| 南宫市| 礼泉县| 沐川县| 富平县| 榆树市| 岗巴县| 大同市| 高淳县| 绥阳县| 集安市| 监利县| 大石桥市| 湾仔区| 奇台县| 新河县| 盱眙县| 花莲县| 平度市| 屏山县| 额尔古纳市| 莎车县| 建昌县| 青神县| 新丰县| 天气| 绵竹市| 错那县| 右玉县| 玉龙| 绥德县| 武汉市| 浑源县| 南岸区| 林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