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家將故事考論
- 陳小林
- 1277字
- 2020-08-14 14:04:02
3.麟州楊氏事跡與小說的對應:以楊業為例
在具體情節方面,兩部明代楊家將小說內容與麟州楊氏事跡存在或顯或隱的對應。現以楊業故事為例,摘引數條,略述如次:
(1)兩部小說所寫楊業之死,除將被俘絕食而死改成碰李陵碑而死之外,其他敘述和史載基本相同。
(2)《楊家府演義》說楊業乃北漢劉氏養子,與史吻合。唯其又將楊業當作何氏之子、北漢劉氏之甥,則不知何據。
(3)《楊家府演義》敘楊業初不肯降宋,太宗多次招撫,乃約定三個條件而降,事屬無稽,但也有一定歷史根據。路振《九國志》記劉繼業(即楊業)降宋事曰:
初,劉繼業為繼元捍太原城,甚驍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諭繼元俾招繼業。繼元遣所親信往,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上喜,慰撫之甚厚,復姓楊氏,止名業。
小說接著寫宋太宗見業大喜,“遂賜姓楊”,這似即由“復姓楊”訛傳而來。
(4)《北宋志傳》敘楊六郎、楊令婆不識天門陣,提到楊業曾有“三卷六甲兵書,惟下卷難曉,皆是陰文妖道之術”這樣的議論,并“曾留下兵書一冊”。天門陣故事虛誕不足信,書中說楊業精通六甲兵法卻有根據。歐陽修《書遁甲立成旁通歷后》一文說:
此本得于楊畋。畋,繼業之后也。繼業善用兵,以見昔時名將皆精于所學,非止一夫之勇也。此本尤為簡要,世罕傳也。
文中稱自己從楊畋處得到罕傳的《遁甲立成旁通歷》一書,由此贊嘆楊業“善用兵”,并不只是一個勇夫。揣測文意,這部書似是楊畋得之于楊業。小說所言兵書,原型大概就是類似《遁甲立成旁通歷》這樣的行軍手冊,本身并不神秘。它的神秘化,一是故事需要,二是它世所罕傳。
由上可知,歷經六百余年的演變,楊家將小說里的楊業故事(包括某些小細節)與歷史仍有許多照應之處。類似這樣的照應自然不少,只是小說傾向增飾摶合,年代久遠,很多人物、故事已難以確指其歷史原型和本事。譬如楊業七子延彬無表現,楊家將故事卻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的楊七郎延嗣。這個七郎,可能是與楊延昭并稱“二楊”的楊嗣的化身。又譬如楊家將故事必定闌入了楊畋的事跡
,惜乎我們無法肯定哪些故事有他的身影。
楊畋(1007—1062)字樂道,麟州楊重勛曾孫,楊琪之子,進士及第。他曾率兵征討嶺南徭族之叛,又奉旨討儂智高。楊畋征儂智高,恰在楊文廣從狄青南征儂智高之前不久,楊畋又是楊文廣從侄。鄭騫因此推測:“小說戲劇中之楊宗保及文廣征南故事,恐有此人若干成分在內。”
可備一說。
總結一下本節所論。楊家將故事的興起,根源于楊業祖孫三代抗擊外族的真實歷史。他們的忠勇精神贏得朝野上下的推崇,他們的悲劇遭遇激起廣大民眾的同情,他們一門三代皆為名將極具傳奇色彩。這一切,都為楊業祖孫的事跡從“時事”變為“故事”提供了契機。從早期相關記載來看,楊家將故事興起之后,逐漸在口頭傳說過程中擺脫歷史束縛,走上隨意捏合、自由虛構的道路,一些本來不屬于楊業祖孫的事跡開始被糅合進來(如楊畋)。但是,變中自有不變,譬如楊業故事基本定型(兩部小說所敘楊六郎故事比較相似,恐怕也與它基本定型有關),大關節甚至與史實高度吻合。這說明楊家將故事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其核心部分自成一個較為穩定的故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