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高校懲處與預防腐敗機制研究
- 劉愛生
- 2733字
- 2020-08-14 12:24: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一、美國大學的腐敗很少
教育腐敗,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腐敗,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透明國際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13年年度報告的主題就是關于教育領域的腐敗。這也是該組織自2001年開始出版年度全球腐敗報告以來首次關注教育領域的腐敗。從中可見,教育腐敗已成為一種蔓延全球的現象,并引起政府、教育學者、學生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注意。
不過,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并沒有遭到腐敗的嚴重侵擾。當今的美國,就腐敗程度而言,位居世界腐敗排名榜倒數10%之列。在今日的絕大多數美國人心中,腐敗似乎只發生在貧困國家和轉型經濟中那些不幸的人身上。而這當中,美國高等教育領域的腐敗尤少。美國已故的歷史學家亨利·康馬杰(Henry Commager)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指出:“大學是美國生活中最為崇高、最少腐敗的機構。”
同樣,美國著名法學教授文森特·約翰遜(Vincent R.Johnson)指出:“在美國,許多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堅守著很高的倫理道德準則,并且遠離重大的腐敗。”
當然,這并不是說美國的高等教育完全免于腐敗。實際上,美國高教領域的腐敗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學術領域的腐敗與不端行為,例如剽竊、捏造數據等。當然,美國大學行政人員偶爾也會卷入腐敗案例中。畢竟,腐敗是人類社會的通病,是一場人性、權力與道德的無硝煙戰爭。只要人不變成天使,不是完美的,就有可能去腐敗。毛澤東同志就曾生動地指出,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是還沒出生的人,二是已經死亡的人。然而,相比美國的其他領域、相比其他國家,美國大學的腐敗在數量上是很少的,在美國國內被稱為“腐敗最少的機構”;在性質上,美國大學很少有影響特別惡劣的案例,可以說“遠離重大的腐敗”。那么,問題來了:美國大學何以成為美國社會中“腐敗最少的機構”?遺憾的是,無論是康馬杰,還是約翰遜,都沒有給出一個詳盡的答案,而只是一筆帶過。或許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一個無須贅言的常識。但對于文化局外者(cultural outsider)而言,理解其背后的機制與原理,還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國大學急需反腐
長久以來,腐敗被視為人類社會中的一個毒瘤,它不僅破壞了人們的生活,而且阻礙了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在高等教育領域,腐敗的負面影響尤其嚴重。一方面,腐敗削弱了公眾對大學的信任,降低了大學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大學是一個知識傳播、生產和人才培養的場所,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但我們很難保證一個腐敗的大學能夠培養出引領社會長遠發展所需的精英和專業人才。關于后一點,有人這么評價道:“讓一代人(在校大學生)在未走上社會之時,就耳濡目染了不正之風,這對全民族的損害,怎么估量都不為過。”從這兩個角度而言,大學作為社會的“燈塔”“發動機”,尤其應該遠離腐敗。然而,事實總讓人覺得殘酷。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政府經費投入的增加、基礎設施的擴建、經濟活動的增多等,中國大學似乎進入了腐敗的高發期。上至“985”工程、“211”工程全國重點高校,下至專科層次的地方職業院校,上至書記、校長,下至普通的行政人員,上至院士,下至普通教師、學生,在其中都能發現腐敗的案例。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僅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高校腐敗案件就達50多起。具體到腐敗領域,從基建到招生,從科研到學術,均有滲透。
2014年,齊魯工業大學原黨委書記徐同文的落馬,再次讓人們聚焦高校的腐敗。據檢方調查,徐同文自走上領導崗位,就開始貪腐,而且是“走哪兒貪哪兒”。2000—2014年間,其總共受賄和貪污人民幣400多萬元。徐同文的貪財之手除伸向招生、工程招標、物資采購等環節外,還插手教師評聘、崗位調整、推薦評選勞動模范、科研經費等多個領域。更令人不解的是,黨的十八大之后,徐同文仍然不收手,在接受組織調查前一天仍收受一輛價值超過40萬元的轎車。無疑,徐同文案令人深思。
面對呈高發之勢的高校腐敗,無論是教育部,還是大學自身,其實早已制定了相關的反腐和監管機制,也一直強調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太理想。可以設想:如果一開始就有嚴厲的監管機制,徐同文就不太可能腐敗達14年之久還沒有被發現。
面對上述嚴峻問題,中國大學急需反腐。那么,中國大學如何才能有效反腐?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成熟國家的制度與實踐無疑是一條可行之路。由于一直研究美國大學,筆者不由得把目光轉向美國。盡管中美文化懸殊,但一些制度或機制問題,還是相通的,具有借鑒價值。顯然,研究美國高校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機制,對于反思中國大學的腐敗問題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反腐的機制,是有極大裨益的。這正是筆者研究美國大學“最少腐敗”的重要原因。在筆者看來,任何一項外國教育研究或比較教育研究,除了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或擴大該學科的理論知識外,都應該保持一顆“全球視野、本土情懷”之心。
三、研究的意義
理論意義:其一,探究此問題有助于我們洞悉美國大學有效反腐的機理。不得不承認,國內的比較教育研究,大多停于表面,較多地關注當下的政策,而很少探索某一政策或某一現象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因素。這一狀況正如北京師范大學張斌賢教授所言:“諸多關于美國教育的研究,往往只涉及‘其然’而忽略了‘所以然’。”同樣,國內關于美國大學腐敗治理的研究還處在一個零散、一知半解的狀態,并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研究。本研究意在分析人性的基礎上,從成本—收益的視角,建立一個理論框架探討美國高校的腐敗治理機制,深化我們對大學有效反腐的理論認識。
其二,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認識。自20世紀起,美國大學開始嶄露頭角。發展到今天,美國已成為世界的學術中心和其他許多國家羨慕、競爭和效仿的對象。根據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發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10名中美國大學占了8席,前20名中美國大學占了16席,前100名中美國大學占了51席。關于美國大學的崛起,國內外有各種分析,例如市場競爭說、學術自由說、治理結構說,但很少有學者從反腐的角度展開。盡管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與大學反腐機制的確立之間,并不能形成直接的關聯,但有一點是不言自明的,即一個腐敗的大學,不可能在道德上站穩腳跟,更不可能成為卓越的、世界一流的大學。進一步言之,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與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保障是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機制的確立。通過研究美國大學反腐的歷史進程和腐敗治理的機制,回顧美國大學的崛起之路,勢必會加深我們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認識。
實踐意義:誠如前文所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幾乎每一個環節,包括基礎建設、硬件采購、教師評聘、招生、科研等,都暴露出不少腐敗問題。這些問題破壞了大學秩序,損害了大學形象,造成公眾對大學的不信任。眼下,我國高校急需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長效機制。無疑,美國高校的成功反腐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此同時,這也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和世界一流大學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