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國內關于大學腐敗的研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高等教育腐敗的問題就開始進入國內學者的視線,并在近10年成為研究的一個熱點。就著作而言,目前找到三本:一是方舟子的《潰瘍:直面中國學術腐敗》(2001);二是楊守建的《中國學術腐敗批判》(2001);三是常天義、王開業主編的《高等學校反腐敗概論》(2007)。前者主要揭露了中國學術界的一些腐敗案例,而非真正意義的學術研究;中者主要針對中國學術界的抄襲剽竊、低水平重復等現象進行了大肆批判,也非真正學術著作;后者雖然闡釋了腐敗的危害與根源,但內容比較淺顯,且主要作為高等學校干部、教師進行黨風廉政教育的教材或讀本使用。換言之,目前國內還沒有真正、嚴肅的高校反腐敗之作。因此,下文將主要基于學術期刊論文(包括碩博論文)進行綜述。

(一)研究總體趨勢

為了便于形成總體認識,這里分別把“高校腐敗”“大學腐敗”“高等教育腐敗”“學術腐敗”作為“篇名”錄入中國知網(CNKI)進行搜索CNKI也會收錄一些報紙、非學術雜志的文章,為方便統計,也計入總數。但把篇名符合,而內容無關的剔除掉。例如,2000年第11期《公民導刊》上發表的文章《大學教授談腐敗》(作者:周俊峰),雖然篇名含有“大學腐敗”四字,但其內容主要探討法治化反腐,與大學腐敗無關,因而也剔除掉。,然后把不同年份的發文數累積相加(數據截至2014年),并把篇目重疊的論文剔除,就可大致反映出國內的研究趨勢(見圖1-1)。由于篇名為“大學腐敗”“高等教育腐敗”“高校腐敗”的文章,在研究內容上多相似,主要探討的是大學行政人員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表現為后勤基建、招生、大宗物品采購等領域的腐敗,故把這三者合為一體,統稱為“行政腐敗”。而篇名為“學術腐敗”的文章,主要探討教師(包括學生)在學術領域的腐敗,例如侵占科研經費、論文剽竊、捏造科研數據、偽造學術履歷等。當然,二者會有重合,例如談論“高校腐敗”的文章會有一小部分涉及“學術腐敗”,但由于其主體內容和落腳點仍放在“行政”上,故仍把它歸為“行政腐敗”。

圖1-1 我國大學腐敗研究的總體趨勢

從圖1-1首先可以看出,國內有關高校行政腐敗的研究早于學術腐敗的研究。1994—1996年,每年發表1篇關于高校行政腐敗的文章,而學術腐敗直到1997年才進入學者的視野。其次,就高校行政腐敗而言,相關的文獻篇數在2002年之前維持在個位數,但在2002年猛增到20余篇,2003年、2004年稍有回范之后,此后每年基本上呈急速增長的走勢,并在2009年達到第一波高峰;此后兩年稍有回落,但2013年又開始猛烈增長,并在2014年達到頂峰。這種趨勢一方面與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與中國政府的反腐力度步調一致,很難說是一種巧合。再次,就學術腐敗而言,盡管研究起步晚,但在2001年、2002年就猛然迎來一波小高潮,此后大幅回落,又于2006年達到歷史頂峰。此后幾年,又開始回落、增長,但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這種情況同樣與全社會對學術腐敗的關注和教育部對學術腐敗的打擊緊密相關。最后,我們可以發現,自2011年起,國內對行政腐敗的關注度一直超過對學術腐敗的關注度。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中國大學的學術腐敗在減輕,而行政腐敗在加重,即大學腐敗的主要矛盾是行政腐敗。由于在中國高校,以書記、校長為首的大學行政人員擁有較大的權力,以至于遮蔽了學術權力,因而可以預見,行政腐敗的治理難度將會更大。相比之下,學術權力在中國大學相對較低,故其治理難度相對較小,但由于學術腐敗仍大量存在,也需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二)大學行政腐敗的研究

1.行政腐敗的內涵

張楚廷教授是國內明確把大學腐敗劃分為“行政腐敗”與“學術腐敗”的學者。不過,他并沒有對“行政腐敗”做進一步界定,但從其文章來看,主要指大學領導干部的腐敗行為。張楚廷.從大學反腐看大學[J].大學教育科學,2010(5):108—111.溫敏、朱久兵從法律的角度對此做了界定,主要指高校領導干部以權謀私、破壞公平正義的不規范行為,包括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經濟類腐敗行為。溫敏,朱久兵.當前高校領導干部腐敗行為的生成與防控探析[J].北京社會科學,2014(7):17—23.吳飛基于尋租理論,指出高校干部腐敗是運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是一種權力尋租性腐敗,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吳飛.中國公立高校干部腐敗現象治理研究——以尋租理論為視角[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21.類似的,國內其他學者一般把高校行政腐敗定義為高校行政人員濫用公權以謀取私利的行為。

具體到高校行政的腐敗領域,不同學者基于自己的學科或興趣,做了不同的探討,歸納起來包括:(1)高校招生自主權擴大所引發的腐敗;(2)基礎建設和物資采購所帶來的腐敗;(3)校辦企業中暗含的腐敗;(4)財務管理漏洞所帶來的腐敗;(5)高校領導與下屬的不正當關系;(6)公款吃喝玩樂;等等。崇椿,許小亮.高校中腐敗現象研究綜述[J].江淮論壇,2007(4):111—118.

2.行政腐敗的特點及其危害

關于高校行政腐敗的特點,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闡述。歸結起來,大致包含以下幾點:(1)與社會腐敗現象趨同性。腐敗絕不限于政治、經濟領域,高校中也有腐敗。諸如貪污、私分公款、收受“回扣”、私設小金庫等,都可以在高校中找到影蹤。謝道仁.社會轉型期高校腐敗現象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理論建設,1999(2):16—19.(2)犯罪主體特殊性。涉及人員多數為處級、廳級以上干部。他們一般都是高學歷、高職稱、高地位的人員。不少人除了承擔掌管錢或物的管理角色外,還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角色,即所謂的“雙肩挑”。(3)犯罪的社會影響惡劣。高校是教書育人之圣地,但出現的腐敗不只是侵占或浪費有限的國家教育經費,更惡劣的后果是公眾對大學誠信的質疑以及莘莘學子的心靈被“污染”。滿連杰.當前高校職務犯罪的特點、成因及預防[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5):53—56.(4)犯罪手段比較隱蔽。高校貪污腐敗的領導一般智商較高,且熟悉本職務相關專業知識和制度上的漏洞。一旦他們犯罪,其行為更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5)犯罪領域比較集中。犯罪涉及的重點部門是采購、財務、基建、招生、后勤等一些與經費和資源緊密掛鉤的領域。周威名.高校腐敗犯罪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13.(6)腐敗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窩案較多。無論是關于高校腐敗的研究,還是被查處的高校領導干部違法違紀的案件,其數量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在已查處的案件中,不少都是窩案、串案。李明.社會轉型期高校領導干部腐敗現象探析[J].理論觀察,2013(12):124—125.

學術腐敗就其危害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腐敗會損害大學的聲譽。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教書育人之圣地,是國家和民族振興的根基。高校腐敗會損害大學的神圣性,腐蝕大學的精神,進而對大學的聲譽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李潔.高校反腐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10.(2)腐敗破壞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根基,高考招生腐敗則會動搖這一根基。(3)降低教育質量。腐敗不僅會敗壞大學作為社會公器的聲譽,降低大學的公信力,而且導致文憑貶值、職稱貶值、學風頹廢,從而降低教育質量。(4)腐敗異化大學的功能。大學是道德和良知的高地,理應成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在反腐方面理應是領路人。但如果高校都陷入腐敗而不能自拔,那意味著整個社會環境都腐敗了。更嚴重的是,高校培養的是未來棟梁之材,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果讓他們一開始就染上了腐敗之習氣,國家的明天難以想象。楊東平.試論教育腐敗[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109—112.

3.行政腐敗的成因及治理

中國高校的行政腐敗何以如此嚴重,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解釋。

盛兆林認為,客觀方面的原因有:市場經濟的消極作用;政治上的負面影響;內部權力過于集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監督嚴重不力。主觀方面的原因有:心理失范狀態下經不起各種誘惑;多元價值觀影響下出現道德滑坡;急功近利,僥幸心理嚴重;法律意識淡薄,職業行為失控。據此他指出,(1)深化思想教育,使之不想腐敗;(2)加快制度創新,使之不易腐敗;(3)強化監督機制,使之不能腐敗;(4)注重司法懲處,使之不敢腐敗。盛兆林.高校腐敗犯罪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1:1.

滿連杰認為,高校腐敗犯罪從主觀上來講:(1)貪欲與權力膨脹;(2)心理失衡;(3)法制觀念淡薄、特權思想嚴重;(4)自恃身份特殊、心存僥幸。從客觀原因上來講:(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2)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滯后;(3)權力和監督機制的嚴重缺陷;(4)腐敗發現難,處理不嚴。而要從源頭上防治腐敗,應:(1)加強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2)深化體制改革,進行制度創新;(3)加大辦案和懲治腐敗的力度;(4)改革現行高校紀檢監察領導體制,實行垂直領導。滿連杰.高校腐敗現象成因及防治對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11):89—92.

丁慧、劉麗穎指出,高校腐敗的成因包括:(1)高校管理的法律監督機制運行不暢;(2)高校的治理結構存在著結構性缺陷;(3)高校領導選拔任用制度有失偏頗;(4)國家政策導向存在著某種失誤;(5)人性中私欲因素的膨脹;(6)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獨立性缺失。而對高校腐敗現象的綜合治理,應注重以下內容:(1)優化和重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2)完善監督機制;(3)提高高校腐敗者腐敗的成本支出;(4)加強高校管理者的道德自律和政治使命感。丁慧,劉麗穎.高校腐敗現象的成因及其治理方略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8—21.

何增科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高校腐敗的主要原因包括:高校行政化嚴重,權力集中于校領導手中,利益和資源分配由其說了算;教師和學生難以參與學校的管理;高校是一個較封閉的系統,透明度不夠,缺乏來自外部的獨立有效的監督;管理不規范導致不正當競爭。他提出的治理高校腐敗的舉措包括:(1)改革科研教學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2)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機制;(3)建立科學嚴密的評審體制,減少評審項目;(4)在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務管理中,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5)增加教師在學校決策中的發言權;(6)改革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水平;(7)加強對高校的外部審計和監督;(8)提高教師待遇;(9)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減少對高校的行政干預;(10)增加對高校的財政經費撥款。何增科.高校腐敗及其治理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11):5—16.

尹曉敏認為,當前高校腐敗頻發且不斷蔓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辦學權受到監督制約的力度不足、效能不彰,權力在監督盲區中橫行。高校應當以信息公開開啟權力監督之門,以有效治理腐敗。信息公開能彰顯權力監督本源,降低權力監督成本,強化權力監督基礎,增強權力監督實效。為此,高校應戰略性地公布辦學權力清單,實質性地提升辦學信息公開度,系統性地建構信息公開監督保障機制。尹曉敏.透明度、權力監督與高校腐敗治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20—24.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單獨從某一個方面展開相關論述。例如,鄭詠梅等人從去行政化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治理腐敗的新視線與途徑。總的來看,國內關于高校行政腐敗的成因及其治理的觀點,有點大同小異,深刻性的分析比較欠缺。

(三)大學學術腐敗的研究

1.學術腐敗的界定

在中國,關于學術腐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爭議,且研究的初始階段并沒有區分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而是從廣義上界定學術腐敗。例如,鄭良勤等人指出,學術腐敗是指個人或集體為了私利,在學術研究(包括課題申報、科研活動、成果報告、學術出版等)和學術評價(包括學術評獎與認定、學術評價、學術爭鳴和其他學術交流等)活動中采取的各種非理性和不規范的行為表現等。鄭良勤,趙燕.論學術腐敗的表現及其危害[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1(4):87—90.姚利民認為,學術腐敗是指學者和學術界在學術活動中有意違背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而出現的不道德行為和欺騙行為。姚利民.論學術腐敗及其治理[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47—53.

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學者開始區分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例如,劉英認為,學術不端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通常用來指捏造數據、篡改數據和剽竊三種行為。而在狹義上,學術腐敗主要指學者或相關管理者憑借權力的謀利行為。它側重于利用公權力謀取私利,是一種嚴重的不道德行為,甚至是一種犯罪行為。劉英.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的不同界說研究辨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222—225.熊丙奇指出,學術腐敗是指動用行政權、學術權,非法謀求學術利益、侵占學術資源的行為;而學術不端是指在學術研究中引用他人著作不規范,或者抄襲、造假,本質上屬于學術學風問題,不涉及動用權力貪腐。熊丙奇.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應分而治之[N].2014-09-27(4).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促進學術健康發展、免受不良風氣影響的角度出發,在廣義層面上使用學術腐敗的概念更為合理”祝光英.學術腐敗防治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3):57—59.。可以說,在中國,許多學者從廣義上使用學術腐敗概念,并未嚴格地與學術不端區別開來。也正是如此,有學者認為,學術腐敗是近些年來我國學術界所誕生的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宋旭紅.學術腐敗與學術守望[J].山東高等教育,2014(1):50—56.

2.學術腐敗的表現

楊玉圣認為,學術腐敗包括以下現象:(1)低水平重復;(2)粗制濫造;(3)泡沫學術;(4)假冒偽劣;(5)抄襲剽竊;(6)沽名釣譽;(7)高等教育和學位注水;(8)學術評審深度腐敗。楊玉圣.為了中國學術共同體的尊嚴——學術腐敗問題答問錄[J].社會科學論壇,2001(10):48—56.

李保玉等人認為,學術腐敗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1)“偷竊學術”成風;(2)“關系學術”盛行;(3)“權學交易”泛濫;(4)“金錢學術”走俏;(5)“色情學術”滋生。李保玉,崔海浪,王亞娟.國內學術腐敗研究綜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0(11):134—136.

姚利民認為,學術腐敗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包括:(1)弄虛作假;(2)抄襲和剽竊;(3)署名中的腐敗;(4)一稿兩投或多投;(5)急功近利、浮躁;(6)泡沫學術;(7)“官塵暴”,一個典型表現是“官大學問大”; (8)學術承認與認可中的腐敗。姚利民.論學術腐敗及其治理[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47—53.

唐振平等人認為,學術腐敗主要包括:(1)學術研究的功利化;(2)學術評價的非理性化;(3)學術泡沫;(4)文人相輕。唐振平,徐剛,雷炳炎.學術腐敗探源及其防治[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57—59.

以上對學術腐敗的歸納,主要是基于廣義上的學術腐敗的定義,也有學者基于狹義上的定義,認為學術腐敗包括:(1)在投資環節,資源控制者權力尋租,學術機構和個人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取資源;(2)在資源分配環節,利用行政權力占有學術資源,導致學術資源分配嚴重不公;(3)出版社、期刊社編輯利用職權受賄或變相受賄;(4)在成果推銷的環節,以不正當手段謀求出版、宣傳機會,換取個人名利。蔣寅.治理學術腐敗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思路與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2009(9):30—63.

3.學術腐敗的成因及其治理

冒榮等人認為,學術腐敗與整個社會的腐敗聯系在一起,但深究起來,還需考慮內因:(1)學術界存在“第四種人”,他們不只把學術活動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且還想把學術活動視為牟取暴利的敲門磚;(2)學術資源分配中的利益失衡;(3)學術規范體系的缺失,尤其是學術道德的缺失;(4)學術民主的匱乏,學術權力行政化傾向明顯。對于如何抵御學術腐敗,作者提出:(1)重樹學術誠信和學術公正;(2)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自律;(3)既要懲處違背學術道德的學者,又要考慮懲罰的方式和力度。冒榮,繆榕楠.論學術腐敗的內在根源及社會控制[J].煤炭高等教育,2003(1):9—14.

駱品亮等人基于代理理論,指出激勵機制扭曲是引發學術腐敗的罪魁禍首。要減少學術腐敗,需要大學重新設計激勵機制。(1)激勵機制應能引導教師在科研與教學上優化配置資源;(2)推行教師有其股的股份制;(3)實行年薪制:年薪=基本收入+風險收入;(4)在教師職稱晉升中,把相對績效評價改為絕對績效評價,即強調只要達到一個客觀標準就可晉升,而不是限額;(5)改進學術期刊的辦刊質量等。駱品亮,陸毅.學術腐敗與學術激勵[J].科研管理,2003(4):15—21.

張建華從經濟學的角度闡釋了學術腐敗的成因。他認為:(1)教育和科研經費存在供需矛盾。(2)受羊群效應,一些學術人員加入學術腐敗的行列。(3)成本—收益分析:一方面,精品和濫品的收益一樣,但成本不一樣,促使了學術人員腐敗;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學術刊物鑒定成本太高,導致一些抄襲剽竊存在。要遏制腐敗,應:(1)改革現行的學術評價機制,取消量化標準;(2)重罰學術腐敗者,提高學術腐敗的成本;(3)設立學術腐敗舉報制度,增大腐敗查處概率;(4)嚴格同行匿名評審制;(5)打破刊物的單位所有制;(6)倡導學術規范,保護知識產權等。張建華.學術腐敗研究綜述及經濟學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6(3):105—110.

葛劍雄認為,學術腐敗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1)多數中青年學者和學生缺乏學術規范和嚴謹學風的訓練;(2)科研和學術“大躍進”,高校教學和科研人員急速膨脹;(3)中國的教育體制過分強調政治正確,忽視人性普遍價值的彰顯和培育。而治理學術腐敗的對策有:(1)加強學風建設,重申學術規范,加強檢查督促;(2)遏制主管科研、學術和教育的政府部門和官員中的腐敗現象;(3)制定相關制度,實現學術自主。葛劍雄.學術腐敗、學術失范與學風不正:探究與思考[J].民主與科學,2010(4):49—53.

彭現堂認為,學術腐敗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既跟學者的自律性不強、誠信意識薄弱有關,也跟相關管理部門對學術腐敗行為缺乏有效治理有關。因此,必須采取多元機制來治理學術腐敗:(1)弱化行政權力,促成學術權力對行政權力的合理制衡;(2)設立專職監管機構,強化對學術腐敗的震懾效果;(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學術腐敗實行司法介入;(4)加強學術誠信的法治化建設。彭現堂.關于我國高校學術腐敗現象復合治理機制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11 (6):98—104.

(四)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

相對而言,我國學者對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很少。復旦大學廉政與反腐敗研究中心主任李輝博士就指出:“關于國外高等教育領域的反腐敗,我們研究的并不多。”李輝.高校如何“拍蒼蠅打考慮”[J].云南教育,2014(5):36—38.

就研究的內容來看,有個別學者基于全球視野關注高等教育腐敗。例如,王文禮等人就述評了國際高等教育腐敗問題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高等教育腐敗的定義、高等教育腐敗的類型、高等教育腐敗的原因以及治理高等教育腐敗的措施。王文禮,許明.國際高等教育腐敗問題研究述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4):81—86.楊啟光等人分析了國際上有關教育腐敗的定義與危害、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不同表現,以及國際高等教育反腐的發展走向。楊啟光,周小浦.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表現及其反腐基本走向[J].江蘇高教,2011 (6):152—154.

也有學者研究某一個國家的腐敗。例如,邵興江等人研究了英國高等院校的反腐治理機制。他們認為,英國高校強調反腐理念的認同,建立反腐治理組織,制定成員共同恪守的行為規范,以及建立了規范化的反腐治理程序,形成了主動預防、過程控制、嚴懲問責、持續完善一體化的反腐長效機制。邵興江,許邁進.英國高等院校反腐治理機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13(1):98—102.龔波等人探討了俄羅斯的高等教育腐敗問題。他們指出,俄羅斯高等教育腐敗的情況非常嚴重。最可能產生腐敗的途徑包括:(1)通過異化教育功能;(2)通過貨物和服務供應;(3)通過不當的職業行為;(4)通過財產和稅收的灰色通道。而俄羅斯師生對高校腐敗的看法有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們清楚腐敗的危害,另一方面又是腐敗的參與者與行賄主體。龔波,戎頌怡.俄羅斯高等教育腐敗問題透視——基于一項對高校師生的調查[J].大學(學術版),2010(1):85—89.

而具體研究美國高校腐敗的論文,筆者目前僅搜索到兩篇。其一是沈蓓緋等人對美國公立大學廉政建設的研究。他們指出,美國公立大學有著相對完善的廉政建設運行機制和監督體系。其中,董事會是教育行政權力監督機構,評議會是學術權力組織形式,問責制是政府宏觀調控及督學手段,社會中介組織是公眾參與教育監管的獨特機構,財務報告公開制度是大學經費收支透明體制,風險預警制度是大學債務風險管理模式,行政倫理教育是大學廉政及道德規范建設的有效路徑。沈蓓緋,潘洪林,蔣建宏.美國公立大學的廉政建設和教育行政監督[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217—222.其二是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教育組參贊袁東對美國高等教育腐敗的分析。他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腐敗的方式、領域及容易產生腐敗的原因。對腐敗的防治,包括聯邦頂層設計、各聯邦部門的相應政策和機構,以及各高校自身的防治機制:用自律制度培育誠信的土壤,借助學校自身的民主機制處理相關問題,制定預防學術不端的策略和規范,嚴懲腐敗典型等。袁東.美國高等教育的腐敗和防治[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62—63.

二、國外關于大學腐敗的研究

綜觀國外高等教育腐敗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塊:一是理論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腐敗的定義、成因、分類、代價以及高等教育腐敗研究的方法論等問題。二是國別案例研究,大多數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當然,由于本課題專門研究美國高等教育腐敗的治理,因此會單獨綜述美國高等教育腐敗的文獻。

(一)高等教育腐敗的理論研究

1.高等教育腐敗的定義

在西方國家,關于腐敗的定義并沒有達成一致,但運用得最廣泛的是透明國際組織所下的定義:為了私利,濫用所賦予的權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Global corruption report:Education [R].Abingdon-on-Thames:Routledge,2013.自然而然,高等教育腐敗是指發生在高等教育領域,個人或組織為了私利而濫用所被賦予的權力。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西方學者對賄賂或欺詐這樣的非法行為的見解普遍一致,但在其他議題上并不一致。例如,一些學者認為大學挪用一部分研究經費用以補充辦公經費,是一種腐敗;但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院校管理;再如,有些學者認為糟糕的管理、低效率、不愿公開信息是一種腐敗,但有些學者并不認為這是腐敗。可見,腐敗包含多種形式,在不同文化、不同語境下,可能會存在認知上的差異。Weidman J C, Enkhjargal A.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R].The Worldwid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2015:63-88.

2.高等教育腐敗的分類和表現

魯緬采夫(Rumyantsev)是此方面研究的代表。基于前人的研究,她提出了高等教育腐敗的兩大分類:一是涉及學生自身的腐敗,這類腐敗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信念以及生活機會;二是沒有直接涉及學生的腐敗,這類腐敗很難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她把前者命名為特定的教育腐敗(education-specific corruption),后者命名為行政腐敗 (administrative corruption)。其中,特定的教育腐敗包括學術腐敗(academic corruption)和服務中的腐敗(corruption in services)。這些腐敗通常發生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行政人員和學生與職工(staff)之間。行政腐敗主要包括采購中的腐敗、雇傭中的腐敗,以及為了私利而濫用公共資金,等等(見表1-1、圖1-2)。Rumyantseva N L.Taxonomy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80(1):81-92.

表1-1 直接涉及學生腐敗的分類

資料來源:Rumyantseva N L.Taxonomy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80(1):81-92.

圖1-2 高等教育腐敗的分類

資料來源:Rumyantseva N L.Taxonomy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2005,80(1):81-92.

3.高等教育腐敗的代價

韋德曼(Weidman)等人指出,高等教育腐敗的代價包括:(1)專業技能水平和成就動機的腐化。(2)經濟損失。教育經費的浪費、盜用以及其他類型沒有效率的開支。(3)社會不平等。由于多數窮人無法支付腐敗的費用,會帶來社會不公平并損害社會的融合。(4)道德喪失。教育領域普遍的腐敗,其帶來的代價是社會誠信的降低,以及對政府不信任的加劇。Weidman J C, Enkhjargal A.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R].The Worldwid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2015:6.

海尼曼(Heyneman)等人指出:(1)教育系統腐敗的成本可能比其他部門腐敗成本更大。因為教育的一大功能是有意識地規范年輕人未來的行為,教育系統的腐敗會污染年輕人的心靈。(2)腐敗行為限制而非加強大學內部的競爭,且降低了大學教育的質量,進而影響勞動力市場的招募。(3)普遍存在的腐敗會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收。(4)腐敗會終結歐洲和中亞地區許多國家參與“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5)腐敗會影響國際發展援助機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他們研究的另外一個重大貢獻是通過對中亞和中歐六國學生問卷調查得出,學科的市場需求不同,腐敗程度不盡相同。那些與市場聯系緊密的學科,更有可能發生腐敗;較之獲得歐美認證的大學,實施地方標準的高校,腐敗的情況更為嚴重;大學教師的市場價值與實際工資所得之間差距越大,該教師腐敗的概率越高。Heyneman S P, Anderson K H, Nuraliyeva N.The cost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8,52(1):1-25.

4.高等教育腐敗的成因

雷尼卡(Reinikka)等人指出,高等教育腐敗與外部社會的腐敗緊密聯系在一起,包括:(1)公民社會參與的受限;(2)政府被認為是個人財富積累的工具;(3)主仆政治(patronage politics)的蔓延;(4)小群體的精英形成緊密的政治聯結。Reinikka R, Svensson J.Survey techniques to measure and explain corruption[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071,2003.查普曼(Chapman)等人則總結出高等教育腐敗的四個條件:(1)在許多國家,用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資助長期滯后,教職工待遇不高,促使他們通過“不正當行為”來彌補收入上的不足;(2)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強調自身的創收能力,這帶來了各種潛在的腐敗;(3)高校日益被賦予了更大的自主權,但由于監督不到位,腐敗也會乘虛而入;(4)隨著大學追求更大范圍的承認和國際上的排名,教師的科研和在頂尖雜志上發文的壓力日益增大,兼之相應的經濟激勵,都促使教師走上剽竊、抄襲等學術腐敗之路。Chapman D W, Lindner S.Degrees of integrity:The threat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14(2):1-22.

有一些學者則從一種更為綜合的視角來分析腐敗的成因。安德森(Anderson)等人認為,學術腐敗可以用三個理論來解釋:(1)特質理論(trait theory),即把學術不端行為與個人的性格、傾向、心理等因素聯系起來。(2)理性選擇理論,認為個人是理性的、自利的,受欲望和利益最大化所驅動,當期望的獲利(例如,提升個人的聲望或地位)大于成本(例如,失去資助或其他懲罰)時,個人就有可能從事學術不端的行為。(3)社會背景理論,強調學術不端源于個體與研究環境的互動。其中,組織的氣候、組織的不公正以及教導,與學術不端緊密相連。例如,學生接觸到不合道德的事件,會增加他們做事不合倫理的可能性,損害他們的道德原則與內疚心。Anderson M S, Shaw M A, Steneck N H, et al.Research integrity and misconduct i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M].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13:217-261.

加倫特(Gallant)從四個維度分析了學術不端產生的原因(見圖1-3)。其中,在圖1-3的中心為第一維度——內在的維度,即個人的性格、特質、動機等。對內在維度在過去做了最為透徹的探究。在微觀層面,個人的學術不端是個人內在道德不起作用的結果。第二個維度為組織的維度。在這個中觀維度中,研究主要探討教育組織的亞文化及其價值對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這一中觀層面的解釋指出,學術不端是作弊文化的結果,由文化規范與價值支持。第三個維度是機構的維度,它是對組織維度的擴展。在這個中觀維度,人們研究的是教育系統的特點(例如結構、規則和規范)如何影響學術不端。當一個系統把人人置于競爭的位置,并獎勵那些因不合道德的方法而贏他人的人時,學術不端可謂是不請自來。第四個維度是社會的維度。它從宏觀的層面指出,學術不端是沒有解決的復雜問題的癥狀,例如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或具有競爭性的利益與觀念之間的沖突。Gallant T B.Academic integ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2008:47-63.

圖1-3 學術不端的四個維度

資料來源:Gallant T B.Academic integ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2008:48.

5.高等教育腐敗的治理

泊松(Poisson)等人指出,有效反腐的舉措包括:(1)制衡權力;(2)加強問責;(3)調整激勵手段;(4)改變對腐敗的態度,提升反腐的政治意志。Poisson M, Hallak J.Corrupt schools, corrupt universities:What can be done?[M].Paris:UNESCO,2007:81-89.類似地,海尼曼提出了四種預防腐敗的措施:(1)改變結構,以降低腐敗的機會;(2)提高腐敗案件的判決水平,以幫助人們弄清楚相關概念的定義和解釋;(3)制定能夠預防腐敗行為的措施;(4)當腐敗發生時,制裁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懲罰。而這背后最核心的元素是高層領導的品質。那些尊重法治、強調透明、展現誠信的領導,能極大地降低腐敗。此外,要想有效反腐,領導者需要工具,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制定一個清晰的行為準則。無論是教授、行政人員,還是學生,都需要知道,哪種行為構成了腐敗。Heyneman S P.Education and corruption[C].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Sacramento,2002.

6.高等教育腐敗研究的方法論

就這一主題,奧西偏(Osipian)做了專門的探討。他指出,有關研究腐敗的方法論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有兩種研究腐敗的方法:(1)經濟學家常采用的基于調查的定量方法論,但由于主題內在的隱秘性和非法性,所調查出來的數據的可靠性值得懷疑。(2)政治科學和公共政策常采用的個案研究以及帶有新聞雜志風格的評論。就教育腐敗研究的方法論,大多數是個案研究,但無法提供足夠的解釋力。他認為,高等教育腐敗研究的方法論應多從其他學科吸收,而基本的方法論應系統地闡述以下幾個要點:(1)確認和表明腐敗存在的基礎,包括系統中金錢交易的強度;(2)確認腐敗存在的前提,包括系統的復雜性、法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委托給公共官員的自由裁量權;(3)明確腐敗發生的條件,這些可能包括不完善的法律系統和不完善的市場系統;(4)通過借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所用到的例證技術(illustrative techniques),呈現腐敗存在的證據;(5)從整體上呈現腐敗系統,包括相互關系網和代理人參與其中的網絡,這里將會集中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6)概括將會作為開始演繹的平臺,演繹將用于確認腐敗。Osipian A.Methodology of study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Mpra Paper,2007(11):37.

(二)高等教育腐敗的國別研究

腐敗既然是人性的通病,那么凡是有高等教育的地方(由人構成的組織),就會有腐敗現象。綜觀全球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研究多集中于轉型中的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涉及的代表性國家包括俄羅斯Osipian A L.Vouchers, tests, loans, privatization:Will they help tackle corruption in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J].Prospects,2009,39(1):47-67.、東歐的烏克蘭Osipian A L.Corruption and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kraine[J].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9,38(2):104-122.,中亞的格魯吉亞Natia J.Corrup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Georgia[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5(34):10-13.、亞美尼亞Osipian A L.Education corruption, reform, and growth:Case of Post-Soviet Russia[J].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2012,3(1):20-29.,東南亞的越南McCornac D C.The challenge of 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ase of Vietnam[J].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2012,1(3):262-275.,南亞的印度Pawan A.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Growth, concerns and change agenda[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7,61(2):197-207.,非洲的尼日利亞Olusola O K.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of corruption in Nigeria [D].Minneapolis, Minnesota:Capella University,2014.等。綜合來看,這些國家之所以高等教育腐敗頻發,一是高校工作人員待遇低,為腐敗提供了動機;二是制度建設不規范,為腐敗提供了可能;三是懲罰力度小,為腐敗開了綠燈;四是對腐敗容忍度高,為腐敗的蔓延提供了溫床。

相比之下,國外針對美國高校腐敗的研究很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諸如賄賂、盜用資金、財政欺詐等顯性的腐敗很少發生。當然,這并不表示美國高校不存在腐敗。從其涉及的腐敗議題來看,主要包括:學術不端和研究倫理。美國有許多學者研究了學生的學術不端,尤其是作弊和剽竊。例如,奇澤克(Cizek)調查了考試中的作弊問題,并提出了檢測和預防的策略。Cizek G J.Cheating on tests:How to do it, detect it, and prevent it[M]. Abingdon-on-Thames:Routledge,1999:30-38.戈德史密斯(Goldsmith)思考了科技進步及其對學生的學術誠信的影響。Goldsmith H.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academic integrity[J].Academic Integrity Matters,1998(11):135-141.普爾瓦斯(Pulvers)等人調查了學術不誠信和大學課堂環境之間的關系。Pulvers K, Diekhoff G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dishonesty and college classroom environment[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9,40(4):487-498.迪科(Decoo)主要探討了校園里的學術不端行為,并把它稱為校園危機。10 Decoo W.Crisis on campus:Confronting academic misconduct[M].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2.10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在《學術責任》中也探討了學術不端行為。他指出學術不端主要包括三類:一是涉及署名和學術聲譽的分配問題;二是非法盜用其他人的觀點或表述;三是故意篡改數據或實驗結果。Kennedy D.Academic duty[M].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20-35.

此外,有一些研究從高等教育商業化、市場化對其高等教育發展可能帶來的腐敗的角度做了論述,認為商業化對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內在價值等帶來了潛在的危害。Guthrie D, Washburn J.The corporate corrup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J]. Contexts,2005,4(1):5-6.這當中“文憑造假”“文憑工廠”的出現就是高等教育腐敗一個典型例子。據相關學者統計,“文憑工廠”在美國已成為年數十億美元的產業。Bear J.Degree mills:The billion-dollar industry that has sold over a million fake diplomas[M].Amherst, 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12:115.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文憑工廠雖然得到曝光并被關閉,一些相關人員也被捕或被起訴,但在美國,文憑工廠作為一種產業仍然興旺,而且隨著網絡的興起變得更具欺騙性。Ezell A.Recent developments with degree mills:Accreditation mills and counterfeit diploma and transcript operations[J].College and University,2009,85(2):40.最后,有個別研究從比較的視角,考察了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國高校腐敗的差異,認為美國高校腐敗主要體現在欺詐、剽竊和作弊方面。但是,美國媒體極少在國內的教育問題上使用“腐敗”“賄賂”“欺詐”這樣明顯的術語,而多用在國際教育上。例如,在《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中,每年可能只有一兩期會涉及“研究欺詐”的話題。在多數時候,美國人使用術語“不端”和“違背誠信”(breach of integrity)代替“腐敗”和“欺詐”。同時,有關作弊和剽竊的報道非常多,而入學、認證上的腐敗很少涉及。Osipian A L.Corru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Does it differ across the nations and why? [J].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8,3(4):345-365.

三、國內外大學腐敗研究述評

以上綜述了國內外有關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我們的第一個認識是:隨著高等教育腐敗的蔓延,相關的研究日益增多;即便像美國這樣高校腐敗極少發生的國家,在一部分學者帶動下,這個一度被人們遺忘的研究領域,也逐漸開始引起更多學者的興趣。綜觀國內研究現狀,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國內對高校腐敗還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不僅涉及的研究主題較窄,理論基礎略顯單薄,而且研究方法也相對單一,主要以思辨為主。至今,國內尚無一本嚴肅的、具有理論深度的高校腐敗治理的專著。與國內諸如政治、經濟學科對腐敗的研究相比,有關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顯得比較“粗淺”。筆者個人猜測包括兩方面原因:一是可能腐敗研究需要深厚的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的理論基礎和知識,而具有這些學科基礎的人多專注于本領域的腐敗研究,無暇顧及高等教育領域;而大多數教育學者缺乏相應的理論儲備,這導致他們對教育腐敗的研究難以深入,且給人研究內容單一化之感。二是可能中國高等教育腐敗并不如政治、經濟領域的腐敗嚴重,故沒有吸引更多其他學科的學者對此問題進行研究。

第二,國內對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非常少。誠如上文所言,腐敗是人性的通病,高等教育腐敗是一種全球現象,遍及每個洲、每個國家、每個地區,但國內對此的研究寥寥可數。尤其令人遺憾的是,在為數不多的關于國際(高等)教育腐敗的文獻中,尚有幾篇專門研究美國(高等)教育腐敗。這給人造成一種錯覺:美國的教育腐敗似乎很嚴重。這顯然與事實不符,甚至是錯誤的。

綜觀國外研究,可以發現:第一,國外的高等教育腐敗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在方法上顯得更豐富。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批學者鍥而不舍的研究。第二,高等教育腐敗的研究更多地融入了國際視野。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國外不同學者會就高等教育腐敗這個專題進行專門的論述,并形成論文集;而且,多采用比較的視角,研究不同國家高等教育腐敗的異同點。第三,研究多集中于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腐敗,而較少有學者聚焦于發達國家反腐的成功經驗。這種情況在美國尤其典型。就美國學者而言,他們很少涉及高等教育腐敗這個話題,也沒有文章研究美國高校為什么很少腐敗這個問題;即便涉及腐敗,也主要是針對學術不端以及近年來偶爾發生的行政腐敗加以評判和思考,而很少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這可能跟西方學者自身的研究思路與興趣有關。

鑒于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本書將站在文化局外者的立場,審視美國高校有效反腐的機理。由于直接相關的文獻很少,本研究將充滿挑戰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山县| 曲阳县| 辽阳县| 十堰市| 津南区| 都兰县| 秦安县| 随州市| 山阴县| 夏河县| 韶山市| 博湖县| 同江市| 措美县| 颍上县| 铜川市| 望谟县| 肃南| 陆丰市| 交城县| 岗巴县| 鹿泉市| 蛟河市| 桐庐县| 鸡东县| 闽侯县| 扶沟县| 明光市| 高淳县| 汪清县| 师宗县| 罗甸县| 金乡县| 安陆市| 阿瓦提县| 北票市| 门源| 河池市| 汝州市| 焉耆|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