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會計等式
各種財務報表建立的理論依據都是會計對象要素及其內在聯系,只是不同的財務報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關系為理論基礎。
2.4.1 靜態會計等式
通過本章開頭的資產負債表2.1以及所有者權益要素的定義和特征,我們發現每張資產負債表的特征都是“左邊”和“右邊”的金額合計數相等,即資產的總額等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資產負債表之所以又被稱為平衡表,就在于這種平衡關系的建立。那么,為什么資產的總額總是會等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和呢?
債權人和所有者為企業提供經濟資源,資產就是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它們是從債權人和所有者手中得到或者換取的。換句話說,資產負債表讓我們從兩個角度看同一家企業。資產代表的是企業擁有什么資源,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表示企業的一切資源是誰提供的,他們各自提供了多少。一定數額的資產總是產生一定數額的權益。因此,資產負債表的一邊是資產,一邊是對這些資產的要求權(權益),它們的金額一定是相等的,如圖2.8所示。

圖2.8 靜態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
所以

即

(2.2)式就是靜態會計等式,反映了企業靜態時點上的財務狀況,是最基本的會計等式。
(2.2)式可以變形為凈資產的計算公式,即

這就是我們在所有者權益定義中所提到的剩余權益的計算方式。資產負債表的編制依據的就是靜態會計等式。
2.4.2 動態會計等式
在本章開頭的表2.2和利潤要素的定義和特征里,我們發現:利潤作為一個企業一定期間經營成果的反映,是企業廣義收入和廣義費用相減后的差額。廣義收入包括利得,廣義費用包括損失。
所以

(2.4)式體現了動態會計要素彼此之間的關系,稱為動態會計等式。利潤表的編制基礎就是動態會計等式。
2.4.3 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
靜態會計等式[(2.2)式]反映的是企業特定時點的靜態財務狀況。比如公司剛成立,擁有80萬元資產、30萬元負債和50萬元所有者權益,80萬元=30萬元+50萬元,達到平衡。兩天之后企業銷售物品,賺取收入6萬元,承擔費用4萬元,6萬元-4萬元=2萬元,所以實現利潤2萬元。如果這時6萬元的收入和4萬元的費用都已經收到和付出,那么資產就增加了2萬元。如果靜態會計等式右邊保持不變,就會出現82萬元≠30萬元+50萬元的情況。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因是靜態會計等式是在會計期間開始或者結賬后才能達到的平衡。在會計期間開始到結賬前的這段時間的任何時點上,企業產生的利潤因為沒有通過結賬體現在靜態會計要素中,因此對企業這些盈利所得(或虧損所減少)的經濟資源的要求權沒有被計算進靜態會計等式的右邊,等式左邊的資產卻已經反映了增加(或減少)的經濟資源,等式自然無法達到平衡。
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個會計期間開始的時點上,企業擁有的資源等于這些資產的來源,即資產=權益=負債+所有者權益。隨著企業獲得收入,企業的資產來源多了一個渠道,即出售產品或服務等獲得的收入,與此同時企業的資源也出現了消耗,即費用。
因此,在任一時刻上會計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如圖2.9所示,等式表達如下:

等式可以變形為


圖2.9 會計要素之間的平衡關系
會計期末,對收入與費用進行比較,計算出凈利潤。企業再將凈利潤中的一部分分配給企業所有者,作為他們投資的回報。分配完畢,凈利潤中剩下的部分,即未分配利潤,作為所有者享有要求權的留存收益,歸入所有者權益要素。這樣一個周期結束,有關這段時間動態經營成果的收入、費用以及凈利潤全部都結轉完畢,三個要素清空回到零數,下一期重新開始計算新時段的經營成果。
會計要素之間的轉換關系如圖2.10所示。在這張圖里我們看見,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是建立在靜態會計等式和動態會計等式基礎上的,一個會計期間開始時和結賬后它們都處于平衡的狀態。在起始之前的任一時點,左邊的資產總是等于右邊虛框里的部分,保持總的平衡。期末結賬時,右邊利潤表先結出凈利潤,分配利潤后將未分配部分轉入靜態會計要素所有者權益,靜態會計等式達到平衡,左邊資產負債表實現了自身的平衡。

圖2.10 會計要素之間的轉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