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各章節涉及的基本問題

本書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闡述“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這一主題。回答這一問題,從不同視角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如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尤其是基礎設施改建和服務設施改進,對近代杭州旅游產生了什么影響?在中國傳統旅游邁向近代化的總體進程中,近代杭州旅游呈現怎樣的一種新面貌?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如何?對當時及以后杭州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影響又如何?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在近代,傳統杭州旅游的轉型達到了怎樣的一種發展水平?如前所述,旅游近代化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現象,包括交通工具、基礎設施、服務設施、資源開發、旅游活動、客源市場、旅游文化等。換言之,回答上述問題,理應求詳求全,覆蓋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各個層面。但理論設想與實際研究之間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研究中,有兩個方面的因素比較突出,將影響本書的定位。

第一,旅游近代化首先是圍繞城市展開的。五口通商以前,出于“杜民夷之爭論,立中外之大防”的需要(清)梁廷枏:《粵海關志》卷三三。,中外交往幾乎完全限于廣州一處口岸。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按照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條規定,清廷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作為五口通商口岸。次年,廣州、廈門、上海開埠。道光二十四年(1844),寧波、福州開埠。尤其在19世紀70年代以后,因中外交往日漸頻繁,一個以東南沿海、內陸沿江和北方邊境地區各個通商口岸為主體,輻射東南亞周邊國家和歐美發達國家的旅游客源市場隨之形成,中外游客主要往來于我國的上海、廣州、天津、牛莊、大連、秦皇島、青島、煙臺、汕頭、廈門、福州、香港、澳門、臺灣、瓊州、北海、梧州、三水、江門等地,以及日本、朝鮮、俄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張俐俐:《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第53頁。杭州固然風光秀麗,“畢竟西湖久擅名勝,游人恒留連不忍去,杭州繁盛半賴此湖”《三個月之杭州市政》(《杭州市政》周刊特刊),1927年,第71頁。,歷來是游山玩水、娛樂休閑最優勝的目的地。民國初年拆除城墻,“西湖搬進了城”鐘毓龍:《說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頁。,1927年5月杭州組建市政府以后,在發展城市的8項措施中,就有疏浚西湖、改進旅游景區兩項。國民政府實業部國際貿易局編:《中國實業志·浙江卷》丙9,1933年。市長周象賢曾明確指出:“欲繁榮杭市,首當整理西湖,吸引游客”杭州市政府秘書處編:《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紀念特刊》,1937年,序。。但與杭州的區位條件、開放程度密切相關,杭州始終未成中外游客光顧最多、最為頻繁的旅游目的地,在境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中,排名前列者依次是上海、天津、漢口,客流量占總數的80%左右,其余分散在廈門、汕頭、鎮江、寧波、蘇州、杭州、大連、煙臺、牛莊、哈爾濱、安東、蕪湖、宜昌、溫州等;張俐俐:《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頁。在國內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中,排名前列者依次是上海、漢口、天津、蘇州、鎮江、汕頭,其余分散在煙臺、牛莊、大連、長沙、杭州、溫州等。張俐俐:《近代中國旅游發展的經濟透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頁。兩項排名順序表明,在大多數時候,來杭中外游客所占的份額并不高,杭州不是境內外主要旅游目的地。受此影響,杭州旅游近代化的進程不僅相對于落后上海等通商口岸二三十年,而且發展水平也低得多。基于這一認識,應實事求是描述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不能人為拔高。

第二,學術研究的開展,一定受到現存資料的限制。從總體看,現存有關近代杭州旅游的資料雖稱汗牛充棟,但這些資料不僅分散,而且多囿于描述性的記載,至于反映當時旅游經濟狀況如游客人數、旅游收支等的資料則更少。資料的制約導致本書研究重旅游活動的具體描述而少經濟狀況的量化分析。

限于上述兩點,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的這本書,除第一章“緒論”外,大致分成三部分:一是闡述傳統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及其邁向近代化進程的背景;二是具體描述近代杭州旅游交通工具、基礎設施、服務設施、資源開發、旅游活動、客源市場、旅游文化的基本面貌;三是客觀評價近代杭州旅游的發展水平以及對當時和以后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評估近代杭州旅游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具體而言,分為7章,各章節的內容如下:

近代以前,傳統杭州旅游是怎樣的基本格局?第一章“近代化前夜杭州旅游的盛衰變遷”首先把傳統杭州旅游劃分為起源、發展、繁盛3個階段,以梳理其發展線索,并分析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發展水平,認為景點景區、游覽線路、旅游產品、娛樂休閑、導游圖書、旅游形象構成了傳統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奠定了近代杭州旅游的發展基礎。在旅游史上,1841年托馬斯·庫克組織的團隊旅游,開啟了全球旅游近代化的進程,體現了現代旅游的雛形和基本特點,基于旅游近代化的背景及其主要特點,傳統杭州旅游的發展水平大致包括以觀光、娛樂、朝圣為旅游目的,以分散、自發、隨意為旅游方式,旅游范圍淺游,旅游經營薄弱等特點。

旅游近代化的推進,并非憑空或偶然出現,而是技術、經濟、社會、文化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逐步提升的產物。第二章“社會進步對近代杭州旅游的影響”,從經濟增長與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描述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經濟包括杭州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以及農村、市鎮、城市三個層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認為杭州旅游近代化的推進,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近代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所引起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為前提的;以國門洞開、西俗東漸為背景,從歐美旅游風氣、新式節日制度、旅游代理機構三個方面,敘述西俗東漸所引起的變化,就旅游涉及的對象而言,最初是政府倡導,然后影響工商及一般的居民,表現為自上而下的過程。

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建尤其是近代交通工具的變革與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它的引進,對近代杭州旅游的影響如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杭州旅游的近代化?第三章“基礎設施改建與近代杭州旅游”第一部分分旅游目的地外部交通和旅游目的地內部交通兩部分。前者敘述鐵路、公路、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在杭州引進和發展的水平,以及對近代杭州旅游的影響;后者首先介紹在傳統社會,杭州的交通工具十分單一,陸路是轎子與馬匹,游湖乘船,近代以來已有人力車、三輪車、自行車、公共汽車、西湖游船等,不僅有輕便、快捷、低廉等優點,更重要的在于因杭州道路的改變,這些近代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在杭州旅游當中,讓人耳目一新,游興大增。第二部分把拆毀城墻、鏟除旗營、“西湖搬進了城”作為“杭州市政建設”的開端,講述旗營舊址開辟為新市場,以及杭州市政建設中道路、橋梁、建筑物等“硬件”,電力、通信、自來水等“軟件”,從城市的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分析杭州的城市化進程,認為城市化進程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口流動量是旅游需求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旅游的近代化首先是圍繞城市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口流動產生和發展的。

第四章“服務設施改進與近代杭州旅游”首先研究杭州旅行社的發展狀況,認為盡管它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經營實體,至少在業務上與上海總社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在業務拓展、自身發展上具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旅游產品”、“以形象塑造為目的,編印宣傳材料”、“以旅游經營為主線,兼營其他業務”三大特色。然后簡單介紹近代杭州的旅游管理接待機構。旅游服務設施屬旅游供給的范疇,是旅游目的地吃、住、行、娛、游、購六要素與游客活動相關的實物、設施甚至勞務的總和。本章接著對近代杭州的旅館、餐飲、娛樂、購物等進行追溯,以凸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對杭州旅游近代化的影響。其中,旅館是研究的重點,既介紹數量與布局、硬件與軟件,又研究規模與水平,結論是杭州近代意義上的旅館的起步時間和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于上海、北平、西安、蘇州、溫州、開封、長沙等重要通商口岸以及交通樞紐城市,但量和質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基礎、前提條件,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據此,第五章“近代杭州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分“古跡遺存保護”、“旅游資源開發”兩部分。前者首先敘述近代尤其是民國各屆各級政府對古跡遺存保護的重視,以及國家層面頒布的一系列保護、利用的條例;接著以靈隱寺、岳王廟、錢王祠、于謙祠、保俶塔、六和塔為典型案例,敘述近代杭州維護修繕古跡遺存的概況。后者分開辟公園、添建景點、疏浚西湖、整治環境4部分,介紹近代杭州旅游資源開發;其中,開辟湖濱、孤山等近代意義上的公園,以及添建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淞滬戰役國軍第八十八師陣亡將士紀念碑等富有時代氣息的建筑群,是旅游資源開發的特色。

第六章“近代杭州客源市場分析”聚焦旅游活動的主體——游客,分“旅游活動”、“客源市場”兩部分,描述近代杭州旅游客源市場。前者從觀光旅游、宗教旅游、會展旅游、修學旅游4方面,利用游記、回憶錄、報導等文獻資料,描述中外游客在杭州的旅游活動。對人員大規模、高頻率的流動,站在國家或地區的層面進行剖析。第二部分“客源市場”首先把近代杭州旅游客源市場界定為境內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部分,然后分析各客源市場的特點。所謂“境內旅游”,指當地居民在杭州的旅游活動,仍以觀光、朝圣、娛樂居多,吃喝玩樂是杭州當地居民旅游的主要目的,而且越演越烈,本節簡單指出其中的三個原因;所謂“出境旅游”,指當地居民包括離地農村居民、失業城市居民、接受教育者、外出商貿者離開杭州,赴其他城市甚至國外的旅游活動;所謂“入境旅游”,指其他城市包括外國游客在杭州的旅游活動,從境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境內游客旅游目的地排名順序看,杭州排名偏后,不是境內外主要旅游目的地。遺憾的是,因缺少相應的統計數據,未對近代杭州境內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客流量、旅游收入進行詳細描述,這是今后亟待加強的資料收集和重點研究領域。

中國傳統旅游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重安居、畏客居,以儒家自然審美觀和保守內斂旅游觀及莊子的“逍遙游”為基礎。在近代中國,這一“淺游”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積極入世、富于實踐不時受到干擾。第七章“近代杭州旅游文化概述”認為近代旅游思想雖是中國傳統旅游思想的延續,但發生了變化,具有“旅游是一種心理的需求”、“旅游有助于國家的自強”、“旅游有助于公德的培養”三大特點。把商品意識的增強作為本章內容加以研究,是想說明:就旅游供給者而言,必須持續開發,滿足旅游需求者多元化且不斷變化的需求;就旅游需求者而言,在旅游過程中購買滿意的商品,是其最大的愿望。本章通過描述導游指南、旅游商品,反映近代杭州正不斷增強的商品意識。前者概括了近代杭州導游指南多種類、較應時、用照片、重細節的4個特點;后者在簡述幾例旅游商品后,認為西湖龍井茶、王星記扇子、張小泉剪刀、杭州絲綢是近代杭州四大特色旅游商品。

結語分“基本特點”、“總體水平”兩部分。前者首先歸納近代以來杭州旅游“以旅游作為城市定位”、“旅游六要素初步具備”、“旅游目的地地位提升”三大特點,接著從市政建設、地方經濟、發展方向、西湖風貌四個方面,分析近代杭州旅游對當時及今后杭州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尤其是旅游發展的深刻影響,其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同時存在。后者在簡單對比杭州、上海兩個旅游目的地旅游發展總體水平的基礎上,評估了近代杭州旅游的發展水平,認為近代杭州旅游的總體水平并不高,旅游目的、旅游方式、旅游產品、旅游服務仍較傳統,旅游競爭力相對有限,相對落后于上海、北平等重要通商口岸以及交通樞紐城市。杭州雖未成為主要旅游目的地,但因明確城市發展方向,初步具備旅游產業,基本形成客源市場。清末民初不足50年的時間是杭州傳統旅游走向近代旅游承上啟下的時期,在杭州甚至中國旅游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永和县| 泸定县| 山阳县| 三亚市| 霍林郭勒市| 甘南县| 民和| 张家界市| 铜山县| 苗栗市| 电白县| 孝昌县| 塔河县| 河南省| 曲水县| 武安市| 东台市| 普洱| 保德县| 永康市| 江北区| 雷州市| 揭西县| 九龙县| 康马县| 丘北县| 安徽省| 西乌珠穆沁旗| 东丰县| 四子王旗| 麦盖提县| 九龙县| 永安市| 苍南县| 呼伦贝尔市| 曲麻莱县| 玉溪市| 界首市| 黔西| 望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