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生理學(案例版)
- 王萬鐵
- 3707字
- 2020-06-05 17:15:51
第一節 酸堿的概念及酸堿物質的來源和調節
一、酸堿的概念
在化學反應中,能釋放出H+的化學物質稱為酸,例如HCl、H2SO4、H2CO3、CH3CH(OH)COOH(乳酸)、、HPr(蛋白酸)等;反之,凡能接受H+的化學物質稱為堿,如
、
、NH3等。由此分析可知:一種化學物質作為酸釋放出H+時,必然同時生成一種堿性物質;同理,一種化學物質作為堿在接受H+的同時,也有一種酸性物質生成。因此,一種酸總會與相應的堿形成一個共軛體系,如圖4-1所示的共軛體系。

圖4-1 酸堿共軛體系
二、體液中酸堿物質的來源
體液中酸性、堿性物質多數來源于組織細胞的分解代謝,少數來自攝入的食物。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條件下,體內酸性物質的產量遠遠多于堿性物質。
(一)酸性物質的來源
體液中的酸性物質按其特性分為揮發性酸(volatile acid)和固定酸(fixed acid)。
1.揮發性酸 糖、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的最終產物是二氧化碳(CO2), CO2非酸非堿,但與水(H2O)結合形成碳酸(H2CO3),這一反應可在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的催化下加速完成。碳酸不穩定,在體內可釋出H+,也可形成二氧化碳(CO2)由肺呼出,故稱為揮發性酸。肺對H2CO3(CO2)排出量的調節,稱為酸堿平衡的呼吸性調節。正常成人在靜息狀態下每天生成300~400L CO2(CO2的生成量隨代謝率提高而增多),如果生成的CO2全部與H2O結合形成H2CO3,那么,每天可釋放13~15mol的H+。因此,碳酸(H2CO3)是機體代謝過程中生成得最多的酸性物質。
2.固定酸 固定酸是指不能變成氣體由肺呼出,而只能通過腎臟隨尿排出的酸性物質,又稱非揮發性酸(involatile acid)。腎對固定酸排出量的調節,稱為酸堿平衡的腎性調節。固定酸種類較多,主要由糖、脂肪、蛋白質分解代謝產生,如丙酮酸、乳酸、三羧酸、乙酰乙酸、β-羥丁酸、硫酸、磷酸、尿酸等。正常成人每天由固定酸釋出的H+僅50~100mmol,與揮發性酸相比要少得多。
酸性物質的另一來源是從飲食中直接攝入,包括服用一些酸性藥物如氯化銨、水楊酸等。
(二)堿性物質的來源
體液中的堿性物質主要來自食物中的蔬菜、瓜果。這類食物含有豐富的有機酸鹽,如蘋果酸鹽、檸檬酸鹽、草酸鹽等。這些含Na+、K+的有機酸鹽進入體內后與H+結合形成相應的有機酸,再經三羧酸循環氧化為CO2和水,而Na+、K+則與結合成堿性鹽。
另外,機體在物質代謝過程中也可產生堿性物質,如氨基酸脫氨基生成氨,由于此氨經肝臟鳥氨酸循環后轉化為尿素,故血液中含量甚微,對體液酸堿度影響不大。腎小管細胞分泌的氨則用來中和原尿中的酸(H+)并保留堿。
三、酸堿平衡的調節
盡管機體不斷地攝取和生成酸性或堿性物質,但在生理情況下,血液pH并沒有發生顯著改變,仍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這種血液pH相對穩定的維持是機體酸堿平衡調節機制調節的結果。體內酸堿平衡的調節機制主要包括血液的緩沖作用、肺及腎的調節等。
(一)血液的緩沖作用
血液的緩沖系統是由弱酸及其共軛堿(緩沖堿)組成的,具有緩沖酸或堿,防止H+濃度發生顯著變動的作用。血液的緩沖系統主要有四種(表4-1)。其中以碳酸氫鹽緩沖系統()最為重要,這是因為:①含量最多,占血液緩沖總量的1/2以上,具有較強的緩沖能力;②為開放體系,
和H2CO3可通過腎和肺的調節得到補充或排泄,從而增加了其緩沖能力;③可以緩沖所有的固定酸。
表4-1 血液的緩沖系統的構成及含量

但是碳酸氫鹽緩沖系統不能緩沖揮發性酸,揮發性酸的緩沖主要靠非碳酸氫鹽緩沖系統,特別是血紅蛋白和氧合血紅蛋白緩沖系統的緩沖。
當體液中酸堿性物質發生改變時,緩沖系統又是如何調節的?現以碳酸氫鹽緩沖系統為例來加以闡明。

當體液中酸(H+)過多時,緩沖系統中的緩沖堿()立即與其結合,上述反應向左移動,使H+的濃度不至于顯著增高,同時緩沖堿濃度降低;反之,當體液中H+減少時,緩沖系統中的弱酸(H2CO3)可以釋出H+,反應向右移動,使體液中H+的濃度得到部分恢復,同時緩沖堿濃度增加。
總之,血液的緩沖系統緩沖作用迅速,若體內酸、堿負荷過度或不足,緩沖系統馬上起緩沖作用,將強酸或強堿轉變成弱酸或弱堿,同時緩沖系統自身被消耗。因此,血液緩沖系統具有反應迅速,但緩沖作用不持久的特點。
(二)肺在酸堿平衡中的調節作用
肺在維持體內酸堿平衡中通過改變呼吸運動來控制CO2的排出量,從而調節血漿H2CO3濃度,維持血液pH的相對恒定。這種調節作用發揮較快,數分鐘內即可見明顯效果。
肺通氣量受延髓呼吸中樞控制,延髓呼吸中樞接受來自中樞化學感受器和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能夠感受腦脊液中H+濃度的變化,H+濃度增加可以興奮呼吸中樞使肺通氣量增加。但血液中的H+不易透過血腦屏障,故對中樞化學感受器的直接作用很弱。CO2雖不能直接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但CO2屬脂溶性物質,易透過血腦屏障,并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碳酸,使腦脊液H+濃度增加。因此,中樞化學感受器對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的變化非常敏感。當PaCO2超過正常值時,肺通氣量可明顯增加;若PaCO2增加到60mmHg時,肺通氣量可增加10倍,使CO2排出顯著增多。但是當PaCO2超過80mmHg時,呼吸中樞反而受到抑制,稱為二氧化碳麻醉(carbon dioxide narcosis)。
外周化學感受器(主要指主動脈體和頸動脈體)能感受缺氧、p H和CO2的刺激。當PaO2(動脈血氧分壓)降低、p H降低、PaCO2升高時均可通過外周化學感受器反射性興奮呼吸中樞,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量增加,CO2排出增多;反之,呼吸變淺變慢,CO2排出減少。但外周化學感受器比中樞化學感受器反應遲鈍,只有當PaO2低于60mmHg時,才能感受刺激,引起興奮。
(三)腎在酸堿平衡中的調節作用
腎臟主要通過排出體內過多的酸或堿來調節血漿濃度,從而維持血液pH的相對恒定。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條件下,體內產生的酸性物質遠遠多于堿性物質,腎臟在調節酸堿平衡中的主要作用是排酸保堿。腎臟的調節作用比較緩慢,常在酸堿平衡紊亂發生數小時后開始發揮作用,3~5d達到高峰,但效能高、作用持久。
腎臟調節酸堿平衡的主要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近曲小管泌H+和對NaHCO3的重吸收 腎小球濾過的NaHCO3約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少部分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排出體外的NaHCO3僅為濾出量的0.1%。近曲小管Na+的主動重吸收是以與或Cl-結合的形式進行的,同時伴有水的被動吸收。在酸堿平衡的調節中,Na+的重吸收是與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分泌的H+交換的結果,這種H+-Na+交換常伴有
的重吸收。腎小球濾過的NaHCO3在近曲小管管腔內解離成Na+和
;腎小管細胞內的CO2與H2O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 H2CO3在細胞內又解離成
和H+, H+通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膜上的H+-Na+交換被分泌到管腔中,同時把管腔中的Na+交換進細胞,由基側膜
載體返回血液循環,使細胞內Na+濃度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這有利于管腔內Na+向濃度低的細胞內擴散,同時促進細胞內H+泵出。H+-Na+交換所需的能量由基側膜上Na+-K+-ATP酶間接提供。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分泌的H+和管腔濾液中的
結合生成H2CO3, H2CO3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O和CO2, H2O隨尿液排出,CO2則彌散入細胞內。碳酸酐酶在H+-Na+交換、
重吸收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當pH降低時碳酸酐酶活性增高,近曲小管H+-Na+交換增強,NaHCO3重吸收增多;反之,這一作用減弱(圖4-2左)。

圖4-2 近曲小管和集合管泌H+、重吸收過程
2.遠曲小管、集合管泌H+和對NaHCO3的重吸收 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閏細胞(又稱泌H+細胞),借助管腔膜上的H+-ATP酶作用向管腔泌H+,而管腔中的Na+則通過鈉通道進入細胞,同時在基側膜以交換的方式重吸收
,使尿液酸化,這種作用稱為遠端酸化作用(distal acidification)(圖4-2右)。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H+還可與管腔濾液中Na2HPO4的Na+交換,將堿性Na2HPO4轉變成酸性NaH2PO4,使尿液酸化,將H+排出體外,但這種緩沖是有限的,當尿液pH降至4.8左右時,兩者比值(
)由正常血漿(pH為7.4時)的4∶1變為1∶99,表明尿液中幾乎所有的
都已轉變為
,就不能進一步發揮緩沖作用了。
3.的排出 近曲小管上皮細胞是產銨(
)的主要場所。細胞內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水解作用下產生氨(NH3), NH3與細胞內碳酸解離的H+結合生成
,
通過
交換進入管腔,隨尿排出。NH3是脂溶性分子,能自由彌散,但彌散的量及方向依賴體液pH,通常腎小管管腔液的pH較低,所以NH3易向管腔內彌散,并與管腔內H+結合生成
。
是水溶性的,不易通過細胞膜返回細胞,而進一步與強酸鹽(NaCl)中的負離子(Cl-)結合成銨鹽(NH4Cl)隨尿排出。而強酸鹽(NaCl)解離后的陽離子(Na+)通過H+-Na+等方式進入腎小管上皮細胞,與
一起返回血液。由于銨的生成和排泄是pH依賴性的,所以酸中毒越嚴重,腎排
越多(圖4-3)。

圖4-3 尿胺形成
綜上所述,腎臟對酸堿的調節主要通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活動來實現。酸中毒時,由于碳酸酐酶、谷氨酰胺酶等活性增強,腎臟的這三種調節作用(近曲小管對NaHCO3的重吸收、遠曲小管對NaHCO3的重吸收、的排出)均增強;反之,堿中毒時,這三種調節作用均減弱。
(四)組織細胞對酸堿平衡的調節作用
細胞外液H+濃度的變動必然影響到細胞內H+的濃度,因此機體大量的組織細胞成為巨大的酸堿緩沖池。組織細胞的緩沖作用主要通過細胞內、外離子交換(如H+-K+、Cl--等)的方式完成。如酸中毒時,細胞外液過多的H+通過H+-K+交換進入細胞內,被細胞內緩沖堿緩沖,而K+從細胞內逸出,導致血鉀升高,反之亦然。當
升高時,Cl--
交換很重要,因為Cl-是可以交換的自由離子,
的排出可通過
交換來完成。
肝臟也可以通過尿素的合成來清除NH3,參與調節酸堿平衡。骨骼鈣鹽(磷酸鈣、碳酸鈣)的分解也有利于對H+的緩沖,如,但這種調節主要參與持續時間較長的代謝性酸中毒,也是慢性代謝性酸中毒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的原因之一。
- 國家衛生城市標準(2014版)指導手冊
- 神經病學(第2版)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生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埋線美容外科學
- 中華影像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卷(第2版)
- 生物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醫骨傷學發展史(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中醫骨傷科學專業院校規劃教材)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醫學遺傳學
- 傷寒論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脊柱微創外科學(第2版)
- 中藥化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推拿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實驗針灸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