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解讀中醫:讓中醫融入生活作者名: 于玲本章字數: 3137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2:03:01
五、防病與治未病
養生首先是為了防病。“重在預防”的觀點,在中醫理論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出現。這可以從現代仍在頻繁使用的成語“防患于未然”的出處,《周易·既濟》的時代上得以佐證。清代早期的養生專著《老老恒言》也說:“以方藥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于未病。”可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民族文化傳承上的一脈相承。
(一)治未病
在中醫的概念里,治未病有三個層次的意思。
第一個層次,用出自《周易·既濟》的成語,“防患于未然”來比喻非常恰當。
“治未病”見于《素問》,在《刺熱》中記載有“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之語。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在其著作《韓非子·喻老》里所記載的那個《扁鵲見蔡桓公》的奇妙故事。這個用生命換來的教訓早已嵌入了歷史,深入了人心,成為了古代文學著作中治未病的反面教材。
中醫所提倡的治未病,其實是在病勢尚未形成、病邪只限于對面色的改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某人近來臉色不好的時候,所進行的治療和調整。這相當于是在現代概念中的亞健康階段,或者是在疾病尚處于潛伏期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早期治療。
中醫自古就高度重視治未病。能發現疾病苗頭的醫生,在《素問·八正神明論》中,被命名為“上工”,屬于醫生中的最高等級。“上工救其萌芽”的意思是說,醫術高超的醫生可以根據臟腑在相關皮部的異常表現,也就是通過觀察“三部九候之氣”的異常情況,發現疾病的苗頭,并盡可能地進行早期的治療和調整。
俗語常說,“求人不如求己”。因為許多常見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其首發癥狀都是由病人自己感覺出來的,所以,在已有不適感覺,但疾病尚未形成的時候,自己抓緊時機進行盡早的調整,就是最及時的“治未病”。
比如清朝的曹庭棟,就在《老老恒言》中介紹了一個能夠防止感冒形成的經驗:“身之受風受寒暑,未有不自知,病雖未現,即衣暖飲熱,令有微汗,邪亦可從汗解。”意思是說,在受涼之后身上發冷,還未出現流涕、咳嗽的疾病前期,要立即多穿衣服喝熱飲,使身體微微汗出,邪從汗解,身體的感覺就能夠恢復正常。值得說明的是,近幾年這個方法經過多次親身體驗,確實非常有效。
《閑情偶寄》的筆者則詳細地列舉了傷食與風寒將起的病因、病勢、當事者的感覺和應該采取的措施。養生家李漁說道:傷食是因為吃得略為有點多,飽而不下故而后悔多食;風寒將起則是偶爾穿衣有點薄,由怕風漸至感到周身寒冷。而當此之時,就要及時服用消食化積的藥物而使之速消,趕緊飲用祛風散寒的藥劑以使寒邪從汗而解,以防止疾病的形成。
李漁所采用的方法,按中醫的說法則是,當病邪尚在毫毛和氣分的時候就開始及早救治,而不是非得等到病證清楚,病邪已經入深某臟某腑的階段再進行治療。
第二個層次是指防止已有的疾病加重,或者是防止原有的疾病復發。
這里有兩個情況:一是防止已有的疾病加重。如對“上感”所導致的咳嗽高熱要盡早治療,以防病菌向下呼吸道蔓延,引發肺部感染;甚至逆傳心包,引發現代醫學所說的腦炎。盡早治療的重要性,用出自《后漢書·丁鴻傳》的成語“防微杜漸”來形容,非常貼切。二是為了防止原有的疾病或癥狀復發,提前所采取的預防治療措施。如冬季喘咳的患者在夏季入伏時進行的穴位貼敷,即冬病夏治;再如瘧疾等定時發作的疾病,須在其癥狀出現以前施以治療,即“治其未盛”。這都屬于已有疾病而盡早治療。
第三個層次是防傳變。人當然可以帶病生存,但病勢不可能是恒定不變的,病邪隨時會依據人體正氣的強弱而發生變化。
疾病發生變化的結果是由正邪斗爭的結果而決定的。正氣增強疾病就會向著好轉的方向轉化;而一旦邪氣占據了上風,病邪就會向身體的內部傳變。《素問·玉機真臟論》,把疾病傳變的機理和規律描述得非常清楚:“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意思是說,五臟之間有經脈依次相互連通;某個臟器得病之后,也都有其容易受牽連而一起出現病癥的相關器官。所以在治療疾病時,好醫生和一般醫生的區別就是,能不能及時防止疾病的傳變,套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能不能夠及時遏制住疾病的發展勢頭。有效地制止了疾病的發展,才能談到下一步的使疾病痊愈。如果使用一句成語來形容防止傳變,出自《戰國策·楚策》的“亡羊補牢”想必是非常準確的。
善不善于“治未病”,還能夠真實體現出一個醫生水平的高低。正如《難經》中所講的那樣,“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七十七難》詳細的記載道:“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在臨證時有沒有戰略的眼光,知識全面不全面,對疾病的發展和預期有沒有清醒的認識,直接決定了對病程的有效控制、對疾病的治療結果,當然更說明了這個醫生水平的高低。
古典醫著欣賞
1.“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素問·八正神明論》
2.“如偶以衣薄而致寒,略為食多而傷飽,寒起畏風之漸,飽生悔食之心,此即病之機與勢也。急飲散風之物而使之汗,隨投化積之劑而速之消。”——《閑情偶寄》
(二)人體的抵抗力與疾病的發生
說到中醫防病,就必然要提到人體的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中醫常說的抗邪防病之理。這聽起來似乎是非常深奧的醫學道理,其實與“家不和,外人欺”所表達的意思同理。
我們都知道,即使是在相同的年齡、相同的性別、相同的地點、相同的氣候與條件下,如班級里的野營拉練,也是有的人容易傷風腹瀉,而有的人則不會因此而生病。所以,疾病的發生與否,與人體自身的正氣,也就是抵抗力的強弱,有直接的關系。
關于這個現象,《靈樞》的作者們就已經發現,并且使用竹簡記錄了下來。如《論勇》記載說:“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
對于這個“其故何也?”的疑問,早在《靈樞》的成書時代,先圣們就已經用舉例說明的形式,給出了生動而準確答案。
在《五變》中,黃帝問道:人們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冷風,也同時因為受風而得了病,但是他們的病證卻各自不同,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愿意了解其中的緣故。
就此問題,少俞特為黃帝舉例說:同一種木材之中,尚有陰陽的不同,堅脆的不同。有的堅硬,有的松脆。堅者不易砍入,脆者皮弛容易受到傷害。同一種木材(意思是指同胞的兄弟姐妹),尚因堅脆的不同,而情況有別。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且還因為木材的種類不同(意思是指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皮的厚薄,所含汁液的多少,當然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早開花早生葉的種類,一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脆木薄皮的種類,每逢大旱久曬的時候,就會因為枝條的汁液減少而出現葉萎的現象;久逢陰雨的時候,薄皮多汁的種類,則易因皮潰而腐爛;暴風卒起,則剛脆之木,枝易折;秋霜疾風,剛脆之木,其根動搖而樹葉掉落。凡此五種具有傷害性的氣候情況,自然界不同種類的樹木都會因此而各有所傷,更何況對于先天稟賦與后天所養都各不相同的人乎!
中醫不僅觀察到了因為人的先天稟賦不同,而造成的特殊疾病,如漆瘡,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對生漆過敏;后天所養有別而導致的體形不同,體質各異。中醫還一直在探索,并在實踐中應用著自古發現和積累來的各種增加人體抵抗力的方法,如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的,能夠成功預防天花發生的種痘之法。
正如西漢時期的思想家,儒學的積極倡導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所說的:“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先天稟賦的因素,出生之后的后天養育,成年以后的生活習慣和脾氣性格都決定著機體正氣的強弱,也都對身體的健康狀況起著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