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中醫:讓中醫融入生活
- 于玲
- 5745字
- 2019-12-06 12:03:01
四、特殊時期的調養
特殊時期特殊養,先天后天要顧及;幼兒稚陰又稚陽,內外嬌嫩費心機。
婦女經帶更年期,胎產哺乳耗血氣;大病小病陰陽傾,表里內外正邪爭。
陰陽平衡需平復,臟腑氣血復有序;氣機升降內外達,脈絡氣血順流通。
后天脾胃先天腎,飲食起居慎調整;全身整體一盤棋,特殊慎養重之重。
古人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所以我們不僅要在平時注意養生;更要在特殊的生理狀況下,當心自己的身體,注意祛寒保暖,防止疾病的發生;以及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注意采用傳統的、有益的特殊養護,幫助他們茁壯成長;還需要掌握一定的養生知識,以防在不慎染病之后,著意進行特殊的調養,以配合正規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一)嬰幼兒時期的養護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重視對嬰幼兒的養護與教育。尤其是在期盼人丁興旺的古代,人們更是將上古流傳下來的育兒經驗,總結記載到了用一筆一畫精心寫成的古書之中。
如隋唐時期的著名醫學家、養生方法的受益者、藥王孫思邈,就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道:“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至疾病。若常藏在帷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睆睦趮胗變航】党砷L的長遠處著眼,增加抗御疾病的能力是最好的方法;也是中醫養生防病與治未病思想的體現;更是在疾病叢生、沒有疫苗等防御措施的古代,能夠增加人體抗病能力的最現實的方法。
嬰幼兒身形嬌小、身體嬌嫩,五臟六腑的功能亦比較脆弱,是屬稚陰稚陽之體,極易遭受風寒的侵襲和飲食不宜的損傷?;疾〔粌H妨礙了兒童的生長發育;同時,還因為小兒不能很好地訴說病情;而且臟腑脆弱不能任意地使用藥物;還有,更因為“是藥三分毒”,如若不慎就會對嬰幼兒的身體造成傷害。所以,重在防御的思想,就成為了我們中國人育兒的傳統觀念。
如明代的臨證針灸名家楊繼洲,在其著名的針灸專著《針灸大成》中記載道:“小兒月滿剃頭,須就溫暖避風處”,“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多揉肚,少洗澡”,“小兒于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肉堅,可耐風寒,不致疾病?!?
衛生防病的思想還體現在對父母喂養幼兒方式的約束。如在《針灸大成》中還說:“小兒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
傳統的養生觀念歷來重視人們的身心健康。藥王孫思邈更是以超越凡人的高度,從重視兒童的身心健康角度出發,客觀地看待古代流傳下來的“胎教之法”,同時提倡適合大多數孩子的“中庸養子”法,即在學習文化、普及知識的同時,以平常之心對待兒童,以免對兒童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不僅表明了藥王的遠見卓識,而且也充分體現了我們的養生與傳統文化的歷史非常久遠,且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以及養生對維護美好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二)女性在特殊時期的調養
在中醫理論中,男屬陽、女屬陰;男屬氣、女屬血。而極富臨證經驗的明代著名醫學家萬密齋則說:“夫男女者,均稟天地之氣以生,有生之后,男則氣血俱足,女則氣有余而血不足也。”
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育齡女子的生理情況復雜,需要經歷經帶、胎產、哺乳期等不同的生理過程,所以女性無論是從養生的角度,還是從疾病的種類來說,都是極具特殊性的。故而,中醫自古為了照顧女性的特殊性,特將女性獨有的疾病單列一科;而且還因為女性復雜的生理特點,所以在日常養生方面,亦總結出了不同于一般的特殊養生經驗。如中醫養生提醒女性在特殊的生理時期內,要注意防風避寒,調整心境,合理的增加營養,養護后天脾胃等等;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從女子的生理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
1.日常行為對經、帶的影響
經帶是生育期婦女的生理特征。女子月經的機理,在《素問》的第一篇中說得清楚明白:“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由于任脈、沖脈和帶脈與生殖系統的功能表現緊密相關,并且與周流全身的十二正經是氣血相互流通的關系,所以月經的色澤、量的多少,以及規律正常與否,不僅能夠反映婦女的生育狀態,還能反映婦女的健康狀況。故而,月經在古代又稱為月信。
如南宋時期的著名醫家陳自明(1190—1270),在《婦人大全良方》中說:“月水是經絡之余,若冷熱調和,則沖脈、任脈氣盛,太陽、少陰所生之血,宣流依時而下?!?
清代乾隆年間的醫家柴得華,在《婦科冰鑒》中則更加詳細地說道:“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于脈也。凡其源源而來,生化于脾,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灌溉一身。在男子則化而為精,在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月水?!?
由于月經的根本是水谷之精氣,基礎是靠經絡運行的氣血,故而,自古期盼人丁興旺的古人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如果飲食起居陰陽平和,則經脈溫通,月經正常;如果冒暑傷熱、食飲辛辣,而致熱邪干擾于內,則經血沸騰,經量增加;倘若不慎風寒入侵,經脈因之而凝滯,則會導致經行腹痛,經量減少,甚則月事不來,嚴重的還會誘發各種疾病。
古人不僅總結出身體的健康狀況可以影響月經;而且發現,月經所表現出來的情況亦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古人還發現,如若女子在月經尚未出現以前,以及在行經期間發生性行為,則容易造成“沖任內傷,血海不固”的表現。也就是說,容易出現婦科疾病的情況,從而影響生育。
帶下是與月經相伴出現的、生育期婦女的另一個特征。其量的多少,以及色的變化亦與月經一樣,反映的是沖、任、督、帶,以及全身的健康狀況。
由于“帶脈通于任、督”連于全身,所以平時的生活因素,會對正常的帶下,造成較大的影響。如若平時貪涼飲冷,再加之肝郁脾虛,情感內傷,則會導致出現帶下過多的情況。明清之際的醫家、思想家、書法家傅山(1607—1684)在《傅青主女科》中將帶下過多,歸咎于“俱是濕癥”所致,就是這個原因。
2.妊娠期間的保養
對人丁興旺的祈盼是人類繁衍的動力。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沒有現代生化實驗的古代醫家僅憑脈象和臨證觀察,就可以判斷育齡婦女是否已經妊娠。
如《素問·腹中論》記載道:“黃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薄鹅`樞·論疾診尺》也說:“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注重養生,善于防病于未然的古代醫家,十分重視婦女孕期的保養。比如,古帛書《胎產書》是與《五十二病方》一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古醫書,其中所記述的“十月養胎”內容,已被有關專家定性為是流傳于后世的、著名的“徐之才逐月養胎方”的祖本。
不僅傳統的中國文化自古就流傳有“胎教”之法,而且傳統的中醫觀念還認為,妊娠之后,應當夫妻分房、安神靜養,平心靜氣,以免擾動相火對胎兒的發育不利。
明代著名醫家萬全,在其著作《萬氏婦人科》中亦說道:“婦人受胎之后,所當戒者,曰房事,曰飲食,曰七情,曰起居,曰禁忌,曰醫藥。須預先調養,不可少犯,以致傷胎難產,且子多疾,悔之無極?!?
萬全還形象地說明了母體脾胃之健全,對于養胎的重要意義:“養胎全在脾胃,譬之鐘懸于梁,梁軟則鐘下墜,梁斷則鐘下墮?!?
由于帶脈與任督二脈相通,所以生活于明清之際的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說,任督二脈之病會影響到帶脈的功能。帶脈無力,則無力約束提系胞胎。
所以,妊娠時期的保養,不僅僅是針對脾胃功能的維護。故而,萬全在其書中建議孕婦要調節飲食,食用清淡的食物,還要避免寒暑之氣的侵擾,并常以平和的清純之氣養胎,才能“胎元完固,生子無疾”。
古典醫著欣賞
1.“古有胎教,凡視聽言動莫敢不正,喜怒哀樂莫敢不慎。故其子女多賢,此非賢母不能也?!薄度f氏婦人科》
2.“古者婦人有孕,即居側室,不與夫接。所以產育無難,生子多賢,亦少疾病?!薄度f氏婦人科》
3.“婦人受胎之后,最宜調飲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純和平之氣,以養其胎,則胎元完固,生子無疾。”——《萬氏婦人科》
4.“蓋帶脈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始病。帶脈者,所以約束胞胎之系也。帶脈無力,則難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帶弱則胎易墜,帶傷則胎不牢。”《傅青主女科》
3.哺乳期所應注意的問題
傳統中醫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所以,產后乳汁是否通暢,完全有賴于機體氣血是否充足、經絡是否通暢而定。
故《婦人大全良方》采“《三因論》曰:產婦有二種乳脈不行,有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血少氣弱而不行者。虛當補之,盛當疏之?!彼栽谏钌弦嘈枰貏e注意區別對待,以防不分虛實地進行大補,而致乳汁壅塞不出,變生乳癰,徒增本可避免的苦痛。
《婦人大全良方》還引《產寶》論曰:“產后宜勤去乳汁,不宜蓄積?!狈駝t的話,易生乳癰?,F代醫學知識也告訴了我們與之相同的乳汁蓄積的危害。
另外,還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在哺乳期的時候,沒有月經,這正如《婦人大全良方》所說的:“若新產之后或一歲之內,而月經不行,此是常候,即非病也?!逼錂C理也正如《婦人大全良方》所說的:“手太陽小腸之經,手少陰心之經也,此二經為表里,主上為乳汁,下為月水。”這就是說,小腸經泌別清濁所吸收的水谷精微,經過主管周身血脈的心經輸送之后,或上為乳汁,或下為月水。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自古就有少壯血盛之人,在產后半年,甚至三五個月就正常月經來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更有為數不少的人,產后三個月左右就已經開始月經來潮,而且還不影響哺乳。所以,民間所說的哺乳避孕,無論是從中醫的角度,還是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都是相當的不可靠。
由于乳汁是由水谷所化,所以,在哺乳期間不僅要注意營養,還要注意飲食的清淡,以防食物的辛辣苦寒之性影響身形嬌弱的嬰孩。
(三)生病時和疾病后的調養
在傳統中醫的理論中,人體的臟腑以及四肢百骸是一個猶如自然天地般的小整體。故而生病之后,有關人體的一切功能,也就是身心的健康,以及脾胃功能,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促進疾病的盡快痊愈,中醫養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了許多簡單實用的病后養生方法。
1.靜心
身體一旦有恙,最重要的首先是靜心調養。對此,李漁就在《閑情偶寄》中客觀冷靜地說道:“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維何?曰,止在一字之靜。敵已至矣,恐怖何益?”相反地,“寬則或可漸除,急則疾上又生疾矣。”的確,緊張慌亂于病無益,或還可能增添更大的麻煩。《老老恒言》亦說“養生卻病,不待他求,然定心氣,實是最難事,亦是至要事。”
李漁還說,“此際主持之力,不在盧醫扁鵲,而全在病人?!边@就是說,在這個非常的時候,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在于出現神醫,而是全靠病人自己冷靜的對待,選擇好的醫生和正確的治療方法。
2.護胃
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營養機體的水谷,需要胃的受納和脾的轉輸,才能運送到機體的各個部分,更由于生病以后臟腑功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病中要特別留意飲食是否容易消化,以及所食用的食物是否符合疾病的治療。
讓我們來參考一下古時候人們平時對脾胃功能的保護。由于古時候沒有高壓鍋來燜爛食物,更由于自我們的祖先進入農耕文明以后,肉類的食物平日難得一吃,況且那時的雞鴨魚獸等等,不僅按如今的說法是散養的,而且因為生長的時間比現代的明顯要長,所以頗有點野生和半野生的味道,特別不容易煮爛。故而春秋時代的孔子,除了告誡人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對肉食要精挑細選,盡量的切細切碎,以便于煮爛之外,也只能建議人們在吃肉的時候要“不得其醬不食”了。意思是說,在食用肉食的時候,一定要同時食用經過百日發酵、由相同肉類制作的、含有鹽的醬來“原湯化原食”,以幫助消化。脾胃功能的嬌嫩可見一斑。
生病以后,以及大病初愈和體質虛弱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脾胃運化之能由于受到了疾病的影響,所以極易出現呆滯的狀況。以脾胃為后天的中醫養生為解決這個問題,從實踐中總結出了病后吃粥,“推陳致新,生津快胃”的實用調養之法。
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大病剛愈之時,“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辈芡澰凇独侠虾阊浴分幸嗾f:“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臟安和,確有明驗,患泄瀉者尤驗。”
現代醫學對大病初愈、手術以后、體質衰弱的病人,亦要求流質、半流質和易于消化的飲食,所以說古語所說的“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是有科學根據的。如果是處在冰天雪地的嚴寒冬季,我們就可以做一個令人難忘的生活體驗,在步行室外的途中,正當寒風徹骨的時候,吃一碗熱粥,即刻就會感到全身和暖,腸胃舒適,周身也頓時感覺增添了力氣。
3.慎養
不僅患病之后需要慎重地挑選飲食,即使是在疾病將愈的時候,飲食的不慎亦會影響疾病向痊愈的發展趨勢,造成疾病的反復。比如,在兩千多年以前的醫學專著《素問》中,就記載了熱病之后不能食肉,以及不能飽食的經驗:“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在病中不僅不能吃肉,“宜淡食”,且不能多吃。而且,通常概念中的所謂補品,亦要根據病人的需要,“按需進補”。只有吃得對,才會對身體有益。例如,身經宋、元、明三朝,享年106歲的賈銘,就在其進獻明太祖的養生書籍《飲食須知》中說道:“海參,味咸,性寒滑。患泄瀉痢下者勿食。”
《備急千金要方》亦說:“大凡水病難治,瘥后特須慎于口味。又復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難愈也?!睌蛋倌旰蟮摹讹嬍稠氈芬舱f,喘嗽及水腫病的患者要忌食鹽??梢姽湃藢膊〉呐R證觀察多么細膩和客觀。
病后慎養,不只體現在靜心和對情緒的調整,以及護胃和慎食方面,日常的生活內容和行為,亦會對疾病的痊愈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對此,《備急千金要方》就記載說,在大病剛剛痊愈的時候,病人“當靜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這是因為在大病已愈身體未健的時候,機體恰巧是處在病去正虛的特殊時期,由于陽氣不足,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慎勿勞心累體,以防疾病反復,甚至出現不可逆轉的情況。故而古人有曰:“余勞尚可,女勞則死?!?
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健康其實包括了身體與心理。不只是大病與手術后需要認真地調理,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小小感冒,經現代醫學研究,在看似痊愈以后,有的人還會出現長短不一的心理抑郁期。所以說,俗語所說的“傷筋動骨一百天”、“做手術會傷元氣”也有一定的道理。故而,我們要根據古人的經驗善待自己的身體,珍視自己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重視養生預防,尤其在不慎得病之后,要運用我們源自古代的、簡單、實用的養生知識,促進我們的機體,盡快地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