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中醫:讓中醫融入生活
- 于玲
- 5366字
- 2019-12-06 12:03:01
三、養生需注意年齡、性別等區別
調理陰陽重根本,性別年齡要區分;老年活躍青少穩,不出意外氣順通。
飲食粗細有講究,老少搭配須分清;男調其陽女重血,更年之時有不同;
順應自然調情緒,心靜氣和脈流通;平日起居重攝生,莫要病老苦保生。
古話說:“男女不同氣,老少不同食。”古人在漫長、細致的臨證觀察中發現,男、女、老、幼的生理病理、飲食起居,以及情緒喜好都不盡相同。所以,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崇尚順從自然規律的中醫養生,就根據人們的不同情況,分別予以區別對待了。
(一)養生方法男女有別
《黃帝內經》有言:“陰陽者,氣血之男女也?!币馑际钦f,陰陽的概念,就像男屬陽、屬氣,女屬陰、屬血一樣,兩者的體質是不盡相同的。戰國時期的扁鵲,更是在《難經·十九難》中明確地寫下了男女之間正常脈象的區別:“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边@不僅說明了,正常男女由于先天稟賦關系,表現為腎脈的男弱女強,而且也從脈象及理論的角度解釋了男子好動、體質偏熱,屬陽,女子好靜、體質偏寒,屬陰的中醫機理。
“男為陽、女為陰”,是古代中醫和養生家們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觀察和總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可發現,在中年男性之中,怕熱的人多;而在中年女性中,則是怕冷的人多。這是因為,男女不僅先天的稟賦不同,而且隨著酒精和高熱量的食物在大多數男性體內的蓄積,生熱助陽;而女性則由于經血、孕育、哺乳的付出,氣血俱耗,體質相較男子來說普遍偏弱,所以造成了體質上的男熱女冷,以及脾氣、性格、情緒反應等等的不同差別。
倡導順從自然之勢的中醫養生,依照男女自身所主,采用“虛者補之,實者平之”的養生方法,重新平衡陰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養生要求男子要避免煙酒的嗜好,以免助陽生熱;女子則應在特殊時期,注意飲食的組成,適當地采用食補,以彌補血氣的耗損。
(二)老少不同的養生方法
在中醫的概念中,青壯年氣血滑利,適宜運動;老年人氣虛血澀,身體沉重。所以老年人與少壯之人不同氣,故而在養生方面也必定會有所區別。
1.工作族的養生方式
在現代的生活方式中,青壯年工作族由于精神壓力大,工作環境單調沉悶,體能活動不多,情志易于郁結,氣血容易郁滯。因為只有運動才能促進氣血運行,也只有動靜結合才有利于身體健康,所以非常有必要在有條件的時候多做戶外運動。故而一定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盡量想方設法調整心情,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做一些能夠釋緩精神壓力的事情。
如喜好廚藝的,既可享受親自采買食材的逛街過程,又享受了烹調菜肴的成功喜悅。愛好書法的,可練行草;喜歡國畫的,可畫蘭竹。如此才能運筆如意,放松自我,舒暢心情。這樣做不僅學成相對較為容易,而且同時還能提高自己的品味與修養。樂于種植的,亦可養花觀葉,讓自然的顏色和花香,浸入肺腑,陶醉心神。所以不必尋求奇花異草,只為四季常綠,花朵常開,賞心悅目,凈化空氣,美化居室,撫平心境。當然還可養魚觀魚,以樂魚之樂,清目悅心而靜心。
2.老年人養生所應注意的問題
看似簡單、毫不神奇、無甚特殊之處的日常養生內容,其實蘊含著深深的哲理。養生不僅要根據老年人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還要順應季節的變化、早晚的溫涼,更要依據具體的個人身體情況,平衡自身的陰陽。比如,在相同的環境溫度情況下,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增減衣物,而且還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脾胃狀況、脾氣性格、陰陽的偏盛來安排飲食、調整心情。
舉例來說,如果老人經常胃脘不適,就應注意選用經過發酵的、容易消化的食物,而盡量避免食用刺激胃的、較難消化的食品,如韭菜制作的、燙面制作的食物等等,還要特別注意忌煙、忌酒。愛生悶氣的,則應注意多做室外運動,觀花賞景,調整心情。就是平素健康的老年人,也要注意多食用蔬菜,如蘿卜、佛手以幫助消化,盡量避免食用大量的、油膩的、難以消化的食物,以防因食積和膏粱厚味的堆積而致疾病的發生。
古典醫著欣賞
“天之陰陽流行乎四時,而冬則閉枯。人之元氣,充滿乎一身,而老則鑠耗?!薄吨乜虊塾H養老新書》
(1)起居時間的安排
人在步入老年以后,氣虛血澀,經脈流通不暢,正氣通常不足,極易受涼生病。所以日常的起居必須要注意順從四時陰陽的變化,尤其是在天氣寒冷陽氣藏匿的時候,每日的作息時間最好是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其中道理與道家養生之法里所說的“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雞鳴宜早起”完全一樣。因為人體的正氣與太陽一同升起、壯大,故在冬季的時候,注意養生的人們,會在太陽升起,人體正氣較為強盛的時候,才開始外出活動。
有為數不少的老年人黎明即醒,而晚上睡覺時,卻還是想睡也睡不著。此種情況正如清代早期的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恒言》中所說的那樣:“日未出而既醒,夜方闌而不寐,老年恒有之。”此時可按道家養生常用的“干浴”法,來推助氣血的流通,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云笈七簽》也說:“夜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干浴?!?
因為多數老人通常不睡懶覺,所以特別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老老恒言》中所說的情況: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已醒。并且在早醒之后,凡是平時腹中有不適之處,身體骨節有酸痛的地方,就一定會在黎明前陽氣開始生成、陰氣即將退去,陰陽正處在微妙變化的時候而有所感應。針對此種情況,養生的實踐者與得益者曹庭棟,建議老人先要在床上作臥功,依次進行數遍,反轉身體再做,直到日色照到窗子上,才能慢慢的起來。并且在剛起的時候要注意不要馬上走出室外,或是馬上開窗,以免感受風、涼。
古典醫著欣賞
“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臟腑有不安處,骨節有酸痛處,必于此生氣時覺之。先以臥功,次第行數遍,反側至再。俟日色到窗,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戶外,即開窗牖。”——《老老恒言》
(2)少量多餐有利于脾胃的消化
老年人脾虛胃弱,加之古代對松動脫落的牙齒沒有修補的方法,故而老年人受納運化水谷的能力更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衰弱。為了保護脾胃,早在隋唐時期,藥王孫思邈就在《千金翼方》中說道:“老人于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倍缭诖呵飸饑鴷r期,孔子就在《論語·鄉黨》中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闭f的就是老年人要吃精心挑選出來的,切碎了的,容易熟透的食物,以確保后天之本脾胃不因飲食而受到傷害。
明末清初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亦指出:“欲調飲食,先勻饑飽。大約饑之七分而得食?!币簿褪钦f,想要養生的人,就要先調理飲食,不要等到餓極了才吃飯?!叭黄叻种?,亦當予以七分之飽”人到有七分餓的時候,就應當吃七分飽?!捌錇槭骋?,寧失之少,勿犯于多。多則饑飽相搏而脾氣受傷,數月之調和,不敵一朝之紊亂矣?!崩夏耆似⑽柑撊?,運化乏力,食物不易消化,所以,在吃飯的時候,寧可少吃,不要多吃。一旦吃多損傷了脾胃,數月養生調和的功勞,將不敵一朝之脾胃功能失常所帶來的損害啊。
針對老年人后天脾胃的保護,以及特殊的脾胃消化情況,《肘后方》的作者,晉代著名的道教學者、醫藥學家葛洪曾說:“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意思就是說老年人養生要少量而多餐。
對于少量多餐的意義,《老老恒言》對此有堪稱全面、科學的解釋:“或問通之道如何?愚謂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食久然后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四也。所謂通調之道,如是而已。如是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可愈?!倍俣嗄暌郧暗酿B生家在這段話中不僅提醒人們少量多餐有益脾胃運化,而且還詳細地說明了吃低鹽少油膩的食物,以及飯后不要即刻飲水的中醫機理。
還有,曹庭棟有關在日常養生生活中不渴不飲的觀點,非常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中醫之理,尤其是在老年人已經出現夜尿增多的情況下,午后注意飲水量的確有助于夜間的睡眠。中醫這種超越時代的、完全符合現代醫學知識、完全順應自然生理的古老養生觀念,不由得讓人產生由衷的感嘆。
(3)老年人養生需重視性格脾氣
“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眿D女因經血、孕期、哺乳的損失,常常因肝血不足,容易急躁,有的人在更年期表現的更是比較嚴重。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亦說:“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易耗,百不如意,怒火易熾?!?
針對這個有礙養生的大問題,隋唐時期的大醫學家、道家學者孫思邈,就在《千金翼方》中提出了避免情緒激蕩、心火上攻,調節情志的好方法:“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百病由氣生”,人在氣悶的時候,肝氣容易橫逆干擾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不僅生氣時不能即刻飲食,《閑情偶寄》的作者,養生家李漁,還從體內氣機升降的角度提醒道:“喜怒哀樂之始發,均非進食之時。然在喜樂猶可,在哀怒則必不可。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惫室獣和R粫r,待情緒平穩,氣機如常時再進飲食?!帮嬍碂o論遲早,總以入腸消化之時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遲食而即消?!?
古典醫著欣賞
“老人衰倦無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滯悶?!薄秹塾H養老新書》
(4)量力而行是老年人的座右銘
許多老年人往往喜歡熱鬧,喜歡談天說地,但有句俗語說的是:“說話耗氣”。所以《老老恒言》從養生的角度告誡說:“喜談舊事,愛聽新聞,老人之常態。但不可太煩,亦不可太久,少有倦意而止??图丛谧?,勿用周旋?!?
由于老年人的精、氣、神都已逐漸的衰弱,萬事不可勉強地去件件親力親為。三百年以前,《老老恒言》的作者就建議道:“凡事擇人代勞,事后核其成可也,或有必親辦者,則毅然辦之;亦有可姑置者,則決然置之。辦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辦又不置,終日往來縈懷,其勞彌甚?!惫士蓪⑹虑榉譃楸仨氁k的和可安心置于腦后的兩類?;蝰R上辦,或干脆不管,其分別只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那就是以能否安心為度。
在日常生活中,還需注意的是,老年人氣虛血緩,脈絡滯澀,所以老人的衣服以寬松合體,柔軟舒適為原則。老年人的居室,冬季溫度不宜過高,否則的話,一是干燥過熱,損陰耗液,極易造成本已在“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的陰氣加速損耗,從而有違養生的初衷;而且處于高溫干燥的環境中,身體也會有明顯的燥熱與口干等不適。二是室內室外溫差過大,容易引發感冒。
總之,老年人生活內容的安排,一切均要以有利于經脈氣血的運行、溫陽護陰、預防疾病的發生為目的而進行。
3.老年人養生應該注意不同的體質與氣候特點
在日常養生生活中,還應特別注意特殊的氣候條件和特殊的體質。
比如說,在夏季濕熱、冬季寒濕的南方,日常的養生基本都圍繞著清熱除濕和溫通經脈的內容而進行。再比如,假若有人平素陽虛,或年老以后,氣血不足,骨疏肉冷,下元虛弱,就極易出現腰酸背冷,四肢少力,便秘腹瀉,以及感冒生病等等情況,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火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注意保護本喜溫暖的腰背及腹部,還要注意防范出現“風寒易中”,感冒發熱的情況。所以要在早晚天涼、寒流霧霜、大風降溫的時候,注意及時增添衣被,保溫護陽。還比如,平素怕熱面紅的人,除要適時增減衣物,還要盡量避免食用大量的辛辣味重之品。
溫行氣血是自古以來促進經脈氣血流通的有效方法。老年人,還有體質虛寒的人,最好要在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腳。這是因為“寒從腳下起”,且足之三陰三陽經皆起于足下,所以入夜泡腳,全身溫暖舒適,容易入睡。此舉還能預防夜晚人體陽氣不足時寒邪從足底侵入體內,以保身體健康。
在秋冬寒冷的季節,以及高寒地區和水上作業的人員,老年人、體質素來陽氣不足的人,可在身體條件、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日飯后少量的飲酒,以促進經脈氣血的運行。至于飲用的品種和每次的用量,則要依本人的喜好和情況而定。關于這個問題,雖然北宋時期著名的易學家邵雍有句詩作云:“斟有淺深存燮理,飲無多少系經綸?!钡P者建議,依據傳統文化,為養生而飲酒,白酒的飲用量每次最好以不超過一兩為宜。
4.養生是一項長期的生活內容
養生是我們的祖先早在近三千年前就開始重視的生活內容。如果我們能在平素的生活中,能夠慎起居而攝生,就不會在年老多病時不惜一切代價的去倉促的保生。從科學、客觀的角度來說,長生不死是幻想,長壽確須靠保養;男女老幼體不同,不同的氣血與陰陽;分別年齡與氣血,持之以恒的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币簿褪钦f,養生是一項長期的生活內容,只要我們能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謹慎地養生保健,不讓風邪侵犯經絡;或者在外邪剛中經絡,尚未傳入臟腑的時候,馬上進行醫治;四肢才覺沉重滯澀,就即刻進行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不讓九竅閉塞不通;更要避免不可逆轉的刑罰、禽獸、災害所致的形體之傷;房室、衣服、飲食均須節制、適度,不使自己的形體遺留有后患,正氣不衰,那么病邪則無路入侵肌膚腠理了。
平時注意衣食起居,注意陶冶自己的情操,注意遵守養生的細節來保持健康,是我們正常人所能達到的目標。堅持謹慎的調養,順從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精心地維護健康,通過長期的養生、遠離疾病而實現長壽,則是不需要什么特殊方法、特殊藥物,就能夠實現的最簡單但同時卻又是最不易做到的最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