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化妝品概述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中國化妝品發展史

美容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還沒有“化妝”這個術語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已在身上涂上各種顏色,這就是我國最初的化妝。

商周時期,化妝還局限于宮廷婦女,主要為了供君主欣賞享受的需要而妝扮,直到東周春秋戰國之際,化妝才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殷商時,因配合化妝觀看容顏的需要而發明了銅鏡,更加促使化妝習俗的盛行。

秦漢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化妝的習俗得到新的發展,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婦女都會注重自身的容顏裝飾。史籍記載,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漢武帝時(大約是公元前138—前126年間),途經陜西一帶,該地有焉支山,盛產可作胭脂原料的植物—紅藍草,當時為匈奴屬地,匈奴婦女都用此物作紅妝。當“焉之”這一詞語隨“紅藍”東傳入漢民族時,實際上含有雙重意義:既是山名,又是紅藍這一植物的代稱,由于是胡語,后來還形成多種寫法,例如:南北朝時寫作“燕支”;至隋唐又作“燕脂”;后人逐漸簡寫成“胭脂”。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種特殊妝式稱為“紫妝”。

到了唐朝,由于婦女非常時髦,也相當豪放,中唐以后曾流行在袒露的頸部、胸部也擦白粉,進行美化的妝飾。臉部所擦的粉除了涂白色被稱為“白妝”外,甚至還有涂成紅褐色被稱為“赭面”的。赭面的風俗出自吐蕃貞觀以后,伴隨唐朝的和蕃政策,兩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赭面的妝式也傳入漢族,并以其奇特引起婦女的仿效,還曾經盛行一時。

兩宋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增多,當時的很多書籍中記載了不少美容方劑。《太平圣劑方》中包括了“治粉刺諸方”、“治黑痣諸方”、“治疣目諸方”、“治狐臭諸方”、“令面光潔白諸方”、“令生眉毛諸方”、“治須發、禿落諸方”,如此眾多的祖國醫學美容方劑,說明當時的美容治療已有一定發展。據史料記載,南宋時,杭州已成為化妝品生產重要基地。“杭粉”已久負脂粉品牌的盛名。

元代許國楨的《御藥院方》收集了大量的宋、金、元代的宮廷秘方,其中有180個為美容方,如“御前洗面藥”、“皇后洗面藥”、“烏云膏”、“玉容膏”等。其中所載“烏鬢借春散”可烏鬢黑發,“朱砂紅丸子”除黑去皺、令面潔凈白潤。另外,“冬瓜洗面藥”等至今驗之仍具有很好的美容效果。其中還有像今天面膜一樣的系列美容,先用“木者實散”洗面再以“桃仁膏”涂敷面部,最后再用“玉屑膏”涂貼護膚,這和今天的去死皮、除皺及護膚的三聯程序很相近。

明代李時珍所著“東方醫學巨典”《本草綱目》一書收載美容藥物270余種,其功效涉及增白駐顏、生須眉、療脫發、烏發美髯、去面粉刺、滅瘢痕疣目、香衣除口臭體臭、潔齒生牙、治酒鼻、祛老抗皺、潤肌膚、悅顏色等各個方面。如“面”一篇中描述了枯萎實、去手面皺、悅擇人面。杏仁、豬胰研涂,令人面白。桃花、梨花、李花、木瓜花、杏花并入面脂,去黑干皺皮,提升膚色。明代外科專著比之前歷朝更加豐富多彩,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總結了粉刺、雀斑、酒渣鼻、痤瘡、狐氣、唇風的治療,對每個皮膚病的病理、藥物的組成和制作都做了詳細介紹。

清朝美容用品和藥劑已有新的發展。《醫宗金鑒》中記載了很多皮膚美容的方法及治療皮膚病的藥物,如用水晶膏治黑痣,用顛倒散治痤瘡,用時珍正容散治雀斑,等等。由于清代宮廷的重視,從乾隆皇帝到慈禧太后的親自過問,使得從內服藥物到美發護膚驗方比比皆是。相傳慈禧年七十歲還肌膚白潤、雙手細膩、皺紋略顯、頭發油亮,均歸功于美容方劑的保養調理。清道光九年(1830年),揚州謝馥春香號,由謝宏業創建,生產的化妝品有香佩、香囊、香板、香珠及宮粉、水粉、胭脂、桂花油等。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孔傳鴻創建的杭州孔鳳春香粉號,生產鵝蛋粉、水粉、撲粉、雪花粉等。

1949 年以前,中國化妝品工業生產大多為手工作坊,技術落后且品種較少;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化妝品為美化人民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宗旨,但化妝品仍被認為是奢侈品,化妝品工業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我國的化妝品工業在1978 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平利县| 平武县| 灵寿县| 宁武县| 长治县| 东辽县| 化德县| 武邑县| 邯郸县| 万年县| 即墨市| 雷州市| 治县。| 错那县| 玉龙| 西充县| 蕲春县| 蓝山县| 广德县| 辛集市| 皋兰县| 恩平市| 丰宁| 化州市| 博客| 潮安县| 鄂尔多斯市| 湘西| 河北区| 古丈县| 新绛县| 永福县| 房产| 将乐县| 大荔县| 遵化市| 丰台区| 诸暨市| 青州市|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