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血療法全真圖解
- 郭長青 馬薇薇 郭妍主編
- 1087字
- 2019-12-20 15:48:12
第十一節 中 暑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溫環境下勞動,因暑熱侵襲,致邪熱內郁,體溫調節功能失常,所發生的急性病變。俗稱發痧,古稱中暍。
一、診斷標準
①在高溫環境下出現全身乏力,頭昏肢倦,胸悶惡心,口渴多汗等癥。如離開高溫環境,休息后可恢復正常,為先兆中暑。
②面色潮紅,胸悶煩躁,皮膚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為輕度中暑。
③上述癥狀持續不解,繼現汗閉高熱,頭痛嘔吐,神昏肢厥,或肢體痙攣抽搐等癥,為重癥中暑。
④多有夏季暴曬或高溫環境下體力勞動、長途行走、田間作業史。年老、產婦、慢性體弱病員可在通風不良及過度疲勞、過量飲酒等情況下發生。
⑤須與暑瘟、疫瘧、中風、食物中毒等鑒別。
二、辨證分型
①陽暑:頭昏頭痛,心煩胸悶,口渴多飲,全身疲軟,汗多,發熱,面紅。舌紅,苔黃,脈浮數。
②陰暑:精神衰憊,肢體困倦,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惡心欲吐,渴不欲飲。舌淡,苔薄膩,脈濡細。
③暑厥 :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痙攣,高熱無汗,體若燔炭,煩躁不安,胸悶氣促,或小便失禁。舌紅,苔燥無津,脈細促。
④暑風:高熱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皮膚干燥,唇甲青紫。舌紅絳,脈細弦緊或脈伏欲絕。
三、治療
處方一:水溝、十宣。
【取穴】
水溝:在面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十宣: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辨證加減】陽暑加委中;陰暑加陰陵泉。
【操作】局部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迅速點刺,使每穴出血約3~5滴。1日可進行2次,中病即止。
處方二:大椎、十宣穴(以中指為主)。
【取穴】
大椎:在項部,當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十宣: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適應證型】適用于暑厥型、暑風型中暑。
【操作】局部常規消毒后,大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拔火罐5分鐘;十宣穴(以中指為主)用三棱針迅速點刺出血后,用左手拇、食指擠壓出血,使出血約3~5滴。1日可進行2次,中病即止。
處方三:委中、少商(雙側)。
【取穴】
委中:在膝后區,腘橫紋中點。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指寸)。

【操作】患者站立位,取委中穴附近明顯絡脈,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三棱針一枚,左手拇指壓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委中部青紫脈絡處與局部皮膚成60°角,斜刺入脈中后迅速將針退出,使瘀血流出。可使用消毒棉球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瘀血排出。待出血自行停止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最后以創可貼保護針孔,以防感染。少商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再用手指擠壓出血5~10滴,至血色變淡為止,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迫止血。每日1次,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