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9 修辭

1.9.1 修辭的概念及含義

修辭屬語用范疇。顧名思義,修辭就是對“辭”進行“修”。“修”是修飾之意,是一個動詞,表行為;“辭”是語言之意,是一個名詞,表對象;“修”和“辭”結合后構成的“修辭”既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詞性不同時,其意義自然就有差別。語言類著作常將修辭解釋為具有三方面的含義:?積極調整、修飾語言的行為——修辭活動;?語用的方法、技巧和規律等——修辭知識;?以修辭知識為對象的修辭知識體系——修辭學或修辭著作。圖1-11大體顯示了這些含義的內在關系。

圖1-11 修辭含義的內在關系

修辭指修辭活動時,是一個動賓結構(動詞“修”+名詞“辭”)的動詞,意思是修飾文字詞句,就是適應一定交際目的,運用各種語言要素,將說寫的內容以一定言語形式表達出來,努力提高語言表達和接受的效果。此活動中,說寫者總是在內容和語境適應(或確定)的情況下消極、積極地調動語言的各種要素,選好語言材料、用好修辭方式、達到理想表達效果,使這三者處于最為妥帖的內在聯系狀態。從語用的角度,修辭活動是說話、寫作中最為關鍵的核心環節。

修辭活動具體、復雜而多變,因對象、情況不同而異,呈現出特殊性,但又有規律可循,呈現出普遍性。修辭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規律、規則是共同的、穩定的,這種規律、規則就是客觀存在的修辭知識。這時的修辭是名詞,指修辭知識以及由修辭知識構成的知識體系,語言表達中的所有修辭現象(方式)——各種語言手段、方法、技巧和規律——都屬這一范疇。

修辭指修辭學或修辭著作時,是名詞。修辭學是對修辭現象及其規律認識的系統說明和科學描述,并用來指導人們的修辭實踐。修辭著作是修辭現象及其規律的系統、科學總結,是修辭知識的載體,修辭學的物質成品。不同人的認識水平、研究角度和使用方法不同,修辭學必然帶有一定的個人主觀色彩,但不同修辭著作所承載的修辭學在一定歷史階段大同小異,呈現出穩定中的相同和發展中的變化。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修辭”的解釋有兩個義項:?動詞,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名詞,修辭學。其中,義項?等同于語言類著作為修辭給出的含義①,都將修辭解釋為一種語言活動;義項?能夠涵蓋語言類著作為修辭給出的含義②、③。因此,可以說,除去名詞屬性外,修辭一般指修辭活動,除非特別指出或在具體的語境中,修辭一般指這個意義。

說寫者平時應該擴大閱讀范圍,盡可能多地涉略各種文體,有選擇性地多閱讀修辭著作,多學習修辭學,多掌握修辭知識,在語用實踐中通過修辭活動來獲得理想的語言表達效果。修辭知識、修辭學是一種理論,需要學習和鉆研才能獲得,是靜態的,而修辭活動是實踐,是修辭知識、修辭學的運用和發展,需要實施和創新才能做好,是動態的。這種靜態和動態的有效、完美結合便構成了真正的修辭內涵!

1.9.2 修辭的性質

修辭有多方面的性質,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1. 修辭的廣義性

修辭的廣義性體現在“辭”和“修”兩個方面的廣義性。

“辭”是既針對口語又針對書面語的。書面語和口語一般是相互依存的,例如很多古典語在其書面語出現之前,就以口語的形式存在了,而其修辭也正是在這口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書面語中流行的修辭方式又常受口語中流行的修辭方式的影響,若承認書面語的修辭方式,也就不能排斥口語中相應的同等修辭方式。對書面語、口語中共有的同等修辭現象不應看作為書面語所獨有,片面地認為修辭只針對書面語并不妥當。

“修”可理解為“修飾”,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修飾,應作廣義解。它既可指一般意義上的修改、潤色、美化,也可指為使語言達到理想效果而在語用活動中所進行的任何“操作”或采取的任何“方式”,如布局、調整、加工、選擇、組合,以及使適用、使恰當、使貼切等中的一種或幾種,這實際上是對語言的一種綜合性加工。說話(寫文章)時,言語無論是在說出(初稿寫成)之前,還是在說出過程中(初稿寫成后),都包含大量“修”的考慮。

可以說,人們只要運用語言,就離不開修辭,修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正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指出的,“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為著意和情,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種努力。”

2. 修辭的復合性

修辭可視作語用中的一種綜合網絡圖,貫穿著修辭活動這個主鏈條,聯串著說寫者、說寫的內容、修辭活動、說寫的結果、聽讀者、語境等各種節點。

說寫者是修辭的主體,將說寫的內容通過修辭活動表達成說寫的結果,不僅需要修辭知識,受其個人因素(主觀情景語境)和客觀情景語境的制約,還受聽讀者個人因素(主觀情景語境)的影響。聽讀者是修辭的客體,接受(接收、理解和消化)說寫的結果,也需要修辭知識,受其個人因素(主觀情景語境)和客觀情景語境的制約,同時也需知道或了解說寫者的個人因素。修辭活動是連接說寫者、聽讀者的紐帶,涉及主客體雙方的個人因素、共同的客觀情景語境以及現有的修辭知識。

修辭只有以特定的內容和語境為依托,從語言材料入手,采取最恰當的修辭方式,才能獲得最理想的表達和接受效果。特定的內容和語境決定了語言的最佳表達形式往往只有一種,說寫者只有通過有效的修辭活動,對言語近義形式進行嚴格選擇并在比較中做出精心調整,覓求到一種最佳言語形式,才會最終獲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和接受效果。

可見,修辭是語用中包含主體、客體、目的、內容、工具、效果、方式、語境等多種因素在內的一個有機復合體。

3. 修辭的多觀點性

修辭的廣義性和復合性使得對它的認識呈現出多觀點性,如果不能從多個角度來全面認識修辭,就會產生片面的修辭觀。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片面修辭觀。

1)一般修飾觀

這種修辭觀認為修辭是專門針對書面語或專門著眼于華巧的書面語的,因為書面語有修飾的余裕,華巧的書面語才有修辭的必要。實際上,不論寫文章還是說話,不論華巧還是拙澀,都要以“意與言會,言隨意遣”為交際目標,這時與其說是語言的修飾,還不如說是語言的調整或適用,平常少量的斟酌、修改、推敲實際也是針對情意來調整語言,而不僅僅是文字上的修飾。不可將修辭簡單地理解為咬文嚼字或單純追求華麗的詞藻,當然也不能認為修辭是高深莫測、可望而不可即的難事!

2)美化觀、變異觀

這兩種修辭觀大大限制了修辭范圍,與修辭的廣義性不相符。美化觀認為修辭是語言的美化,把修辭局限于運用辭格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這就容易把修辭局限于書面語特別是文學作品語言中,修辭研究多側重于文學作品恐怕與這種認識有關。變異觀認為修辭是語言的變異,把修辭局限于語言形式的變換。精彩的修辭有時確實離不開語言的變異,用好了還會產生特別好的修辭效果,但用好了詞語、句法中的常規用法照樣能收到好的效果。不要把修辭美化觀、變異觀絕對化,否則就恐怕只有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馬祖超的“影動簾穿燕,聲來樹度鶯”,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賀知章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一類詩句才稱得上修辭了!

3)方法觀

這種修辭觀將修辭純粹看作一種語用的方法,甚至脫離特定的內容和語境來談修辭。這就容易撇開內容談方法,把修辭看作與內容無關的東西,認為修辭就是語用的技巧。實際上,修辭除包括修辭方式外,還包括修辭內容、修辭效果、修辭語境等多個方面,涉及語言的所有要素。如果只注重其中一個方面,結果就會造成語言表達的華而不實。不可將修辭片面地認為只是一種語用方法,否則恐怕就只有“只有形式沒有內容”的語句才算得上修辭了!

實際中還有文辭修辭說、美辭說、辭格中心說、語辭調整說、語言加工(潤色)說、同義選擇說、語言形式組合說等多種修辭觀,這些修辭觀要么是從活動性質看,認為修辭是語言修飾、美化、調整、加工、選擇、組合等中的一種或幾種,要么是從活動效果看,認為修辭是一種追求美的、成功的、理想的、積極的活動。

1.9.3 修辭現象(方式)

修辭現象是修辭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外部形態和聯系,是一個靜態概念;修辭方式(方法)修辭方式(方法)與修辭手段、修辭手法的意義基本相同。修辭手段是為達到某種修辭目的而采取的具體方法(語言方式和技巧)。手段偏重方式與技巧,手法偏重技巧。是進行修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是一個動態概念。如果不加區分,可以認為修辭現象與修辭方式同義,但使用場合有時不同。例如,從宏觀的角度,凡語言中存在的有關修辭的內容均可以說是修辭現象,但從說寫者進行修辭的角度,修辭活動中所用的任何方式、方法、手段、技巧等都可以說是修辭方式。對一個言語片段,可以說有什么修辭現象,或用了什么修辭(方式);但對說寫者,可以說用了什么修辭(方式),不能說用了什么修辭現象。

修辭不外乎是動態的“修”和靜態的“辭”。動態是修辭活動,用到各種修辭方式;靜態是修辭結果,結果中呈現各種修辭現象。不管在修辭活動還是修辭結果中,修辭方式既有內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既有消極的,也可有積極的,既可以由一種語言要素形成,也可以由幾種語言要素綜合作用形成。本書建立的修辭體系如圖1-12所示。

圖1-12 本書建立的修辭體系

1.9.3.1 內容修辭和形式修辭

語言是為了表達、承載和傳遞語義,將說寫的內容變成言語的內容。修辭總是為言語的內容服務,為準確表達言語的內容所進行的內容上的修辭稱為內容修辭。

然而,言語的內容同時是以某種言語的形式出現的。同一言語內容得到充分表達的言語形式可能不止一種,有時可能有幾種同義形式。同義言語形式是指在具體語境中幾個基本意思相仿而修辭色彩存在差異的言語形式,廣義上包括表達該意思可以使用的所有言語形式,狹義上只包括一般的同義詞語和同義句式,因此這里的同義是相對的。

基本意思相仿使得同義言語形式的選擇和運用成為可能,修辭色彩存在差異使得同義言語形式的選擇和運用有了意義。語用中必然存在同義言語形式的選擇問題,修辭就是一個同義言語形式的選擇過程。例如,為避免行文呆板而需要重復某個概念,或為準確充分記述或表現事物的特點和復雜性,或為細致區別不同語句在感情、風格色彩上的差異,往往需要選用不同的同義詞語或句式,詞語、句式選用的優劣對能否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十分重要。因此,言語形式的選擇和使用成為修辭的重要方面。為用恰當的言語形式來輔以提升言語內容表達效果所進行的形式上的修辭稱為形式修辭。

內容修辭是基礎,處于主要地位,形式修辭是構架,處于次要地位。只有在實現了內容修辭的前提下,追求形式修辭才有必要性,不可離開內容修辭而談形式修辭。內容修辭決定形式修辭,形式修辭服務于內容修辭,二者完美結合便創造出豐富璀璨的語言!

1.9.3.2 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

修辭可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每類又包括可歸屬到內容修辭、形式修辭的子類。

1. 消極修辭

言語的記述境界是以使說寫者理會事物的概況、條理和事實為目的的,需要對記述的對象進行明白的表述、清楚的分析,所進行的修辭就是消極修辭。明白、清楚是指說寫的結果中未附雜影響本意的閑雜言語內容以及使讀者分心的奇怪言語形式。因此,消極修辭要求使用理性、抽象、普通的語句,表意僅限于所說寫的內容;若使用感性、具體、特殊的語句,表意就可能有多種解釋、理解或猜想,還可能會附雜說寫者個人的經驗、體會和感想。明白、清楚還要求使用質樸、正常的語句,若使用華麗、奇特的語言,就會使聽讀者分心于言語的外在形式,反而忽視了對內容的留心。

消極修辭可概括為內容、形式或內容和形式并舉的消極修辭。內容消極修辭關注怎樣能把表意明白、清楚地表達出來,著眼的是各級語言單位的語義,達到意義明確和倫次通順。形式消極修辭關注怎樣能把表意平穩地傳達給別人,著眼的是語言文字的平穩使用方法,達到語句平勻和結構穩密。內容和形式并舉的消極修辭則是以上兩種消極修辭的組合。消極修辭可以從明確、通順、平勻、穩密、規范五個方面來考察。

1)明確修辭

明確修辭指說寫者為使用準確、明白的語言把意思分明地表達出來所進行的修辭。這里的明確指意義明確,有內容本身明確和表達方式明確兩個方面。

內容本身明確指沒有使用含混而使聽讀者費解甚至無從理解的語言。說寫者在說寫之前,必須認真對待內容的每個方面及細節,把想要表達的意思搞明白、理清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表達出的言語就難以靠譜,似是而非,使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只有內容本身明確了還不夠,還要做到表達方式明確。表達方式明確大體有用詞準確、結構妥當、主次分明三個方面。

用詞準確就是使用意義明確恰當的詞。詞是言語的基本構成單元,使用的詞的意義若含糊,其表出的意義就自然難分明,例如“100種以上”中的“以上”就有“包括100在內”和“不包括100在內”兩種理解。實際中要盡可能不使用意義不大分明的詞,若一定要使用,就應隨后加以注解,例如“21世紀以后(含21世紀)”,尤其要注意對同義詞(同義異詞)或多義詞(同詞異義)進行區分。

結構妥當就是做到各級語言單位間的關系分明。詞與詞構成詞組,詞、詞組聚合成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不同語言單位。任何語言單位中都有詞和詞的結構關系,各詞的意義極其明確時,它們組合后所表出的意思未必就是清楚的。因此做到詞的本身意義明確還不夠,還要做到詞與詞的關系分明。說寫者平常應養成調整語言的良好習慣,多把文字詞語調換一下位置或略加修改來看看表達效果的差異,還要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主次分明就是分清主賓,使主賓所指對象明確,且位置不能顛倒。在主賓難以區分或顛倒的情況下,本意就很難表達出來。可見,分清主賓對語言明確表達也很關鍵。

2)通順修辭

通順修辭指為語言表達的條理次序能順序銜接、關聯照應、穩定統一所進行的修辭。通順是指倫次通順,倫次指語言表達的條理次序,通順指語言表達沒有邏輯或語法毛病。

順序銜接就是按事物出現、發生、消失等的本來次序將其連接起來而行文,順序通常是基于語言習慣的,例如漢語中的組織機構名通常是從大往小寫,而英語中則正好相反。關聯照應就是按事物相互之間發生牽連和影響或基于上下文(內部語境)來行文,下文所說與上文所說一定要銜接、貫串。穩定統一就是對相同事物或現象的表述在整個行文過程中保持一致,這也就是編輯、出版中特別強調的“統一”原則。

3)平勻修辭

平勻修辭指為所用的詞語、句子平易而勻稱所進行的修辭。平勻指語句平勻,平易就是淺顯易懂,勻稱就是均勻協調或比例和諧。

選詞造句既可用本民族語也可用其他民族語,既可用古語也可用現代語,既可用行業語也可用通俗語,既可用簡易語也可用繁雜語……究竟采用何種“語”,必須以平勻為標準。對平易而不怪僻、勻稱而不混雜的語句,聽讀者就不至于過多分心于其形式,而是自然地集中心思關注于其內容。說寫者言語表達時,必須使用聽讀者本民族的語言(民族性),注意語言的時代性,還要使用現代語(普通性),不使用古語、死語、廢語或變義語以及還未成為現代語的生語。語言的普通性與職業或團體有關,一種職業或一個團體中往往有一些為一般社會或別的職業、團體所不具的特殊語言。言語表達要從實效出發,當然有時為了修辭需要,使用超越常規的特殊手法也是可以的,但總體上應首先以平易為主,在平易實現的前提下再來考慮做到勻稱。

4)穩密修辭

穩密修辭指組織語言文字、安排語句結構為適合內容情狀同語句貼切所進行的修辭。這里的穩密是指行文穩密,穩指行文穩重妥當,同內容相貼切,密指行文用語數量合適,沒有太多或太少。

表意目的及內容情狀是決定語句貼切與否的關鍵因素。說寫者在行文前就應該明白表意目的(記述事實、分析結果、敘述感想、辯正是非、宣傳教育……),表意目的不同,語句安排就應相應變動和調整,例如學術論文中,意在科學事實記述卻使用了感想、推測語,意在分析卻用了教誨語,意在辯正卻用了諷刺語,或有了同內容表達需要不相符合的種種表達,都會使讀者難以理解本意。同一語句在此處用途大,在別處用途可能不大,甚至根本沒有用途,因此內容情狀同語句貼切與否密切相關。這就需要辨別同義詞的語義差別,還要考慮表達的需要。例如,使用“反復”手法可以突出、強調內容:但如果沒有突出、強調內容的需要而故意使用反復,就會適得其反而造成表達上的煩贅,拖累其他語句;如果有突出、強調內容的需要而未恰當地使用反復,就會造成表達上的欠缺。二者都會走向穩密的反面。

5)規范修辭

這里的規范指語言要素的使用規范,如規則、標準等。規范修辭指為使語言表達符合、適合或切合使用某種語言要素的規范所進行的修辭。這種修辭不僅要求使用語言的各種要素,而且要求用好語言的各種要素。這樣就有由修辭同語言要素的不同關系而形成的各種修辭方式,如語音修辭、語義修辭、詞匯修辭、語法修辭、邏輯修辭、語境修辭、語體修辭、辭格修辭等修辭中的常規修辭。

對言語的記述境界,在內容方面做到意義明確、倫次通順和符合規范,大體上就可以了,但在形式方面還應做到語句平勻和行文穩密。

2. 積極修辭

語言材料的固有意義(理性意義)原本是概念的、抽象的,如果只是表達這種意義,只要平實地運用語言材料即可,對概念上需要區分的,也只要消極地加以限定或說明即可,通常還要輔以語境加以襯托,因此這種語言活動完全是消極的。但是,要表達感受或體驗,只有消極修辭是不夠的,還必須積極地利用語言的所有感性要素如語音、字形等,同時還要使語言的意義帶有體驗性、具體性,使得每個述及的事物都如同說寫者親身經歷過似地,帶有體驗、感受性,而在聽讀者的心里喚起一定的具體感受和影像,這種語言活動就融入了積極修辭。

在語言交際活動中,消極修辭的作用非常有限,人們還要有意無意地為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而對語言材料進行各種各樣的選擇、組合和突破,這就是積極修辭。積極修辭分為超規范修辭、辭格修辭和辭趣修辭。

超規范修辭指在消極修辭的基礎上,積極、靈活地運用各種語言要素,突破語言要素運用規范的限制所進行的修辭。這種修辭的結果,使得語言表達就不再符合、適合或切合語言要素的規范了。例如在特定語境中,采用某種特殊變化、創新,故意突破語言的常規表達方式,如語音、詞匯、語法等的一般表達習慣,通常的客觀事理及思維規律、形式,以及語言風格(如語體)的要求,用語言的某種變異形式來表達并附加某種修辭色彩,從而產生某種特定的修辭效果。通過某種要素修辭,使言語表達突破(不適合)運用該語言要素的規范,就形成了語音修辭、語義修辭、詞匯修辭、語法修辭、邏輯修辭、語境修辭、語體修辭、辭格修辭等修辭方式中的非常規修辭。

辭格修辭對應內容修辭和形式修辭,而辭趣修辭只對應形式修辭。內容修辭富有體驗性、具體性,通常是基于經驗的融合,綜合運用各種語言要素,特別要適應語境。形式修辭是基于語言材料的意義,充分利用語言的語音和形體,基本上是運用語言文字的一切感性因素。形式上語音、形體的運用同內容上語義的體驗性、具體性相結合,就極大地擴大了語用的可能性,通常會收到超出常規語句、文法甚至常規邏輯的新的言語表達效果,使語言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動人魅力。

3. 消極、積極修辭的關系

消極修辭只要將說寫的內容明白地用語言材料組合成固定的言語形式,使人能夠理解領會即可,而積極修辭主要是使人去感受或體驗,對言語的表達遠遠沒有消極修辭那樣簡便容易,還要將對說寫內容的種種感觸表達成相應的語言文字。消極修辭著眼于為避免語言的不當運用而影響表達效果,只求言語表達的明白、通暢,而積極修辭著眼于積極主動地運用合適的修辭方式使言語變得生動、形象,增強言語的表達效果。

語用中,不同的意思自然可以用不同的詞語、句子來表達,但大致相同的意思也可用不同的詞語、句子來表達,同義詞、同義句在基本內容表達上大體是相同的,但在表達效果上總是存在差別的。因此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雖是兩種不同的修辭,但互相關聯,有時很難也沒必要絕對地加以區分,實際中要從具體的交際內容、目的、對象、場合、方式等多個方面加以考慮,涉及語言所有要素以及使用語言要素所形成的各種修辭方式。

消極修辭是基礎,積極修辭是消極修辭的拓展,只有在實現了消極修辭的前提下,才可以追求積極修辭,離開消極修辭來談積極修辭是不可取的。

1.9.3.3 語言要素修辭

修辭是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只有綜合運用語言的各種要素及其表現方式才能最終獲得理想的表達效果。語言資源異常豐富,各類語言要素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并列或從屬關系,使得修辭同語言要素之間呈現出復雜而密切的關系。只有明確修辭同語言要素的關系以及由不同關系而形成各種修辭方式,才能有針對性地了解各種修辭特性,辯證地分析各種修辭現象,有目的地運用各種修辭方式。

1. 語音修辭

語音包括語言聲音的性質、結構和規律等,例如漢語音節分明,有聲、韻、調之分,涉及諧音、擬聲、雙聲、疊韻、平仄、押韻、語調、重音、輕聲、停頓、音節、節奏和兒化韻等各種語音要素。語用中自然要使用、調配這些要素,在特定內容和語境中表出某種感情色彩、心理偏向、民族風格、韻律節奏和音樂美感,達到某種修辭效果,不少修辭方式,如雙關、對偶、拈連、歇后、摹聲、諧音、借代、飛白等,都同語音有關。利用語音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語音修辭,表現為語音適合和語音突破,語音適合屬消極修辭,語音突破屬積極修辭。語音在突出語義和增強音律美感方面為修辭打下了基礎,豐富了修辭,修辭通過積極調動語音要素擴大了語音的作用。

在不同語體中,恰當運用語音修辭方式,能使語言表達呈現出帶有某種語體色彩的生動性、音樂性及優美性。例如,漢語中按四種聲調的變化而形成平仄相間,在上下文或隔句相應位置上用相同(近)的韻字(詞)而構成押韻(或雙聲疊韻),由音質(洪亮、柔和、細微等)不同的元音而形成不同韻式的韻母,使語言節奏鮮明,音調鏗鏘,音樂感強,語體色彩濃厚,為文藝語體廣泛使用,在政論語體中也有使用。

2. 語義修辭

陳望道指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其中“題旨”就是內容,即語義,涉及語言表達的主題、意圖、動機或目的。語義不管以何種語句形式表達出來,最終是為了傳遞內容。無論使用何種修辭方式,都要為表達的內容服務,在內容得到充分表達的前提下,考慮用何種語言形式來表達才顯得有意義,語義的充分表達是修辭的首要目標。如果脫離了特定思想、感情的需要,不按語義來修辭,即使用盡了華麗的詞藻及語言的一切可能形式,恐怕也難以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利用語義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語義修辭,表現為語義適合和語義突破,語義適合屬消極修辭,語義突破屬積極修辭。語義是修辭的堅實基礎和歸宿,修辭通過各種手法實現語義的表達和傳遞。

語義修辭首先是將語義充分地表達出來,其次才是將其表達得盡可能生動有力,恰到好處地達到交際的預期目的。語義修辭在不同語體中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事務語體、政論語體和專門科技語體(專門體)中,語義主要具有記述特征,而在文藝語體和通俗科技語體(通俗體)中,語義主要呈現表現特征或記述和表現相結合的糅合特征,這樣才有可能說寫出佳話妙語,形成能給別人留下深刻影響的精美言語。

需要注意的是,語義修辭具有綜合性,需要調動語言的各種要素,與其他修辭有明顯的交叉、重疊。例如,語義修辭的低級層面是語素義、詞義,涉及詞語的選擇和錘煉,與詞匯修辭的內容有重疊;高級層面是詞組義、句義、句群義、段落篇章義、言語作品義,這些都以語素義、詞義為基礎,更離不開詞匯修辭。

3. 詞匯修辭

詞匯包括詞語的聲音、意義、構成以及詞匯系統的形成、發展、變化、規范等。語用中必然用到各種各樣的詞語,需要對詞語進行選擇和錘煉,自然要從詞語的聲音、意義、形體、色彩、用法等多個方面加以調整、安排。詞語的選擇和錘煉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修辭方式,幾乎所有修辭方式,如語義雙關、反語、仿詞、婉曲、對偶、對比、借代、夸張、頂真、回環、拈連、反復、比喻、移就、歇后等,都同詞匯有關。利用詞匯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詞匯修辭,表現為詞匯適合和詞匯突破,詞匯適合屬消極修辭,詞匯突破屬積極修辭。詞匯為詞語的選擇和錘煉及其他具體修辭方式提供了條件,修辭使詞匯在語用中發揮了重要而廣泛的作用。(詞匯修辭是從言語表達整體來說的,從具體的語句來說,詞匯修辭稱為詞語修辭更恰當。)

詞匯從個體來說,除有理性義外,還可以有色彩義;從類別來說,種類繁多,每類都有相應的色彩,有的專用于特定交際領域而形成某種修辭方式,有的適用于多種交際領域而形成多種修辭方式。恰當區分上位詞、下位詞,同義詞、反義詞,單義詞、多義詞,同音詞、同形詞、異讀詞,褒義詞、貶義詞等詞匯類別,能使語言表達準確貼切、鮮明生動;恰當區分口語詞、方言詞、古語詞、外來詞、新生詞、隱語,以及專門語、熟語(成語、諺語等)、縮略語等詞匯類別,能體現語體色彩。例如,口語詞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口語色彩濃厚,多用于口語語體、文藝語體、政論語體;方言詞地域性、趣味性強,帶地方色彩,常用于文藝語體、新聞語體;古語詞精練沉積,帶莊重色彩,多用于事務語體;新生詞時代性強,風格明顯,常用于新聞語體、政論語體;成語簡潔莊重,有語體色彩,用于各種語體;諺語來自大眾口語,濃縮生動、通俗易懂,口語和民族色彩較濃,用于口語語體、文藝語體、政論語體、通俗語體;縮略語有時代色彩和簡潔性,常用于新聞語體、政論語體、事務語體。

4. 語法修辭

修辭和語法既相區別又相聯系。一方面它們有本質的區別。語法著眼的是語言的結構規律及構詞造句是否正確,修辭著眼的是語用的規律、技巧及構詞造句是否恰當、表達效果是否理想。以穿衣為例,語法好比所穿衣服是否完整(如上衣有兩個袖子和一個領子,褲子有一個褲腰和兩條褲腿,背心沒有袖子和領子等),修辭好比所穿衣服是否合適(如大小、肥瘦、材質、式樣、花色等)。可以說,語法解決通不通,而修辭講究好不好。另一方面,它們又密切相關。常規的語言表達起碼要適合(符合)語法,在適合語法的基礎上才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適合語法是修辭的首要內容。例如前面的例子,如果衣服還沒有做好或不完整,就談不上穿,更別談穿著是否合適了。

語言的意蘊、氣勢、力量、情感、色彩、跌宕、語體等效果往往需要依靠語法手段。利用語法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語法修辭,表現為語法適合和語法突破,語法適合屬消極修辭,語法突破屬積極修辭。語法為修辭提供了表現形式,沒有語法上千姿百態的各級語言單位以及各具特色的句型、句式、句類,就沒有千變萬化的修辭方式,例如沒有并列句就沒有對偶、對比、排比、錯綜、頂真、回環之類的辭格;不同句式的運用也受修辭方式的制約,采用何種語法取決于修辭的需要。有時看來不適合語法的句子,在修辭上卻是佳句,這通常是運用語法突破這種超常修辭手法的結果。修辭擴大了語法的功用,讓語法更精彩,語法則讓修辭更扎實。

改變語序、變換語氣、多用虛詞是漢語中廣泛使用的語法修辭方式。

(1)改變語序會改變語意,但為了產生某種效果,可以靈活地變換句法成分在句中的位置而形成各種句式。①常式句有常規語序,色彩自然樸實,語勢緩和平易;變式句成分換位,富于起伏變化,重在強調突出,常用于文藝語體或政論語體。②整句多用聯合詞組,停頓較少,結構緊湊,表意嚴謹,語勢暢通,書面語色彩濃厚,常為政論語體、科技語體和事務語體使用;散句并列成分較多,將意思分開說,結構松散,語氣舒緩,行文活潑,表意繁豐,多用于口語語體、文藝語體。③短句結構單純,短小精干,修飾有序,精確嚴肅,邏輯性強,節奏明快,有助于形成簡潔明快的風格及豪放有力的氣勢,口語色彩濃厚,多用于口語語體、新聞語體、演講語體、文藝語體和通俗體;長句結構緊湊,內涵豐富,表意嚴密,書面語色彩濃厚,多用于政論語體、事務語體和專門體。④同義句式的區分及各種句式的綜合運用都屬修辭方式,例如一般敘述和論說多使用陳述句和判斷句,當然也可使用疑問句或反問句。

(2)變換語氣能給語言帶上語體色彩。陳述語氣平實舒緩,適用于各種語體;疑問、感嘆、祈使語氣顯得句式活潑,波瀾起伏,使語言富于變化,常常與陳述語句相結合交錯地運用于口語語體、文藝語體、政論語體和演講語體。

(3)多用虛詞能給語言帶上語體色彩。例如,文言虛詞及常用于書面語的虛詞具有莊重色彩,適用于政論語體、事務語體和專門體。來自方言、口語的虛詞具有通俗、親昵色彩,多用于文藝語體。利用助詞“的”構成的“的”字結構和用介詞“關于”等構成的介詞結構多有語體色彩。

5. 邏輯修辭

修辭應以適合(合乎、符合)邏輯為前提,避免因片面追求華麗辭藻或使用不當的修辭方式而影響表達的準確性,若內容表達不符合事理、思維規律,文辭再美,也難以站住腳。有時為了修辭的需要,語言表達也可突破事理、思維規律的某些限制,當然要以不引起歧義誤解、不造成思維混亂為前提。故意讓話語不合事理、思維規律所造成的邏輯上的某種變異就是邏輯突破,如擬人、比喻、反語等修辭方式。利用邏輯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邏輯修辭,表現為邏輯適合和邏輯突破,邏輯適合屬消極修辭,邏輯突破屬積極修辭。修辭從邏輯中得到啟迪和依據,而邏輯借助修辭更加客觀生動地加以展開。

邏輯修辭在不同語體中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事務語體、政論語體和專門體中,語義的記述特征使修辭以合乎邏輯為前提,而在文藝語體和通俗體中,語義的表現特征或將記述和表現相結合的糅合特征,使得修辭還可以突破邏輯,不合乎邏輯也是容許的。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思維內容可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如“用我開展工作嗎”和“我用開展工作嗎”,“科技創新非常重要”和“科學和技術創新意義重大”;同一語言形式有時也可表達不同的思維內容,如“咬死獵人的狗”可理解為“獵人的狗被咬死”或“獵人被狗咬死”;有時同一意思可用互相對立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如“差一點成功”和“差一點沒成功”,“在未發射出之前”和“在發射出之前”。不合語言習慣的表達多是不合邏輯的,如“速度創新快”“詞典漢語現代”;有些習慣表達從形式上看不合邏輯,但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也算是符合邏輯的,如“看醫生”“吃涮鍋”。

6. 語境修辭

語境分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內部語境是語言自身的環境,修辭時必須考慮,如詞語是否搭配、上下文是否銜接、語氣是否順暢、情調是否和諧等。外部語境是語言外部的環境,對語言表達的影響也很大,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不同的身份、學識、心情等都會影響詞語、句式、聲調等的選用。不論何種語境,都制約語言表達的內容(內容隨語境而變),又規定語言表達的方式(方式隨語境而定)。陳望道指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隨情應境,隨機措施”;“(修辭)筆者加“(修辭)”。不應是僅僅語辭的修飾,更不應是離開情意的修飾”。其中的“情境”“情”“境”就指語境。老舍曾明確指出,作家選用語言時應特別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節,如此地點,如此時機,應該說什么,應該怎么說”,這點明了語境是修辭活動的重要因素。利用語境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語境修辭,表現為語境適合(適應)和語境突破,語境適合屬消極修辭,語境突破屬積極修辭。語境是修辭存在的必需空間,是檢驗修辭效果的依據,而修辭是以適應語境為前提的,是語境的必然產物。

語境修辭是任何語體都要求的。在事務語體、政論語體和專門體中,修辭以適應客觀情景語境為主,而在文藝語體和通俗體中,修辭以適應主觀情景語境為主,甚至還可以突破語境而達到某種特殊效果。注意,同一修辭方式,在某一語境中有好的效果,在另一語境中卻未必有。語境常賦予詞語以種種附加義,使語義豐富多彩,富于變化。有些詞語,靜止或孤立地看,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放到具體的語境中時就獲得了附加義,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平常說某詞用得好壞,并不是說它本身有優劣之分,而是指它在某個語境中用得妥當。說寫者與聽讀者要通過聯想為語言與語境建立起聯系,消除語言、語境之間的矛盾,使二者盡可能處于最貼切的聯系狀態。

7. 語體修辭

語言表達總是在特定交際領域,為特定目的,向特定對象,傳遞特定內容,修辭為增強交際效果而實現其交際功能,語體則是為實現交際功能而呈現其語言表現風格特點。任何修辭都必須適合(切合)語體要求,受語體制約,為語體服務,與語體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最終體現出語用的語體差異。適合語體是修辭的重要原則。利用語體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語體修辭,表現為語體適合和語體突破,語體適合屬消極修辭,語體突破屬積極修辭。某種語體要求某種修辭方式與之相適應,某種修辭方式多適用于某種語體。

語體對修辭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封閉性。一種語體具有穩固性和獨立性,有典型的修辭方式,對別的語體常具有排斥性。一般地,口語語體比較隨意、通俗、平實,書面語體比較正式、典雅、莊重,科技語體、事務語體多排斥文藝語體的典型性、形象化修辭方式。例如,在學術體中用文學語言會顯得不嚴謹,甚至引起不良后果;但在報告文學體中表述人的艱辛勞動時,就應使用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將一種修辭方式孤立起來看,很難評判其效果如何,而只有將其放到特定語體的言語中時才可評判。例如,在通知中運用比喻會給人以不倫不類之感,在合同中運用夸張多會造成交際的失敗,比喻、夸張等雖然都是常用的修辭方式,但使用時若不能適合語體,也難以生效。語句一般都有語體色彩,例如句類在不同語體中的使用情況不同,陳述句在專門體中使用最多,疑問句使用極少,祈使句、感嘆句則基本不用。語言表達時如果不能很好地遣詞造句,對語句的語體差異把握不好,那么就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8. 風格修辭

風格是一定言語作品所表現出的主要的思想和藝術特點及氣氛、格調,如語體風格、民族風格、時代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和個人風格等。一定的風格要求一定的修辭方式,同一寫作中任何修辭方式的運用和創造都必須以風格統一為原則并為其服務。利用風格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風格修辭,常規的風格適合(體現)屬消極修辭,稱為風格適合;非常規的風格突破(有意利用風格上的不協調來取得某種修辭效果而造成風格上的某種變異,如詞語、句式等的風格變異)屬積極修辭,稱為風格突破。

風格與語體密切關聯,就拿個人風格與語體來說,不同語體對個人風格的要求很不相同。例如:事務語體、專門體對個人風格的制約很大,一般不要求有個人風格,但可有個人特點;文藝語體對個人風格的制約極小,個人可基于消極修辭,充分發揮個人特點,創造個人風格;政論語體也可有個人風格,對個人風格的制約比文學語體大,比事務語體、專門體小。

9. 規范修辭

修辭同其他語言要素(如標點符號、數字、插圖、表格、數字、量和單位、式子、引文等)的關系也非常密切,運用這些要素也可形成修辭方式。這些要素同語音、語義、詞匯、語法等要素一樣,都有其相應的規范,如標點符號使用規范(如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數字使用規范(如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插圖使用規范、表格使用規范、量和單位使用規范(如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式子使用規范、引文規范(如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規范地使用這些要素,遵守其使用規則,屬于消極修辭,稱為規范修辭。當然,在特定語境中,規范也可被突破而形成積極修辭,稱為超規范修辭。

10. 伴隨語修辭

語言中通過對語音停頓、輕重、高低的巧妙選用、搭配,表達出不同的意思,巧妙使用伴隨語能收到別的修辭方式難以達到的特殊修辭效果。利用伴隨語特點形成的修辭稱為伴隨語修辭,屬積極修辭。這種修辭已成為口語語體、文藝語體中的人物對話以及演講語體、廣播語體中不可缺少的修辭方式。

1.9.3.4 辭格修辭和辭趣修辭

1. 辭格

辭格也稱修辭格,是在漫長語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某種穩固結構、一定規律和鮮明生動表意功能的各種修辭方式,其分類及含義如表1-1所示。

表1-1 辭格分類及含義

辭格是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既同言語的內容比較貼切,又同言語的形式緊密相關,能將內容和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特殊的言語表達效果。因此,其魅力比較深厚,是修辭的重要方面,通常說的“語言的華巧”或“華巧的語言”就是針對辭格的。缺少了辭格,修辭就會黯然失色,語用中必須用好辭格。使用辭格的修辭稱為辭格修辭,屬積極修辭。辭格有實用功能,每種辭格就是一種修辭方式;修辭不一定是辭格,但又離不開辭格。

辭格往往具有語體色彩,不同辭格對語體的適用性不同。有的辭格適合做各種語體的修辭方式,而有的只適合做某些語體的修辭方式。一般來說,任一辭格都能做口語語體、文藝語體、政論語體、廣告語體的修辭方式,尤其是在文藝語體中;比喻、比擬、反復、夸張、釋語、雙關等辭格在通俗體、新聞語體中使用較多,引用、排比、節縮、對比、設問、反問等辭格在專門體、事務語體中使用較多。

2. 辭趣

辭趣就是辭的情趣(情調、趣味或意韻),是生成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蘊藉等言語特點和格調的極為有效的手段。它最早是由陳望道作為亞辭格的修辭現象首次提出來的一個修辭術語,后來得到豐富和發展。現在一般這樣定義:辭趣是富有表現力的亞辭格的言語現象,及有助于增強言語表達效果的詞語的音調或字形圖符、書寫款式所體現出來的情趣。

富有表現力的亞辭格的言語現象是就意趣而言的,即意趣=言語現象+亞辭格+富有表現力。意趣因為富有表現力,因此屬于修辭現象;又因為不像辭格那樣具有某種規律性,因此不是辭格,只能算是辭格的“后備軍”,其中很多如同耀眼奪目的流星,但一閃即逝,且出沒無定,當然有的會隨著漫長的語用實踐而從“后備軍”隊伍出來進入常規陣營。按命名難易程度,意趣可分為有名趣和無名趣,前者有一定的形式特點或某種程度的規律,可以命名,后者具有的特點不明顯,似乎沒有任何規律可循,難以命名。同一詞語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或不同的上下文語境中,形成的意趣自然不相同,有時還會相反,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選詞恰當與否對意趣能否形成有決定性作用。

有助于增強言語表達效果的詞語的音調是就音趣而言的,即音趣=詞語的音調+有助于增強言語表達效果。音趣與音調密切相關,巧用同音字可形成同音異義趣,巧用多音多義字可形成異音同字趣,用好押韻可形成韻趣,用好拗口字能有意地在表達中把聲、韻、調極易混同的字交叉重疊而形成拗趣。音趣有時是象征性的,同語句內部相順應,輔助語言的所有意味和情趣;有時是裝飾性的,同語句內部沒有必然關聯,只是為語言有音樂風味、適口悅耳罷了。

字形圖符、書寫款式所體現出來的情趣是就形趣而言的,即形趣=字形圖符、書寫款式+體現出來的情趣。形趣分為字形趣和圖符趣,前者巧妙利用形近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并突出表達效果,后者則是巧妙利用圖形、符號、公式等來增強表達效果。現代書面語中改變字體、字形、字號,使用圖形、符號等增強表達效果的現象,以及古漢語中的“省聯邊”(聯邊指有半個字相同的字)和“調單復”(單復指錯綜使用肥字和瘦字)等文辭形貌方法,均屬形趣。

辭趣是言語的形式單方面的運用,是語言文字本身的情趣,本質上是語感的運用,同言語的內容比較疏遠,魅力比較淺淡。使用辭趣的修辭稱為辭趣修辭,屬積極修辭。辭趣實用功能較強,幾乎每種辭趣都可作為一種修辭方式;修辭不一定是辭趣,雖然依賴辭趣但又可以沒有辭趣。

辭趣在各種語體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文藝及新聞、廣告等交融語體中使用較多。

1.9.4 修辭的層面

語用是為了達到某種理想的交際結果而運用各種修辭方式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綜合性的修辭活動和修辭現象。什么交際結果算是理想,并無絕對的標準,但至少可以從修辭的不同層面來把握,不同層面的修辭在語用中的地位并不相同。筆者將修辭分為基礎修辭、通用修辭、語體修辭、風格修辭四個層面。

基礎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規范性,主要包括用詞準確性、語法通順性和邏輯正確性,是語用講求準確表達的基本概念,在語用中處于基礎地位。通用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感受體驗性和形象生動性,是語用講求較好效果的核心概念,在語用中處于中層地位。語體修辭講求言語表達的語體適合性(切合性),是在基礎修辭、通用修辭基礎上的更高標準的概念,在語用中處于上層地位。風格修辭講求語言表達的行文靈活性和風格表現性,是在基礎修辭、通用修辭和語體修辭基礎之上的一個最高標準的概念,在語用中處于最高層地位,言語作品具有鮮明、獨特的風格是語用成功的標志。

一般的語用如記述類文章的寫作,有基礎修辭通常就夠了,但對言語表達有較高要求的語用如表現類、糅合類文章的寫作,還要基于基礎修辭,通過通用修辭將文章寫得形象活潑、生動有力。基礎修辭是所有修辭的基礎,通用修辭是較高層面的修辭,語體修辭是更高層面的修辭,風格修辭是最高層面的修辭。

張志公在《修辭概要》中指出:“學習寫作的人,首先自然是要求把文章寫通順、寫明白;進一步再要求把文章寫得生動有力;然后,還得根據文章的性質和內容,拿穩一種適當的寫法;逐漸在不斷的閱讀和寫作的實際練習中,也應該要求自己培養出一定的風格,使自己的文章具備一定的個性。”這段話很好地闡述了語用中不同層面修辭之間的內在關系。“把文章寫通順、寫明白、寫得生動有力”是處于基礎、通用修辭層面的問題,“根據文章的性質和內容,拿穩一種適當的寫法”是文體(語體)修辭層面的問題;“培養出一定的風格”是風格層面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潞城市| 马龙县| 土默特右旗| 洞口县| 尚志市| 泰来县| 宝鸡市| 合川市| 栾川县| 西林县| 休宁县| 馆陶县| 定襄县| 白玉县| 乌拉特后旗| 忻州市| 武汉市| 司法| 南通市| 嘉定区| 阳朔县| 收藏| 舟山市| 舞阳县| 满城县| 武平县| 华容县| 安康市| 新源县| 清河县| 康乐县| 额济纳旗| 嫩江县| 六安市| 绥德县| 新源县| 安仁县| 高青县| 社会|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