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語音和文字

1.2.1 語音的概念及含義

學過物理學的,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形成的,這種振動從空氣中或別的物體中傳達到人耳,刺激人的聽覺神經,就發生了聲音的感覺。語音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簡單地說就是語言的聲音。語音的概念有以下兩方面含義。

(1)語音一定是由人的器官發出的。自然界的聲音如叫醒的鈴聲、刮風下雨聲、砍柴潑水聲以及蟲鳴鳥叫聲等都不是語音,這類聲音是反射的,而語音是有意表出的。有意表出的聲音,或許在出現初始也有一些是摹擬事物的聲音,但到約定俗成時,就要遵照社會的約束、習慣。習慣不同,聲音也便不同,全世界的語言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因為習慣不一致的緣故。

(2)語音一定是有意義的。咳嗽聲、哭笑聲、呻吟聲、噴嚏聲等雖然也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有時也許能傳遞一些信息,但只是人的一種生理現象,并不具有一定的意義,不起交際作用,因此也不是語音。只有有詞句意義的聲音才能是語音。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一套符號系統,必定依托于一定的物質形式,既可依托于聲音,也可依托于文字。文字不過是記錄語言的輔助工具,語音才是最根本的物質材料,是語言的物質外殼。這種物質就是聲音,是振動的空氣層,盡管用肉眼看不見,但它的確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證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觀點時曾經這樣表述:

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并僅僅因此也為我自己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

語言必須借助語音來傳遞信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用有聲語言來交際,說明借助語音來交際是人類在進化中最自然、合理的選擇。沒有語音這個物質外殼,意義無法傳遞,語言也就不能成為交際工具。不同的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音系統及結構。

1.2.2 語音的性質

語音同其他聲音一樣,產生于物體的振動,具有物理屬性;它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具有生理屬性;它是由人的聽覺器官和大腦接收、理解的,具有心理屬性;更重要的是,它要表達一定的意義,什么樣的語音形式表達什么樣的意義,必須是由使用該語言的全體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因此又具有社會屬性。這四個屬性中,社會屬性是其本質屬性。

1. 語音的物理屬性

語音與自然界的聲音相同,首先是一種聲波,屬于物理現象,具有物理屬性。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音體振動時,震蕩其周圍的空氣或其他媒介,就會形成一種疏密相間的聲波;聲波作用于人耳,刺激聽覺神經,就使人產生聲音之感。例如,敲鑼時,被敲打的鑼面先彎向左邊,左邊空氣就被壓密;再彎向右邊,左邊空氣就變得稀疏。這種疏密相間的聲波傳到人的耳朵,耳朵里的鼓膜也隨著空氣振動,刺激神經系統中掌管聽覺的部分,于是就成為所聽到的聲音。聲波是肉眼看不見的,對比一下看得見的水波就容易理解了:水波的波峰就像聲波的密部,波谷就像聲波的疏部。水波是一種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橫波,聲波則是一種與傳播方向平行的橫波。聲音有樂音和噪音之分:周期性出現重復波形的有規則聲波叫樂音,非周期性出現重復波形的不規則聲波叫噪音。

語音同其他任何聲音一樣,具有音高、音強、音長、音色四種聲學特征,構成了語音四要素。前三個要素稱為非音色要素。

1)音高

音高指聲音的高低,取決于發音體振動的快慢。發音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音高取決于發音體振動的頻率,頻率高,聲音就高,反之則低。人能聽到的聲波的頻率在16~20000Hz,低于16Hz的聲波叫次聲,高于20000Hz的聲波叫超聲,次聲和超聲人們感覺不到。

物體發音有高低的區別,通常與其大小、長短、粗細、厚薄、松緊等有關,大的、長的、粗的、厚的、松的物體振動慢,頻率低,聲音低,反之則高。例如,口琴的高音簧片短而薄,低音簧片厚而長;胡琴的高音弦細,低音弦粗。人發音時能通過肌肉控制聲帶的松緊,形成不同的音高。語音的音高取決于聲帶的長短、厚薄、松緊。人的聲帶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成年女性的聲帶短、薄、緊,成年男性的聲帶相對長、厚、松,所以女性比男性的聲音要高;老人一般聲音低,小孩聲音高,也是同樣道理。同一個人,要改變其音高,就要把聲帶拉緊或放松到合適的程度。

音高在漢語中有特殊的重要性。漢語的幾種聲調(字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及語調的主要特征就是音高的不同變化——高、升、低、降。平常說的“聲音高”,一般指聲音響亮,屬音強問題,而非音高問題。

2)音強

音強指聲音的強弱,取決于發音體振動幅度的大小。發音體振動過程中振動的物理量偏離平衡位置的最大值叫振幅,振幅大,聲音就強,反之就弱。發音體振幅大小又取決于發音時用力的大小。例如,同一根胡琴的弦,長度不變,如果用力拉,聲音就比較強,輕拉時就比較弱。語音的音強主要是由發音時氣流沖擊聲帶的氣流壓力變化控制的,氣流壓力大,聲帶振幅大,音強就強,反之就弱。

音強和響度是兩個有聯系但并不相同的概念。音強指聲波本身的強弱,是客觀存在的物理現象;響度是人耳對聲波感覺的強弱,是客觀存在在主觀上的反映,是物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綜合。人耳對于不同頻率的聲音的靈敏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同樣條件下,元音ɑ、o就比i、ü要響。人的聽覺在140dB的音強之內,再大就會覺得鼓膜疼痛,以致損壞鼓膜。

音強在不少語言中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漢語中的重音、輕音就是由音強不同所致。例如:“地道”(dìdào)是名詞,指在地下掘成的交通坑道(多用于軍事);“地道”(dì·dɑo)是形容詞,有三個義項:?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真正的;純粹;?(工作或材料的質量)實在;夠標準。英語中單詞的重音不同,詞義就可能不同,例如object, commune, instinct等詞的重音不同時,其意義就不相同。另外,重音在句中也有重要作用,對于同一句子,重音處于不同的位置,句義就不同。

3)音長

音長指聲音的長短,取決于發音體振動時間的長短。振動時間長,音長就長,反之就短。語音也不例外,很多語言都用音長來區別意義。同是“啊”(ā)的聲音,表示應答或回應時比較短,表示沉吟思索時就比較長。漢語一般不用音長來區別意義,但音長常以伴隨性的特征出現。重讀音節以音強為主要特征,音強較強,音長也相對較長;輕聲音節的音強較弱,音長也相對較短,音長短起主要作用。例如:“精神”(jīnɡshén)和“精神”(jīnɡ·shen)這兩個詞,其總長度相同,但前者的“精”和“神”的音長相同,而后者的“精”的音長長于“神”,而且后者的“神”的音長比前者的“神”要短。另外,上聲與其他聲調相比要長一些,而去聲則相對短些。英語、法語、德語、日語及各種方言都用音長來區別意義。

4)音色

音色又稱音質,指聲音的個性、特色或品質,是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取決于聲波振動形式的不同。例如,8個標準元音[i],[e],[ε],[a],[u],[o],[?],[ɑ]的波形不同,所以它們的音色也不同。音色是造成音與音之間不同的根本特征,因此是聲音的本質特征。造成音色不同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音體不同。不同物體振動時形成的聲波形式不同,音色就不同。例如,胡琴和口琴的音色不同,因為發音體一個是琴,一個是簧片。每個人的聲音聽起來不同,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的發音器官(如聲帶)構造不同。不過,這一條并不能區別意義。

(2)發音方法不同。發音方法指外力作用發音體使之振動的方式,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音。例如,同一把胡琴發音,用弓拉和用指彈演奏,發出的音色就不同。漢語中,塞音[g],[k]和擦音[h],[x],前者用爆破方式發音,后者用摩擦方式發音,造成的音色就不同;發輔音時送氣不送氣、清還是濁都是發音方法的問題。

(3)發音時共鳴器形狀不同。共鳴器指能與發音體的振動產生共振的空間,可以輔助放大發音體發出的聲音。例如,把同一把音叉插到不同形狀的共鳴匣上,所形成的音色就不同。人發音的共鳴器是口腔、鼻腔和咽腔,其形狀不同,發出的音就不同,人可以通過發音器官的運動(如調整舌位、口形等)來改變共鳴器的形狀,從而造成不同音色的音。例如,元音[ɑ],[i]的音色不同,主要是由于發[ɑ]時的口腔共鳴器形狀與發[i]時的不同;[e],[u]的發音體都是聲帶,但由于發音時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嘴唇的圓展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音。語音中一個個音素的不同,例如元音ɑ,o,e和輔音b,p,m,f等,主要就是音色的不同。

任何語言都是語音四要素的統一體,但各種語言中這四種要素被利用的情況不完全相同。音色在任何語言中都是用來區別意義的最重要的要素,但其他要素在不同語言中的區別意義的作用不盡相同。漢語中,除音色外,音高的作用也十分重要,聲調主要是由音高構成的,能區別意義;音強和音長在語調和輕聲里也起著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發音的時間、地點、方向、距離等要素,以及使人覺得愉快或不愉快等的情調反應。

2. 語音的生理屬性

語音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來的,發音器官及其活動決定了語音具有生理屬性。發音時發音器官的狀況及所用方法不同,發出的聲音就不同。人的發音器官好比一架樂器,有動力部分、發音體部分和共鳴部分三大部分。動力部分是呼吸器官,發音體部分是喉頭和聲帶,共鳴部分是咽腔、口腔和鼻腔。

1)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由肺、氣管、胸腔、橫膈膜構成,能呼出氣流,氣流是發音的動力。肺是胸腔里兩個有彈性的袋子,其下面支在有彈性的橫膈膜上,好比呼吸氣流的活動風箱,通過呼出和吸入氣流為發音提供動力,因此肺是氣流的動力站。氣管是氣流出入的通道,吸氣時氣流經過氣管進入肺部,呼氣時氣流由肺部經過氣管呼出。吸氣時,橫膈膜下降,肋骨提起,胸腔容量增加,肺就脹起來,外面的空氣就自然流入;呼氣時,橫膈膜上升,肋骨下降,胸腔容量縮小,肺里的空氣擠出去,通過支氣管、氣管到達喉頭,使聲帶振動,發出微弱的聲音,經過咽腔、口腔、鼻腔這些共鳴器的擴大和其他發音氣管的調節,發出各種不同的語音。

呼吸器官的作用是呼吸,呼吸的氣流就是語音的動力來源。由呼出的氣流造成的音叫呼氣音,由吸入的氣流造成的音叫吸氣音。一般語言里的語音總是以呼氣音為主,個別語言像非洲的某些語言以及漢語的一些語言里有不少吸氣音。

2)喉頭和聲帶

喉頭好比一個小匣子,由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兩塊杓狀軟骨組成,呈圓筒形,上通咽頭,下接氣管。聲帶(嗓子)位于喉頭的中間,在它上面還有兩片假聲帶。聲帶是兩片富有彈性的薄膜,很小很薄,長13~17mm,總共大概有小指甲蓋那么大,振動起來像飄動的旗幟。聲帶的前端黏附在甲狀軟骨上,后端分別與左右兩塊杓狀軟骨相連接,兩片聲帶之間的空隙(處于中間位置)叫聲門。在聲帶和軟骨的四周都包有肌肉。肌肉的運動使杓狀軟骨活動起來,既可以改變聲帶的緊張度——放松(變厚)或拉緊(變薄),又可以使聲門打開或關閉,從而引起聲帶振動頻率的變化。聲帶的中間是音聲門,杓狀軟骨的中間是氣聲門。聲門完全閉住,是咳嗽前的狀態,即喉塞音;呼氣時,聲門大開;耳語時,只是氣聲門打開;發音時,只是音聲門打開。當人呼吸時,呼出的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振動發出聲音,控制聲帶松緊的變化就可以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來:呼氣或發清音時,聲門大開,氣流自由流出,聲帶不振動;發濁音時,聲門先關閉,氣流呼出時沖擊聲門,使聲門打開一條縫隙,氣流從中流出,同時聲帶發生振動。

3)咽腔、口腔和鼻腔

咽腔、口腔和鼻腔是發音的共鳴器部分,同語音的關系密切。咽腔是個三岔口,前通口腔,上連鼻腔,下連喉頭,是重要的發音器官。發音的氣流從肺部呼出,由喉頭經過咽腔到達口腔和鼻腔,形成共鳴,然后經由口腔或鼻腔流出。所以,咽腔、口腔和鼻腔不僅是氣流通道,還能起共鳴器的擴大聲音的作用。

對發音來說,口腔是最重要的。調節成各種各樣的語音主要是靠口腔內的各個器官起作用。口腔上面的叫上腭,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可分為上唇、上齒、上齒齦、硬腭、軟腭和小舌,下腭可分為下唇、下齒和舌頭。舌頭又分為舌尖、舌葉和舌面,舌面又分為前、中、后三部分,舌面后習慣稱舌根。口腔的后面是咽頭。

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軟腭和小舌處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軟腭是硬腭后較軟的部分,軟腭后連接小舌。小舌是像舌頭一樣能自由活動的肌肉墜兒,可翹起或垂下,其作用是調節氣流通道。軟腭和小舌上升時,鼻腔閉塞,口腔暢通,氣流從口腔通過,這時發出的聲音主要在口腔中共鳴,叫口音;軟腭和小舌下垂時,口腔阻塞,氣流只能從鼻腔呼出,這時發出的聲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鳴,叫鼻音。軟腭和小舌呈半懸狀態時,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呼出,這時發出的聲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鳴,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法語,漢語中的上海、西北方言(如西安話、蘭州話)中就有鼻化元音。鼻腔的作用是使聲音發生共鳴,發出不同的鼻音,還要唇、舌、齒、腭等器官共同活動。

3. 語音的心理屬性

語音的心理屬性是對語音物理屬性與生理屬性的感知。人的聽覺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外耳可見部分叫耳郭,主管收集與放大聲波。聲波沿著耳道傳到鼓膜,使鼓膜產生振動。中耳在鼓膜里,是頭顱骨中的一個腔,內有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塊聽小骨。鐙骨覆蓋內耳的卵形窗。中耳可以保護內耳并對聲波具有篩選與繼續放大的作用。內耳也叫耳蝸,呈蝸牛狀,是顱骨腔內的一個小腔,其作用是把外界傳入的機械振動轉換為神經沖動,經過有傳入和傳出信息功能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的傳導,傳到大腦皮層內能夠理解語意的維爾尼克區——聽覺神經中樞,通過舍去語音中的多余度,捕捉語音間的區別特征,完成感知和理解。

4. 語音的社會屬性

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屬于社會現象,語音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當然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具有社會屬性,這是語音的本質屬性。語音的社會屬性可以從語音與意義的結合以及語音的系統性兩個方面來考察。

語音與其他聲音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它與其所代表的意義相結合,不過這種結合不是必然的,用什么聲音與表示什么意義沒有必然的聯系。語言的各種意義靠語音表示出來,用什么樣的語音形式表示什么樣的意義,是由使用這種語言的人群在使用中約定俗成的。例如同樣的意義,漢語叫“科學”,英語叫“science”,而在其他語言中則是另外的形式。一種語言中,同一語音形式也可表示不同的意義,如漢語中的“lì”表示“力”“歷”“立”“麗”“利”“瀝”“例”“隸”等多種意義。同一意義可用多種不同的語音形式表示,如漢語中的“目”(mù)和“眼”(yǎn)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叫法,英語中的“汽車”有“autocar”“automobile”“bus”“car”“heap”等多種叫法。語音與意義的結合固定下來以后,個人是不能隨意改動的,如果有人不顧社會的約定俗成,擅自改動詞語的語音形式或任意賦予某一語音形式以不同的意義,那么別人就會聽(看)不懂,也就無法進行交際了,這也是語音的社會屬性表現。

語音的社會屬性還表現在語音的系統性方面。任何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語音系統,比如有哪些音,沒有哪些音,哪些音能和哪些音相拼,不能和哪些音相拼,哪些音能區別意義,哪些音不能區別意義等,這些主要是由語音的社會屬性決定的。同樣的兩個音,在一種語言里區別得很清楚,而在另一種語言里其差異就可以忽略不計。漢語中有zh、ch、sh等卷舌音,而英語中沒有;英語中有[b]、[d]、[ɡ]等濁塞音,而漢語中沒有。這并不是因為漢、英兩個民族的發音器官不同,而是因為這兩個民族各自選擇了本民族的語音系統,其各自的語音系統經歷了獨特的演變過程。n、l在漢語中分屬不同的語音單位,而在不少方言如南京話中就屬于同一個語音單位:它們在普通話里有區別意義的作用,但是到了南京話里,可以相互替代而不影響意義,如“南”“蘭”同音,“年”“連”同音。這從語音的物理屬性和生理屬性都是無法解釋的。

一個人由于自幼受特定語音系統的熏陶,往往對母語中具有的語音特征較為敏感,發音也容易,而對母語中沒有的語音特征則不易辨別,發音就不大容易,例如西方人對漢語的四聲和漢族人對西方語言的顫音、濁塞音都不好分辨,常常難以準確發音。但是,一個人經過系統的訓練后,是完全可以掌握多種語音系統的。這充分說明,語音系統與物理、生理、地理等非社會因素無關,而只是社會習慣的產物。

1.2.3 語言體系的聲音

語言體系的聲音是一個結構成分有限的、相對穩定的語音模式,是從語言的語音系統中切分出來的語音單位,如音素、音節、音位等。語言體系的聲音存在于言語的聲音里,不斷被運用、發展著。

1. 音素

音素是從音色角度切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把一個音節按音色的不同進一步切分,切分到不能再切分的程度,得到一個個最小的各有特色的單位,就是音素。例如:英語中,“foot”(腳)可劃分出“f”“u”“t”三個音素,“worth”(值)可劃分出“w”“?”“θ”三個音素;漢語中,“技”(jì)可劃分出“j”“i”兩個音素,“學”(xué)可劃分出“x”“u”“e”三個音素,“想”(xiǎnɡ)可劃分出“x”“i”“ɑ”“nɡ”四個音素;“啊”(ā)、“鵝”(é)、“衣”(yī)只有一個音素,分別是“┓锓yī”。可以看出,不能將音素和字母等同起來。記錄音素的書寫符號叫音標。

音素分為元音和輔音兩大類。元音又叫母音,指發音時氣流振動聲帶,在口腔、咽頭不受阻礙(但受節制,如唇是否圓、口腔開合程度)而形成的音素,如漢語里的“ɑ”“o”“e”“i”“u”“ü”等。輔音又叫子音,指發音時氣流在口腔或咽頭受阻礙(發音通道出現阻塞或明顯可聞的摩擦)而形成的音素,如漢語里的“b”“m”“f”“d”“t”“n”“l”“t”“s”“r”“zh”等。元音和輔音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氣流受阻與否。發元音時,氣流通過口腔、咽頭不受阻礙(但受節制);發輔音時,氣流通過口腔、鼻腔和咽頭時受到某個部位的阻礙。這是元音和輔音的主要區別。

(2)發音部位緊張度。發元音時,發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緊張狀態;發輔音時,發音器官構成阻礙的部位比較緊張,其他部位則比較松弛。

(3)氣流強弱。發元音時,氣流較弱;發輔音時,氣流較強。

(4)聲音響度。發元音時,聲帶一定振動,發出的聲音響亮;發輔音時,聲帶不一定振動,聲音一般不響亮(有的聲帶振動,聲音較響亮,如“m”“n”“l”“r”“nɡ”等,有的聲帶不振動,聲音不響亮,如“k”“t”“z”“c”等)。

2. 音節

音節由音素構成,是語音的基本結構單位,是聽覺上最容易分辨出來的語音單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語音片段。每發一個音節,發音器官的肌肉,特別是喉部的肌肉,都明顯地緊張一下,每次肌肉的緊張度增而逐減,就形成一個音節,幾次緊張就有幾個音節。一個音節的音量都是由強到弱。漢語一個音節可以只有一個音素,也可以由幾個音素合成,最多可以有四個音素。漢語音節和漢字基本上是一對一的關系,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例如,“科”(kē)是一個音節,“科學”(kēxué)是兩個音節,“科學家”(kēxuéjiā)是三個音節,“科學技術”(kēxué jìshù)是四個音節,“發展科學技術非常重要”(fāzhǎn kēxué jìshù fēichánɡ zhònɡyào)則是十個音節。只有少數例外,出現在兒化音節里,如“花兒”(huār,讀音為huā'èr時,指甘肅、青海、寧夏一帶流行的一種民間歌曲)、“地兒”(dìr)、“哪兒”(nǎr)都寫成兩個漢字,可讀成一個音節;“自各兒”(zìɡěr)、“大伙兒”(dàhu?r)、“多會兒”(duō·huir)都寫成三個漢字,可讀成兩個音節;“科教片兒”(kējiàopiànr)寫成四個漢字,但讀成三個音節。過去曾用“瓩”表示“qiānwǎ”兩個音節,“浬”表示“hǎilǐ”兩個音節,現在的規范寫法分別是“千瓦”“海里”。

3. 聲母、韻母、聲調

漢語音韻學的傳統字音分析方法是把一個字音(音節)分成前后兩段,即分析成聲和韻兩段,前段稱為聲母,后段稱為韻母,把貫通整個音節的音高變化叫聲調。因此一個音節分為聲母、韻母、聲調三個部分。

聲母就是一個音節開頭的輔音。例如,“創新”(chuànɡxīn)這兩個音節,其聲母分別是輔音“ch”和“x”。有的音節不以輔音開頭,音節前頭那部分是零,習慣上稱為零聲母。例如,“按”(àn)、“愛”(ài)開頭沒有輔音,為零聲母音節。聲母和輔音不是一個概念。漢語里,聲母都由輔音充當,但不能說凡輔音都是聲母。漢語里有22個輔音,其中20個專做聲母。一個輔音“n”既可做聲母,也可做韻母,例如“nán”(南,男)前面的“n”是聲母,后面的“n”是韻尾。另一個輔音“nɡ”只做韻尾,不做聲母,例如“fānɡ”(方)中的“nɡ”。

韻母就是一個音節中聲母后面的部分,主要由元音來充當(可以說漢語里的所有元音都可做韻母,但不能說韻母就是元音),還有一部分由元音加輔音構成,如“ɑn、ɑnɡ、in、inɡ”等。例如“創新”(chuànɡxīn)這兩個音節,其韻母分別是輔音“uɑnɡ”和“in”。韻母和元音不是一個概念。韻母可以是一個元音(單元音),或元音的組合(復元音),或元音和輔音的組合。例如:“納”(nà)的韻母“ɑ”是單元音;“學”(xué)、“調”(tiáo)的韻母“ue”“iɑo”是復元音;“永”(y?nɡ)、“天”(tiān)的韻母“onɡ”“iɑn”是元音和輔音的組合。零聲母音節的韻母就是其整個音節。

聲調指依附在聲韻結構中具有區別意義的音高(高、低,升、降,曲、直,長、短)變化。例如:“起”(qǐ)的音高,聽起來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這種先降后升的音高變化形式就是音節“起”(qǐ)的聲調;“接”(jiē)、“結”(jié)、“解”(jiě)、“界”(jiè)四個音節的聲母和韻母都相同,只是聲調不同,表示的意思自然就不同。

4. 音位

音位指一種語言系統中有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也就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例如:“杯”(bēi)、“飛”(fēi)、“黑”(hēi)、“勒”(lēi)四個音節有相同的韻母[ei]和平聲調,它們的不同意義是通過聲母“b”“f”“h”“l”來體現的;“罵”(mà)、“密”(mì)、“莫”(mò)、“木”(mù)四個音節有相同的聲母[m]和去聲調,它們的不同意義是通過韻母“ɑ”“i”“o”“u”來體現的。因此,輔音“b”“f”“h”“l”和元音“ɑ”“i”“o”“u”都分別是一個個不同的音位。

1.2.4 言語的聲音

言語的聲音是動態、變化的語音模式,例如句子以上的語流、語流音變、語調以及具體說話時的發音等。言語的聲音是語言體系的聲音運用的結果。

1. 語流及語流音變

說話或閱讀(朗讀)時,并不是一個字(詞)一個字(詞)孤立地說或讀出來,而是把一串音節組成詞、詞組、句子連續發出,形成一連串自然的語流。語流是具體語言中由音節和音節組合起來所形成的言語的語音形式。由音位組合起來的音節能載負的意義是極其有限的,只有用各種音節組合起來的語流,特別是句子以上的語流,才能表達出無限的語意。語流中有一種特別值得重視的語流現象,稱為語流音變,又叫共時音變,指語音單位的讀音進入具有連續語流的言語之后,某個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說話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發音上發生某種變化,即音節之間、音素之間、聲調之間相互影響而產生的各種語音變化。常見的語流音變有同化、異化、弱化、增音、減音等。

語流中兩個鄰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受到另一個的影響變得跟另一個相同或相近叫做同化。例如:英語中的復數詞尾[s]本是清輔音,可在“dogs”中,[s]受到濁輔音[ɡ]的影響而變成[z];漢語中的“miànbāo”(面包),因“n”受后面雙唇音“b”的影響變為唇音“m”,整個語音變為“miàmbāo”。

語流中兩個鄰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因避免連續時拗口而導致其中之一發生變化(即變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叫做異化。例如:“wǎnɡzhǐ”(網址),第一個上聲字中的ǎ被第二個上聲字異化而變為陽平調,整個語音變為wánɡzhǐ。

語流中一個音由于所處地位或受鄰近音的影響而失去原有的聲調,變成一個較弱(又輕又短)的音,叫做弱化。例如:英語中的“but”[b?t]被讀成[b?t];漢語中輕聲音節的音會發生弱化,如“地方”(dì·fɑnɡ)、“故事”(ɡù·shi)、“隊伍(duì·wu)”中后面的字“方”“事”“伍”被讀為輕聲。

語流中有時加進原來沒有的音叫做增音。例如:漢語中的“誰啊”的語音“shéi'ɑ”變為“shéiyɑ”;英語中的不定冠詞“a”用在元音之前要變成“an”,如“an associate professor”(一位副教授)。

語流中某一個音在發音時丟失叫做減音,又叫脫落。例如:“豆腐”的語音“dòu·fu”變為“dòuf”;英語中有較多的減音,如“I am”讀為“I'm”,“He can not”讀為“He can't”。

2. 語調

語調即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語音高低輕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語氣和情感。講話或讀語句、文章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語調。例如:對祝賀性的內容,語調應該高亢而熱烈;對宣布性的,應該平穩而嚴肅;對悼念性的,應該低沉而悲痛;對聲討性的,應該急促而激昂;對記述性的,應該嚴謹而細致;對表現性的,應該靈活而豐富;……。同一語句用不同的語調,會有不同的意思,因此語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語調主要指句調,屬言語的聲音,通常有語調位、句重位、句時位、句頓位等方面。

語調位主要指句子語氣的高低升降。一般情況下,降調多用于陳述句、祈使句和感嘆句,升調多用于疑問句。例如:同樣一句“比賽結束”,用不同的語氣讀成“比賽結束。”“比賽結束!”“比賽結束?”,就表達了不同的意思;同樣一句“有了”,讀成“有了。”和“有了?”,表意截然不同,前者表示肯定,表示確實“有”了,后者表示疑問,“有”還是“沒有”,不能確認。當然,實際中對具體的句子還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例如,表達肯定態度的反問句和選擇疑問句,有時可以用降調;表示躊躇、遲疑、夸張、諷刺意味的復句,有時可以用有升有降的曲折語調。

句重位通常比詞重位更強,而且受全句中心意思的制約,包括句子的節律重音和邏輯重音。例如:“火燒(hu?·shɑo)兩元錢一個。”和“火燒(hu? shāo)圓明園是一種恥辱。”兩句中,“火燒”的語音輕重不同,造成句子的節律重音不同,所表達的意思自然就大不相同。再如:“我送老同學10本軍事戰略方面的書。”一句中,重音如果落在“我”上,就強調“是我而不是別人”;如果落在“老同學”上,就強調“是送給老同學而不是送給別人”;如果落在“10本”上,就強調“送書的數量是10本而不是別的數量”;如果落在“軍事戰略”上,就強調“送給老同學的書是關于軍事戰略的,而不是其他方面的”……。重音處于句中的位置不同,造成句子的邏輯重音不同,句子意思的側重就會不同。

句時位指全句時間的長短,一般分長句和短句,長句要慢說,短句要快說。同一句子用不同語速可表達出意義的差別(如詢問義、激動義、強調義、諷刺義)。例如:“做事要注意方法!”一句,說得特別快,可表示出一種生氣、不高興或憤怒情調,流露出一種對現有做法的很不滿意之意;相反,說得特別慢,則可表示出一種關心、愛護情調,流露出一種雖對現有方法不贊同卻對聽話對象寄予糾正現有方法的殷切希望之意。

句頓位指句中停頓位置不同而引起語意的不同。例如:①“每天抽兩個半小時跑步。”一句中,“兩個”“半小時”之間如果沒有停頓,則表示“2.5小時”,如果有停頓,則表示“2×0.5小時”。②“編輯工作人員中青年較多。”一句有兩種停頓:“編輯工作人員,中青年較多。”“編輯工作人員中,青年較多。”③“男人沒有了女人就恐慌了。”一句也有兩種停頓:“男人沒有了,女人就恐慌了。”“男人沒有了女人,就恐慌了。”④“1600加68乘以7減2。”一句可以有以下幾種停頓:“1600加68,乘以7,減2。”“1600加,68乘以7,減2。”“1600加68,乘以7減2。”“1600加,68乘以,7減2。”……

1.2.5 漢語常見語流音變

漢語中的語流音變現象很多,常見的有變調、輕聲、兒化、“啊”的變讀。

1. 變調

變調也叫連續變調,指在連續的語流中,因相鄰音節相互影響而改變其中某個單字調調值的現象。這種變調多數是由前一音節聲調受后一個音節聲調的影響引起的。漢語中,當受到鄰近音節聲調影響的時候,四種聲調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變化,但陰平、陽平的變化并不明顯,變化最明顯的主要有上聲、去聲的變調,還有“一”“不”的變調。

上聲音節單念或在語流末尾時聲調不變,但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聲調發生變化:①上聲字在非上聲(上聲+非上聲,非上聲指陰平、陽平、去聲、輕聲)字前變為半上。例如:北方、火車、北京、統一、首都、手機、指標、網吧(在陰平前);語言、海洋、祖國、導航、品牌、彩屏、改良(在陽平前);解放、宇宙、土地、法律、鞏固、網站、軟件、搞定(在去聲前);起來、寶貝、走著、椅子、我們、碼頭、好處、尾巴(在輕聲前)。②兩個上聲字緊相連(上聲+上聲),前一個上聲字變成近似陽平。例如:水果、了解、理想、領導、管理、打掃、勉強、演講、海選、主打、古典、早晚。由于連續變調的作用,原本字調不同的詞語就有可能變成讀音相同的了。例如“雨水”和“魚水”、“美好”和“沒好”、“組長”和“族長”、“有井”和“油井”等。③三個上聲字相連,主要按詞語的節律和結構變調,如果停頓在第二個上聲字后,即為“2+1”組合(雙單格),通常是前兩個字變得近似陽平,第三個字不變,例如“演講|稿、展覽|館、管理|組、洗臉|水、選舉|法、手寫|體”;如果停頓在第一個上聲字后,即為“1+2”組合(單雙格),通常是第一個字變成半上,第二個字變得近似陽平,第三個字不變,例如“李|廠長、好|領導、有|理想、很|勇敢、小|雨傘、紙|老虎”。④三個以上上聲字相連,按詞語的語法結構和語義緊密度劃分出語義停頓來,按語義停頓確定出音節段(適當分組,兩個或三個字一節),然后按照上述規律進行變調。例如:有|理、喊小梁|打桶水、你|我|點|果、種馬場|養有|五百匹|好母馬。⑤上聲字在輕聲字前(上聲+輕聲)變成半上或近似陽平,例如:“比方、講究、枕頭、老實”等(上聲字與本調是陰平、陽平、去聲的輕聲字相連,變為半上);“朋友、可以、打手、老虎”等(上聲字與本調是上聲的輕聲字相連,變為近似陽平);“妹妹、姐姐”等(上聲重疊表示親屬稱謂的詞,變為半上加輕聲)。

漢語中,由兩個音節組成的詞占絕大多數。前一聲調的尾部與后一聲調的頭部相連時,總是互相遷就:兩個陽平相連時,后一陽平竟變成低升;兩個去聲字相連,前一個變為半去,而后一個也成了低降。這些都是一種異化變調,例如“創意、構建、數字、硬件、電信、制作”。

“一”的聲調在單念,或在語句末尾,或表示序數、基數,或后面跟著別的數詞時,讀本調陰平,例如“一、萬一、始終如一、唯一、統一、第一、一樓、一九六八”。但它在以下情況變調:①在去聲字前變為陽平,例如“一樣、一定、一切、一概、一次、一律、一刻、一個、一致、一向”等;②在非去聲字前變為去聲,例如“一般、一天、一些、一只、一名、一起、一秒、一成、一群”等;③夾在相同的動詞中間變為輕聲,例如“想一想、看一看、嘗一嘗、說一說、試一試、問一問、數一數、送一送”等。

“不”的聲調在單念,或在語句末尾,或非去聲字前面時,讀本調去聲,例如“不、決不、我不、不說、不談”等。但它在以下幾種情況下變調:①在去聲字前變為陽平,例如“不錯、不看、不易、不論、不去、不動、不要、不像”等;②在非去聲字前變為去聲,例如“不安、不多、不行、不如、不管、不朽、不同、不管、不開”等;③夾在相同的動詞之間讀輕聲,例如“找不找、看不看、嘗不嘗、數不數、送不送”等;④在否定補語中即肯定否定連用時讀輕聲,例如“打不開、差不多、去不成、說不好、做不好、來不了”等。

在口語中,非陰平的單音形容詞重疊的第二音節可以變為陰平,例如“紅(的)、狠(地)、好(地)”等;部分雙音形容詞或動詞AABB式重疊的第三、四音節可以變為陰平,例如“漂漂亮亮、結結實實、痛痛快快、縫縫補補、溜溜達達”(疊音后綴);部分形容詞疊音后綴可以變為陰平,例如“綠油、紅彤、灰蒙、熱騰”。“七、八”在去聲前面可以變為陰平,但現在通常不變調了,一律讀本調陰平,例如“七個、七路、八個、八塊”等。

2. 輕聲

每個音節都有固定的聲調,但在一定的語流中,有的音節會因弱化而失去原有的聲調,變成一種又短又輕、調值模糊的調子,叫做輕聲。例如:“夫”(fú)的單字調是陽平,但在“工·夫”(ɡōnɡ·fu)、“丈·夫”(zhànɡ·fu)等詞中變成了輕聲,類似的詞還有“桌·子、石·頭、聰·明、看·見、他·的、說·了、去·過、聽·聽”等,其中黑點后面的字不讀為其原來的聲調,而是變成一種又短又輕的調子。這是一種聲調的變化,是漢語里一種重要的語音現象。漢語四種基本聲調的字,在一定條件下都可失去原調讀成輕聲。輕聲是語流中的弱化現象,是四聲之外的一種特殊變調,但不是獨立的調類,即不能與四聲并列而成為第五種聲調,用拼音字母注音時通常不用標調,一般用在字前加黑點的方法來表示。

輕聲是音節連續出現時產生的一種音變現象,輕聲音節總是出現在其他音節后面,或夾在詞語中間,一般不出現在詞或句子的開頭。所有輕聲音節都要失去其原來的調值,但它在音高上又會受前面音節調值的影響而產生差異。一般情況下,前面的音節是上聲,后面的輕聲就稍高;前面的音節是非上聲,后面的輕聲就低。從物理角度來考察,輕聲最主要的特征是音長變短。以同是雙音節的一個輕聲詞和一個非輕聲詞相比,例如非輕聲詞“板凳”和輕聲詞“椅·子”兩個詞,其總長度差不多,但是輕聲詞的非輕音節“椅”明顯要長,輕聲音節“子”明顯很短。輕聲音節的音強略弱,不過這一特征并不突出。

輕聲有特殊的表達作用,使語音變得更加豐富。有些詞字面相同,但讀不讀輕聲在很多情況下影響到詞的意義和功能,因此輕聲在詞匯、語法上的突出作用是可以用來區別詞義或區分詞性。例如:“東西”中的“西”為正常讀音時,“東西”是名詞,有兩個義項:?方位詞。東邊和西邊。?指從東到西的距離。“西”讀輕音時,“東西”是名詞,有兩個義項:?泛指各種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特指人或動物(多含厭惡或喜愛的感情)。具有正常和輕聲讀音的詞并不少,如“老子、孫子、兄弟、男人、合計、大爺、翻騰、冷戰、大意、對頭、利害、精神、自然、對頭、地道、大意、大方、對頭、開通、利害”等,其中有的不僅區別了意義,也連帶區分了詞性,如大意(正常讀音時,指“主要的意思”,是名詞;“意”讀輕音時,是“疏忽”,是形容詞)、利害(正常讀音時,指“利益和損害”,是名詞;“害”讀輕音時,是“劇烈、兇猛”,是形容詞)等。

輕聲與詞匯、語法有密切的關系,哪些詞或構詞成分讀輕聲通常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說,新詞、科學術語里沒有輕聲音節,口語中的常用詞匯有輕聲音節。漢語中以下一些詞或構詞成分通常讀輕聲。

(1)助詞“的、得、地、著、了、過”等。例如:銀色·的、設計·得好、愉快·地、過·著、飛·了、研究·過。

(2)語氣詞“嗎、吧、啦、呀、嘛、哇、啊、呢、了、的”等。例如:好·嗎、工作·吧、行·啦、厲害·呀、不錯·嘛、很好·哇、快·啊、孩子·呢、下班·了、回來·的。

(3)名詞后綴“子、頭、巴”或代詞后綴“么、們”。例如:孩·子、石·頭、尾·巴、什·么、我·們。注意“男子、原子、電子、孢子、窩頭、磚頭”等詞中的后字都是實語素,不讀輕聲。

(4)表示方位的詞或語素“上、下、里、面、邊、頭”。例如:臺·上、底·下、家·里、外·面、右·邊、里·頭”等。注意“東頭、西頭”等詞中的后字不讀輕聲。

(5)動詞、形容詞后面做補語的部分趨向動詞“上、來、去、開、出去、進來、起來、下去、回去”等。例如:看·上、拿·來、拿·去、拉·開、走·出·去、跑·進·來、站·起·來、熱·起·來、坐·下·去、冷·下·去、挑·回·去。

(6)某些量詞“個、些、封”等。例如:八·個、玩·個痛快、買一·些、寫·封信。

(7)部分重疊詞(疊音詞、重疊式名詞、重疊式動詞)的后一個音節。例如:猩·猩、星·星、媽·媽、寶·寶、妹·妹、嘗·嘗、試·試、催·催、看·看。

(8)雙音節動詞重疊式ABAB的第二、四音節。例如:研·究研·究、測·試測·試、考·慮考·慮、清·洗清·洗。

(9)做賓語的人稱代詞“我、你、他、她”等。例如:叫·我、請·你、聯系·他、找·她。

(10)一批常用的雙音詞的第二個音節。例如:葡·萄、玻·璃、蘿·卜、月·亮、便·宜、清·楚、先·生、棉·花、打·算、聰·明、商·量、學·生、口·袋、認·識、新·鮮、鑰·匙、丈·夫、行·李、石·榴、故·事、朋·友、關·系、力·量、消·息、事·情、護·士、腦·袋、招·呼、窗·戶。

(11)口語中一些常用的三音節詞的中字或四音節詞的第二個字。例如:大·拇指、撥·浪鼓、仰·八叉、閻·王賬、稀·里糊涂、稀·里嘩啦、啰·里啰嗦、果·不其然。

3. 兒化

漢語卷舌韻母“er”可構成零聲母音節,如“兒、而、爾、耳、二”等。語素“兒”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做名詞的后綴,但做后綴時不是獨立的音節,而是同前一音節的韻母融合在一起,使此韻母帶上卷舌色彩。這種現象叫兒化,被卷舌化了的韻母叫兒化韻。兒化韻中的“er”不讀成“er”,只在前面韻母的元音上附加一個卷舌動作,使那個韻母帶上卷舌的聲音。例如:念“花兒”(huār)的時候,并不先讀“huā”,后讀“er”,其中的“兒”字不是一個獨立的音節,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個表示卷舌動作的符號,只表示在發這個字末尾的元音“ā”的同時,隨即同時加上卷舌動作(舌尖向上卷起來),使韻母帶上卷舌音“兒”的音色。漢語中“兒”字代表三種語音現象:①有具體意義,如“嬰兒、幼兒”的“兒”,這是自成音節的重讀“兒”(ér);②自成音節的后綴,如“魚·兒在水中游”的“·兒”(er);③兒化,與前面的音節融為一體而成為前面音節的組成部分,表現為一種卷舌作用,漢語拼音就是在前面的音節后加上“r”來表示,一個兒化音節用兩個漢字表示。這三種共時的“兒”實際上反映出兒化后綴的歷時演變過程。

表示兒化后綴的“兒”是漢語里唯一不代表獨立音節的漢字。在書面語中,兒化的“兒”是否寫出來沒有一定的標準,很多一定要兒化的詞習慣上反而不把“兒”寫出來,如“玩、小孩、冰棍”等。有的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用小號的漢字“兒”表示兒化韻,以與另兩種成音節的“兒”相區別。

漢語的兒化詞較多。兒化同輕聲一樣,也是漢語里十分重要的語音現象,而且同詞匯、語法及修辭的關系密切,其作用主要是區別詞義、區分詞性、表示感情色彩。

(1)區別詞義。很多詞在兒化后改變了意義。例如:“眼(yǎn,眼睛)”和“眼兒”(yǎnr,小洞,窟窿;事物的關鍵所在);“頭”(tóu,腦袋)和“頭兒”(tóur,領頭的人);“后門”(hòumen,后面的門)和“后門兒”(hòuménr,非正當途徑);“火星”(hu?xīnɡ,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和“火星兒”(hu?xīnɡr,極小的火)。

(2)區分詞性。很多兼名詞、動詞的詞或形容詞兒化后固定為名詞,有的名詞、動詞兒化后借用為量詞。例如:“畫”(huà,名詞、動詞、量詞)和“畫兒”(huàr,名詞);“破爛”(pòlàn,形容詞)和“破爛兒”(pòlànr,名詞);“手”(sh?u,名詞)和“手兒”(sh?ur,量詞);“堆”(duī,動詞)和“堆兒”(duīr,名詞、量詞)。有些代詞、副詞、動詞和重疊式形容詞也有兒化現象,如“那、順便、玩、慢慢”等。

(3)表示感情色彩。表示細小、輕微或親切、喜愛。例如:味、絲、月牙、門縫、樹枝、小本、小孩、插曲、山歌、好玩、女孩、標簽、菊花、小王、小足球、紅嘴唇”。有少部分帶有輕蔑、貶低色彩。例如:渾球、小菜、跑堂、光棍

4. “啊”的變讀

語氣詞“啊”單念時讀“ɑ”,但用在句末時,由于受前一音節末尾音素的影響,經常發生不同(異化、增音)的音變現象,例如可以變讀為“yɑ、wɑ、nɑ、rɑ、nɡɑ”,相應的字形分別寫成為“呀、哇、哪、啊、啊”。

1.2.6 文字

人類在造出基本工具(手、人腦和語言)的同時,還陸續制造出加強、延伸基本工具功能的大量其他工具,如犁、磨、錘子、棒槌、鐵鍬、耙子、拍子、鏟子、勺子、梳子,以及文字、手勢語、旗語、電報、電話、廣播、擴音器、留聲機、打字機、錄音機、攝像機、電子計算機廣播、擴音器、留聲機、錄音機、攝像機、電子計算機的作用不限于加強、延伸語言。等。其中,文字和電子計算機的功能最為強大、重要,特別是文字,由其形成的文字語打破了有聲語受到的時空限制,使口語在另一種形式中得到保存,口語的使用范圍和交際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和延伸。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指出,“人類從鐵礦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文字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之上最為重要的輔助語言交際工具,人們運用文字書寫的過程和結果就如同說的話(言語)。書面語與口語結合形成了現在的語言:文字與口語結合前,語言一般僅指口語;文字與口語結合后,語言還指書面語。

現在人們通常認為“文字不過是語言的標記而已”“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標記語言這一符號系統的符號系統”。這種認識對現在這個時代而言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仔細加以考究,會發現語言和文字的關系并不是如此簡單,如果追溯源頭,會發現它們并非出自一源,絕不是文字天生就是語言的標記。

文字從產生起初到現在大概經歷了記認記號、圖影記號、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四個時期。在記認記號時期,常用結繩、刻符、串貝等方法來輔助人的記憶,這是文字還未同語言結合的過渡時期。在圖影記號時期,常用各種圖形來寫錄各種意思,這是文字史前和文字史的過渡時期。接著出現了用文字描摹實物來表示各種觀念的象形文字,基于此發展為表意文字而進入表意文字時期。隨后進入表音文字時期,現在當然處于這個時期。文字是訴諸視覺的,從訴諸視覺的記認記號、圖影記號、象形文字等發展起來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但僅憑訴諸視覺直接表意而不同聲音語結合,就非常不便于應用。文字一旦同聲音語結合,就不但表義,而且還表聲音語中訴諸聽覺的聲音,這時的文字才成為語言的標記。現在的文字就是指這種兼表音義的文字,如字典、詞典中給出的字,既標注出音又給出意,即直接表意、表音,體現為由形體、意義和聲音三者構成的統一體。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文字”給出三個義項:?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如漢字、拉丁字母等;?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英文等;?文章(多指形式方面)。因此,按義項?,文字指語言的符號,用它可將口語(說的內容)、態勢語記錄成書面語,或直接將客觀事理(寫的內容)寫成書面語;按義項?,文字可指文字語,與書面語是同指;按義項?,文字可以指以書面語形式存在的文章,特別多指文章的形式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金寨县| 乌什县| 乌拉特后旗| 江阴市| 福鼎市| 离岛区| 廉江市| 闽侯县| 云梦县| 金塔县| 富阳市| 闻喜县| 遂宁市| 鄯善县| 关岭| 巴彦县| 新宾| 读书| 泽普县| 瑞金市| 涡阳县| 乐都县| 雷山县| 桐乡市| 冀州市| 湄潭县| 巴彦县| 资源县| 大石桥市| 麦盖提县| 贵定县| 青河县| 唐海县| 大田县| 绥芬河市| 衡阳市| 凉山| 新余市| 曲靖市|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