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農業產業化及其效益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 黃惠英
- 2350字
- 2021-03-12 18:27:44
前言
有機農業是常規農業的一種替代形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農業。近幾十年,常規農業在全球得到快速發展,在為人類提供大量豐富農產品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一定的潛在危害。常規農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殘留在農產品中,對人類的健康有一定的潛在危害性。它使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整體生產力退化;農藥和化肥流入水中,引起水的富營養化;釋放于空氣中,增加空氣的溫室效應;殘留于自然界中毒害自然界的生物,減少生物多樣性。常規農業對人類以及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近幾年,隨著人們的溫飽問題得以解決,收入逐漸增加,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積極尋求能替代常規農業生產方式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種。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這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機農業可以為人類提供安全性較高的農產品,改善人類健康;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已經惡化的生態環境,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業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有機農業是勞動密集型農業,可以提高農民在當地的就業率。市場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高于常規農產品,較高的有機農業收益可以增加有機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有機農業的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越來越被人們認可。目前,有機農業在全球已經進入平穩發展時期,世界各國在遵循自然規律以及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對有機農產品的產地、生產過程、加工、儲運等都做了相關的規定,并制定了相關標準,成立了有機農業認證機構。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發展有機農業,發展初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出口創匯,國內市場幾乎沒有有機農產品銷售。但由于最近十幾年,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的安全性。中國的市場有機農產品銷售份額不斷增加,中國有機農業的生產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為了保證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安全性,發展有機農業產業化很有必要。在中國,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主要有有機農業公司帶動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型、有機農場帶動型。不同的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所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在綜合效益中的重要性系數也不同。中國不同規模類型城市應該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生態環境特點選擇適合本地區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優模式,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快速發展。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如下5個方面:
第一,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理論以及能值分析理論,分析有機農業的發展原理以及有機農業與這些基礎理論之間的關系;分析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基礎理論,制度創新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分工協作理論、規模經濟理論、利益分配理論以及產業組織理論,論述有機農業產業化與基礎理論的關系,為本書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綜述國內外有關有機農業以及有機農業產業化的研究文獻,并進行評述,為本書的內容提供基礎資料。在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基礎理論與文獻綜述的基礎上,論述發展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的潛在效益以及隱性效益,論證本書研究主題的必要性。
第二,發展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國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大約在20世紀初,有機農業開始萌芽,世界有機農業發展歷程可以分為萌芽階段、擴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平穩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世界有機農業出現各洲、各國有機農業面積發展不平衡以及有機農業種植面積與生產者人數不成正比的特點,而且消費市場主要集中于歐洲與北美洲,出口國主要集中于亞洲和拉丁美洲。隨著有機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有機農業組織逐漸增加,而且各國為了減少有機農產品貿易壁壘,開始實施有機農產品等效互認標準。世界有機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都在不斷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增長率將超過發達國家。中國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萌芽階段、起步階段和發展階段。目前,中國有機農業在全國各地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東北三省、內蒙古以及山東省,而且中國有機農產品品種少,結構比較單一。中國最初生產的有機農產品主要是為了出口;2003年,國內市場開始擴大;目前,國內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出口額。消費群體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等一線城市。中國發展有機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誠信”問題,生產地比較偏遠、分散,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將來,我國的有機農產品生產規模會逐步擴大,市場體系將會不斷完善,品種將趨于多元化。
第三,本書的核心即中國有機農業及其效益研究。在研究了世界與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之后,本書又分別研究國內外有機農業產業化主要模式。國外有機農業產業化主要模式有合作經濟組織模式、有機農場模式和有機農業公司模式。國內的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主要有有機農業公司帶動型、有機農業合作社帶動型和有機農場帶動型。這三種主要模式在經營目的、經營范圍、模式的優劣勢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通過問卷調查獲得有關北京市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的相關數據,并了解不同模式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不同指標有什么不同的影響;然后請有關專家對有機農業公司帶動型模式、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帶動型模式、有機農場帶動型模式在有機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影響三種效益的各種不同指標賦值;結合專家的評分表以及問卷數據,用層次分析法分析有機農業產業化主要模式所產生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在綜合效益中的比重,不同模式所產生的各種效益的重要性系數以及對每種效益所包含的不同指標的影響程度。
第五,結合實證分析結果,提出我國加快有機農業及其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不同規模類型城市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特征選擇適宜的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并針對不同規模類型城市如何促進本區域最優有機農業產業化模式發展提出政策建議。
黃惠英
2016.1